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一片云 发表于 2010-2-8 14:59:05

笔试制度

转载romance1980的文章
也不妨说明,我是CRBA时期进入行业的——国培二阶段封闭培训,考试严格程度不亚高考。一阶段就不少人打道回府。面试一次通过,绝对没有任何关系。并且面试时还提出在专业问题与考官的不同看法。出来描述给考场关注者,大家一致认为我完了。没有完(没有告诉是否通过,但没有指出有什么不足,却告知了注册时应该准备的材料——因为机构迟迟不安排验证,证书是换证的发票证实正在已被受理的处理期中),我认为考官至少是我遇到的是公正而谦逊的。态度也是友好的。

我后来终于遇到一位说考官和老自己过不去三次面试未通过的朋友。我还是不太相信会这种情况,于是请他具体描述他遇到的问题。(这问题我在帖描述过),大抵是企业的检验规程缺少对应技术标准要求的检验项目老兄判7.2.1不符合。他一直认为他是对的——是产品要求没有识别嘛。面对我和另一位老高审,他还坚持。我们反复告诉他,事例本身并没有说是是否识别到,那是你如果有必要再深入才能证明的。你的事例只证明了7.1c策划没有按照“产品(标准)的要求”的进行。他喃喃之后,只说“如果面试我再也不去了”。
大约一年之后,另一朋友告诉我,这位朋友早已经通过笔试,而且是三体系全部通过。
下帖,我也提几个问题,供大家思考。
问题一、笔试能代替面试吗?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还必须搞清楚面试的笔试上目的上有没有差异。
面试的目的,应该是结合验证审核中实习审核员的表现,验证审核员独立审核的实际能力。面试重点是实际考查了审核员的标准理解、语言沟通、审核思路和现场处理应变能力、审核发现(主要是不符合方面的发现)的处理能力和专业能力。
一个审核员经过一定实习后,要开始独立审核,这些能力很重要。特别是他可能要承担一定范围的专业条款的审核时,他对专业的了解程度决定了他的审核是否能切合实际。甚至能否赢得企业专业人员的尊重。也是ISO/AGP建议对“适用时条款”的基本判别能力。所以,最初的面试是专业面试——你增加一个专业,你得再面试一次。
笔试的目的,我不太清楚。从进程上来说,这也是实习向级别审核员转换的入口控制。需要的验证能力是一致的。
但笔试显然只能验证书面能够表述的能力。
同时,统一的考试不可能区分专业进行。
显然,口头沟通、临场处置、专业能力无法在笔试中得到体现——无论你多么用心地设计考卷。甚至由于卷面大小的限制,系统的审核思路和明确背景下的标准运用都难以体现。
事实上,笔试的内容能超过严格的审核员培训结业考试多少?要知道,原来的培训考试,外地考场是专人从北京送密封卷过来,开考前,当场公示验证后破封。并且不允许教师进场的。
现在的统一笔试,的确也动脑筋试图增加内容。但能增加的不过是文学与逻辑推理(概念似乎不太好考,能看到的也是通过推理确定外延)。这似乎在与领导层沟通时,也许能增加审核员的一些素养体现。可是在一般企业的中间层和执行层,他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呢?
说推理吧。审核员掌握可能存在的分组、几种人员的分组的推断能力对审核工作有多大意义?
审核是不能依靠推断的。
我的体系文件可能存在错字。一位比较好的审核员发现了,一校核对,这错字不可能导致不合格。于是非常善意地告诉我,你这里有个错字,改一下吧。后来审,发现错字太多,一些文件辩论都困难,于是给我开一个4.2.3e,我会觉得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改进的不符合。如果审核员明确指出,我某文件的错字导致不正确作业或现场人员已经未按之操作,他给我开在爱到影响的条款,我会觉得他不仅功夫真,还对我有关键性的帮助。
这审核员就事实开不符合,事实清楚,条款对应。不符合明确能接受。
