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广陵奇才-郑板桥传》郑板桥写下“难得糊涂”的“自我解嘲说”:
) g% r3 v/ Q0 l$ v0 h ) v3 k0 C# e5 u. A1 z
公元1751年,郑板桥在潍县“衙斋无事,四壁空空,周围寂寂,仿佛方外,心中不觉怅然。” 他想,“一生碌碌,半世萧萧,人生难道就是如此?争名夺利,争胜好强,到头来又如何呢?看来还是糊涂一些好,万事都作糊涂观,无所谓失,无所谓得,心灵也就安宁了。”$ g4 n3 J! E2 k" ~
于是,他挥毫写下“难得糊涂”。因此它被称为“真乃绝顶聪明人吐露的无可奈何语,是面对喧嚣人生,炎凉世态内心并发出的愤激之词。”7 F X! s6 q: y4 x' d) h7 X
; ]$ Y, y& @0 {$ @! T
. ~. X$ v$ b' M- d( B; V `
1 Z* ~) h) S2 N" T3 l 又有“心安理平”一说:
1 m& U4 }" r; k c
3 f- U) S+ o/ Q( q7 z 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其堂弟为了祖传房屋的一段墙基,与邻居诉讼,要他函告兴化县相托,以便赢得官司。郑板桥看完信后,立即赋诗回书:“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6 @6 F. Q" T8 X1 [# _
稍后,他又写下“难得糊涂”,“吃亏是福”两幅字。并在“难得糊涂”下加注: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 W8 |! S9 s! `0 Q* ?, g. g: b 在“吃亏是福”下加注:“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盈于彼,各得心情之半,而得心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此处引用的诗句其实为同时期的大学士张英所作,而此处将“难得糊涂”比喻为就是聪明;难得做一次糊涂,心安理得,也可取得心态平衡。因为“吃亏是福”既是“难得糊涂”最恰切的诠释。 : n0 p4 D5 V1 z
& D) S) g+ t3 R6 H8 m6 i
有分歧的双方均可借鉴,何必自寻烦恼,减少细胞损伤。* B; l- Q# [4 W
9 w0 |; ^: J( p/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