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onel 发表于 2019-11-27 11:32:27

推荐性标准肯定是不需要监管了,浪费国家资源

本帖最后由 lionel 于 2019-11-27 21:10 编辑

从顾客需求角度看认证的供给侧改革方向
董德山      中国认证认可
   质量管理有一个经典的观点: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实际上,这也是对一切经济活动根本目的的诠释与总结。在经济活动中,顾客需求是一切产品和服务存在的基础,也是引发经济活动产生的根本原因。可以为顾客所需的产品,才有存在的价值;不为顾客所需的产品,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认证也是为满足组织需求而生,认证供给结构如果不合理,也会衍生出很多问题。目前,认证行业存在的很多问题表面上是认证机构、认证人员遵章守纪的问题,实际上是认证供给结构不合理的必然结果。目前,认证市场存在的过度竞争、认证质量不高、认证责任不落实、认证机构专业能力欠缺、认证工作导向出现偏差等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供给和需求失衡造成的。近年来,认证行业一直致力于供给侧改革,基于“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这一基本原理来审视认证工作,用顾客需求分析的基本方法来认识和研究认证产品、认证供给,在提升认证价值及改进方向方面做了许多尝试。本文就认证供给侧改革提出一些改革思路,以供业内借鉴。通过制度创新推进认证供给侧改革推动认证供给侧改革,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更需要制度创新。要通过制度创新激发市场的原动力、激发技术创新的驱动因素,形成改革创新的持续活力。
推动形成相对独立的认证制度所有者队伍要形成有专业、市场承认、有活力的认证工作局面,首先需要有专业、有特色的认证制度,开发市场需要的认证制度,又必须有独立地位、对消费者(最终顾客)负责的认证制度所有者。目前,国家认证认可监管部门同时负担制度规则体系设计者、认证市场监管者、认证制度所有者的职能,其中认证制度所有者实际上是技术职能,政府部门难以胜任,精力也难以顾及,也不是政府部门的当然职责。应当鼓励社会力量经济成为认证制度所有者,以社会力量推动认证技术开发。同时,对认证制度所有者的法律地位予以明确,应当为非营利法人,同时加强对认证制度所有者行为的引导监管。改革对认证机构和认证人员的管理方式目前对认证机构和认证人员的管理方式,制度设计的基础是基于管理体系认证,特别是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认证发展到今天,这些管理方式已经不适用,必须大力改革。对认证机构和认证人员的技术要求,应当随认证制度同时提出,随认证制度的实施进行管理监督。国家认证认可监管部门只应该提出通用的、基础性的要求。
改革政府监管模式政府对认证机构的监管要从过程监管为主转向结果监管为主。重点监管所认证的产品(服务、过程、人员、管理体系)与认证证书明示内容不符的情况,以结果监管倒逼行为改进。政府监管的重点放到认证机构的运行过程中,本身就是不合理的,也是行政管理越位的表现。对过程的过度监管,浪费了大量的政府资源,使得政府没有精力顾忌应该更加严管的结果监管。客观上也因为入门式监管更加顺手方便,使得政府在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方法方面的动因降低。对认证机构而言,过多的过程监管束缚了自身的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形成了高质量发展的羁绊因素。认证供给侧改革的方向认证供给侧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立足于现状,脚踏实地,分步调整,用5-8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供给侧结构改革任务。
培养和形成认证机构的专业能力认证供给侧改革的基础和条件就是认证机构和认证人员的专业能力。以目前通用的管理体系认证业务为基础,选择一些专业领域、专业方向作为主攻方向,发展自己的专业特长。这个模式可以概括为“1+n”的发展模式,“1”是目前的管理体系认证,是现有的基础;“n”是产品认证或服务认证的专业方向,是认证机构未来发展的方向。N的数量取决于本机构的人力资源、客户资源、专业背景、历史背景、所处地域及其他资源条件,即认证机构按照自身的禀赋和条件确定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向。产品(服务)认证,要求认证机构要有特点、有特色、有特长,要有技术积累,要有专业背景。通过对一些专业和领域的深耕,认证机构和认证人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些行业的状况,了解最终顾客的期望和要求,发现行业发展的痛点和问题。通过深入研究最终顾客的期望需求、研究生产企业的现状特点、研究行业管理的模式特点,研发有针对性的产品认证和服务认证供给。
