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EMS每天学一点,从容应对考试的到来
说明:1、为了使大家在学习GB/T24001:2004标准的过程中容易掌握要点,在本文中兰色字体部分表示重点,绿色部分表示难点,红色部分表示考核要点,标准原文则是加粗标识,请注意把握,学习群内同步讨论习题
EMS学习与考试,需要掌握的知识概述
EMS考试的主要内容无外乎环境标准、环境专业知识、法律法规、个人素质、审核知识内容,有了QMS的基础,学习EMS相对而言简单了一些,因为起码对标准的理解深刻得多,个个素质和审核知识也不怎么费事了,下面就主要资料和学习方法谈谈个人见解,以供大家参考; 首先要熟悉环境体系主要标准:《GB/T24001-2004 idt ISO14001:2004 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GB/T24004-2004 idt ISO14004:2004 环境管理体系 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同时还有《GB/T19011-2003 idt ISO19011:2002<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其次,要学习环境管理专业基础知识,主要有环境科学方面的基本常识、太语;环境因素的评价方法及重要环境因素的辨识方法;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基本技术及主要行业环境设施运行的基本技术;如果培训过的就有培训机构的资料足够 ,没培训过的呢要上书店或是网上好好找找,相关的才行;
第三,我国的认证认可法规及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有一套体系,另有日志详述,请留意;
第四,个人素质,这方面和9001中的内容一样,主要有逻辑推理和数字推理之类的东东;
第五,审核知识,和9001的没什么大的区别,就是分两阶段审核而已,新版的9000体系也分两阶段了,并没有太大有区别!
以上资料可以分段学习,学完马上做题加深理解,然后回头有重点的再过一遍资料,解决不了的问题总结一下,群中讨论或是请教老师,最后综合做题,相信大家都能过关!
EMS知识学习之第一篇:环境基础知识一
一,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公害事件(public nuisance events) : 因环境污染造成的在短期内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的事件。
产业革命后,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资源消耗和排放废弃物大量增加,加上人们认识上的局限性和主观上不注意保护,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污染事件频频发生,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十大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充分说明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极大的危害性。
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30 年 12 月 1-5 日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处于狭窄盆地中)发生气温逆转和大雾,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煤烟粉尘、SO2在近地层积累,三天后有人发病,症状表现为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一周内有 60 多人死亡。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
2,多诺拉烟雾事件,1948 年 10 月 26-31 日美国宾夕法尼亚洲多诺拉镇(地处河谷)受反气旋和逆温控制,加上 26-30 日持续有雾,使大气污染物在近地层积累。二氧化硫与金属化合物尘粒相互作用形成硫酸盐气溶胶,弥漫全镇。致使镇上居民咳嗽、眼痛、肢体酸乏、呕吐、腹泻,发病者6000余人,占全镇总人口 43%,死亡 20 人。
3,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40 年代初,美国洛杉矶全市 250万辆汽车每天消耗汽油 1600 万升,向大气排放大量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该市临海依山,处于 50 公里长的盆地中,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在紫外线作用下,形成以臭氧为主的光化学烟雾,刺激人的眼、喉、鼻,引发眼病、咽喉炎、头痛等症状,2天内65岁以上老人死亡400人。百里外郊区的蔬菜由绿变褐,农作物、水果减产,数万顷森林有四分之一干枯而死。
4,伦敦烟雾事件,1952 年 12 月 5-8 日英国伦敦市几乎全境为浓雾覆盖,人们出现胸闷、咳嗽、喉痛、气短等,四天中死亡 4000多人,此后两周又死亡8000多人。原因是居民冬季燃煤取暖,由于含硫量过高,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和烟尘,在金属颗粒物作用下生成SO2、硫酸、硫酸盐,附着在烟尘上侵入肺部所致。伦敦一时成为“死亡之都”。
5,四日哮喘事件,1961 年日本四日市石油冶炼和工业燃油产生的废气,严重污染城市空气。钴、锰、钛等重金属微粒与二氧化硫形成硫酸烟雾,许多居民患上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1967 年一些患者不堪忍受痛苦而自杀。至1972 年哮喘病患者达 817 人,其中共有36人严重哮喘死亡
6,米糠油事件,1968 年 3 月日本九洲市爱知县一带生产米糠油时用多氯联苯作脱臭工艺中的热载体,由于生产管理不善,混入米糠油中,造成居民食用后中毒,出现眼皮浮肿、多汗、全身红丘疹,重症者恶心呕吐、肝功能衰退、肌肉疼痛,患病者迅速超过 5000 人,实际受害者约 13000 人, 16 人死亡。
7,水俣病事件,1953-1956 年日本熊本县水俣镇含甲基汞的工业废水污染水体,甲基汞在鱼体内高浓度富集,人食毒鱼后受害,1972 年日本环境厅公布:水俣湾一带汞中毒者 283 人,其中 60 人死亡。
8,富山事件,1955-1972 年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锌、铅冶炼工厂等排放的含镉废水污染了神通川水体,两岸居民利用河水灌溉农田,使稻米含镉,居民食含镉稻米和饮用含镉水而中毒,1963 年至 1979 年 3 月共有患者 130 人,其中死亡 81 人。
9,博帕尔毒气事件,发生于1984年印度中央邦博帕尔市,由于设在该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农药厂的储罐爆裂,大量剧毒物甲基异氰酸酯外泄,造成至少2500多人死亡,十几万人受伤的惨剧。
10,切尔诺贝利核污染事件,发生于1986年前苏联基辅地区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由于反应堆爆炸,大量放射性物质外泄,上万人受到辐射伤害,直接死亡31人,13万居民被迫疏散,污染范围波及邻国,核尘埃遍布欧洲。
二,当今世界环境现状
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海洋污染、植被减少、酸雨、噪音、土壤沙漠化、水土流失、耕地减少、水资源污染与枯竭、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野生及珍稀物种濒临灭绝、废弃物堆积;具体表现如下
1 大气污染严重
*大气污染主因:悬浮颗粒物、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铅
*大气污染来源:能源使用、车辆排放和工业生产
*大气污染危害:
A、二氧化碳导致气候变暖;
B、二氧化硫导致酸雨;
C、危害人类健康(全世界每年有 30 — 70 万人因烟尘污染提前死亡, 2500 万儿童患慢性喉炎, 400 — 700 万农村妇女儿童受害)
2 气候变暖
*主要的温室效应气体:二氧化碳(CO2)、水蒸气(H2O)、甲烷(CH4)、氮氧化物(NOx)、臭氧(O3)、氯氟烷烃(CFC3)
*化石燃料(石油/煤等)大量消耗、森林毁坏——温室气体过度排放——全球气候变暖
* 1960 ~ 1995 年间大气中CO2浓度增长了 3 倍,从 8 万亿吨增至 24 万亿吨
*预计2030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1.5~4.5度,海平面上升20~140cm
*温度带迁移,洪涝灾害,卡特里娜飓风摧毁新奥尔良
3 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作用——保护地球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照射
*1984 年南级上空发现臭氧层空洞
*臭氧层消耗物质(ODS):氯化亚氮、四氯化碳、甲烷、氯氟烷烃等,主要来自制冷剂、发泡剂、哈龙灭火器、汽车尾气等
*臭氧层破坏的后果——(紫外线过度照射)
A 、皮肤癌患者年增 30 万,白内障患者年增170 万
B 、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下降
C、水体浮游生物生长受破坏
D、引起光化学烟雾污染
4 水资源危机
*两个方面——供水不足,淡水资源短缺
——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
——主要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和农药化肥污染
——发展中国家约 95 %的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 受污染的水体溶解氧水平过低,重金属含量高,大肠杆菌含量高
——全球每年水污染导致 10 亿人患病,全球每年 300 万儿童因腹泻死亡,全球 2 亿人成为血吸虫病患者
——太湖出现了富营养化,近海赤潮
5 酸雨蔓延
*酸雨——酸雨又称酸性(降)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方 式形成的大气降水(如雾、露、霜)
*世界三大酸雨区——北美、欧洲、中国西南和华南
*酸雨的危害:
A 、农作物减产(土壤酸碱度失调,土地退化)破坏森林生态水生态系统;
B 、建筑物腐蚀
C、树木枯萎
D 、湖泊酸化
E 、损害人体呼吸道系统和皮肤;鱼类死亡
6 森林锐减
*森林的主要功能——
A 、供给氧气;B、吸收二氧化碳;C、调节气候; D、保持水土; E、动植物栖息地; F、提供木材
* 全球森林平均每年消失 4000 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每年下降1%
* 森林消失的原因——农业开垦、生产木材、用作燃料
* 森林减少的危害——
A、涵养水源功能破坏
B、物种减少
C 、水土流失,洪涝灾害
D、二氧化碳吸收减少导致温室效应
7 海洋污染严重
*污染来源——污水排放,大气污染物沉降、石油泄漏、工业废物、放射性物质
* 1990 一 1991 年,全球海洋污染物入海量分别为: 1 、石油 354 万吨/年; 2 、船舶的塑料容器 63 . 9 万个/天; 3 、渔船的塑料渔网等 15.2 万个/天; 4 、放射性物质 9 万吨/年; 5 、危险化学废物 10 万吨/年; 6 、河流淤泥废物 93 万吨/年
* 近海区的氮、磷增加 50 一 200 %,过量营养物导致沿海藻类大量生长、波罗的海、北海、黑海、东中国海等出现赤潮。赤潮频繁发生 (1991 年中国 38 起),破坏红树林、珊瑚和海草,近海鱼虾锐减,渔业损失惨重
