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ml 发表于 12-31 16:56:13

牛角尖 发表于 12-31 20:25:33

sunjianlang7201 发表于 2017-12-28 21:21
做不做确认,其实影响的是组织自身的利益。
如果没有“像审核员要求的”那样去做,但是产品质量有保证。那 ...

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个话题。能否提供这个例子的有关信息
1、有哪些后续的监视或测量不能验证的项目如,硬度、内应力(导致开裂)、气泡等。2、你说的 过程有好几个参数,除了温度外,还主要有哪几个参数? 3、采取什么样的确认方式(如焊接的对试焊件的破坏性试验。统计铸件的料废比例等)

sunjianlang7201 发表于 1-1 11:58:29

yangxiaoqing36 发表于 2017-12-31 15:55
不做两个极限点的确认,您怎么知道在两个极限点的工艺参数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合格的呢?

难呐,铸造过程中型砂强度值是个区间值,化学成分(以铸铁为例元素从最基本的五大元素,加上合金元素有时超过10个)配比是组区间值,共晶度是个区间值,环境稳度是变化的,浇注稳度取值是个区间,同一炉批浇注不同铸件(顺序)的稳度是个区间值,每一个都去确认极限值,前提是不是其他条件、参数要固定,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所以,最后一般都流于经验了。

yangxiaoqing36 发表于 1-1 14:07:19

sunjianlang7201 发表于 2018-1-1 11:58
难呐,铸造过程中型砂强度值是个区间值,化学成分(以铸铁为例元素从最基本的五大元素,加上合金元素有时 ...
您的两个极限点的数值是怎么来的?以往的经验?如果你也无法保证这两个极限点之间的温度可以生产合格产品,那为什么设置两个极限点呢?便于生产操作参数范围可以宽泛,但是如果无法保证产品质量,参数范围必须减小。

yangxiaoqing36 发表于 1-1 14:20:52

sunjianlang7201 发表于 2018-1-1 11:58
难呐,铸造过程中型砂强度值是个区间值,化学成分(以铸铁为例元素从最基本的五大元素,加上合金元素有时 ...

工艺文件要基于事实为依据,保证这个你怎么验证都可以

emeipengxu 发表于 1-2 10:17:07

需确认过程就是特殊过程,只是标准前后表达不同而已

sunjianlang7201 发表于 1-2 16:42:40

yangxiaoqing36 发表于 2018-1-1 14:07
您的两个极限点的数值是怎么来的?以往的经验?如果你也无法保证这两个极限点之间的温度可以生产合格产品 ...

这个是公司内部经验值,或者根据参考书修正的结果。

fanbaihang 发表于 1-2 19:31:18

当输出结果不能由后续的监视或测量加以验证时,为什么标准规定:应对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实现策划结果的能力进行确认”?过程确认的目的指导着我们怎么对待过程确认、怎么把握过程确认的控制程度。看来一切过程确认还得从实际条件出发。

yangxiaoqing36 发表于 1-3 11:03:52

sunjianlang7201 发表于 2018-1-1 11:58
难呐,铸造过程中型砂强度值是个区间值,化学成分(以铸铁为例元素从最基本的五大元素,加上合金元素有时 ...
审核老师是把您问住了,人家说得页对啊,你为什么不做两个极限点的确认呢?为什么不你进行您上述确认的依据写到特殊过程确认记录里面呢?有的是外部公司已经做了确认或者外部学术机构已经做过了确认,为什么我们还要再此进行重复劳动呢?这种情况我们只需要证实这个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就可以了;大多数审核老师不会为难企业的,只不过人家问你什么,您能说明理由就可以;一问三不知,不符合项谁都会给你开;至于一剑封喉 前辈说得 外行审核员弄得企业就不能干了,我觉得这句话挺对。但是特殊过程确认本身是一件很严谨的事,不能因为工作复杂就减少确认的活动;偷工减料的确认就是个笑话!