大力发展产品认证发展产品质量认证是认证工作回归常识、回归本质、回归本来。社会对认证工作的一般认知是产品认证,尤其是产品质量认证。认证的基本职能就是产品认证,尤其是产品质量认证。履行好基本职能,才能向其他方向延伸。长期以来,认证工作已经偏离了这个本来的轨道,偏离了自身的基本职责和使命。发展产品认证,必须改变以往单纯依据产品标准进行的合格认证,按照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产品的适用性认证、功能性认证。要创新产品认证模式,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技术、大数据等新技术,获取更丰富产品实际使用状态信息,提高产品认证可信性。目前,产品认证驱动仍然存在很多困难,创新成本压力大,投入风险较高;一旦失误,认证机构难以承受。要为产品认证引入更多的风险防控机制、融资担保机制等,创造更好的创新氛围。强制性产品认证应该作为一种对产品质量的阶段性管理措施,而不是常规措施。当某种产品出现比较普遍的质量安全风险时,启用强制性产品认证措施;当这些产品的质量安全风险可以接收时,应当停止使用强制性产品认证措施。启动强制性产品认证,应当建立质量安全风险分析机制,划定启动强制性产品认证的门槛和界限,防止扩大强制性产品认证的范围,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损失。
创新开展服务认证服务认证刚刚起步、方兴未艾。既要大力推动发展,也要防止认证工作中曾经出现过的弊病和问题。要防止刮风、跟风,很快炒起来、很快热起来,忽视认证本身质量,很快失去市场信任、很快垮下去。首先服务认证要选准方向。一般应当针对那些服务技术比较复杂、顾客重复消费几率较小的服务项目开发认证。一些顾客重复消费几率较高,可以通过消费者口碑、软件点评等方式获得丰富信息的领域一般不适合于服务认证。二是服务认证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评价方法,要针对一些行业潜规则、多发病、易发病研究发现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切忌简单地成为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在某个服务领域的应用翻版。
积极探索过程认证和服务认证在我国,过程认证和服务认证尚未起步,但认证的市场前景很广阔,只要有适宜的政策驱动,认证市场活力就会释放。由于《认证认可条例》中未写入过程认证和人员认证,这两个重要领域尚属空白。人员认证还有政策障碍,能否得到国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支持还不可知,但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过程认证和人员认证都是应有之义,而且市场潜力巨大,应该积极探索推动。
稳妥发展管理体系认证管理体系认证是目前认证机构生存的基础,一段时间内还必须保持发展的势头,但同时在战略上要清晰未来发展的定位。从基本功能和战略方向看,管理体系认证最终会走向咨询诊断的方向,近年来推动的质量管理升级版有明显的咨询诊断色彩。一是针对生产企业管理提升的要求,将认证机构有志于管理业务的人员逐步从认证机构剥离,发展管理咨询业务,深度耕耘,向专业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二是与产品认证、服务认证配合进行管理认证业务,给生产企业更多的获得感。值得注意的是,管理体系认证在自身基本职能还没有履行好的情况下,过多地延伸到了其他领域,出现了诚信管理体系认证、反贿赂管理体系认证、党建管理体系认证等,已经超出了技术评价的边界,实际上也不是认证工作能够解决的问题,已经出现了管理体系过多过滥的现象。有必要为认证工作本身设定边界,应该紧紧围绕产品、企业的技术评价,防止向力所不能及的领域延伸。
逐步理顺认证驱动机制认证工作应当是消费驱动、市场驱动,但在我国推动认证工作的过程中,政府驱动成为重要的因素。政府驱动相对容易,但持久力不够,而且容易伴生其他问题;消费、市场驱动比较困难,但持久力强,发展也相对健康。各种驱动因素之间是互补的关系,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政府驱动造成了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要抓住政府驱动效率较高的机遇,培养市场驱动动力。市场驱动是未来的方向,但现阶段,政府驱动仍然是重要的机遇和抓手,必须一手抓政府需求、一手抓消费(市场)需求,努力实现早日转型。
强化认证责任认证工作必须强化责任,没有责任的事情是干不好的。担当、有责任,才能取信于市场。必须建立认证结果与认证机构之间的连带责任机制,建立化解减少风险的认证责任保险机制,使认证机构成为真正的市场责任主体。以责任倒逼内部控制机制,完善工作体系。
小结认证工作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是事业发展的内在需求;认证工作供给侧改革必须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供给侧改革是自我革命,有困难、有问题,但必须推进;认证工作供给侧改革也必将带动认可工作供给侧改革、带动认证认可行政管理方式的改革,是认证认可工作的治本之策。