8 土地沙漠化
*全球每年有 600 万公顷土地变成沙漠,相当一个斯里兰卡,经济损失每年约为 423 亿美元
*全球共有干旱、半干湿地 50 亿公顷,其中三分之二 33 亿公顷遭到荒漠化威胁
* 荒漠化的原因是: 1 、过度垦殖; 2 、过度放牧; 3 、毁坏森林; 4 、灌溉不善。
*危害——土壤肥力降低,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减产
——土地荒漠化,沙进人退,人类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9 生物多样性减少
* 物种多样性减少:世界植物10% ~15%处于濒危状态,近百年兽类减少 150 种
* 生态系统多样性减少: 森林、草原、湿地、水生生境遭受破坏
* 遗传多样性减少。
* 后果——
A 、破坏生态平衡;
B 、影响人类食物来源;
C、影响疾病治疗(人类 60 %药品来源为野生植物);
D 、影响生产原料供给。
10 固体废物污染蔓延
*固体废物包括危险废物和城市垃圾
*危险废物:发达国家每 10 亿美元 GDP 产生 5000 吨危险废物
*城市垃圾:东京每天产生 3000 万公斤,纽约 1400 万公斤,巴黎 900 万公斤,北京 1200 万公斤
*固体及危险废物危害是: 1 、污染大气; 2 、污染土壤; 3 、污染水源; 4 、垃圾传播疾病; 5 、危险废物诱发癌症。
EMS知识学习之第二篇:环境基础知识二
一,我国的十大环境问题(一)大气污染日益加剧
全国 500 多个城市中,大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不到 1 %。北京、沈阳、西安、上海、广州名列世界十大污染最严重城市之中。二氧化硫年排放量约 1800 万吨,已超过美国目前水平( 1600 万吨)。酸雨区面积急剧扩大,已占国土面积 29 %,由西南、华南蔓延至华中、华东、东北。
(二)水域污染问题突出
全国废水年排放量 360 亿吨,城市生活污水 80 — 90 %未经处理即排入江河。全国七大水系中,近一半河段污染严重。城市河段十有八九水质超标,污染最重的河流是淮河、辽河、海河。污染最重的湖泊是滇池、巢湖、南四湖。全国有七、八亿人饮用污染超标水。
(三)垃圾围城现象普遍
全国固体废弃物年产生量约 6.2 亿吨,累计堆存量 60 亿吨,占地 30 多万亩。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 1.46 亿吨,大部分未经处理随意堆积,其中有害有毒废物约占 5 %,安全处置率低下,危害很大。
(四)噪声污染普遍超标
全国三分之二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环境中,城市交通噪声大部分超过 70 分贝限值,生活噪声大部分超过 55 分贝限值,成为城市一大公害。
(五)水土流失难以遏制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 367 万平方公里,其中水蚀面积 179 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 188 万平方公里。全国三分之一耕地受到水土流失危害,每年流失土壤 50 亿吨,相当于损失氮磷钾肥4000 万吨。
(六)荒漠化不断扩展 全国沙漠、戈壁、荒漠面积 153 万平方公里,等于一个谐教育计划
1987年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环境与发展宣言》、《二十一世纪议程》等 5个重要文件,正式确定了“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发展的总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所应采取的一系列行动计划,可持续发展逐步成为指导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 ;
“可持续发展”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
可持续发展的实施-环境管理行动:ISO14000标准的产生 一,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的产生、变化和发展
1992年英国发布BS775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1993年欧共体理事会以法规形式发布了NO1836/93《关于工业企业自愿参加环境管理和环境审核联合体系的条例》
1991年ISO成立“环境战略咨询组”
ISO于1993年6月成立TC207,着手起草ISO14000系列标准 ,TC207宗旨:支持环境保护工作,改善并维持生态环境质量, 减少人类各项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使之与社会经济发展达到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 TC 207的业务范围:环境管理方面的标准化
1996年ISO颁布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同时我国也颁布了相应等同采用的国家标准,GB/T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
1998年ISO/TC207根据实施及使用中反映的问题,拟对标准进行修订,2000年6月通过了修订的动议修订原则:
1)有利于使用者的理解和实施,并且不产生新的要求
2)增强与ISO9001:2000标准之间的兼容性
3)不增加标准条款,进一步明确ISO14001标准的要求
2004年11月15日正式发布了修订后的《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
2004版ISO14001标准较1996版ISO14001标准的总体改进:
1)澄清了标准的要求,有利于理解和实施
2)强化了对法律法规的管理,有助于实现环境方针的承诺
3)明确了环境因素的控制是体系的核心任务
4)加强了与ISO9001标准的兼容.有利于体系的建立实施
二,制定ISO14000系列标准的指导思想
IA ,SO14000系列标准应不增加并消除贸易壁垒
B ,ISO14000系列标准可用于各国对内对外认证、注册等
C ,ISO14000系列标准必须摒弃对改善环境无帮助的任何行政干预
三,ISO14000标准遵循的准则
A,弹性的准则 :允许发展中国家有一段规定的时间使他们的产品和管理制度逐步达到ISO14000系列标准的要求,以示在环境问题上与对发达国家的要求有所区别
B,应用对象主要定位在中、小型组织
四,ISO14000的特点
以市场驱动为前提
标准的预防性
广泛适用性
自愿性原则
标准的灵活性
顺应世界经济的主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EMS知识学习之第三篇:环境基础知识三
一,ISO14000系列标准介绍:●系列标准不是一个标准
●ISO14000共有100个标准号,分配见附表 1
●ISO14000系列标准间的关系见 附图2
●ISO14010-14019 环境审核 EA
包括:EMS审核、符合性审核、应负责任审核 、能源审核、废弃物最小化审核。
附图 1 ISO / TC 207 委员会的组织结构
二, 截止到2005年5月已经发布的环境标准
ISO 导则 64产品标准中的环境因素
ISO 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第二版)
ISO 14004:2004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
ISO 19011:2000 质量和 环境审核指南
ISO 14020:1998环境管理环境标志和声明通用原则
ISO 14021:1999环境管理环境标志和声明自我环境声明(Ⅱ型环境标志)
ISO 14021:1999环境管理环境标志和声明自我环境声明 (Ⅰ型)环境标志和声明原则和程序
ISO 14031:1999环境表现行为审核指南
ISO 14040:1997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原则和框架
ISO 14041:1998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目的与范围的确定和清单分析
ISO 14042:2000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ISO 14043:2000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生命周期解释
ISO 14050:1998环境管理术语 (TR=技术报告)
ISO/TR 14025:2000环境管理环境标志和声明(Ⅲ)环境声明
ISO/TR 14032:1999环境管理环境表现评价ISO14031应用案例
ISO/TR 14047:2000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ISO14042的应用举例
ISO/TR 14049:2000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数据文件格式
ISO/TR 14061:1998ISO14001/ISO14004在林业企业的应用指南与信息
三、2004版ISO14001标准的主要特点
同其他的环境排放标准和产品技术标准不同,ISO14001系列标准以极其广泛的内涵和普遍的适用性,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反响。ISO14001:2004标准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 广泛适用于各类组织并强调自愿性原则
环境管理系列标准适用于任何类型、规模以及种地理、文化和社会条件下的组织,各类组织都可 以按照标准所要求的内容建立并实施 环境管理体系,也可向认证机构申请认证。
(二) 以市场驱动为前提
随着公众环保 意识的普遍加强,促使企业在选择产 品开发方向时越来越多地考虑人们消费观念中所包含的环境原则。
(三) 注意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和灵活性
ISO14000 环境管 理系列标准是一套科学的管理软件, 它将世界各国最先进的环境管理经验加以提炼浓 缩,转化为标准化的、可操作性强的 管理工具;同时,标准还为组织提供了一整套程序 化、规范化的要求和必要的文件支持 手段,使组织运行的全过程都严格受控。标准只要 求组织建立体系,完善不断改进的机 制,以满足方针、目标的框架要求,而对具体的环 境行为指标并未提出绝对量化的技术 要求。
(四) 强调污染预防、法律法规的符合性以及持续改进
以往的环境保护工作主要集中在 “末端治理” 的水平,ISO14000 标准一改过去的被动思路,引入了 “预防为主” 的新思想,从污染源头入手采取措施进行全过程的污染防治。体现在新标准4.2、4.3.3、4.4.7条款当中
(五) 与其他管理体系的兼容性
环境管理体系 是组织全部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因 此,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与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职 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体系 以及风险管理体系等标准都遵循共同的管理体系原 则,只不过管理体系各要素的应用会 因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相关方面而异。