fanbaihang 发表于 1-3 14:17:02

yangxiaoqing36 发表于 2018-1-3 11:03
审核老师是把您问住了,人家说得页对啊,你为什么不做两个极限点的确认呢?为什么不你进行您上述确认的依 ...
1.帖子说:如浇注温度“1360℃—1380℃”,而我们只做了其中某一个温度点的确认。…..这仅仅是理论上的,实际上浇注过程中钢水温度是在降低的,不可能停留在一个温度点上;2.钢包中钢水温度测量的频次有限,生产中不可能一再测量的。同时,钢水温度测量误差也是很大的,它可能已经超过了正负10度范围了。3.所以过程确认中的试验要求,还是需要按实际条件来制定。

yangxiaoqing36 发表于 1-3 14:23:31

fanbaihang 发表于 2018-1-3 14:17
1.帖子说:如浇注温度“1360℃—1380℃”,而我们只做了其中某一个温度点的确认。…..这仅仅是理论上的, ...

所以确认的准则很关键,不同工艺不同准则,策划应该放到第一位

sunjianlang7201 发表于 1-3 15:02:30

感谢大家参与讨论

sunjianlang7201 发表于 1-3 15:04:05

论坛里有铸造企业工作的吗?你们都怎么做的?

彩虹龙 发表于 1-3 15:49:57

sunjianlang7201 发表于 2018-1-3 15:04
论坛里有铸造企业工作的吗?你们都怎么做的?

我看过一个铸造过程的确认资料,基本思路是先定准则,然后按照准则一一执行,大概是从人、机、料、法、环以及最后产品检验合格报告等方面来写的。对于工艺执行的参数也是在工艺参数范围内即可,没有做两个值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妥之处望见谅。

sunjianlang7201 发表于 1-3 17:39:34

彩虹龙 发表于 2018-1-3 15:49
我看过一个铸造过程的确认资料,基本思路是先定准则,然后按照准则一一执行,大概是从人、机、料、法、环 ...

新版标准给的很含糊,没有像老标准那样单列7.5.2“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只是8.5.1在讲生产和服务提供的受控条件时说“适用时,受控条件应包括f)若输出结果不能由后续的监视和测量加以验证,应对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实现策划结果的能力进行确认,并定期再确认。”,连老标准确认要求的a-e都没有了。
所以,我认为,确认是对组织有利的事情,因为不确认会有风险。至于如何确认,根据组织自己的确认准则。审核员对于是否确认可以不做评价,但是组织识别了要确认的过程,编制了确认准则等规章制度,就应按照准则、制度实施。如果确认不满足自己的准则等规定,才可以判定不符合。
综上所述,是否确认是组织自己的事儿,当然顾客要求你确认时,也应该关注并实施。除此之外,不进行确认,如果产品质量稳定、满足要求,我认为是可以的。
至于某些审核员说:对于区间值,你怎么只确认一个定植时。是否可以说,你管我呢。:lol

sunjianlang7201 发表于 1-3 17:44:00

也就是说,是否要做过程确认,影响到的是组织自己的产品质量和顾客满意,并不触及法律合规性。
有些过程在A组织是需确认过程,在B企业就不一定是需确认过程。

牛角尖 发表于 1-3 21:58:02

sunjianlang7201 发表于 2018-1-3 17:39
新版标准给的很含糊,没有像老标准那样单列7.5.2“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只是8.5.1在讲生产和服务 ...

