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xsunhao 发表于 5-2 19:17:34

分享 | 奔驰漏油事件:“质量问题”到底出在哪?客户还能忍我们到几时?

分享 | 奔驰漏油事件:“质量问题”到底出在哪?客户还能忍我们到几时?
中国认证认可 今天


1
“质量”最近再次引爆了舆论,因为奔驰不仅新车漏油,还让一个研究生为此上了引擎盖。 这里的奔驰4S店貌似只是以他们的“常规”处理方式办事,没想到遇到这样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买家,竟然敢于“坐而论道”,并且有理有据,把相关方驳得体无完肤。最糟糕的是,居然还被人拍了视频传到网上,引发了众怒。
一时间群情激愤,同仇敌忾,维权意识空前高涨,有痛骂奔驰店大欺客的,有感叹读书重要性的,甚至还不乏效仿坐引擎盖的。 因为,这并非一个凭空出现的个案,面对“质量问题”频发,维权之难,是普遍存在的现实。 后来又爆出奔驰客诉率居高不下,在众车中“名列前矛”。我想追问的是,“质量问题”到底出在哪?又该怎么“解决”? 4S店的人事前知道这个车漏油吗?如果知道,是不是怀着侥幸心理,觉得其实没准可以卖出去呢?卖出去说不定买家自己想办法解决了呢?说不定不会来投诉呢?就算投诉也能摆平呢? 如果不知道,那就更奇怪了,我们很难相信,一辆被精密组装的德系车,一路经过层层关卡和检验,竟能没有被任何人发现像发动机漏油这样离谱的“质量问题”。 假设4S店真的不知道,当管理人员收到退款或者换车的诉求时,他考虑的可能不是新车怎么会漏油,赶紧给人道歉赔款,而是这个损失该不该我们来承担,66万不是小数目,况且万一以后有人来碰瓷怎么办?都要赔吗?研究了几天之后,发现我们有国家“三包”政策背书,原来可以不用退换,直接换发动机就行。 女车主当然不买帐,迫不得已上了引擎盖。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不闹不闻”式的沟通?因为当问题来了的时候,我们趋利避害地选择了对我们来说“损失”最小的方式。 这种看似“损失”最小的方式,往往导致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双差评。 奔驰当时不肯赔偿66万,损失的又何止上千万?
即使现在已达成和解,看似尘埃落定了,但以后打算购买奔驰的顾客, 可能心里都要过引擎盖这个坎。
我们很多时候不明白一个简单的常识:客户在乎的,只有质量。客户听不懂你的销售的语言、研发的语言、采购的语言、制造的语言、物流的语言,客户能听懂的,只有“质量的语言“。其他对客户来说都是借口。
2
我有个出门“遗忘症”,发病很频繁,后果很严重。 比如我出去玩我说带个单反拍照吧,心想一定要记得带相机充电器,结果相机放桌上没带。
比如复印个护照吧,复印完了复印件拿走原件留那了。 比如下了高铁吧,人下车了,包没下车。 每次我都找借口安慰自己,没多大点事,最后不都想办法解决了吗。
跟我一路的人都受不了了。我表示没办法啊,我天生就这么迷糊。我还觉得别人不理解我,老责怪我。 直到有次我出门赶火车,把手纸雨伞一样不少都收拾了,自我感觉考虑得挺周到,结果到火车站了,发现身份证居然没有在卡包里。并且因为时间紧,来不及补办临时身份证,导致没赶上火车。 瞬间就很崩溃,再也忍受不了这样的自己了。 然后突然醒悟,自己曾经给别人带来多大的困扰和痛苦啊,自己怎么这么糟糕? 这么不靠谱? 真的非改变这种局面不可了。 如何改变呢?改变的诀窍在哪呢?是我掌握了不遗忘的技巧就好了吗? 我们都知道减肥没啥秘诀,就是有规律的运动,健康均衡的饮食,为啥就做不到呢?因为我们觉得行动太难了。 所以我们总想找捷径,有什么方法能让我不用迈开腿,又能快速见效呢? 我们知道,那些打瘦身针,吃减肥药,绝食催吐的,要么留有后遗症,要么迅速反弹,一朝回到解放前。 其实,每天抽出10分钟时间锻炼,真的难吗?
我在出门前,一一核实一下,真的难吗?
行动真的那么难吗?是什么阻碍了我们行动?这里面的关键在哪里? 光说:“下次不再犯了”,是没有用的 ,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这次可以犯,下次看着办。同理,整天说“吃完这顿就节食”,“从明天开始跑步”也没有什么用。 这里面的关键在于我是否下定决心与过去那个散漫傲慢的,为自己开脱的“我”决裂,再也不给自己留余地。 为什么我们反对数量思维,因为数量思维总是在计算:我还有那么点可以接受的水平,所以总是给自己留余地,留后路。 质量思维,非0即1,非黑即白,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符合要求就是符合要求, 不符合就是不符合,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可言。 改变很痛。对凡人如我而言,没有痛定思痛的过程,没有与旧“我”彻底决裂的决心,根本就不可能改变。 这种决裂近于死。所谓置死地而后生。 这才是我们称之为“归零” 的心态。 而且这并不是一劳永逸,需要不断地“归零”,不断地重生。 要知道,在我们忍受不了自己之前,客户早就忍受不了我们了。 所以当女车主跑到引擎盖上去哭,做为消费者的我们都感同身受,我们早就忍受不了出问题的产品,糟糕的服务,冷漠的态度,各方推脱的人员,绝望的办事效率,满腹冤屈无人诉的崩溃遭遇。 所以女车主一句:“我觉得这个世界还有天理!”振奋人心,让我们觉得天理和公义还与我们同在。 但是如果我们是奔驰方面呢?我们是不是还像那位女高管一样为自己开脱,觉得在自己公务繁忙的情况下已经尽力了, 客户不理解我们,客户事真多?嘲讽女高管的人,你会做得比她更好吗? 如果是4S店方面呢?他是不是觉得这车又不是我造的,漏油又不是我给弄漏的,凭啥要我承担责任?凭啥要我承担经济损失? 换言之,谁也不想摊上这档子事儿。 冷眼和托词背后,透露着对客户需求的无视、 忽视和漠视。我们口口声声说的以客户为中心,怎么一到关键时候,就变成以自我为中心,以止损为目的了? 当我们与自我之恶和缺陷做斗争的时候,事实就是如此。不爆发这么严重的事件,我们不是还觉得自己挺不错,我们的销量节节攀升,就是有点“质量问题”也阻止不了购买大军吗? 岂知繁华中隐匿着危机,一朝倾覆,覆水难收。 企业现在都在学习华为,但却是华为的危机意识,造就了华为。危机意识来源于深刻的自省,而决心意味着对自我决绝地舍弃和革新。 为什么那么多企业想变没法变?因为决裂不彻底,决心不真实,决定不坚定,决策不正确。
我们为什么这么强调:管理者变革的决心,是因为,如果他不下这个决心,真的什么也改变不了。大家一切照旧,苟且安好。 有了决心,还要把你的决心,变成每个人的信心。通过教育,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责任是什么,达成共识,语言一致。 然后才能目光清正,向着“对”的方向去前行。
来源:网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分享 | 奔驰漏油事件:“质量问题”到底出在哪?客户还能忍我们到几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