四:GB/T24001-2004idtISO14001:2004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是建立、审核和评审环境管理体系的依据,也是制定ISO14000系列其他标准的依据
●标准由“要求”和“指南”两部分构成: “要求”部分是该标准的主体,规定了环境管理体系必须达到的要求 ,“指南”部分则是对“要求”做出解释,组织可以根 据需要有选择地采用中的内容
●标准中规定的EMS要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要求”部分的EMS要求提供了EMS框架
●标准未提出具体的环境绩效准则
五,GB/T24004-2004idtISO14004:2004 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
●¡指南性标准,不能用于对环境管理体系的审核 和认证的准则
●标准的目的是帮助组织实施和改进EMS并进而 改进其环境绩效
●由正文和附录构成
六,GB/T24001和GB/T24004的关系
●GB/T24001标准规定的是EMS的要求,适用于组织确定其能够控制的或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可以作为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和认证的准则
●GB/T24004 标准提供的是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为EMS 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以及与其他管理体系的协调提供指导,不能作为审核和认证的准则
●两个标准的基本思想原则一致,提供的EMS模 式一致,GB/T24004标准的指南不是对GB/T24001标准要求进行的解释,但可以用于指导组织如何满足GB/T24001标准的要求
七,GB/T19011-2003idtISO19011:2002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A 遵循了“不同管理体系可以共同管理和审核”的原则,适用于所有运行QMS和/或EMS的组织
B 取代了1996版的ISO14010、ISO14011和ISO14012三个 EMS审核指南标准
C 标准兼容了QMS和EMS的特点
D 标准内容
●与审核有关的14个术语和定义
●审核原则
●审核方案管理
●审核活动
●审核员的能力和评价
EMS知识学习之第五篇:标准前言和引言
GB/T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GB/T24001-2004标准由正文“要求”和附录“使用指南”两部分组成;正文部分是该标准的主体,规定了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旨在为组织规定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要素,使组织能够根据法律法规要求和环境因素信息来制订和实施环境方针与目标。如果组织拟声称其环境管理体系符合标准的要求,则该组织必须满足标准中规定的所有要求,附录部分则是对“要求”做出解释,为组织提供一些衫方法和指导以帮助组织开展环境管理活动,组织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意愿有选择地彩其中的内容。前言和引言一,前言(标准原文略)
----GB/T24001-2004标准等同采用ISO14001:2004标准,是GB/T2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中的一项标准
----GB/T24001-2004标准与GB/T24001-1996标准的主要差异
1)标准名称的变化
ISO 14001: 1996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体系 规范及使用指南
ISO 14001: 2004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
2)术语和定义的变化
(1)增加了“审核员”、“纠正措施”、“文件”、“不符合”、 “预防措施”、“程序”、“记录”7个术语的定义
(2)术语“环境表现(行为)”改为“环境绩效”
(3)对“持续改进”、“环境影响”、“环境管理体系”、“环境目标”、“环境绩效”、“环境方针”、“环境指标”、“内部审核”、“组织”、“污染预防”等定义进行了编辑性修改。
3)体系要素的变化
(1)“目标和指标”与“环境管理方案”合并为“目标、指标和方案”
(2)“组织结构和职责”改为“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
(3)“培训、意识和能力”改为“能力、培训和意识”
(4)“环境管理体系文件”改为“文件”
(5)“检查和纠正措施”改为“检查”
(6)“监测和测量”分解为“监测和测量”和“合规性评价”
(7)“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改为“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8)“记录”改为“记录控制”
(9)“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改为“内部审核”
二,引言
现在,各种类型的组织都越来越重视通过依照环境方针和目标来控制其活动、产品和服务对环境的影响,以实现并证实良好的环境绩效。 这是由于有关的立法更趋严格,促进环境保护的经 济政策和其他措施都在相继制定,相关方对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也在普遍增长 。
许多组织已经 推行了环境“评审”或“审核”,以评价自身的环境绩效。但仅靠这种“评审”和“审核”本身,可能还不足以为一个组织提供保证,使之确信自己的环境绩效不仅现在满足,并将持续满足法律和方针要求。要使评审或审核行之有效,须在一个纳入组织整体的结构化的管理体系内予以实施。
环境管理标准 旨在为组织规定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要素,这些要素可与其他管理要求相结合,帮助组织实现其环境目标与经济目标。如同其他标准一样,这些标准不是用来制造非关税贸易壁垒,也不增加或改变组织的法律责任。
本标准规定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使组织能根 据法律法规要求和重要环境因素信息来制定和实施方针与目标。本标准拟适用于任何类型与规模的组织,并适用于各种地理、文化和社会条件。其运行模式如下图所示。体系的成功实施有赖于组织中各个层次与职能的承诺,特别是最高管理者的承诺。这样一个体系可供组织制定其环境方针,建立实现所承诺的方针的目标和过程,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改进环境绩效,并证实体系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本标准的总体目的是支持环境保护和污染预防,协调它们与社会和经济需求的关系。应当指出的是,其中许多要求是可以同时或重复涉及的。
注:本标准基于策 划 - 实施 - 检查 - 改进 (PDCA )的运行模式。关于PDCA的含意简要说明如下:
———策划:建立所需的目标和过程,以实现组织的环境方针所期望的结果;
———实施:对过程予以实施;
———检查:根据环境方针、目标、指标以及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对过程进行监测和测量,并报告其结果;
———改进: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的绩效。
许多组织通过 由过程组成的体系以及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运行进行管理,这种方式称为“过程方法”。GB/T9001-2000提倡使用过程方法。由于PDCA可以应用于所有的过程,因此这两种方式可以看作是兼容的。
本标准第二版的修订重点是更加明确地表述第一版的内容;同时GB/T9001-2000的内容予以必要的考虑,以加强两标准的兼容性,从而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
为便于使用,本标准附录A和正文第4章的相关条目采用了对应的序号。如A.3.3对应4.3.3,其内容都是关于目标、 指标和方案的论述,A.5.5 和4.5.5的内容都是关于内部审核等。另外,还在附录B中给出了GB/T24001-2004和GB/T9001-2000之 间相近技术内容的对应关系。
本标准规定了对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能够用于对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认证/注册和(或)自我声明。本标准和用来为组织建立、实施或改进环境管理体系提供一般性帮助的非认证性指南有重要区别。环境管理涉及多方面内容,其中有些还具有战略与竞争意义。一个组织可以通过对本标准成功实施的证实,使相关方确信组织已建立了适当的环境管理体系。
其他一些标准,特别是ISO/TC207制定的关于环境管理的各种技术文件,提供了 环境管理支持技术的指南。对其他标准的参阅仅用于获取信息。
本标准仅包含那些可以进行客观审核的要求。须要得到对环境管理体系中诸多问题更加全面指导的组织,可参阅GB/T24004-2004。
本标准除了要求在方针中承诺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 要求和其他应遵守的要求,以及进行污染预防和持续改进外,未提出对环境绩效的绝对要求,因而两个从事类似活动但具有不同环境绩效的组织,可能都是符合本标准要求的 。
系统地采用和实施一系列环境管理技术,有助于为所有相关方带来更好的结果。然而,采用本标准本身,并不能保证取得这样的结果。环境管理体系能够促使组织为实现环境目标,在适宜和经济条件许可时,考虑采用最佳可行技术,同时充分考虑到采用这些技术的成本效益 。
本标准不包含针对其他管理体系的要求,如质量、职业健康安全、财务或风险等管理体系要求。但可以将本标准所规定的要素与其他管理体系的要素进行协调,或加以整合。组织可通过对现有管理体系作出修改,以建立符合本标准要求的环境管理体系。这里还要指出,对各种管理体系要素的应用,可能因不同 的用途和不同相关方而异。
环境管理体系的详细程度、复杂程度、体系文件的 规模及所投入的资源等,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如体 系覆盖的范围、组织的规模、其活动 、产品和服务的性质等。中小型企业尤其如此。
(一),理解要点:
----有效的环境管理须建立并实施结构化的管理体系
----标准规定的EMS遵循自愿原则,不改变组织的法律责任
----EMS要求具有广泛适用性,可作为认证和审核的准则
●GB/T24001-2004标准未对环境表现提出绝对要求
●实施标准的目的是坚持污染预防和持续改进
----实施标准的总体目的是支持环境保护和污染预防,协调它们与社会和经济需求的关系
----强调最高管理者的承诺和责任以及全员参与
----标准着眼于采用系统的管理措施
----EMS应纳入组织整个管理体系中
●GB/T24001-2004标准不包含其他管理体系要求,但不必将EMS独立于组织现行管理要求之外
(二), ISO14001:2004标准 “引言” 的变化
ISO14001:2004标准 的 “引言” 部分在ISO14001:1996标准的基础上增加或拓展了以下主要内容:
1.明确指出了组织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作用是:“依据法律法规要求和重要环境因素信息来制定和实 施环境方针,规定一系列目标和过程,以实现方针的承诺,以及采取必要的措施来 改进环境绩效”(见 “引言” 第4 自然段)。