关于特殊过程,我们往往把它看得太神秘了。很多时候不是企业没去对特殊过程开展确认活动,而是别人做了我们没有意识到。铸造生产过程中熔炼/浇注产生的质量问题有几个。其一,这个过程有可能产生铸件的内应力集中而导致以后会开裂。这个问题无法在交付前检验。导致开裂这个质量问题虽然存在,但在后续的热处理过程中内应力会消除,这样铸件可能开裂的问题就与熔炼浇注无关,其二气孔。有些产品对气孔没有大的要求。有些是有要求的。气孔无法检验。气孔的产生和熔炼浇注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熔炼浇注是特殊过程。
某一家公司是生产缸套铸件的。采用离心浇注方式铸造。由于气孔不能检验。 只能在后续工序厂家的粗车及精车时发现剔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料废。产生的料废损失由铸造厂家承担。铸造的气孔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合理的料废比例是可以接受的。 这家公司认为料废比例在11%以下时可接受 。日常严格监视料废的比例的波动。当料废比例连续3天高于11%时,此时判定生产出现异常。组织人员对品质异常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品质异常的原因,并针对原因采取措施。验证纠正措施时发现总体料废比在可接受范围时。视为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确认通过,而后进行正常的控制。如果发现改进后料废比比以前降低了很多(如0.5个百分点),则严格按改进后的条件实施。此时视10.5%为新的可接受料废比。
上例实际上是一个常见过程确认的例子
按08版7.5.2
那个<11% 的料废比,就是a) 为过程的评审和批准所规定的准则;
37楼有个点评很好“确认的方法很多种,最常见的是试做。”这里的确认也是一种试做,采取滚动确认方式。已生产的批次结果满足了“评审和批准所规定的准则”视为后续生产的确认通过,以后照此执行,如果没有满足“准则”这说明过程综合能力出现了问题。确认没有通过。采取纠正措施后,满足了准则,确认通过。此时验证纠正措施的有效性,也是一种确认的方式。这种滚动式确认方式很多行业都采用。如纺织印染行业的整理工序,面料缩水率只能用破坏试验方式测量。整理过程是特殊过程。就是采取定时抽样检验缩水率的方式进行确认的。
有人要问,这不就是常用的生产控制手段吗?没错,过程确认本来就是生产控制手段之一。
还有很多行业惯用的确认方式,如商品砼的开盘鉴定。注塑件的首件检验(含破坏性试验内容)等
一些企业生产多年,工艺相当成熟。正常情况下设备等都运行正常。但人员会有变化。人也是影响产品的因素。此时,对新上岗人员进行试用。试用人员的能力评价也可以作为确认的方式,评价合格后才能独立操作。审核时,那个试用评价记录可作为确认的证据

sunjianlang7201 发表于 1-3 22:17:39

牛角尖 发表于 2018-1-3 21:58
关于特殊过程,我们往往把它看得太神秘了。很多时候不是企业没去对特殊过程开展确认活动,而是别人做了我 ...

辛苦了 。我就说嘛,标准也是总结自实际。难道没有9000标准时,我们就不生产、不控制吗:)

fanbaihang 发表于 1-4 17:47:02

牛角尖 发表于 2018-1-3 21:58
关于特殊过程,我们往往把它看得太神秘了。很多时候不是企业没去对特殊过程开展确认活动,而是别人做了我 ...

标准说很清楚,实施标准并非需要:统一不同质量管理体系的架构;形成与标准条款结构相一致的文件;在组织内使用标准的特定术语。所以我也认为不要把“需确认过程(或习惯叫特殊过程)”看得太神秘了。组织认清过程确认的目的,根据本组织客观条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过程确认”,保证生产和服务能长期和顺利的实施。

无锡安心 发表于 1-4 23:55:45

争议的根源是什么?还不是因为ISO为了把标准更通用化,而搞得越来越虚,也来越含糊了?
所以以后很多行业会依据自身行业的特定要求规定行业认证标准。9001以后充其量也就是相对于一个基础教育文凭,没多大实用价值,有价值的还是需要拿大学的专业文凭。
具体要怎么控制,取决于过程的风险和期望得到的效果,没必要为这个去咬文嚼字甚至互相谩骂。

