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ml 发表于 2013-12-12 12:13
# O, G9 k% S5 i1 b3 Y呵呵,我不会为激烈但正常的讨论生气。
# ~( ?1 z- q% ~; Q9 t/ g* P其实,也许是我写得太长了。我的感觉是你没看明白我在说什么。/ G; I; }* y* c6 C( }
...
+ J. M; L! |6 ] X, R
: N" W- x& s$ \. u赞赏您超越了情绪化的争论而达到了理性讨论层次的良好素质!) ~& F ~2 R7 E) @- P8 m i7 X! G
使无意于深入讨论此类问题的我,增加了几分兴趣来再次说明一下我的观点,并提供两个ISO论坛上有关针对这方面的观点的网址供您和大家参考,以佐证我的观点!. v- x- V: Q/ {6 y
现再次简要地从另一角度来说明一下我的观点:
( a* T+ D \& q: p6 t2 |" N t7 F1、对您的贴子我已看明白,您将标准条款的理解进行了您自己的经验分类,
& L1 B1 ~& a; b" V7 s8 B+ o8 ^如:“再举一个例子:还是反应釜中化工过程某阶段,贴在舱门上的作业规程要求该阶段220℃、35Pa,保持55Min然后在30S内排气至常压,开舱……。操作者看温度表、压力表、看钟(有定时装置时设定时的观察可以忽略到设定工步去)等等属于7.5.1e。IPQC专职人员不会一直蹲守观察吧?所以他并没有做7.5.1e,他的抽查并不能作为过程控制条件,而属于对7.5.1e是否正确实施所进行工作检查(8.2.3)”。
& \1 L( l8 g, Y8 n% Z看到没?简单点说,7.5.1e是过程自身作为控制条件的监测。而同样的对象由过程之外(不直接实施过程相应操控)的人员对之实行的监测不是7.5.1e。因为这些人员的监测不是即时的控制,如果把这当作控制监测,将会因监测漏失而造成过程失控。" J& y( G2 {) @5 _, {
严格说来,9001所有要求没有两可的判断。若有重叠,必定角度不同。7.5.1e与8.2.3这判定的准确性,涉及到是作业操控不足,还是监督不力。改进层面是不同的。
3 I) T$ x, s# J6 L然后用您自已分类方式的理解来判断我的观点自然就有问题!
* J# y' k4 }) L, M& d; w要想真正搞清这个问题,只有我们回过头了重新真正地理解了7.5.1与8.2.3的关系及作用,才能准确运用其判断问题,我相信您也一定赞同这点!* q- b ^$ @8 U2 U' `( L; g$ M0 _
首先再次说明一下我的观点那就是:判7.5.1E和判8.2.3都是对,但从“就近原则”来讲:判7.5.1更适宜!
( [7 ]* N; T/ I; R8 U' `0 I, ]# D为什么呢?
9 k% g9 m6 v( n因为8.2.3是体系中的对所有涉及的各类过程提出监视、测量的要求,而7.5.1是遵循8.2.3要求的具体过程中的监视、测量要求!这一点不能不清楚!这自然就判7.5.1比判8.2.3更合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就近原则”!+ h% |) ]8 W, `5 O p- Q
而您这位朋友是将7.5.1和8.2.3理解成:是对不同方面的管理要求,甚至理解为只是对产品特征参数的监视和测量,而没包括对现场的人、机、料、法、环、测的要素的监视和测量,这是对过程方法中的质量控制的缺位和肢解的片面理解,而造成的您现在的结论,就不奇怪了!% j5 B. F$ q$ m7 |+ _
因时间有限的关系,不能时时上来面面具到讲得那么清楚,望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