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用户名
×
【案例1】5 }7 B6 k- h' n/ y1 z
某涂料厂生产丙烯酸系列内、外墙涂料,质检科长说他们的产品分别执行国家关于内、外墙涂料的两份通用标准。但是该厂涂料有十多个品种,其产品说明书声称各种指标参数分别高于国家标准的规定,并且价格也高低相差十余倍。4 y! o# W( l5 k
该厂提供了每年按国家标准规定做的型式试验报告,但没有说明是送哪个品种去做的型式试验,报告仅记录了按国标要求各项参数结论为“合格”,但没有提供高于国家标准要求的试验证据。5 b% L: L' I1 g; ~0 E
质检科长说:“涂料检测站都是只按上述两份国家标准检测的。”
7 c0 |5 f/ p% b% G5 n7 V审核员问:“你们没有针对不同的涂料制定企业标准吗?”
8 R; K8 z* w2 w4 f1 V' }7 S质检科长:“没有。”
) C J% J# ~1 Z+ @- \5 U7 N案例分析:
1 c J" Y8 e& W0 a! i由于该厂涂料品种有十余种,价格也相差十余倍,可见产品的性能肯定也有很大差别,而且该厂对外声称其产品性能高于国家标准,就应拿出高于国家标准的证据。对这些产品的型式试验就应该按高于国家标准的要求来做,因为国家标准不能覆盖这些产品的要求。企业应该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并按企业标准要求进行型式试验。$ c! l& ]4 N5 j# w5 X; V) h
本案违反了标准“8.2.4产品的监视和测量”规定的“组织应对产品的特性进行监视和测量,以验证产品要求得到满足。这种监视和测量应依据策划的安排,在产品实现过程的适当阶段进行。”% Q" ]- \8 q( v' r/ B! M. M
! G) ?2 H' a& K& A- X3 `+ d【案例2】/ o$ ^/ o) C# I- h
某公司新产品研制均由产品设计工艺负责人负责,从研制到投产所有技术问题均由他一个人负责。
0 `+ f2 B( Z# W5 h. t审核员想了解对产品工艺的有关规定,开发部经理说:“这些东西都在产品设计工艺负责人脑子里,为了保密,只在个人的笔记本里有记录,没有整理成文件。”) P6 E& a8 R/ X9 v7 h
审核员要求索看笔记本,经理拿来一个项目的笔记本,审核员看到上面密密麻麻写了很多的内容,多是平时做试验的记录,没有一定的格式。3 z4 q& R3 W1 F* L9 E- c& n5 \
审核员问开发部经理:“你看得明白吗?”
) n6 ] E0 b6 Y4 S" c/ U7 ]- P) a经理说:“都是当事人自己记的,我一般不看他们的记录,一切由产品设计工艺负责人自己负责”。( T+ D& Z% Z, [! G8 V. Z% s
审核员看到该公司多数的研制人员都是原来从研究所出来的,平均年龄大概50岁以上。
: X6 C6 {' \* U" s8 M7 `; F审核员问:“这些笔记本以后上交吗?”
% y) i. Q: M, R( W/ M经理:“没有明确的规定”。* c7 W# K+ U8 ~+ }3 S+ e
审核员:“如果设计人员不在了怎么办?”
4 v7 ]% Y. p- P& j' r3 u! M- ~经理:“不知道,好多年来都是这么规定的,没考虑以后的事”。
! {; M/ b8 m- X: e( h& w/ ]' C/ a 案例分析:) v: z! E% \' m V3 r
公司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对的,为了保密可以将文件根据实际情况按密级分类保管。保管在个人手里,实际上很难确保对这些资料进行控制。
, P6 b5 T% V4 G1 t4 i本案违反了标准“4.2.3文件控制”的“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应予以控制。”和“7.3设计和开发”的有关规定。4 o# ?6 f) n, D" L, _( @
$ s* o' G# C- K% I【案例3】
' l+ o" F0 L' b6 ^ { J( h$ a8 v某试剂厂生产某种液体试剂,在起草产品标准时,技术监督局某人要求对于成品检验应按国家标准《逐批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适用于连续批的检查)}(GB/T2828—1987)进行抽样检验,并说如果不按该标准抽样检验则不给标准备案。该厂无奈,于是就在标准中规定成品检验按GB/T2828执行,但在实际中又不照办。# |6 Z2 S [. m
实际上由于是流程性产品,检验只是由搅拌罐中不同位置用吸液瓶取三个样品送质控室检验,根本无法按照GB/T2828抽样。
- L9 c7 j9 B' }8 X7 W. R* N+ y7 S案例分析:
; S( ^: K8 n" t2 X1 u对于流程性产品不适于按GB/T2828进行抽样,这里违反了标准“8.1总则”的“这应包括对统计技术在内的适用方法及其应用程度的确定。”这里按不同位置取样送检的方法是正确的,关键在于检测前对于液体应充分搅拌均匀。
3 [' Q3 w4 f' Z9 ?; q自己制定了标准,又不照办,违反了标准“8.2.4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的“这种监视和测量应依据所策划的安排,……”的规定。
+ V9 s9 G( G$ F0 U" c4 L( ?