2.明确了新版标准的修订有 两个重点: 一是更加确地表述1996版标准的内容,二是加强与ISO9000标准的兼容性(见 “引言” 第4自然段)。
3.将ISO14001:1996标准 “范围” 中对附录A的使用注释调整到ISO14001:2004标准的 “引言” 当中。说明了新版标准附录A与标准正文之间的联系,采用了对应的
序号以方便对照使用。附录B则是关于ISO14001:2004与ISO9001:2000相近技术内容的对应关系(见 “引言” 第6自然段)。
4.除PDCA循环模式图发生变化(删 除 “和纠正措施”)外, 还对PDCA的含义做了简要说明(见 “引言” 第11自然段),即:
策划———建立 所需的目标和过程,以实现组织的环 境方针所期望的结果;
实施———对过 程予以实施;
检查———根据 环境方针、目标、指标以及法律法规 和其他要求,对过程进行监测和
测量,并报告其结果;
改进———采取 措施,以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的绩 效。
5.推荐对ISO9001:2000标准中 “过程方法”进行采用。使得与ISO9001:2000标准更加兼容协调。管理体系实际上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的“过程”组成的,所以“过程方法”,就是“系统地识别和管理组织所应用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
首先,是组织识别 环境管理体系所需的 过 程, 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其次,是对各过程加以管理,即控制各过程的要素,包括输入、输出、活动和资源等,使过程有效。“过程方法” 的优点就在于能对 诸过程组成的系统中单个过程之间的联系以及过程的组合和相互作用进行连续控制 (见 “引言” 第16自然段)。
6.关于 “与其他管理体 系 兼容” 的思路更加明确。“其 他管理体系” 不仅限 于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还可能包括财务或风险等管理体系。可将环境管理体系所规定的要素 与其他管理体系的要素进行协调,或 加以整合。
7.环境管理体系的详细和复杂程度、体系文件的多少、所投入的源等,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如体系覆盖的范围、组织的规模、其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等。中小型企业尤其如此。
EMS知识学习之第六篇:范围/4.1内容学习
范 围本标准规定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使一个组织能够根据法律法规和它应遵守的其他要求,以及关于重要环境因素的信息,制定和实施环境方针与目标。本标准适用于组织确定其能够控制的、或能够施加影响的那些环境因素。但标准本身并未提出具体的环境绩效准则。
本标准适用于任何有下列愿望的组织:
a) 建立、实施、保持并改进环境管理体系;
b) 使自己确信能符合所声明的环境方针;
c) 通过下列方式证实对本标准的符合:
1) 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声明;
2) 寻求组织的相关方(如顾客)对其符合性的确认;
3) 寻求外部对其自我声明的确认;
4) 寻求外部组织对其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认证/注册.
本标准旨在使其所有要求都能够纳入任何一个环境管理体系。其应用程度取决于诸如组织的环境方针,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运行场所和条件等因素。本标准还在附录A中对如何使用本标准提供了资料性的指南。
一, 理解要点:
新版标准在ISO14001:1996标准的基础上,对ISO14001:1996标准的使用对象描述更加准确、全面,但基本仍属于编辑性修改。实施ISO14001:2004标准的组织除了可进行自我评价和声明(第一方审核)和寻求外部认证/注册(第三方审核)外,还可寻求对自我声明进行外部确认,以及寻求相关方(如顾客)对其符合性予以确认(第二方审核)。
规范性引用文件
无规范性引用文件。保留本章是为使本版中的章条号和前一版(GB/T24001-1996)保持一致。
术语和定义(在前面已经讲过,这里略)
下面讲的是标准的核心: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共分为5部分,即
4.1 总要求
4.2 环境方针
4.3 策划(规划)
4.4 实施与运行
4.5 检查
4.6 管理评审
除了4.1外,其余可分为17个要素(两个2级要素;15个三级要素)。一般我们把它们称为:1 3 7 5 1 附图3 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1 4.2 环境方针
3 4.3.1 环境因素 4.3.2 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4.3.3 目标、指标和方案
7 4.4.1 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4.4.2能力、培训和意识 4.4.3 信息交流 4.4.4 文件
4.4.5 文件 控制 4.4.6运行控制 4.4.7 应急准备和响应
5 4.5.1 监视和测量 4.5.2 合规性评价 4.5.3 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4.5.4 记录4.5.4 内部审核
1 4.6 管理评审
4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4.1 总要求
组织应根据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确定如何实现这些要求,并形成文件。
组织应界定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并形成文件。
一,理解要点:
(一)本条款包括5个关键词,即 “建立”、“实施”、“保持”、“持续改进” 和 “形成文件”。
● “建立” 意味着从无到有,从不全到全,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不规范到规范的
过程。即从组织决 定 按 照ISO14001:2004标准要求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开始,到环境管理体系建成的全过程,包括初始环境评审、环境管理体 系的策划、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的设定、环境管理方案的制定和筛选、体系文件的编制、组织机构和职责的设置以及人财物资源的配置等。
●组织过去可能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有关环境管理方面的措施、制度、组织机构和资源等等,对此应认真梳理、善加利用,予以规范化和系统化,而不是全盘否定或彻底推翻,一切从零开始。“建立” 应该是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对环境管理体系的组 织机构、职责、策划、活动、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等进行明确规定,或重新调整、构造、组合或补充,使之更加完善和有效,更加充分和适宜,应将上述内容形成文件。
●标准 “范围” 中指出:“本标准规定的所有要求都能纳入任何一个环境管理体系。其应用程度取 决于诸如组织的环境方针、它的活动 、产品和服务的性质、以及它的运行场所及条件等因素”,表明“建立”还蕴涵着更深次的意义。虽然ISO14001:2004的所有要求对于任何规模、类型和性质的组织而言都是通用和适用的,但是组织在具体应用这些要求时,可能会稍有差异。组织在建立体系时要充分依照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灵活构建体系的各项要素,不能机械地照搬照抄其他组织的管理体系。
●“实施” 意味着环境管理体系一旦在组织内部建立起来,就应当严格按照管理体系所规定的要求对组织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管理和控制。在“建立” 环境管理体系时,我们是把想要做的事情写下来,形成文件。那么现在,定下来的事情就要认真去做,也就是使环境管理体系按照标准和文件所规定的、所写的要求去运行,组织应按照策划的要求和安排 落实环境管理的各项活动和过程,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的所有要素在组织内都得到 “实施”。
●“保持” 是不断修正偏差的过程。体系运行过程中要实施必要的监督检查并针对不符合采取纠正预防措施加以修正和调整,还要通过审核和评审活动不断提高,以最终实现组织的 环境方针和目标,实现持续改进。
● 环境管理体系应当是永久的,而非临时性的,组织应保证体系持续有效运行并且不断寻求改进,应在组织的发展规划中考虑体系维护的需要,在机构调整、项目和新产品的开发中,注重环境因素的确定; 应及时获取最新法律法规,动态管 理 环境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并对体系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 调整、纠正和预防,以保证体系良好运转并持续满足标准要求。
(二)组织还应确定其环境管理体系的界限和范围。
ISO14001:2004标准附录A.1要求中指出:“组织有权自行灵活地决定本标准的实 施边界,即是在整个组织,还是仅在特定的运行单位内实施本标准,由组织自行决定。组织应当规定其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并形成文件,以明确界定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组织边界。当组织是一个更大组织在给定场所的一部分,对范围的确定尤为必要。边界一经确定,组织在此范围内的所有活动、产品和服务,均须包括在环境管理体系内。应当强调的是,在确定范围时,环境管理体系的可信度取决于边界的选取。若组织的某一部分被排除在环境管理体系之外,组织应当能对此做出解释。如本标准仅在特定的运行单位实施,可以采纳组织内其他部门业已建立的方针和程序,用来满足本标准的要求,只要它们适用于这些行将采用本标准的部门。”
根据以上对 “范围” 的要求,组织既可以选择整体,也可以选择某项特定的运行活动或单元,但无论怎样选择都应保证体系的完整性,不应出于其他目的而特意限制其范围,最终导致背离组织改善环境绩效的根本宗旨。如: 为获得良好环境绩效评价,特意将某项运行和活动排除在体系界限和范围之外。组织所确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应能够反映其体系绩效评价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客观性。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真正符ISO14001:2004要求的环境管理体系,才能有助于组织满足环境法律法规的要求 。
二,实施与审核要点:
1.建立了环境管理体系,给出文件化的体系范围,完整地表达该组织的地理位置\组织单元\活动类型等基本要求;
2.未纳入体系范围的部分给出充分的理由;
3.需要通过标准中其它各条款的相应证据予以证实;
EMS知识学习之第七篇:标准4.2/4.3.1学习
4.2 环境方针最高管理者应确定本组织的环境方针,并在界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确保其
a) 适合于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规模和环境影响;
