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1292279051 于 2020-3-11 09:47 编辑 2 D; c# a% ~ C! b
; L# L& W4 i$ ], y- h& s
这种现象对于小批量产品,特别是小公司,较普遍。
, x( c7 F6 Q0 H0 l. d+ S* d9 c. b1、内审准则中是否有不及时处理不合格品,就判不符合。具体判哪一条,内审员根据准则判。
( M0 {; A) q% m/ V# U! R如果没有具体准则,就要看下列情况:* V, z( o3 h' v; D. P( c% L; i
2、不合格品检测出来是否得到控制;如果能够控制,如:不会造成非预期使用和交付等。就不存在不符合。) U' O8 p; P3 V2 Q" V* d
3、如果不合格品不能控制,比如:不合格存放区与合格品区在一起,不合格品容易与合格品相混。判8.7
/ E# u' ~: R6 C. X0 _4、处理期限,组织是否有文件规定;“处置意见是待处理”是否有授权人签名。如果无授权人签名,判8.6
: S# E, r- z2 t# g2 B5、生产的产品的存放期限,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合同、相关方的要求。3 K- O) O2 S2 P* X% s
0 [5 j% [, F! p) @5 f& ]* TISO9001体系,使用PDCA方法,先看策划,也就是文件或者准则,再看是怎么执行的。
1 J# d" H( j A$ e" S% _! ^1 A. v$ b% t F' W9 c
) C' j, y; ^: ~" y! W! M/ p1 w' ?$ I1 W
+ j6 R( Y' \2 P; h1 K1 P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