|
本帖最后由 牛角尖 于 2022-1-23 12:51 编辑
, C" X" W% U2 Y& S, ~6 b4 v1 W2 b
+ U+ y8 X; S2 k; F说几个亲历的标识方面审核经历
) T1 \ D+ l4 X3 T( v1、有一次审核一家生产西瓜子的食品厂。同组的一位审核员同事开了一个不符合。“生产车间没有设置原材料区、半成品区标识。不符合GB/T 19001-2016 8.5.2 条款”。他给我看, 我提出了异议。其一、标识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混淆。生瓜子和煮熟的瓜子。 不可能会发生混淆。没有发生混淆的可能就不用标识。故不能判8,5,26 K( `2 b: H+ B* f8 I% `
其二、他提出查看现场标识确实太少。没有那种浓厚的管理气氛。我说这不是我们9001的议题。# g) H' R$ b" i& U! \0 i0 U9 g6 p5 t
其三、鉴于食品生产现场要求生熟要分开,人货要分流的要求我们仔细观察了现场。其物流、人流基本合理,还看不出有明显的漏洞。煮好的瓜子和生瓜子。也不可能有混放在一起的机会。为了营造点“抗战气氛”。在末次会议上建议企业适当配置点如:人货分流 严禁生熟混放等警示标志牌。企业表示非常赞同。
, P6 B3 J9 O6 q4 s- S5 Q; g2、审核一家机加工厂车间。这里有个区域有个标牌“原材料存放区”。有些钢板、角钢。钢板有2种型号。各有2个厚度,分别是10mm和12mm的。但没有做标识。我提出为什么不标识呢?有位操作工说。这个错不了的。10个厚的和12个厚的卡尺一量就知道了。我说会不会有不量就用的呢?车间主任说,当然会有,粗心大意的事情总会发生的。对此开具了不符合8.5.2. 车间当即就进行了整改。用粉笔在钢板上写上“304 ơ=12”等。其实内行人一说就知道该怎么做。# q; c, w8 V. \& p# c( Q v/ ]
以上是输出标识。其目的是“不同的东西不要搞混了”。) r4 B- V9 v: Z: ~- ?
还有一种检验状态标识,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合格品、不合格品等% v, k# k# a! z2 y/ g
其标识的目的是“好的坏的要分开”。通过检验好不容易挑出了不合格品,又混在一起这是不好的。这些标识有:合格品 放在绿盒子里或坐上绿色记号。报废品放在红盒子里或做上红色几号。准备返工的放在黄盒子里或做上黄色记号。等方式
; X8 j. n( ?7 b& I+ k 还有些设待检区,这是不知好坏的放在一边
$ R! r/ Q+ Y; o* S 还有追溯标识。压力容器制造厂家是做到了极致的。每块钢板的批号,钢号等所有的信息每道工序都要进行移植。这种标记移植制度可以保证在产品出厂后仍然可以追溯到某个部位用的钢材的型号规格,进厂日期,供应商及提供的材质报告等。
1 k# ]0 G, x8 _' a9 f 还有药品也是,听GSP老师介绍,每一粒药都能实现全过程的追溯。" I, b! k4 F8 e- o
标识是工厂现场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只要不标识有发生混淆的可能就要进行标识。而不是只要可以区分就不用标识。做到这一点在审核现场需要审核员具有与受审核方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对于有经验的审核员。审核多了。做到这点并不难。
7 n- h- n" J# [+ B8 J) ? 那么受审核方的文件规定是否是判定是否需要标识的依据呢?这个不能一概而论。符合只要不标识有发生混淆的可能就要进行标识。就是依据。否则就不作为依据。但要注意,不是标识的要求,如第一例的生熟分开 的标识。有的有可能是另外条款的要求,如是防护的警示标志要求,这个是另外一说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