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eipengxu 发表于 2009-12-11 21:49:08

体系认证末路

一篇《管理体系认证末路》的文章,主要针对的是企业在导入管理体系认证时,往往没有作为战略选择,只是作为战术手段,获得客户需要的证书即可。这就为帮助客户获得证书的管理体系咨询师有了生存的土壤,咨询师手里的案子一多,就产生了咨询公司,导致市场竞争加剧、价格下降、利润变薄、咨询师收入下降,最后咨询公司的老板只能招没有经验,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由这种水平辅导出来的所谓质量管理体系,只能是为了迎合审核员的文件而非管理活动。因此,常常听到客户说:“如果像您所说的那样简化文件,不知道下一次其他审核员审核时是否会提出问题。”
一位客户曾经在邮件中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我当即回答说:“一家企业的管理,不会因为审核员的不同而不同,如果审核员的差异可以造成截然相反的审核结论,那这样的审核就可以考虑应该废止了。”
审核的瓶颈在于咨询师、客户和审核员大多是围绕着证书,却将管理体系希望达到的目的;资源效率最大化的本原放在了第二甚至第三的位置,这也是目前许多获得ISO9001、ISO14001等企业的中国老板们,将证书看作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原因了。
审核结论与是否获得证书相关,但审核过程中与客户的交流能力,则与审核员的经验和能力相关。既然管理体系是为了帮助企业将资源效率不断提高,这正是企业老板最感兴趣的地方,但大部分审核员在与企业老板沟通时心虚,找不到话题的兴奋点,常常以管理体系条款作为切入点,将沟通变成了审核。我相信90%以上的老板都没有仔细读过标准条款,一旦用标准条款用来审核老板,那与管理层的沟通就已经失败了。
TC176小组(开发ISO9001标准的技术小组),曾经对高层访谈提出过"Best Practices"时指出:“不应该用审核的方,而是访谈。从企业经营的角度去了解高层期望,因此审核员在访谈前应该了解该行业的经济环境....”一次成功的高层访谈,审核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审核员的瓶颈在于他(她)在进入审核这个行业之前,大多从事的是基层质量管理工作,很少参与企业战略或目标的策划、实施与评估,很少参加管理层会议,对最高管理者最关心的问题了解不多,因此当作为审核员时,就找不到双方感兴趣的话题。另外,一旦选择了审核员这个行业,他(她)需要博览群书,还要时刻关注各类行业的经济走势,这也是许多审核员到一定水平很难再提高的原因了。
据说现在中国认可委正在加大力度,提高审核服务提供者的水平。对此,偶非常不乐观。

我认为,现在很多现象背后很大的原因就是大家都短视,谁都舍不得时间和精力去做稍微长远一点的事情。
被审核机构,为了快速拿到证书,审核员喜欢看到什么,就作些什么;
咨询机构,为了赢利、降低成本(主要是人力成本),怎么便捷怎么来,所以提供的咨询就多针对于审核应对式咨询;
审核机构,也为了赢利,也要降低成本(同样主要是人力成本),为了合规,就要中规中矩、四平八稳,所以乐意提供基于条款的审核。
审核员,现在大多数都是没做过管理工作的,工作又很忙(提高效率,也是赢利的一个方法),自己又不打算投入时间充电给自己,所以只能在低水平上徘徊。
咨询机构和审核机构虽然都面临经营压力,前者可以考虑偷工减料来降低成本,即多算人天少干活。而后者人天数通常不能变,则通过持续选拔低成本人才,或者提高利用率来实现目标。于是,持续恶性循环下去了。
最后,大家一起把管理体系建立保持这件事情,做成认证、做成审核,从而变成鸡肋。

wxsunhao 发表于 2009-12-12 09:25:35

大家一起把管理体系建立保持这件事情,做成认证、做成审核,从而变成鸡肋
就像现在有大学一样,把传道、解惑变成考试,变成文凭

cnnjjb 发表于 2009-12-13 19:08:20

大家一起把管理体系建立、实施、保持这件事情,做成鸡肋的话,公信力没有了!只好由更多的管理体系来替代,低水平的重复,又是被废掉的一代或几代人!

