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3-13 15:26:26
|
显示全部楼层
EMS知识学习之第七篇:标准4.2/4.3.1学习
4.2 环境方针
6 s; c" F( m: @最高管理者应确定本组织的环境方针,并在界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确保其* e* i1 L! ?& U u& N; E
a) 适合于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规模和环境影响;
% i$ ]9 v" g+ K7 O. tb) 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 _0 b1 o+ b; W8 g% H+ I) U/ t
c) 包括对遵守与其环境因素有关的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承诺;
0 o8 @3 G; r: G2 ~% u6 q T' dd) 提供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框架;
( G& ^7 J+ L( r; t# [e) 形成文件,付诸实施,并予以保持;7 g) _- v$ M# G7 D
f) 传达到所有为组织或代表组织工作的人员;
; P2 {1 V8 ], t+ X. T5 k! {6 Jg) 可为公众所获取。 1 R/ {$ N$ C0 u/ h
, g. H. k; W! Y* B' [8 x
一,理解要点:$ ?3 }3 n6 n" A
1.本条款规定了对环境方针内容的要求和对环境方针的管理要求。组织制定环境方针的目的在于:
/ n7 j+ |, j& N! D; g b(1) 确立组织环境保护的宗旨,指明环境管理的总方向和总原则; o S/ \7 F( R# {6 d2 s
(2) 确定整个组织所需的有关环境管理的职责和绩效目标;+ i) }6 _, z& a3 E* W% x5 y6 Y
(3) 表明组织实行良好环境管理的正式承诺,尤其是组织最高管理者的承诺;; @; h+ {, \0 `; {, M$ ^ B- I* T
(4) 作为评价环境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基础;
$ `6 g; T2 \* p+ u/ j2. 最高管理者确定并批准。5 Y; \# P' Z: F6 U; D: a+ t9 A J+ a
最高管理者是指组织内部负有执行责任的个人或领导集体,拥有决策权,是组织独立职能与行政管理能力 的实际体现。最高管理者应确定并批 准环境方针,这有利于将环境管理纳入组织的全面 管理事务中,实现组织生产经营目标 与环境目标的统一。最高管理者还必须提供必要的 资源以确保方针得以实现。环境方针 是高层管理者推动和改善环境管理的有力证据。 - B1 ~% W$ W, t
3.包括“两个承诺和一个框架”, 即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 遵守环境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的承诺, 目标和指标框架,因此方针不能抽象或是不切实际,而应该具体明确,可以实施、可以评价。倘若环境方针中承诺组织要污染预防 、节能降耗, 那么其环境标的内容就要围着如何实现方针的承诺,使方针的内容落到实处,应充分体现组织在节能降耗和污染预防方面所要达到的具体指标,以及为完 成该指标所制定的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措施 (例如:包括节水、节电、节气、节汽、节煤、节油、 节纸和节约原料等的具体措施,以及如何控制水、气、声、渣污染物排放的具体措施等)。 9 K6 Z/ c' E. W4 h/ V# j
4.适合于组织实际,主要是指性质、规模、活动的影响、产品、服务。 ; H' O/ C! U1 O3 }' H2 ~
5.形成文件,全体员工理解实施;社会可获取。8 m' x5 o) n0 ^+ P% C& Y
6.定期评审、修订。6 H) [/ I' V1 M; e
? 方针适合性举例: 3 v0 i- L; M6 L) C0 C% l; R
? 松下万宝环境方针:为保护地球臭氧层,我们将作出不懈努力。; ^* ?( q, |1 {' z& q8 f$ }
? 南屯煤矿环境方针: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促进矿井可持续发展,有效地实施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预防和治理。
5 J/ \. E% G/ Y. p# X? 济南化纤环境方针:实施节能降耗,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4 o0 M1 K7 J8 u! C
? 松下万宝环境方针:为保护地球臭氧层,我们将作出不懈努力。
2 ?, I" _5 v2 c8 h1 v" J$ L 环境目标:减少R22的排放# `; P3 j6 F6 b9 Q
环境指标:实验用R22全部收集
) r/ H# J, r5 r. R+ D6 \; u+ x. o? 杭州松下环境方针:努力实现资源消耗最小化。
3 R6 l) J% Y3 E* S 环境目标:降低电能消耗
6 E9 \. h( x6 _, R 环境指标:单台产品电耗降低5%! t7 z8 d z* ^/ d
二,实施与审核要点:5 b, k! z( V3 j9 R' X0 D6 a/ F+ v
1.由最高管理者确定 并批准的形成文件的环境方针 E, {% D7 K" T! D
2.环境方针适合于组织的特点,其内容体现两个承诺;+ V* o! N, S0 V: r7 q
3.环境方针为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提供框架;& s" `! y5 _8 M6 y/ s6 b
4.环境方针通过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得以实施和保持的证据(即环境管理体系是否具备实现环境谇的能力的证据)
% l( T% f8 x0 n& ^, s0 ~5.向为组织工作的或代表组织工作的人员传达环境谇的证据;
7 B" }, S3 Q% i( h& O( @' u6.使公众能够获取环境方针的证据 / e$ H+ V. g" W3 `4 I( [9 @& ~