b) 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
c) 包括对遵守与其环境因素有关的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承诺;
d) 提供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框架;
e) 形成文件,付诸实施,并予以保持;
f) 传达到所有为组织或代表组织工作的人员;
g) 可为公众所获取。
一,理解要点:
1.本条款规定了对环境方针内容的要求和对环境方针的管理要求。组织制定环境方针的目的在于:
(1) 确立组织环境保护的宗旨,指明环境管理的总方向和总原则;
(2) 确定整个组织所需的有关环境管理的职责和绩效目标;
(3) 表明组织实行良好环境管理的正式承诺,尤其是组织最高管理者的承诺;
(4) 作为评价环境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基础;
2. 最高管理者确定并批准。
最高管理者是指组织内部负有执行责任的个人或领导集体,拥有决策权,是组织独立职能与行政管理能力 的实际体现。最高管理者应确定并批 准环境方针,这有利于将环境管理纳入组织的全面 管理事务中,实现组织生产经营目标 与环境目标的统一。最高管理者还必须提供必要的 资源以确保方针得以实现。环境方针 是高层管理者推动和改善环境管理的有力证据。
3.包括“两个承诺和一个框架”, 即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 遵守环境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的承诺, 目标和指标框架,因此方针不能抽象或是不切实际,而应该具体明确,可以实施、可以评价。倘若环境方针中承诺组织要污染预防 、节能降耗, 那么其环境标的内容就要围着如何实现方针的承诺,使方针的内容落到实处,应充分体现组织在节能降耗和污染预防方面所要达到的具体指标,以及为完 成该指标所制定的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措施 (例如:包括节水、节电、节气、节汽、节煤、节油、 节纸和节约原料等的具体措施,以及如何控制水、气、声、渣污染物排放的具体措施等)。
4.适合于组织实际,主要是指性质、规模、活动的影响、产品、服务。
5.形成文件,全体员工理解实施;社会可获取。
6.定期评审、修订。
? 方针适合性举例:
? 松下万宝环境方针:为保护地球臭氧层,我们将作出不懈努力。
? 南屯煤矿环境方针: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促进矿井可持续发展,有效地实施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预防和治理。
? 济南化纤环境方针:实施节能降耗,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
? 松下万宝环境方针:为保护地球臭氧层,我们将作出不懈努力。
环境目标:减少R22的排放
环境指标:实验用R22全部收集
? 杭州松下环境方针:努力实现资源消耗最小化。
环境目标:降低电能消耗
环境指标:单台产品电耗降低5%
二,实施与审核要点:
1.由最高管理者确定 并批准的形成文件的环境方针
2.环境方针适合于组织的特点,其内容体现两个承诺;
3.环境方针为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提供框架;
4.环境方针通过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得以实施和保持的证据(即环境管理体系是否具备实现环境谇的能力的证据)
5.向为组织工作的或代表组织工作的人员传达环境谇的证据;
6.使公众能够获取环境方针的证据
4.3 策划
4.3.1 环境因素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
a) 识别其环境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此时应考虑到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
b) 确定对环境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即重要环境因素)。组织应将这些 信息形成文件并及时更新。组织应确保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对重要环境因素加以考虑。
一,理解要点: (1) 环境因素是ISO14001:2004标准中最重要的条款,是将组织将环境与管理连接起来的桥梁。
全面识别环境因素,并准确判定重要环境因素是组织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环境因素是环境管理体系的管理核心,组织的其他各项工作都是紧紧围绕着环境因素而展开的。
组织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就在于识别与控制环境因素,减少环境影响。在本条款中, 标准规定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程序来规范组织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和确定工作。 理解时应注意四个关键词, 即 “识别”、“评价”、“确定”和“更新” 。
(2) 环境因素的 识别
● 识别范围组织所要识别的环境因素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组织 “能够控制” 的环境因素,也就是组织 可以通过自身管理加以控制、改变、处理或处置的 环境因素。其中包括组织活动、产品 和提供服务过程中伴随的对环境造成有害影响的环境因素,比如:组织自行设计的产品 、生产加工过程、设备维护、办公活动及后勤生活 中的环境因素。对于这类环境因素, 因其往往存在于组织的现场范围内,故对这些环境 因素的控制与管理可通过改进产品设 计、加强设备维护保养、强化过程控制、进行人员 培训等方法实现。能够控制的环境因 素还包括分供方、合同方等相关方为组织提供活动、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可以识别的对环境造成有害影响的环境因素,由于双方经济上的依存关系,所以这种环境因素中 常常有一些也是可以通过利益关系直接加以控制的 。
另一类是组织“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也就是不能通过或难以通过行政管理及其他技术手段改变,或不能直接加以控制和管理的环境因素。 包括:“组织所使用的产品和服务” 中的环境因素,以及“它所提供的产品和 服务” 中的环境因素。“组织所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中的环境因素可能包括很多,比如:原材料供应商,半成品、外协件供应商,提供包装、运输、贮存的合同 方,建筑施工承包商,产品分销商,废物处置机构和技术服务单位等 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中存在的环境因素。 同样,“组织所提供的产品和 服务” 中也可能存在一些环境因素, 比如:组织销售到市场上的产品中的环境因素。对于“能够施加影响” 的这类环境因素,由于多存在于与组织关系较密的相关方,所以往往可以 通过某种利益关系对相关方施以影响,间接实现对它的控制或管理。
但需要注意的是, 施加影响的程度往往取决于多方面因 素,比如相关方与组织关系的密切程度、环境影响的大小及相关方的特点等。
● 识别方法
识别环境因素 有许多种方法,组织应根据自身活动、 产品和服务的特点来具体选择,这里介绍两种最常用的方法:
A.初始环境评审法:组织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初,都要进行初始环境评审,以便了解组织的环境管理现状,确定存在的环境问题,寻找与标准的差距和进一步改进的机会。
B.生命周期评 价 法 : 产品的生命周期通常包括原材料的采购和加工、 产品设计、生产制造、搬运、 贮藏、销售、使用、报废、处置和再 生利用等诸多环节。生命周期评价法就是通过编制 某一系统相关投入与产出的存量记录 ,评价与这些投入和产出有关的环境表现,在通过分析其结果进而识别环境因素。
● 应注意的 问题
环境因素识别 应注意 “三种时态、三种状态、九种情况和 一个过程”
A.所谓“三种时态” 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 组织在对现有的环境污染和环境问题进行充分考虑的 同时,也要看到以往遗留的环境问题 ,因为这些遗留问题有可能现在仍在产生环境影响 ;同时,组织还须对目前 计 划 中的活动在将来可能产生的环境因素,以及产品出厂、活 动完成和服务提供后可能带来的环境 影响加以关注。
B.“三种状态” 是指正常、异常和紧急状态。正常生产及运作条件下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如机床连续 运行加工零件,属于正常状态;异常状态的环境因素主要指设备的开机、停机、检修或 停电时所造成的环境问题或变化;而紧急状态,则是指那些可以合理预见的紧急情况, 比如意外的泄漏、潜在的火灾和爆炸 ,以及环保设备失灵等,对于雷击、地震或洪水等不可预见的情况的发生,也可视为紧急状态。正常和异常状态下的环境因素是显而易见 的,识别起来相对简单,但紧急状态却往往容易被忽视,而组织的许多重大环境因素又 常常是与紧急状态有关,所以这方面 组织应格外注意,一方面不能遗漏,另一方面还要 针对这些紧急状态制订相应的措施和方案,以备应急之用,使其所造成的环境影响最小化。
C.“九种情况” 主要是指组织在识别环境因素时, 可以考虑向大气的排放、 向水体的排放、向土地 的排放、原材料和自然资源使用、能源使用、能量释放、废弃物和副产品管理、物理属性 (如大小、形状、颜色、外 观等)、 当地社区及周边环影响等九个方面,对环境影 响加以分类。具体而言,向大气的排 放主要涉及粉尘、烟尘和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向水体的排放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等;向土地的排放指各种有毒有害 化学物质,尤其是重金属对土地的污 染,以及土地占用和地下水污染等问题;自然资源 和能源使用主要涉及原材料、水、电 、煤、气、油和纸张等能源资源的使用、消耗和浪 费问题;能量释放通常包括光、热、 辐射、振动等;废弃物和副产品管理常涉及办公及 生活垃圾处置、工业废物特别是危险 和有害废物及副产品的产生、收集、运输、处理和 处置;物理属性则意指所用材料或生 产产品自身物理性能方面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如由于大小、形状、颜色、外观的不 同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当地社区和周边环境的影响 大体包括噪声、灰尘、振动、恶臭、 光污染和景观破坏,也包括对文化遗产的影响等。 此外,和野生环境及生物多样性有关 的因素也是识别环境因素时应加以考虑的。
事实上,上述九种情况还不能完全覆盖所有的环境问题,对于特种行业,还将有更多、更复杂的环境 因素存在。这里仅仅是从污染源的角度对其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简单划分,组织在实 际操作中还应将思路进一步拓展开来 ,充分调动各方面部门力量,全员参与,尽可能多 地识别环境因素。
D.“一个过程”主要是指产品、活动和服务整个生命周期的全过程。 组织在识别环境因素时应对生 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进行全 方位的考量和排查。
(3) 环境因素的评价
