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xsunhao 发表于 5-9 14:19:07

如何实现“拉动”员工安全生产需求的探讨

如何实现“拉动”员工安全生产需求的探讨原创 2016-05-02 马泉生




在传统企业里的安全人都习惯用“推”字来形容开展安全活动,落实安全法规和标准。形象的另一个说法:“企业要员工安全生产”,要求企业员工及外来承包商必须遵守企业安全标准和管理制度。国家安监部门要求各企业要通过安全标准化评审认证,企业各级部门主管负责人要层层签定安全责任书,把安全生产的目标具体落实到各级员工身上。我认为这是实现“拉动”安全生产需求的一个好机会。但是,由于时间紧,过去没有做这类似工作,因此,我司的首次责任书内容不是很理想。其实我们可以结合企业自身在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缺陷,分析这些缺陷的根本原因,再将根本原因的关键要素量化,转化成各级负责人的目标,从而实现“拉动”安全生产局面,由过去的“要员工安全生产”转变成员工自发的“我要安全生产”的局面。哪些关键要素可以量化?这要看你站在哪个层面上认识本企业存在的问题,向哪个方向、哪个目标走!有学者从历史学角度出发,将人类对安全问题的认知概括为四个阶段,参阅表一。我们安全人中也有一种声音:认为我国企业安全生产的状况与先进国家相比较落后30年……
如果我们按时间倒推:我国目前的安全生产认识方面是有“系统论”——企业安全标准化是有一套不落后的体系;国家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针上是有“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四阶段的“综合对策及系统工程”刚好与新安全法的安全方针相对应,落后30年的说法可成立。我相信许多安全管理良好的外资企业他们也是处在系统论阶段。长期以来这些外企都是执行本企业或外国的安全及保险标准。我国大型企业也一样处在系统论阶段。而我国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仍处在经验管理阶段。什么是一个企业本质化安全生产模型?我认为应满足下面二个条件:一是“当设备设施物的不安全状态——危险源100%被识别出来、并被可靠隔离或控制;二是:人的不安全行为100%不会发生——被禁止、被关闭;例如: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是经过有效培训,并考试合格者。如果,这两个条件中其中一个条件不成立,则本质安全化预防型的生产模型就不存在,事故是有机会发生的。我个人的安全实践经验认为:生产经营者、安全管理者的安全认识、理念很重要。但是,将安全理念、知识和技术及时转化成可操作的作业流程、操作规程,为前线管理者提供实用的管理系统、认识偏差的标准指引和方便实用的工具更重要。所以,在下一年度与各部门签定安全责任书及设立安全目标时,应结合各部门业务特点,注重过程指标的设立,可从下面五项工作着手实现“拉动“安全生产的新局面。
[*]设立各部门的事故或隐患报告时限;设立直接、间接原因的归类分析时限和报告标准模式,整改措施;如果有班组组织的,应以班组报告分析为最小单位;
[*]生产作业线上的员工倾向报告工人的“人的不安全、不舒适的行为”和设备设施“物的不安全状态”和“劳保用品的缺陷”;
[*]设立工程师、管理人员参加风险复评次数。一是通过JSA风险复评、现场观察,发现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找出SOP或WI文件的漏洞缺陷;二是通过法规及标准内部审核,及时发现法规标准不融接的管理漏洞,及时报告并优化不适用的规程文件;
[*]设立部门负责人要明确参加安全培训学习的课目和学时,并通过理论考试检验学习效果;设立优化及批复SOP或WI的期限(天数),及时将优化的流程、操作方法第一时间推广应用业务活动中;
[*]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制定安全绩效的评价标准,以部门为单位每季公布部门安全绩效表现情况;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实现“拉动”员工安全生产需求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