& J2 ?5 `% e- z) Z- o4.3 策划 ! g7 r6 Y) Q" @: @5 j3 F; Z
4.3.1 环境因素; v% B6 |% y/ y; o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9 V- o1 x+ F4 d
a) 识别其环境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此时应考虑到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
! ]9 k0 x, ~* N0 T, \ y1 rb) 确定对环境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即重要环境因素)。组织应将这些 信息形成文件并及时更新。组织应确保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对重要环境因素加以考虑。
. Y* t+ z- O/ S
. `+ }. C% `" V5 a: e( ~$ @8 F9 Q& U一,理解要点: (1) 环境因素是ISO14001:2004标准中最重要的条款,是将组织将环境与管理连接起来的桥梁。# |, @' N( G2 _/ a4 A6 ]' z8 c
全面识别环境因素,并准确判定重要环境因素是组织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环境因素是环境管理体系的管理核心,组织的其他各项工作都是紧紧围绕着环境因素而展开的。8 u/ R) u- y% |; J! P9 N
组织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就在于识别与控制环境因素,减少环境影响。在本条款中, 标准规定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程序来规范组织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和确定工作。 理解时应注意四个关键词, 即 “识别”、“评价”、“确定”和“更新” 。% n4 V2 k) F0 Z. `
(2) 环境因素的 识别
& Q% o* F4 `$ x6 ` u0 S● 识别范围 组织所要识别的环境因素分为两大类。2 `. l, C/ e, H' S' S
一类是组织 “能够控制” 的环境因素,也就是组织 可以通过自身管理加以控制、改变、处理或处置的 环境因素。其中包括组织活动、产品 和提供服务过程中伴随的对环境造成有害影响的环境因素,比如:组织自行设计的产品 、生产加工过程、设备维护、办公活动及后勤生活 中的环境因素。对于这类环境因素, 因其往往存在于组织的现场范围内,故对这些环境 因素的控制与管理可通过改进产品设 计、加强设备维护保养、强化过程控制、进行人员 培训等方法实现。能够控制的环境因 素还包括分供方、合同方等相关方为组织提供活动、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可以识别的对环境造成有害影响的环境因素,由于双方经济上的依存关系,所以这种环境因素中 常常有一些也是可以通过利益关系直接加以控制的 。+ W4 Y; r m% w( ~9 H L
另一类是组织“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也就是不能通过或难以通过行政管理及其他技术手段改变,或不能直接加以控制和管理的环境因素。 包括:“组织所使用的产品和服务” 中的环境因素,以及“它所提供的产品和 服务” 中的环境因素。“组织所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中的环境因素可能包括很多,比如:原材料供应商,半成品、外协件供应商,提供包装、运输、贮存的合同 方,建筑施工承包商,产品分销商,废物处置机构和技术服务单位等 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中存在的环境因素。 同样,“组织所提供的产品和 服务” 中也可能存在一些环境因素, 比如:组织销售到市场上的产品中的环境因素。对于“能够施加影响” 的这类环境因素,由于多存在于与组织关系较密的相关方,所以往往可以 通过某种利益关系对相关方施以影响,间接实现对它的控制或管理。
; d3 b( D% _0 f0 I+ ]. y; Y6 k但需要注意的是, 施加影响的程度往往取决于多方面因 素,比如相关方与组织关系的密切程度、环境影响的大小及相关方的特点等。
) \' @2 z4 f& R8 [ ● 识别方法
) w$ a6 m* g+ s# Q! X2 Z! [5 ?7 {识别环境因素 有许多种方法,组织应根据自身活动、 产品和服务的特点来具体选择,这里介绍两种最常用的方法:' w: R- N L* r9 ?! G* m( S
A.初始环境评审法:组织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初,都要进行初始环境评审,以便了解组织的环境管理现状,确定存在的环境问题,寻找与标准的差距和进一步改进的机会。
% Z t3 P9 U9 l& C3 K& |( QB.生命周期评 价 法 : 产品的生命周期通常包括原材料的采购和加工、 产品设计、生产制造、搬运、 贮藏、销售、使用、报废、处置和再 生利用等诸多环节。生命周期评价法就是通过编制 某一系统相关投入与产出的存量记录 ,评价与这些投入和产出有关的环境表现,在通过分析其结果进而识别环境因素。
" t4 {; g$ c! [2 c7 l5 M. b6 @1 o ● 应注意的 问题
; d$ x4 j- Q" d! g3 ^# _环境因素识别 应注意 “三种时态、三种状态、九种情况和 一个过程”
( a" O U- H0 H1 ^A.所谓“三种时态” 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 组织在对现有的环境污染和环境问题进行充分考虑的 同时,也要看到以往遗留的环境问题 ,因为这些遗留问题有可能现在仍在产生环境影响 ;同时,组织还须对目前 计 划 中的活动在将来可能产生的环境因素,以及产品出厂、活 动完成和服务提供后可能带来的环境 影响加以关注。0 I6 z8 ~/ p9 I( f, k
