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事项
% {* C, z t* X t3 t' Q | | | | | |
4.1总要求
( m+ c2 i' a7 s | l 组织是否建立并保持了环境管理体系 l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中是否有针对环境问题的组织简介、厂区或社区简图、生产工艺简介、文件受控标识、发放清单、修改记录页 | l 最高管理者是否签署了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发布令? l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是否覆盖了ISO 14001的所有条款? | 〇 $ X& ]/ q- H: c( j+ e1 x9 K" b; M
〇 | | |
4.2环境方针
- ]- O& C) e5 \4 A | l 最高管理者是否制定了本组织的环境方针 l 最高管理者是否批准、签署了环境方针? l 环境方针是否与本组织的活动、产品、服务的性质、规模及环境影响相适应? l 环境方针中是否包含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 l 环境方针中是否包含遵守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承诺? l 环境方针中是否包括环境目标、指标的框架? l 是否传达到全体员工并付诸实施? l 是否同上级组织的环境方针相协调? l 是否可为公众所获得? l 最高管理者是否定期评审、修订环境方针? | l 由谁主持制定的? l 何时、何地制定的? l 如何制定的? l 由谁批准的? l 何时批准的? l 组织活动的性质和环境影响是什么? l 组织的产品的性质、规模及其环境影响是什么? l 组织的服务的性质、规模及其环境影响是什么? l 如何向全体员工传达的? l 采取了哪些方式? l 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l 上级组织有否环境方针? l 本组织的环境方针是否征得上级组织的同意? l 是否以上级组织的环境方针为基础? l 为公众获得环境方针提供了何种方便? l 何时、何地可以获得? l 是否有定期评审规定? l 是否进行过评审? l 评审、修订的依据是什么? |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 e2 M# p9 u5 Q; E. }5 T1 y7 Z; D
〇
* p- @! @, D. r8 Y! R* m: p4 [/ l) l〇 $ v) S [' Y! Y5 p
! E$ u7 g2 D: W. k6 W u% G
" x: r4 A5 S- k. m
+ G! C4 o! K" _$ X& j6 z
( ?- O/ s) Y0 B# G7 `8 t8 Y& k8 n1 V. s
6 ^7 x2 Q) {( M e
2 G, d& _0 [* M& B4 J% A
' y! y) c+ |8 F1 ]0 w& a〇 〇
! p. u E7 X1 w( l5 I5 U〇 〇
1 `9 ^8 p! o9 x5 }$ i5 c〇
, Y6 E$ g4 C9 [0 b O9 J9 l〇 ) \9 Z; Q9 I; J9 @$ V& d
〇 〇 〇 〇 | 〇 & Z. W { b1 Y6 P, X
! ~$ l* J$ Q" x/ w7 X' B9 o7 E
; e& L& {& e" O" _" B& o8 T
+ W5 \+ K3 k0 |/ g- ?1 o0 T
; F$ _0 F l1 u4 G4 D! ]1 Q7 K# s〇
+ a) C6 D$ g+ y2 ^( [- F6 k〇 | 实际查看环境方针 看环境方针加以确认 看环境方针加以确认 查阅环境方针予以确认 询问职工 方针对照 实地查看 实地查看 |
4.3.1环境因素 ; ^" k4 X: a0 l( ~
| l 是否建立了识别环境因素评价环境影响程序 l 是否对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的环境因素做了识别 l 用什么方法和怎样识别的 l 识别环境因素应把握哪些要点 l 如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 l 环境因素的信息能否及时更新 l 在制定环境目标时是否考虑了重大环境因素 l 是否评价了危险源的优先等级 l 受控文件发放情况 | l 有无程序 l 程序内容是否全面、适宜 l 识别时是否应用该程序? l 识别的范围和对象 l 是否有环境因素清单? l 识别的过程 l 采用的方法 l 收集的原始资料 l 是否考虑三种状态? l 是否考虑三种时态? l 应考虑到的主要方面是否有遗漏? l 是否考虑到可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 l 是否全面考虑了环境因素的类型和以往事故事件? l 评价是怎样进行的? l 有无评价准则? l 有无重大环境因素清单? l 评价结果是否合理? l 对新项目和变化是否进行了评价和事前评价? l 在文件中是否规定了各类、各级环境因素的管控方式? l 有无更新信息的规定? l 是否按规定实施更新? l 哪些重大环境因素列入目标? l 其他因素如何控制? l 评价是否有准则? l 评价是否合理? l 重大危险源是否有权责人员的批准后受控下发? | 〇
5 ?' Y2 v' E) O$ E3 F1 u! G8 N/ A2 A6 H
" v# t+ H, S& f3 V2 h' m
〇 1 n6 @' [; f3 e3 `
: Y1 [$ v* ?$ E7 M. Z
〇 〇 〇 〇
% c! G K4 U/ }" E" X1 l) n〇
[- W: T6 ?' a f/ A
2 P" O, N$ E9 L
) e) Z$ W/ Z( e/ D3 X2 y& V- }" D+ @
〇 〇
; B7 K2 s2 T1 s( e. i" K' u7 E" V* _1 `! X) g
1 D, C, Q( b# B4 B1 N5 C
8 q( f( J. @# O0 s6 `3 W0 c" \4 [% c: {1 j/ B
" }3 E4 i7 f* `8 [. a2 S, g y
〇
2 ~, Q' T( w" j+ h6 G〇 | | 抽取环境因素评价情况到现场环境因素的点进行核对。 抽看新增法规变更后,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情况 |
4.3.2法律和其他要求
; J! i; b' V4 `& D3 j8 ? | l 是否建立了识别和获得相关法律法规的程序? l 实施上述程序的结果 l 程序中是否包括法规信息及时变更的规定? l 组织如何使职工了解有关的法规信息 l 本组织的守法情况 | l 该程序是否明确了获得法规的途径? l 该程序是否规定了对法规变更信息的跟踪及负责人? l 该程序是否规定了法规信息的内部传达要求及职责? l 是否将收集的法律法规和环境因素进行鉴别(识别),建立受控的法规清单? l 相关法规清单 l 相关法规内容和要求明细表 l 法规要求特定设备登记表 l 法规要求特种物资登记表 l 由谁负责? l 做得怎样? l 法规信息如何进行内部沟通?谁负责? l 职工是否意识到不遵守法规的后果? l 过去、现在有无违法? l 各项排放指标是否清楚?有无超标排放? l 有无守法证明性文件,如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验收证明、环保守法证明、消防验收证明等 | 〇 + N3 C7 E2 T2 f: X* l
〇
$ _ b' O# D- N0 x5 G( K4 d/ B5 R; b t" S% U# H; i! v
〇
5 c5 k j, K) K8 I* A1 K1 q% U x# I; a7 T* r) d5 ^& [' D
7 Q1 d& Z1 ~, |3 h6 W+ L# F$ }9 F8 m- x9 G( g; r
/ L/ Z* d0 a% j1 }8 B1 ]& c〇 〇
$ S1 z$ c4 n/ q〇 〇 - ~# B) k, r1 J6 Q- T" B+ K
" C( Q* h$ o( @) H5 p
& j0 L8 B8 \) t( t8 `
7 u; w( U6 V9 f6 k. f0 z
8 t+ G; K7 J3 G0 `
1 w" n+ B# e/ t
" M% c" z+ `) F
〇 | 〇 〇 〇 〇 〇 7 i+ A) ^* T: }. H
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