crusader 发表于 2019-11-27 13:38:39

证书随便发?

lionel 发表于 2019-11-27 15:34:14

crusader 发表于 2019-11-27 13:38
证书随便发?

可以这样理解,关键是顺便发有没有人要啊!

lionel 发表于 2019-11-27 21:08:55

这或许是提前释放信息,看市场的反应吧!

crusader 发表于 2019-11-28 09:59:13

lionel 发表于 2019-11-27 15:34
可以这样理解,关键是顺便发有没有人要啊!

通篇没有认识到认证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在降低的现状,反而是在为多开几个赚钱的口子奋力疾呼~~

lionel 发表于 2019-11-28 10:48:00

本帖最后由 lionel 于 2019-11-28 23:25 编辑

crusader 发表于 2019-11-28 09:59
通篇没有认识到认证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在降低的现状,反而是在为多开几个赚钱的口子奋力疾呼~~
百度搜一下作者,不是一般的人随便写的。

rml 发表于 2019-11-28 11:50:52

rml 发表于 2019-11-28 12:03:04

lionel 发表于 2019-11-28 12:21:38

rml 发表于 2019-11-28 12:03
标题党。
还以为中国认证认可居然敢刊登标题那样的内容呢。



迂腐!迂腐!迂腐!迂腐!迂腐!为了凑够10个字!

rml 发表于 2019-11-28 12:37:50

lionel 发表于 2019-11-28 13:52:36

rml 发表于 2019-11-28 12:37
呵呵,何必去凑字嘛。真是浪费你自己和读者的资源。

迂腐?


偏见!偏见!偏见!偏见!偏见!为了凑够10个字!

rml 发表于 2019-11-28 14:57:27

lionel 发表于 2019-11-28 15:35:38

rml 发表于 2019-11-28 14:57
哈哈哈哈……

哪里又有偏见了?


愚钝!愚钝!愚钝!愚钝!愚钝!为了凑够10个字!

rml 发表于 2019-11-28 17:33:47

lionel 发表于 2019-11-28 18:09:58

我们来看一下ISO 的宗旨: 
  在世界上促进标准化及其有关活动的发展,以便于国际物资交流和服务,并扩大在知识、科学、技术和经济领域中的合作。
   2我们国家在这个宗旨下是否有适应的方针,目标呢?我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这是我国认证的纲领性文件,第一条 为了规范认证认可活动,提高产品、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制定本条例。这可以算得上目的,也是目标的一种表述,那么和ISO 的宗旨相适应吗?我们的目的是要一个规规矩矩的活动(规范认证认可活动),从而产生经济社会价值(提高产品、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ISO的宗旨是为了物资交流,各领域的合作。而我们似乎在一开始就走偏了,我们却认为认证可以(提高产品、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简而言之,认证活动只是为了更好的交流,对实体本身是没有直接的促进作用的。要说对提高产品、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作用,是标准的应用,是认证对象的实施,那么指导好企业更好应用标准才有这个作用,所以要想实现提高产品、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应该是发展标准应用的研究和指导人才培养,为企业提供相关人才和知识。认证只是对客观的标准应用程度的一个评价。

rml 发表于 2019-11-28 19:38:08

fanbaihang 发表于 2019-12-3 15:04:49

“已经出现了管理体系过多过滥的现象”。——矛盾着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推荐性标准肯定是不需要监管了,浪费国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