B.“三种状态” 是指正常、异常和紧急状态。正常生产及运作条件下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如机床连续 运行加工零件,属于正常状态;异常状态的环境因素主要指设备的开机、停机、检修或 停电时所造成的环境问题或变化;而紧急状态,则是指那些可以合理预见的紧急情况, 比如意外的泄漏、潜在的火灾和爆炸 ,以及环保设备失灵等,对于雷击、地震或洪水等不可预见的情况的发生,也可视为紧急状态。正常和异常状态下的环境因素是显而易见 的,识别起来相对简单,但紧急状态却往往容易被忽视,而组织的许多重大环境因素又 常常是与紧急状态有关,所以这方面 组织应格外注意,一方面不能遗漏,另一方面还要 针对这些紧急状态制订相应的措施和方案,以备应急之用,使其所造成的环境影响最小化。# K5 o& S- H6 x- \
C.“九种情况” 主要是指组织在识别环境因素时, 可以考虑向大气的排放、 向水体的排放、向土地 的排放、原材料和自然资源使用、能源使用、能量释放、废弃物和副产品管理、物理属性 (如大小、形状、颜色、外 观等)、 当地社区及周边环影响等九个方面,对环境影 响加以分类。具体而言,向大气的排 放主要涉及粉尘、烟尘和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向水体的排放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等;向土地的排放指各种有毒有害 化学物质,尤其是重金属对土地的污 染,以及土地占用和地下水污染等问题;自然资源 和能源使用主要涉及原材料、水、电 、煤、气、油和纸张等能源资源的使用、消耗和浪 费问题;能量释放通常包括光、热、 辐射、振动等;废弃物和副产品管理常涉及办公及 生活垃圾处置、工业废物特别是危险 和有害废物及副产品的产生、收集、运输、处理和 处置;物理属性则意指所用材料或生 产产品自身物理性能方面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如由于大小、形状、颜色、外观的不 同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当地社区和周边环境的影响 大体包括噪声、灰尘、振动、恶臭、 光污染和景观破坏,也包括对文化遗产的影响等。 此外,和野生环境及生物多样性有关 的因素也是识别环境因素时应加以考虑的。; A0 J: P4 M9 e- a) N
事实上,上述九种情况还不能完全覆盖所有的环境问题,对于特种行业,还将有更多、更复杂的环境 因素存在。这里仅仅是从污染源的角度对其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简单划分,组织在实 际操作中还应将思路进一步拓展开来 ,充分调动各方面部门力量,全员参与,尽可能多 地识别环境因素。4 Y0 b4 X1 }* K1 E6 m) N5 d5 P0 r3 E9 n
D.“一个过程”主要是指产品、活动和服务整个生命周期的全过程。 组织在识别环境因素时应对生 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进行全 方位的考量和排查。
& Z' b) C7 I1 E: w0 p+ R (3) 环境因素的评价
1 x l! U9 g( K# k2 ~ E$ b# u* i 所谓环境因素 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方法和原则,对 识别出的环境因素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和考 量,从中评价出那些对环境具有重大 影响或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即重要 环境因素,排出优先次序,以此作为 下一步工作控制的重点。组织只有对环境因素进行 科学合理的评价,才能正确判定重要 环境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环境目标、指标和 环境管理方案,并采取相应措施对其 加以有效控制。( o9 j4 v& l! L
(4) 重要环境因素的确定1 {: M3 F8 }, ^; I+ Q' _
组织根据环境因素评价准则和方法即可最终确定重 要环境因素。对于重要环境因素的信息,组织除在 设计、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应 考虑如何使用外,还应当考虑将它们作为历史数据予以留存的必要。组织对重要环境因 素的控制手段通常包括:制订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制定运行控制操作性程序、制定作业指导文件以及制订应急准备和响应预案等。 8 _- G2 v, w, d, D3 v& L5 [
(5) 形成文件, c: a8 t4 M# {' q8 T/ k z. K6 m
组织应将识别 、评价环境因素和确定重要环境因素 的有关过程和结果的信息形成文件,如初始评审报 告、环境因素清单、环境因素评价过 程记录和重要环境因素清单等。( J: P5 ~7 N; f4 }+ ?5 X
(6) 环境因素的更新8 C; v- }/ `& Y; A7 S
环境因素不是 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和 发展的。组织的产品、服务以及经营、生产和管理 等活动都是在不停的发展变化之中。 除了组织内部技术革新、新产品开发、业务发展、 规模扩大和新建项目等会造成环境因 素的变化外,外部新的法律、法规及要求的出台、 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市场需求的变化等,也都将对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评价带来影响;: u: n( a% B& ^3 y5 E% N F
二,实施与审核要点:9 \" `5 h, W' m( j4 _
1.识别、评价、确定和更新环境因素的程序- _1 M" E% W6 _. R+ f
2.评价和确定环境因素(包括重要环境因素)的准则% F/ t* m$ D. W9 V" o
3.识别、评价、确定和更新环境因素的形成文件的证据6 T. T/ w: G: j6 e
4.结合其他要素的审核,组织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充分考虑了对重要环境因素进行控制的证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