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12-11 09:03:49
|
显示全部楼层
rml 发表于 2013-12-10 14:17
& `7 s4 e& C/ K% f. L, r1 {"零缺陷"是永恒的追求。——不能说成是目标。
2 @/ [- y% j$ i5 V: F c- R目标具有可达成性。7 N3 F( i, f) I% u, s
当“缺陷”采用标准的术语定义时,"零 ...
3 C* ?3 C9 U( V, o: i谢天谢地您还在。哈哈。这个人是我的同事,研发部副经理,每次我干点什么关于质量提高的事,他就和我唱反调。我想了一下,认为是好事。说明有人在思考。每个人的感知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了。这里,我引用一下心理学的观点“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以处理并做出解释或判断的组织加工过程是知觉理解性。” 而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有两点:! P% H! ^5 e: L! R& ~) ?9 _- Q$ X
A. 知识经验, I$ A+ t4 `& H! G/ _
知觉的理解性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的,有关知识经验越丰富,对知觉对象的理解就越深刻、越全面,知觉也就越来越迅速、越完整、越正确。 }3 t2 K, n7 Q: ^5 Y; r# |
B.言语提示
0 B) G: U+ _, ^* v: A/ f6 w 言语对人的知觉具有指导作用。言语提示能在环境相当复杂、外部标志不很明显的情况下,唤起人的回忆,运用过去的经验来进行知觉。言语提示越准确、越具体,对知觉对象的理解也越深刻、越广泛。 B. ]$ C, ~4 Z
也就是说,针对我的观点是“言语提示”,他给出的结论是依据他的“知识经验”。也就是说我们的观点唤起他的经验,他的经验告诉他,我们的观点是错的。往往他所能够理解的和我所表达的思想,往往南辕北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