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认监委着手调查整顿认证市场
新华社北京6月22日电(记者 毛伟豪 荆天)新华社15日播发《认证,还是“认钱”——新华社记者调查暗访认证市场》的报道后,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高度重视,迅速展开调查。截至发稿时,已查明部分事实并进行了初步处理,后续调查和整顿工作仍在继续。国家认监委相关负责人20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报道播发的当日下午,国家认监委立即通知当地认证监管部门启动调查。目前,涉事机构认证审核不严、认证审核人员收受红包等问题已查实,并作出初步处理。
针对报道中反映的北京恒标质量认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标公司)和北京东方信展认证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信展公司)存在申报材料造假等问题,检查发现恒标公司确实存在填报信息不完整、质量手册有抄袭内容等问题,已暂停涉事企业的认证资格并进行现场复核,并将根据最终调查结果对恒标公司作出处理。对于同案涉及的信展公司,国家认监委已责成北京市质监部门进行调查处理。
在《认证,还是认钱?——新华社记者调查暗访认证市场》中提及的恒标公司审核员收受红包一事,经调查查明,两名审核员各收受企业红包500元。公司已对两名涉事人员分别罚款2500元,退回红包,并暂停其审核工作。
针对报道中反映的玩具CCC认证中存在的问题,国家认监委已责成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对18家承担玩具检测的实验室进行了全面检查,抽查工厂检查档案514份,电话调查15家获证企业;责成北京中轻联认证中心对全部84位签约检查员进行了廉洁自律情况核查,抽查汕头地区玩具企业填写的240份《受审方对检查员的评价反馈表》,了解检查员是否向企业额外收取交通费、报销无关票据、收受红包礼品等,目前调查核实情况正在陆续反馈中。
针对有机产品认证中存在的“现场检查不严”“记录造假”等问题,国家认监委已部署开展有机产品认证网格化监督检查,重点对认证机构的现场检查、有机认证标识使用等情况进行监督,督促认证机构落实水质监测、农残抽检等规定,并将组织开展“有机宣传周”活动普及有机认证知识,帮助消费者利用“有机码”提高辨识真伪有机产品能力。
“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决惩治认证市场的‘害群之马’。”国家认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认监委将依据《认证认可条例》和《认证机构管理办法》等规章,对违法违规机构及人员作出行政处理,并建议相关合格评定认可机构和认证人员注册机构对其认可资格、人员注册资格作出相应处理。
结合简政放权和行政审批改革的要求,国家认监委将进一步完善认证认可活动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切实解决认证咨询和培训机构“管不着,不好管”等问题;健全统一的认证、检测机构和人员资质的动态监管,遏制认证检测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健全统一的认证、检测机构和人员资质的动态监管,遏制认证检测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1)生产过程中的潜在火灾、爆炸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涂塑车间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的含有以二甲苯为主的稀释剂的涂料;二是下料过程的氧气、乙炔等可燃气体和液体。油漆、油品、化学品等易燃化学品库房,管理、操作使用不当均有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潜在危险。
危险源控制、安全防护设施:
要有专用仓库储存,并采取防火、防静电、设防火墙、使用防爆电器等措施,要遵守国家的有关法规的规定。现场使用要遵守有关规定。储存和使用现场的消防要符合有关法规和制度,设立消防设施和报警装置。
(2)下料车间的间歇脉冲噪声、金属件表面处理等存在的噪声危害;
A 危险源控制、安全防护设施:
①、采用减少冲击性工艺和高压气体排空的工艺;②、选用低噪声设备;③、采用操作机械化和运行自动化的设备工艺,实现远距离的监视操作;④、采用隔声、消声、吸声和隔振降噪等技术措施;⑤、个人防护:采用个人防护措施和减少接触噪声时间。
B 职业病防护:
①、建立定期的企业噪声评估制度,对员工的听力以及作业环境应定期评估和检查;②、员工戴相应的防护用品,如耳塞;③、对职工提供听力保护信息及进行相关的教育和培训;④、定期身体体检和检查。
(3)在下料、切割、焊接、喷塑前处理、喷塑过程时产生有粉尘、化学品挥发的有害物质和漆雾等危害;
A 危险源控制、安全防护设施:
①、选用不产生或少产生粉尘的工艺,采用无危害或危害性较小的物料;②、限制、抑制扬尘和粉尘扩散;③、加强车间通风;④、采取防尘教育、定期检测、加强防尘设施维护检修等措施。
B 职业病防护:
①.严格管理,防止泄露;②.对使用人员进行教育和应急培训;③.对生产车间有害物质进行监测;④、操作人员佩戴防尘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⑤定期身体体检和检查。
(4)在产品生产全过程中,设备搬运、贮存、成形、切削、组装、检验等都有可能造成机械伤害。
危险源控制、安全防护设施、职业病防护:
①、设置安全防护装置;②、设置保险装置;③、设置信号装置;④、设置危险牌示和识别标志。
(5)在产品生产全过程中,涉及的触电危害。
危险源控制、安全防护设施、职业病防护:
①、控电气设备必须具有安全认证标志;②、接零/接地保护系统/漏电保护、绝缘;③、电气隔离;④、安全电压等 早知道这事情会闹大,两名审核员就不会收这红包了。不是有人做“局”吧? 我感觉这个不能怪审核员,现在做体系的审核员,很多都是参照那些质监局的那些检查员做的,体系在中国本来就是个引进的东西,在没有体系的时候,那些政府检查员去企业,都是要收红包,现在就是换了一个机构去审查,企业肯定也是习惯这样送红包啦,再说还有一些认证也是政府人员去检查,通过不了企业损失很大的,企业也是从自身经营情况出发而已,审核员收这红包,都收了十几年了,还有一些企业给红包,那是对审核员能力的肯定,别人对企业有贡献、有帮助、能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自发的给一点回报,这个也是很正常的事。 怎么整顿?拿审核员开刀?审核员其实是中间最惨的,赚的卖白菜的钱,担着卖白粉的风险。 早知道这事情会闹大 这确实不能怪审核员。是认证市场的问题。 国家认监委着手调查整顿认证市场?可否首先进行自我检讨?存在的问题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不要造成越监管问题越多! 打铁还需自身硬 2000以前的审核很好,企业先将全部审核费用打到固定的银行帐号,审核结束后,统一结算。
现在不行,审核不通过,不给证,审核员拿不到工资,我们审核员就是一般的工作人员,是挣工资的,一个月出去,挣不到工资,咋活。
一旦不给证,企业就会找其他机构了,钱也不给了,现在有几个机构是先付钱的,都是证下来付钱。
本次事件中,第一个被处理的是企业,,试问:这个事件中,企业难道不是受害者吗?
劣币驱逐良币 yyy000 发表于 2014-7-1 11:18
怎么整顿?拿审核员开刀?审核员其实是中间最惨的,赚的卖白菜的钱,担着卖白粉的风险。
现在的白菜价格也不低了呢:lo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