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xsunhao 发表于 4-30 19:53:40

事前总是黑天鹅,事后都是灰犀牛

事前总是黑天鹅,事后都是灰犀牛
安全与应急 昨天


黑天鹅和灰犀牛,风险家族的一对宠物。


在预防安全事故当中,有一项基本的规定动作—开展风险辨识和评估。不是说今天推动双体系建设才有这个说法,其实安全管理一直在做这个工作,只是系统性、完整度、颗粒度与现在有差距而已。比如隐患排查,很多企业是基于风险排查,而不是基于标准排查;比如应急预案的制定,必然需要风险辨识作为前提,只不过有的叫做“风险分析”。
我们现在对风险的认识更加深入,工作推动力度更大,效果也是有的,越来越多的风险汇集成厚厚的台帐,跃然纸上,标在图上。
不过有个现象是,事故往往不是出在风险管控清单里,看看事故调查报告,责任定性方面往往会有“安全风险辨识不到位”的描述。是风险没有辨识出来吗?不见得。有时候风险辨识到了,但基于某种自信,把某些风险都定义为黑天鹅事件,“不可能发生”、“概率太低”,“这种事儿可以忽略”……面对一些风险的提出,有些人特别是一部分决策者喜欢用这样的词汇进行定性,进而把已经辨识出来的风险人为规避掉。
这不是专业不专业的问题,也不是什么形式主义的问题,这是对风险的认识程度问题,我们都习惯于研究和管控常规的、明显的、可预判的风险,而这些风险也是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重心。这也是感觉风险评估没有真切解决现实问题,和过去隐患排查相比,也没有什么实质提升的原因。我们现在手中的风险清单,即使没有风险评估,这些风险也在管理者的心里装着呢。 一旦发生重大事故,一般又会迅速的换一个口径。只要是安全生产责任事故,都必须是灰犀牛凶猛袭来,决不能是黑天鹅翩翩飞下。强调灰犀牛不对吗?对的!灰犀牛是可防的,黑天鹅是不可防的,安全生产事故是可防的,这是安全管理最基础的理论,没有这一理论支撑,我们今天的工作毫无意义。所以,既然是责任事故,只能是灰犀牛事件。只不过事后判定为灰犀牛事件已经晚了,应该在风险辨识阶段,把我们认为的黑天鹅更多的替换成灰犀牛,多一点儿防范,少一点消极等待。而且,按照今天的事故理论,安全生产领域应该是没有黑天鹅的。 风险辨识评估,除了常规的风险,人人可判的风险,还应该关注非常规的,少数人可判的,似乎不可能的风险,事故不是总出现在已经预见的地方,而是出现在尚未预见的地方,谁预见的多,谁的安全就越是可控的。
风险管理的价值是找到那些被人忽略的灰犀牛。

fanbaihang 发表于 5-1 16:30:20

风险管理的价值是找到那些被人忽略的灰犀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事前总是黑天鹅,事后都是灰犀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