iso学习大师 发表于 2009-12-16 20:54:26

非常有道理!值得我们深思。

ls76321 发表于 2010-12-22 17:17:42

精辟,屁精

spring.zhang 发表于 2010-12-27 15:13:27

   是的,我深有感触,我们公司的体系导入证书是拿到了。但是没有提升公司的管理!

ppru2009 发表于 2010-12-31 15:03:46

体系的推进、保持、改进,需要最高管理者甚至是老板知道体系能给他带来的实际利益,能带来最佳的利益和最大的效果需要一个忠诚、强有力、得到充分授权、有能力的的执行者队伍,并且要充分得到老板的信任,持之于恒的把工作做下去,不断改进,精益求精,才能最终保持推行体系的目的

bing_yi61 发表于 2012-9-6 18:55:13

“需要最高管理者甚至是老板知道体系能给他带来的实际利益,能带来最佳的利益和最大的效果需要一个忠诚、强有力、得到充分授权、有能力的的执行者队伍”,这是最关键的。想让老板相信体系能给他们带来效益,就需要大家的努力了,特别是内审员的能力提升。

yuanye318 发表于 2012-9-6 19:41:32

中国式“认证”的悲哀!

学为考试 发表于 2012-9-6 19:48:50

揭示了目前中国认证业的现状。现在大多数企业是为“证”而认证,而认证机构迎合企业为“证”而发证。

学以致用 发表于 2012-9-6 20:10:12

所有问题都可以找最终一个共同的解释,中国特色!!

一剑封喉 发表于 2012-9-6 22:08:47

楼主,你预言的末路何时到来啊?

rml 发表于 2012-9-7 10:32:10

nj009 发表于 2012-9-7 10:51:24

中国特色,不要见怪,也是见怪不怪!

zimoqingwu 发表于 2013-3-5 14:36:41

为啥我在有的老师身上看到了官僚呢,太官僚了吧:L

lixiji 发表于 2013-3-5 19:17:21

13楼问得很好!
本人认为,曾经“闭关锁国”的中国,吹进的9000春风,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作用无可估量。尽管“咨询、认证市场”惨不忍睹,但是大量普世价值也随着9000贯标涌入而为众人所传诵。没有“末路”明天更好。
又看到了“best practice". 只是时过境迁,难以再现。这个观念是上世纪QS审核中引入的。当时正流行“标杆管理”(benchmarking)其大意是,如若发现受审企业的活动并非最佳实践,就应该作为问题指出。我所说的难以再现有2方面原因:眼下审核员的管理实践能力和大量中低端企业谋求注册。

rml 发表于 2013-3-5 20:34:52

liyuhui0421 发表于 2013-10-13 22:27:56

体系的主流和方向是不容质疑的,只不过现在的贯标和认证近似于几年前中国盲目追求GDP而不惜牺牲环境的情况近似而已。这是一个痛苦和悲壮的过程,但愿这个过程短暂些吧!