所谓环境因素 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方法和原则,对 识别出的环境因素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和考 量,从中评价出那些对环境具有重大 影响或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即重要 环境因素,排出优先次序,以此作为 下一步工作控制的重点。组织只有对环境因素进行 科学合理的评价,才能正确判定重要 环境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环境目标、指标和 环境管理方案,并采取相应措施对其 加以有效控制。
(4) 重要环境因素的确定
组织根据环境因素评价准则和方法即可最终确定重 要环境因素。对于重要环境因素的信息,组织除在 设计、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应 考虑如何使用外,还应当考虑将它们作为历史数据予以留存的必要。组织对重要环境因 素的控制手段通常包括:制订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制定运行控制操作性程序、制定作业指导文件以及制订应急准备和响应预案等。
(5) 形成文件
组织应将识别 、评价环境因素和确定重要环境因素 的有关过程和结果的信息形成文件,如初始评审报 告、环境因素清单、环境因素评价过 程记录和重要环境因素清单等。
(6) 环境因素的更新
环境因素不是 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和 发展的。组织的产品、服务以及经营、生产和管理 等活动都是在不停的发展变化之中。 除了组织内部技术革新、新产品开发、业务发展、 规模扩大和新建项目等会造成环境因 素的变化外,外部新的法律、法规及要求的出台、 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市场需求的变化等,也都将对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评价带来影响;
二,实施与审核要点:
1.识别、评价、确定和更新环境因素的程序
2.评价和确定环境因素(包括重要环境因素)的准则
3.识别、评价、确定和更新环境因素的形成文件的证据
4.结合其他要素的审核,组织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充分考虑了对重要环境因素进行控制的证据;
EMS知识学习之第八篇:标准4.3.2/4.3.3学习
4.3.2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
a) 识别适用于其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环境因素的法律法规和其他应遵守的要求并建立获取这些要求的渠道;
b) 确定这些要求如何应用于组织的环境因素。
组织应确保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对这些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加以考虑。
一,理解要点:
(1) 建立、实施并保持程序
遵守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是组织环境方针的三项承诺之一。因此,它也是组织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的最基本要求,贯穿于环境管理体系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的全过程,是衡量组织环境绩效的重要依据。 标准首先要求组织要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程序应规定法律和其它要求识别、获取和评价的职责、方法、渠道等,并明确主动收集和及时更新等要求。
(2) 识别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不同的行业所适用的法律法规各不相同,即便是同一行业,由于各个组织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如选用不同的工艺、设备和原材料等,其所适用的法律法规也不完全一样。组织应按照上述程序之规定,针对其活动、产品和 服务的特点以及所识别出的重要环境因素来收集并汇总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 标准和其他要求。其中,“法律” 主要包括国际、国家、省部级、地方政府及相关门制订或颁布的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条例和制度等。“其他要求” 主要是指法律法规以外的其他能够控制、规范或影响组织环境行为和绩效的规定和要求,包括经磋商与有关政府机构所达成的协定、和顾客的协议、非法规 性指南、自愿性原则或业务规 范、自愿性环境标志或产品护理承诺、行业协会的要求、和社区团体或非政府组织的协议、组织或上级组织对公众的承诺,以及本单位的要求等。
(3) 建立获取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信息的渠道
组织应建立有效、畅通的渠道,以便及时获取并掌握最新的、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加强信息交流。这些渠道,通常可以是:各级环保部门、政府部门、专业出版社、环境报刊、信息简报、法规标准汇编、各种媒体、网络、商业数据库或信息服务公司等。
(4) 评价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适用性
组织对于所收集到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应进行适用性评价,好能够形成一份“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环境要求清单”,以便于管理并随时掌握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变化情况 。组织应确保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对这些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加以考虑。
(5) 组织应确定 将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向员工及相关方进行传达的途径和职 责。 向相关方传达与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时,可通过交流简报、调查表、回访、座谈会等方式进行。
(6) 动态与更新
由于科技进步以及改善人类生活环境和自然生态的需要,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也是动态发展、不断完善的,随时都可能会有新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出台;另一方面,由于组织内部环境因素的更新和变换,也必然需要对原来 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进行不断调整、更换和补充。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内、外部的变化,保证组织持续地符合法律法规和其 他要求,组织必须对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变化情况进行跟踪并及时加以更新。
二,实施与审核要点:
1.识别、获取适用法律法规其它要求并确定其应用于环境因素的程序
2.规定的获取适用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的渠道;识别和获取的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的证据
3.确定适用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应用于环境因素的证据
4.结合其它要素的审核,组织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充分考虑了适用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的证据
4.3.3 目标、指标和方案
组织应针对其内部有关职能和层次,建立、实施并保持形成文件的环境目标和指标。如可行,目标和指标应可测量。目标和指标应符合环境方针,包括对污染预防、持续改进和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承诺。
组织在建立和评审目标和指标时,应考虑法律法和其他要求,以及自身的重要环境因素。此外,还应考虑可选的技术方案,财务、运行经营要求,以及相关方的观点。
组织应制定、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其目标和指标的方案,其中应包括:
a) 规定组织内各有关职能和层次实现目标和指标的职责;
b) 实现目标和指标的方法和时间表。
一,理解要点:
(1) 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内涵。环境目标是与组织所要实现的环境方针相一致的 总体环境目的;而环境指标是直接来自环境目标,或为实现环境目标所需规定并满足的具体的环境绩效要求。 环境目标是组织实现环境方针承诺的具体落实,也是评价环境管理体系有效性的重要的判定指标。
(2) 制定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指导原则。组织应在环境方针所给定的框架内制定并展
开环境目标和指标,以控制重要环境因素。由于目标和指标是实现环境方针的主要手段和途径,所以应符合环境方针的宗旨,应与环境方针所声明的承诺保持一致,即应体现对污染预防、遵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以及持续改进的承诺。
组织应针对内部有关的职能和层次建立、实施和保持文件化的目标和指标,也就是说目标和指标应当体现层次感,可以制定组织总体的环境目标和指标,然后将其按照相关的职能和层次逐级细化和分解,使与目标和指标相关的任务直接落实到部门、岗位和
责任人;也可以单独就组织内部的各相关部门、指定场 所、具体活动或生产过程制定更有针对性的目标和指标。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 职能和层次都要求必须建立目标和指标,所谓“相关”,往往指环境方针或是重要环境因 素所涉及到的职能和层次。
另外,如果可行,目标和指标都应当可以测量,可以通过设定参数使其便于考核。
(3) 制定目标和指标的依据。建立和评审目标时应综合考虑适合于组织活动、产品
和服务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重要环境因素、可选技术方案、财务、经济运行状况的合理性、经营管理要求,以及各相关方的观点和要求等诸多方面的因 素。组织应能提供相应的证据以表明在制定环境目标和指标的过程中综合考虑了以上这些因素。
(4) 制定目标和指标的要求。组织所制定的环境目标和指标应当明确、具体、 合理和可操作,应兼顾短期和长期的需要,应规定完成的程度和所要达到的技术指标要求,这样才能使目标和指标具有可检查性;目标和指标不是无限期的,一定要明确实施的计划和完成的期限,以便于监督管理。另外,目标和指标应避免空洞含糊,避免过于保守的环境绩效要求。 环境目标是组织实现环境方针承诺的具体落实,也是评价环境管理体系有效性的重要的 判定指标。