9001(不是9000)标准没有特殊过程的字眼,但很多制造业的认证标准依然是会明确规定的。
比如:ISO/TS 22163的 8.5.1.2特殊过程,是很明确的,并且进行了注解:特殊过程可能是粘合和密封、铸造、卷曲、热处理、铆接、表面处理包括:涂漆和涂层、扭矩紧固、焊接等。

再比如:IATF 16949附录B,就列入了CQI系列的特殊过程评估的要求,当顾客有规定时,组织的特殊过程(包括热处理、电镀、涂装、焊接、焊锡、模塑、铸造)需按这些手册指南要求进行确认和控制。

再比如:API Q1规范,虽然没有出现特殊过程的字眼,但却明确规定需要确认的过程至少包括:无损检测、焊接和热处理(如产品适用)。

牛角尖 发表于 1-5 22:37:36

yangxiaoqing36 发表于 2018-1-1 14:07
您的两个极限点的数值是怎么来的?以往的经验?如果你也无法保证这两个极限点之间的温度可以生产合格产品 ...
说说工艺参数问题
工艺参数会影响产品的性能,有时一个工艺参数会影响1项性能指标,有时也会影响多项性能指标,一个性能指标可能只受到一个工艺参数的影响。也可能收到多个参数的影响。这样在确定工艺参数时就要兼顾到多个性能指标。而各个参数之间也会相互影响。确定各个工艺参数可采用以前的经验数据,也可以采用各种方式筛选,正交试验就是一个很好的安排试验的方法。在安排试验时,一方面要考虑影响产品性能指标的因素,二方面要考虑这些因素的取值。前者称为因素,后者称为位级(也称为水平)。如:因素有1区间温度、2区间温度、保温时间、压力等。筛选工艺参数就是要选出这些参数的组合具体取什么值,以达到最好的综合效果。如上例,最后筛选出的一组最优工艺参数:1区间温度200、2区间温度205、保温时间25秒、压力30等(这里省略单位)。 优选法里称之为好点。
这些筛选出的参数就是设定的参数。 无论自动控制设备,还是人工操作设备。 由于各种影响,包括仪表误差。运行中 完全达到设定参数是不可能的。实际参数总会有一定的波动,这个波动的分布遵从正态分布 。确定工艺要求时,会根据过程能力,或设备精度、或外部的条件变化,或以往的经验,给出一个允许波动的范围。这个范围体现的就是工艺参数的一段区间值,这个区间值范围越小,就越接近达到的理想质量指标。故在验证工艺的正确性时肯定是验证这个筛选出来的最优理想值。操作者在操作时应尽量按这个理想值操作。 这样操作会降低减少期望值的偏移量,从而系统地缩小波动范围。
同理,确认工艺参数时。应该确认那个理想的参数,而不是2个边界值

pxkjh 发表于 1-15 16:27:43

谢谢 各位老师,以上老师的的高见,读后受益匪浅,关于特殊过程一词在标准中没有特殊过程说法了,还是要好好学习标准,提高对标准的理解能力。

sunjianlang7201 发表于 1-15 17:24:09

pxkjh 发表于 2018-1-15 16:27
谢谢 各位老师,以上老师的的高见,读后受益匪浅,关于特殊过程一词在标准中没有特殊过程说法了,还是要好 ...

特殊过程的提法在有些标准中还是有的,比如GJB 467A《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目前还存在特殊过程确认的提法,一些审核员也还在固有思维中有这样的概念,审核时难免会提问到。
当然,哪些过程需要确认,组织比审核员更重视,毕竟,处于风险防范的角度,做一些实验来确定相对成熟的工艺方法或者其他的过程规范,还是有好处的。

pxkjh 发表于 3-7 16:21:57

sunjianlang7201 发表于 2018-1-15 17:24
特殊过程的提法在有些标准中还是有的,比如GJB 467A《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目前还存在特殊过程确认的提 ...

对特殊过程在其他标准中有规定,在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中不在用特殊过程这个词了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特殊过程不一定都是需要确认的过程,大家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