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用户名
×
接连发生的“齐二药”事件和“欣弗”事件表明,最近几年被吹嘘得神乎其神的GMP认证,已经出现了某些偏差,这就是认证中的表面化现象。/ i: M" v1 l6 }0 l% O
* z) q) y( Q2 `, c, t- h6 X* K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初步认定,安徽华源药业未按批准的生产工艺进行生产,生产记录不完整,有可能是导致“欣弗”注射液集中出现不良反应事件的原因。有关专家对此明确表示,如果最终证明“欣弗”事件是由于企业生产工艺违规所致,那就不是“药品不良反应”,而是和“齐二药”亮菌甲素注射液一样的假药事件! * @( h, y' M% \" l, m! W$ j
! }) |5 b+ ?9 d$ v. y* f5 h 和“齐二药”一样,安徽华源药业也是当地响当当的知名企业,也刚刚投巨资通过了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从气派的厂房和一应俱全的设备看,人们怎么也不会将“假冒伪劣”与这样的企业挂钩。然而,接连发生的“齐二药”事件和“欣弗”事件表明,对关乎百姓身家性命的医药用品,再“高级”的“认证”也不能代表企业行为必然规范,更不能代替执法部门的日常监管。
1 P2 ^8 d3 r- Y! ~
9 J: b2 ^. f% }& v 接触过制药企业的人都知道,要想拿到“GMP认证”这个东西很费劲,一是花钱多,二是要求严格。一位自曝内幕的药厂负责人披露,他为获得认证投入不下3亿元,而有的企业投入更多达十数亿元。这些资金往往是通过多重借贷获得的,还款压力大,以至于一些药企老总交谈时常互相问:GMP投入收回来没有?一些靠举债渡过了GMP生死关的药企,拿到认证后已经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 * X0 ^: M, K7 }7 r. E' A
6 @ x4 R V n' q# h
严峻的现实告诫我们,最近几年被吹嘘得神乎其神的GMP认证,已经出现了某些偏差,这就是认证中的表面化现象。监管部门偏重于企业生产设备等硬件设施、程序规范的审查,却忽视了操作这些设备、执行程序的管理者和员工的素质审核,放弃了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全流程监管。在“齐二药”,一些药品检验人员连非常基本的检测仪器都看不懂,这种的“GMP认证”岂不荒唐可笑?如此企业生产人命关天的药品,怎能不出事? + X% n/ x. J! d: s+ }8 R9 \+ f, P/ a
" @' u, b1 f8 n0 G7 J% T. ] “GMP认证”代替不了执法监督。我们强化对企业的规范化制度建设,开展与国际接轨的标准质量认证,根本目的是为了确保药品质量万无一失。如果监管部门的审查重硬件、轻软件,把“认证”点放在设施、制度这些表面东西上;如果企业拿“认证”当护身符,以为通过了“认证”便万事大吉,就很难保证不闹出种种“不良事件”来。
& b9 r, h* F- y
8 K2 T* F2 ?# I; }
, i: T9 ?# R8 v* p6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