(5) 环境管理方案是环境管理体系策划的结果,它直接来自于环境目标和指 标,实际就相当于目标和指标的实施方案和具体行动计划,同时也是评价组织环境管理体系是否按计划实施的重 要依据。标准要求组织应针对提出的 环境目标和指标制定、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环境管理方案。通常,对应于一个具体的指标应制定一个或多个环境管理方案,形成文件并尽可能细化。环境目标和指 标是动态变化的,环境管理方案也是随着组织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变化而变化的。
(6) 环境管理方案应包括的主要内容
● 实现组织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各有关职能和层次的具体职责。
● 实现组织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方法。
● 制定目标 和指标实施方案的时间表和进度计划 ,何时启动、何时执行到何种程度、何时完成,这些期限都应明确界定。
● 落实资源 ,提供资金、人力、物力保障。组织 的各级管理者应确保为目标和指标的实现提供必要的资源,包括所需的培训。
● 组织的各相关职能和层次应对总体环境管理方案进行细化和分解,可具体到组织运行的基本单元。
二,实施与审核要点:
1.在有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的形成文件的目标和指标
2.对目标和指标进行评审和更新的证据
3.针对目标和指标制定的环境管理方案,其内容包括职责、方法和时间表的证据
4.结合其它要素的审核,管理方案的实施和完成情况证据
5.结合其它要素的审核,目标和指标实现情况的证据
EMS知识学习之第九篇:标准4.4.1/4.4.2学习
4.4 实施与运行4.4.1 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
管理者应确保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提供必要的资源。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专项技能、组织的基础设施、以及技术和财力资源。
为便于环境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应对作用、职责和权限作出明确规定,形成文件,并予以传达。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任命专门的管理者代表,无论他(们)是否还负有其他方面的责任,应明确规定其作用、职责和权限,以便
a) 确保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
b) 向最高管理者报告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以供评审,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理解要点:
(1) 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职责、作用和权限。本要素是确保组织环境管理体系成功实施和有效运行的重要组织保障,只有组织结构合理、职责分明、资源配置充足,才能使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在实施和运行过程中取得良好的绩效;
(2) 全员承诺是关键。环境管理体系的成功实施,需要组织各个部门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不能认为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只是环境管理部门的职责,而与其他部门无 关。要想使环境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其强大的管理潜能,需要组织全体员工的共同承诺,特别是最高管理者的承诺。
最高管理者的职责主要包括:制定、批准并发布环境方针,做出环境管理方面的承诺,向员工传达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 性和组织的环境价值观;任命专门的环境管理者代 表;为组织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和保持提供必要的人财物资源;以及主持管理评审。
环境管理者代表可不止一人,大型组织还可任命管 理者副代表若干名,他(们) 可以是专职,也可以是兼职,关键是保证能够胜任。管理者代表的主要职责是:代表最高管理者全面负责体 系的建立、实施和保持;向最高管理 者汇报体系的整体运行情况和绩效;负责监督体系实施情况,组织内审工作并为管理评审提供评审依据;负责体系认证等外部联络事宜。
(3) 提供人、财、物资源。最高管理者和各级管理者应确保环境管理体系实施 与保持所必需的配套资源,包括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必要的技术支持,如基础设施(建筑物、通讯网络、地下贮罐、下水管道等)、装备、专项技术和技能,成本和费用。可以通过评估资源配置是否足以实施环境管理目标、指标和 方案来判定组织资源的充分性
二,实施与审核要点:
1.组织基于必要的教育、培训或经历所确定的人员的能力需求的证据
2.证实人员满足其能力要求的记录
3.确定人员培训需求的证据
4.实施培训或采取其它措施使人员满足能力需求的记录
5.用以提高为组织或代表组织工作人员环保意识的程序
6.人员具备环保意识的证据
4.4.2 能力、培训和意识
组织应确保所有为它或代表它从事被确定为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工作的人员,都具备相应的能力。该能力基于必要的教育、培训或经历。组织应保存相关的记录。
组织应确定与其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培训需求并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来满足这些需求。应保存相关的记录。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使为它或代表它工作的人员都意识到:
a) 符合环境方针与程序和符合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
b) 他们工作中的重要环境因素和实际或潜在环境影响,以及个人工作的改进 所能带来的环境效益;
c) 他们在实现环境管理体系要求方面的作用与职责;
d) 偏离规定的运行程序的潜在后果。
一,理解要点:
(1) 确定培训需求 组织内的每一位员工都在环境管理中扮演相应的角色,因而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是成功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关键和根本保证。 按照ISO14001:2004标准的要求,所有为组织或代表组织从事所确定的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工作的人员都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并使所有人员了解组织的环境方针和环境管理体系,以及与他们工作有关的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环境因素。组织应对各类人员的培训需求,包括意识、知识、理解和技能等进行分析和确定,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来满足这些需求,使员工在教育、培训、资格和经历等方面更具竞争力和胜任性。例如:持证上岗、人员资格认可制度。
组织培训的数量和类型应当取决于各类人员在环境管理事务中所起的作用的重要程度,应根据组织内不同层次人员的职责、能力和文化程度以及所判定的重要环境因素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予以考虑,使培训工作重点突出,有所侧重
应特别注重对特殊环境岗位员工的培训,所谓特殊环境岗位实际是指那些与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关键岗位,包括:库管员、污水厂监测人员、安全员、内审员、特殊工种人员等,对于这类人员,通常要求组织列出一份清单,作为重点培训对象,确定其培训需求。
当组织内部情况发生变化时,组织的培训工作也应该进行相应调整,使之能够跟上变化的形势,比如:组织引进新的设备、工艺和材料,组织的环境目标和指标进行了调整,外部法律法规更新,或是组织的运行控制程序发生变化等等。此外,对于组织所招收的新员工、调换新岗位的员工也应进行相应的培训或再培训;对于与组织关系密切的外部相关方,如材料供方或分承包方等合同方,组织也应考虑对其进行培训、宣传和教育。组织应当要求代表它工作的合同方能够证实他们的员工具有必要的能力和接受了适当的培训。例如:NIKE对OEM工厂开展的EHS培训。
(2) 制定培训计划
(3) 培训效果的评价
(4)通过培训,达到 a)---d) 条,并提高环境意识。
(5)具备相应的能力
二,实施与审核要点:
1.组织基于必要的教育、培训或经历所确定的人员的能力需求的证据
2.证实人员满足其能力要求的记录
3.确定人员需求的证据
4.实施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使人员满足能力需求的记录
5.用以提高为组织或代表组织工作人员环保意识的程序
6.人员具备环保意识的证据
EMS知识学习之第十篇:标准4.4.3/4.4.4学习
4.4.3 信息交流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有关其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的
a) 组织内部各层次和职能间的信息交流;
b) 与外部相关方联络 的接收、形成文件和回应。
组织应决定是否就其重要环境因素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并将决定形成文件。如决定进行外部交流,则应规定交流的方式并予以实施。
一,本条款目的:
(1) 确保员工、 相关方就内、外部环境管理信息进行相互沟通和交流;
(2) 鼓励所有受组织运行影响的人员参与组织良好的环境管理实践,并对组织的环境方针和目标给予支持。
二,理解要点:
(1) 信息交流的 作用信息交流是体现组织环境管理 “人人有责、人人有关” 理 念的重要途径,是员工 和其他相关方积极参与组织环境管理事务的必要的信息保证。 因而,顺畅有序的信息流 动和传递是体系有效运作的必要条件。组织必须建立并维护在其内部和外部进行信息交 流的程序,对与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 体系有关的信息进行程序化的管理,包括环境法律 法规和其他要求变化的信息、外部相 关方的环境信息、有关化学品使用方面的信息(毒性、安全数据、安全使用说明)、 监测和测量结果信息、不符合方面的信息以及体系运行的其他信息。
组织进行内、外部信息交流的作用还在于阐明管理者对环境保护的承诺,提高对环境方针、环境目标、指标和环境管理方案的认识,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促进公众对组织改进环境表现的理解和认同。
(2) 信息交流的内容:
● 内部信息 交流包括组织内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左右之间的信息交流:
———组织的管理层要向全体员工公布并解释组织的环境方针,使员工理解并熟记环境方针的内涵和要点,将其作为指导环境管理工作的指针;
———各级管理者要使全体员工明确本岗位活动中存在的环境因素、环境影响和相关环境职责,掌握相 关的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文件的要求以及必要的操作技能;