' `" O" |6 z4 [. z! r* S8 B1 I【案例4】- q9 K! e' j8 h, z( g
某厂质量目标规定:成品合格率为98%以上。' P) s' P' ` T* u8 Q, d c' O
审核员问张技术员:“成品合格率指的是什么含义?”
( a! Z# x+ F' U9 D/ B他回答:“这是指的成品出库以后的合格率,因为我们的成品检验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检验,只是按检验规程进行抽样检验,因此存在不合格的风险。”* ?# |, b8 a2 j1 W) ?
李技术员回答:“这是指的成品入库前的合格率。”
. Y3 Y2 ~0 G+ B$ u6 N! z检验员小王却说:“这是指的成品一次交验合格率。”
: ^. a& {& \# y) [8 ?$ I案例分析:5 G. O4 F9 K& X
本案说明在企业内对于质量目标的定义没有得到员工的理解和沟通,这势必影响对实现质量目标的考核与控制。违反了标准“5.4.1质量目标”的“质量目标应是可测量的,并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及“5.3质量方针”的“d)在组织内得到沟通和理解”的规定。
6 u: Y" I) C' m$ ^; i/ Q. f
' |; ^' k, X+ n【案例5】& @# I. U; j/ @4 ~
某线路板焊接加工企业,客户都是带料加工。9 x9 r: q6 r' }7 A7 C7 l E
审核员问检验员:“是否对客户送来的物料进行检验?”
9 L1 B9 S* }( O& ?0 {1 ~9 o检验员说:“我们没有检验手段,客户送来什么料,我们就用什么料,反正是他们提供的,我们只负加工的质量责任,物料质量我们没法负责,这是客户自己的责任。”
& Q! j' M# R5 r* Z" G6 P. N案例分析:. y# t" r: C7 P6 R- b
即使企业没有检验手段,也应按规定进行外观验证,并保留验证记录。对于顾客送来的质量可疑的产品,也应在与顾客签定的合同上予以泣明,分清责任。
Y0 {( w- w; S+ Y' _本案违反了标准“7.5.4顾客财产”的“组织应识别、验证、保护和维护供其使用或构成产品一部分的顾客财产。”的规定。
6 [9 c4 c( m3 K( J% ?4 i/ z X
! `- Y t# z/ |7 z6 h+ v: e& R' G, Y【案例6】
; A: b, C! X0 @5 ]' Y审核员在审核某建筑公司第一项目经理部时,看到技术交底和检验记录填写的笔体非常相似,于是询问项目经理:“技术交底和检验记录是由谁填写的?”项目经理说:“是资料员填写的。”. u6 c$ y4 ~3 ~' K, h$ j
审核员问:“资料员有技术员和检验员的上岗证吗?”
% q( i( q5 T$ R; F8 ?! Z1 i" f项目经理说:“由于工地人手少,只好由资料员代劳了,好在质检站对此也没有提出异议。”7 A e2 C k% ~+ Z
当地政府主管部门规定:“技术交底应由具有资质的技术员或技术队长负责,检验工作应由具有资质的检验员负责。” x1 u3 f9 r# Q5 m$ f
案例分析:* |; B9 a2 ]$ W1 K* `
这种事情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常有发生。技术交底应由技术员或技术队长交到施工的班组长,检验记录应该是检验员在施工现场实际检测的结果,而不是事后由别人在屋子里补填记录。$ j5 z9 `; N d1 |- v |6 ]# S
填写记录的人员没有相应的资质,违反了标准“5.1管理承诺”的”a)向组织传达满足5 d& t. p# }% b. V. r
顾客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及“4.2.4记录控制”的“应建立并保持记录,以提供符合要$ {% K U- \" ^! }& S
求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