HGS 发表于 2013-10-14 07:14:10

大家一起把管理体系建立保持这件事情,做成认证、做成审核,从而变成鸡肋
就像现在有大学一样,把传道、解惑变成考试,变成文凭

wxsunhao 发表于 2013-10-14 07:16:52

一家企业的管理,不会因为审核员的不同而不同,如果审核员的差异可以造成截然相反的审核结论,那这样的审核就可以考虑应该废止了。

还是要我为赞一下这句话

HGS 发表于 2013-10-14 07:19:36

“贯标”与“认证”的区别:
贯标是贯彻体系标准,解决怎么建立、实施、保持持续改进的问题。是组织及其所委托咨询的工作。
认证是通过对组织贯标持续活动结果的审核,以组织结标准的符合性判定是否为其提供证实的工作。说白了,就是决定是否发放证书的一系列活动。审核中指出问题,要求改进,主观上仅仅是为了满足证书发放条件(叫做有条件通过)。
证书是不是鸡肋?至少目前尚无境内哪家正常的证书被拒绝的正式和非正式消息。关键的问题是这证书到底能否派上用场——什么情况下组织才需要这张证书来证实自己。这其实是组织贯标的真正动力是什么的问题。亦即组织是否真正从战略角度来考虑是否需要9001认证的问题。显然的,这方面的认识被很多方面给模糊了。
如果我自己的组织,我可能会从一开始就贯彻9001,以之作为管理框架。但如果我的组织仅仅以零散的产品和服务面对最终消费者,我一定做好产品,但不去追求9001证书。即使我以大宗订货方式组织产品提供,如果我的客户没有提出证书要求作为订货条件,我也不会追求证书。如果我的产品已经独步天下,具有良好的信任,我也不会追求证书。
反过来,我去买家电产品,我不会关注厂商是否通过认证,我应该并且能够和容易关注的是具体产品的质量。我可以关注产品认证——CCC和饭店星级,却不会却关注体系认证。这并不是不信任认证,而是正常的消费心态。因为你体系证书再漂亮,那只是“能力”证明。而能力最多只是好产品的必要条件,并非充分条件。别说好能力干坏事也给力。好能力做好产品/服务也可能是通过售后的纠正来保障的。那么,可能的场合我为什么不去直接关注产品,非得关注不现实的能力呢?
质量保证对过对能力的关注来进行,其实是不可能直接却又需要事先关注产品的情况才是需要的。这就是质量保证标准为什么率先产生于军工、推行于高危行业,最后国际化到国际贸易的原因。因为这些场合对的预告关注非常重要。
但是,这些实质问题被完全模糊了。甚至有部门提出要以质量认证作为产品质量监督的日常手段。这简直就是不负责任。造成这种混乱的原因,有ISO不顾的勃勃雄心(这个非盈利性组织非常看重标准“销量”),有大家对认证实质和不理解。反正大家一援敌而上,都希望这块蛋糕做大后有自己能够瓜分的一份。
但明白地一想——任何合格评定都建立在最低要求之上。管理也不例外。认证能否提供先进管理水平帮助组织,就是一件再明白不过的事了。
拔苗助长必致枯萎。要求和期望太高,才会有今天的乱象。
不过,这并非很多人认为的“X国特色”。曾经转过帖子,有英国的低价证书、山寨认证甚至认可这些山寨机构的山寨认可机构……,你认识的谭老师也说早在2003年,就听说美国有出卖证书的情况——境内只有相似的和不及的,一切都在接轨中。
不过这并不妨碍有兴趣的人们对这一套系统的管理标准进行探索.
原文中很多观点都是不正确的。不一一批判了.
至于低端企业,其实有很多组织并不需要这张证书,它们在被动员做认证时,就已经被忽悠了。这是本帖后半的主要内容。

HGS 发表于 2013-10-14 07:20:44

一次成功的高层访谈,审核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isolgq 发表于 2013-10-14 09:33:17

把好东西做到白菜价格!好!

isolgq 发表于 2013-10-14 09:34:56

减少了国外机构入侵!

isolgq 发表于 2013-10-14 09:36:11

维护了国内市场!

isolgq 发表于 2013-10-14 09:36:53

市场一片繁荣!

isolgq 发表于 2013-10-14 09:37:58

看看审核员队伍成长!

wuweisen1978 发表于 2013-11-20 21:37:05

从企业经营的角度去了解高层期望,因此审核员在访谈前应该了解该行业的经济环境....”一次成功的高层访谈,审核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这个是事实!!

li县长 发表于 2013-11-20 21:56:39

悲哀!蛋痛的社会现状!:(

wuweisen1978 发表于 2013-11-20 22:02:00

rml 发表于 2013-3-5 20:34
“难以再现”的问题,实质上是二方审核与三方认证的角度差异。
二方(包括一方)可以在审核中提出自己感 ...

“贯标”与“认证”的区别大家都清楚。关键是对于这样的现状我们国家的认证事业如何发展?向哪个方向发展?

问题大家都看到了,原因都清楚,符合国情的对策在哪里?如果还一味教条的照搬国外“增值审核”的概念和要求,对我们国家的企业和经济发展有什么帮助?对我国的认证事业又有什么益处?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体系认证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