———要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使上下级关系融洽,鼓励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并献计献策;树立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在企业内部形成浓厚的贯彻标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气氛;应建立奖惩制度,表扬先进、批评落后、鼓励创新并加强监督。
———应定期向全体员工发布有关组织环境目标和指标实施进展情况的信息,员工应掌握现场第一手信息,及时报告组织在活动、产品和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 题,并进行定期交流,共同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此外,管理层还要向各部门通报组织所取得的环境绩效 以及内审和管理评审的结果。
———组织的各个职能部门之间要保持良好的信息沟通,了解本部门与相关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明确各自职责,共同协调,相互配合做好环境管理工作。
● 组织的外部信息交流应考虑所有相关方的观点和信息需求,主要包括自内向外和自外向内的信息交流:
———组织应采取积极姿态向外部展示环境方针的承诺, 接受公众和社会舆论 的监督,应展示环境绩效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以此作为组织的形象工程,取得外界的认同和支持,并获得有利的竞争地位;
———应定期向环保主管部门汇报组织遵守法律法规的情况,并了解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变化情况;
———应向组织的供应方、合同方、分承包方等相关方及时通报有关组织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
———应就组织的紧急情况和突发事件与外界消防、救助部门取得联络,并保持良好沟通,包含就应急计划和其他问题与官方机构的联络事宜。
(3) 信息交流的方式。组织的内部信息交流通常可采用内刊、板报、张贴公告、标语和宣传栏、业务通讯和简报、职工建议箱、各种例会、电子邮件、内联网或内部培训以及环保小组活动 等形式;外部交流则可采用年度报告 、法规要求的呈文、产业协会出版物、通讯简报、 传媒、商业广告、互联网和社区会议 等形式,也可通过参加相关团体的活动、设立开放接待日或公布投诉和咨询电话等方式 开展外部信息交流。无论是内部信息交流或是外部信息交流,都应注意确保所有的信息 都清楚、简明和准确。
(4) 外部信息交流的策划和机制的建立。组织应对自身体系的信息交流工作进行整体策划。策划应考虑的因素包括:交流对象、交流的主题和内容、可采用的交流方式等。组织应决定是否就其重要环境因素与外部进行交流,应将决定形成文件;如果决定进行外部交流,则应规定一种或多种方法,或为此单独建立一个程序。方法和程序可因所交流的信息类型、交流的对象及组织的个体条件等具体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标准特别强调组织应建立与外部相关方进行信息交流的双向机制,对外部信息的接收、记录、传递、调查研究、处理和答复的全过程要形成文件化的管理程序,明确相应职责。通常,来自外部的信息包括:上级政府部门和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来自客户关于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环境要求和询问、来自当地居民或周边社区的咨询、投诉、意见和抱怨、废弃物处理处置的相关信息以及市场环境需求的变化等等。组织应设专门部门或人员负责管理此项事务,特别是对于外部相关方的抱怨或投诉要高度重视。应将其作为管理评审的主要内容以及制定和修改方针、目标、指标的重要依据。
三,实施与审核要点:
1. 内、外部信息交流程序
2. 内部信息交流活动的实施情况及其效果的证据
3. 与外部相关方联络的接收、处置和回应活动形成的文件、实施情况及其效果的证据
4. 确定就重要环境因素进行外部信息交流的文件,以及实施外部信息交流的证据
4.4.4 文件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
a) 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
b) 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覆盖范围的描述;
c) 对环境管理体系主要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描述;相关文件的查询途径;
d) 本标准要求的文件,包括记录;
e) 组织为确保对涉及重要环境因素的过程进行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和记录。
一,本条款目的
(1)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是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的依据,能够起到沟通意图,统一行动
的作用;
(2) 确保环境管理体系得到充分理解和有效运行。
二,理解要点
(1) 在各类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的实际运用中,有一句话广为流传:“写你想做的、做你所写的、记录下你所做的”。这句话反映了“写”、“做”和“记”三者的关系。在环境管理体系中,写和记的作用是如何发挥的呢?——— 这就是要通过文件化。体系文件使环境管理体系这一工具从无形到有形,体系的建立首先是以文件的形 式固定下来的。所以,文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体系运行的效果。实际上,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应该是依据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标准条 款的要求,并结合以下基本情况而编制 出来的以文件支持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
● 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的特点、 规模(通常由人数决定)、 类型(如制造业、服务业、区域型)、惯例等;
● 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程度(如设计、生产、运输、采购、安装、调试、使用、废弃、处置、回收、管理等过程本身及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复杂程度);
● 人员素质和能力(如人员接受培训的多少、教育程度的高低、技能的熟练程度和经验的丰富与否)。
体系文件一经发布,就成为组织内部的法规性文件,全体员工必须遵照执行。
(2)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内容和结构。环境管理体系文件是保证环境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其内容应当足够详尽,以反映环境管理体系及其各部分协同运作的情况,并指示获取关于环境管理体系某一部分运行的更详细信息的途径。为此,组织应充分描述环境管理体系的17个核心(主要)要素的实施要求、实施程序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关于环境管理体系的结构在标准中并未提出具体要求,组织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对标准的理解程度,选择其认为比较合理、适用的文件结构和形式。目前,引用ISO9000标准中所使用的文件结构的情况比较多见。
新标准对文件类型提出明确的规定, a) - e) 必不可少;e) 条特别强调涉及重要环境因素的策划、运行、控制的文件记录等
(3)各管理体系文件的一体化问题。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应与组织的其他管理体系文件相协调,可根据组织的具体情况将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纳入到其他体系文件中去,也可引用其他体系文件作为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内容。文件的最根本要求应该是具有符合 性、可操作性和相容性。
(4) 文件载体的形式。文件可采用书面或电子(如磁 盘、光盘)的形式,或两者并用,可视组织的实际条件和需要而定。
(5)在体系文件中给出查询相关文件的途径,如手册的“程序文件对应表”和“引用/相关文件”。
三,实施与审核要点:
1.组织制定的形成文件的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
2.描述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覆盖范围的文件
3.描述组织环境管理体系主要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文件
4.环境管理体系文件中提供的查询相关文件的方法及其有效性的证据
5.GB/T24001-2004标准所明确要求的文件和记录
6.组织为确保涉及重大环境因素的过程能够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而制定和引用的文件和记录; 太感谢班主任了,下来后要用心学习 希望把后面的内容尽快发表,再次感谢,另外能否把《GB/T24004-2004 idt ISO14004:2004 环境管理体系 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的内容提供下? 有《GB/T24004-2004 idt ISO14004:2004 环境管理体系 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内容请提供下,先谢谢了! 请教班主任目前有相关的环境科学方面的基本常识、术语;环境因素的评价方法及重要环境因素的辨识方法;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基本技术及主要行业环境设施运行的基本技术;的资料或者书没? 真是太好了,谢谢哦! 多谢班主任老师,先下了,好好学习 GB/T24004-2004 idt ISO14004:2004 环境管理体系 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 太谢谢您啦,班主任,能否把后面的标准学习一并发过来呀,能发个email吗?liohwa@vip.qq.com 今天刚知道这个网站,谢谢班主任提供这么好的资料。 GB/T24004-2004 idt ISO14004:2004 环境管理体系 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 教班主任目前有相关的环境科学方面的基本常识、术语;环境因素的评价方法及重要环境因素的辨识方法;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基本技术及主要行业环境设施运行的基本技术;的资料或者书没? 非常感谢!我已经收藏了,有空看看学学,也准备参加外审员培训 强烈要求版主转贴注明出处,这是我们做审核员的职业素养! 楼主啊,不要这样啊,直接传上来多好!免得您多辛苦,一点点、一章章、一节节粘上去! 多谢班主任,您真的是好人啊 非常感谢,学习了。 谢谢, 准备学习 hao. 很好的资料,完全可以做一个doc文档,让大家下载。谢谢楼主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