可是,来了一位审核员(审核案例298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审核员),推理游戏开始:文件在发布前经过批准——批准是为了保证文件充分适宜——出现错字说明文件不适宜——批准后的文件出现错字说明批准走形式——批准前的审核是无效的——不符合4.2.3a。这个我肯定不服——你开4.2.3a虽然不是想说我没有未经批准发布,但造成这印象。你说我审核无效,我让你来审我审过的文件,你能不能绝对一个错字没有?
其实,上面的推理拆解开来看错误就很明显(这里也写明显了)。但关键是,什么时候需要推理?
基本的情况,审核是收集证据,对照准则,得出审核发现的工作。其后在审核发现的基础上评价过程和体系的有效性。
概念准确,对审核员最重要。你的推理能力再强,不熟悉专业,不清楚基础概念,大小前提就会产生错误,就得不到正确结论。
那么,“两试”的优劣,如果不纯粹站在自己立场,究竟哪个好呢?
有人说,不是高级面试了吗?
那么,首先,升高级前就进入企业审核的能力保障了吗?
其次,最近听了一些高级面试,似乎主要是组长能力——范围及变更、与企业沟通、组员评价等等。
问题二、如果面试会出现不公,笔试真能有效避免吗?
首先应该明白的是,面试也有完整的规则。从规则角度,我们先假设它是公平的。如果规则不公,则我们应该能够指出具体不公在哪里。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问题的问题是,目前为止,没有人个人具体指出面试规则的问题。
那我们只好肯定这规则是没有问题的。有问题的是执行者不按规则办事(其实这一点也没有人具体指出过)。那么,该废弃的不是面试,而是执行者。
同样,我们也认为笔试规则是公平的。但他又会不会出现挨靠上的问题呢?
那么的高考,是笔试吧?不也几乎每年都爆丑闻吗?
所以笔试能否有效的避免不公,是一个问题。
[最终,E先生将问题归咎于体制,并且终于将“认证不能产业化”限制在了中国范围。
这里,首先有一个技术问题——9000族虽然声称适用任何类型的组织,却明确提出 了“第三方”认证。审核,你一二三都行,认证却只能是第三方。
假设我们的认证非产业化了,谁来充当第三方?政府部门肯定不行,他是企业的强相关方,理论上是顾客的权力代表。你不信交给他,他明天就会要求所有的企业都必须通过认证。甚至他还会在9001上加许多自己的要求。更甚至,明天他要求全部必须通过9004。呵呵。
那么,政府指定一个机构行不?不行,政府也是个法人,具有人的一些特性,不听我话的机构,我才不抒写呢,这正常得很。
看来依靠志愿者了。那么启动与维持资金、权威性、风险担当怎么解决?
呵呵,不盈利是不行的,这是社会环境。也是国际接轨。盈利自然就产业化了。

其实,这种环境下,由权威机构认可的机构进行认证,这模式并没有那些问题。

问题在哪里?
E先生口口声声的潜规则也许正在形成过程之中。E先生的深恶痛绝,抛开对口外机构的留恋(口内之乱不能说不是始于口外的大举进入)的话,是不是接触面的问题?
我自己的接触中,却也有不少的坚持原则的审核员。我的接触范围,真正敢于甚至要求“放水”的机构,一个也没有。
当然也见过个别审核员发现问题时不是与机构的技术、审核管理部门沟通,而是与市场部门商量的。这些人其实是在走钢丝——没有一个正规的机构肯为风险买单的。所以越小的机构越要求审核员把记录做得繁复一些,似乎繁复的记录就能体现认真似的。
当事情发展到了另一个极端,其实也是一种谬误。所以光想坚持原则是不够的——标准是最起码的原则,连标准的理解都不一致,能坚持的就不是原则,而只是一种空洞的精神了。
精神固然可贵,没有准则就不实在。
所以,还是认真地研究清楚标准再说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笔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