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理解审核的思路和过程审核的思路
6 G W! V3 e B. @" _5 F3 W" t有的人抽10个样本也看不出问题,有的人随意抽一份记录就能看出问题& i$ q: [! b/ X4 j
记录是割裂和独立的吗?不同记录之前的关联性和关系是否已经了解?
" c A+ J, y7 v: r$ u. G怎么样通过不同记录重现连续性的过程以发现系统性的问题?& j' e" j/ F/ {6 U# [4 w
其实关于抽样的问题也是我一直认为官样文章带有误导性质,' s5 K i0 c% p- V5 p) `
强调抽样的随机性是没错的,强调抽取3-12个样本也是没错的
' X. c h7 p+ y1 T' G但是所有的记录,不同层级和层次的记录都是这样抽样吗?, O. |3 w& V4 @% O8 q& I
所谓的抽样,不是让你把绝大多数的时间浪费在样本审核上
- l. C1 E* G5 ~7 r而是希望能够通过抽样发现审核的关注点和有价值的线索
' I" t6 t2 r* S8 P% ?" L! J M其实大量的问题还是来自于现场而不是记录9 I3 h5 V% B2 @6 d$ f' f; |+ V% p
抽样是辅助手段而不是唯一。, v! K' C. [7 g1 w r" n7 p
6 ?& O+ `* k8 @8 W我曾经和某国内机构的审核组同时审核某大型国企(联合审核),都是质量管理体系,只不过细类不同。* K Z! ]( n% I1 q& h% h' Y/ E
我很佩服国内机构的老同志,抽样很细很多,多到天天加班,弄到企业的人也有怨言
+ V; w( o! Q( j- G$ X* Z但是最后一看审核发现,没有......因为列出的几个都被企业反驳掉了,证据不充分4 W, ~) o/ l, k4 T0 H* l
这么多抽样,这么长的审核时间,为什么还证据不充分呢?- b, W0 i, q: `3 @5 T9 [% z2 p
时间都浪费在抽样上了,按他们自己的话说,记录都写不完7 {/ V- ]* h( f9 e) o0 x1 r
缺乏现场验证,没有实例作为交叉对比,所谓的记录缺陷也就仅仅停留在纸面上。! x. s, o" Q5 j8 P7 w, O I- ?
这个企业有个优良传统,末次会议各部门可以挑战审核发现
7 P) u6 \+ K4 e" j- i正好那次我们审核组也比较偷懒一点,完了就只有我开了3个不符合项( ^9 \/ x; H; s$ H
国内机构的审核组开了4个不符合 R( g' o# p2 X" h/ S
结果在挑战环节4个都被枪毙掉,这样的审核怎么让对方信服呢?( O N4 \6 U4 X
至于我的不符合,都没有人来提问,让我空坐很无聊啊8 t& p9 F2 E* d' g8 L
因为前因后果都交代清楚了,也不夸大,也不想象,现场怎么样,要求怎么样一清二楚。) Q' v) i3 Q# I8 K% D( x
) O7 w, b1 `. w3 i6 M5 W最后说一句,抽样虽然是随机性,但是也有明确的目的性,前提是建立在你对企业的业务、过程、特点的理解和了解,跟企业的沟通和现场巡视,往往能够带给你抽样的灵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