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曾用这句话总结质量人从事的工作:拿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虽然有些夸张,但仔细想想,确实如此。在质量事故中,质量人如何不做替罪羊,未来的出路又在哪里?
$ O* ?( B2 _; ?+ W5 Z
4 M5 N" S* N8 `, N/ q0 d
" |( h, x$ K# }0 Z9 e- N在质量事故中,我们不讨论企业主的责任,这些人不是我们关心的群体,事故一旦出现他们比我们更容易合理规避风险,今天只讨论下面这些属于弱势群体的打工者。那么,什么人员在类似事故中存在很大的担责风险?
. t4 m1 `8 V' V5 ]2 m1 O+ o1、质保工程师:在这类事故中,事故涉及产品的生产厂家的质保工程师一般有最大的担任责任风险。
, f' w6 y5 r# y h1 X: I; ^" i* q& C- ?. q! R9 A) J
2、技术总工:产品的设计,生产工艺等参数设计一般都会有技术总工最后在相关文件上签字确认。如果事故发生原因和这些参数有关,或者间接和这些参数有关,在重大事故中同样会被问责。
5 a8 S+ j5 M: U6 T& R
. X2 R0 y l& R+ J! {" k, o3、质量经理:质量经理在这些企业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在产品工艺参数确定后,是否按其执行,这些问题是质量经理必须负责的事情。很多质量保证材料,是需要质量经理签字确认的,这些材料一般会制作成交工资料被档案部门存档。& f$ [+ Z" t# k; g2 T2 Z
& g# Z H% d/ x V. V8 I) e
4、无损检测人员: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证书是国家特种设备管理系统备案的,所以每年都有许多枪手去考这些证书然后拿去挂靠挣钱,这无疑是给自己埋下了一颗不定时的炸弹。3 t6 n/ x$ [3 g
- U) v& }; @& G0 }
5、一线从事检验的人员:虽然一线检验人员被问责的可能性比较小,但是我们不能不铭记三聚氰胺事件的教训:最后逮住了几个喂奶牛的工人。所以平时的工作中谨慎行事还是必要的。7 o" L' z% N i7 v
# W, B7 k5 Q$ @% U( b质量事故一旦发生,如何合理合法的规避这些事故中被问责的风险。质量人在日常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 X8 @& Z' e; j/ k3 U' j
1、事故一旦发生,我们就只能等待相关部门的调查处理,我们只能祈祷,不要想着非法的路子去逃避责任。2、在日常工作中时刻要提醒自己注意,自己的经手的产品和原材,哪些是比较出现较事故的,针对这些产品,不能含糊,不合格就是不合格,不能在相关文件上签字放行,即使丢掉工作也不能让步。一旦出现事故被问责就追悔莫及。另外,针对各项质量数据,一定要留单存底,关键时刻,这些数据也许真的可以帮到你。3、不为了那几个少的可怜的钱去把自己的无损检测证书挂靠在别的企业,一旦企业出现事故,证书挂靠人就会是首当其冲的替罪羊,并且这种情况下证书挂靠人没有太大的可能可以申诉。4、自己的签名不要被取得电子档,不替别人签字。因为一旦出现重大事故,在调查问责的时候会核对笔迹的。代签的人往往被无辜牵涉问责,冤屈!5、在进行相关签字盖章,特别是大量盖章的工作情景下,建议带上手套!因为重大事故的调查问责是不会放过对任何一个有可能参与事故产品所有相关环节的人员的。可能你只是一个文员,只是一个负责整理相关报告资料的人员,但是在盖章的时候手指染上印泥,你的指纹就会清晰的留在资料上,这比你盖上的印章更能有效问责!6、自助者天助,我们在祈祷自己经手的产品不出事故的同时还是老老实实的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严格执行相关的标准和操作规程,保证自己经手的产品是合格品,这样,才能睡的踏实。/ k! g3 G: m' ^0 k- p; Y
质量人,在出现质量事故前,请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其实,每个质量责任人面对重大质量事故时,都是弱者。只是其中的无奈,无人知晓,而我们必须承担责任。3 p0 f. a6 @" t; c
4 H- R% p6 N+ S& ^8 ^
下一个十年,质量人的出路在哪里?
( d; v2 n! M1 V u
质量人未来的出路在哪里?这是一个所有质量人都在思考的问题。认证君曾在一个论坛看到这样一个帖子。
9 Q5 D, _% {) s. }) H9 W# R# ?4 c这周面试了一家美资企业,一家德资企业,一家本土企业,明显能感觉到对人才需求的差异。
( A4 u5 ]! P2 U& H美资企业是一个寡头垄断行业的NO1,对人才的要求不需要技术背景,强调战略思维和逻辑,侧重点是资源整合能力和规则制定能力,这其实是系统化思维加上商业发展阶段的平衡。是整合了体系,方法和战略的项目管理。3 I: E$ G3 S1 E
德资企业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制造业,6亿的产值员工总数不超过60人,典型的再工业化中的高效率企业。国内达到这个产值至少要700人吧。对质量人员的需求集中在实验室,数据精度,制程变异控制,支持研发和缺陷预防。要求有技术背景但不强制。对团队合作能力,灵活性和原则性要求高。
2 v' j7 o+ ^1 l8 Z6 b/ \一家国内领先的民企,部分产品占世界一半的供应量,对人员的要求是同业经验丰富,可解决目前的工程技术难题,懂五大工具,会精益。能吃苦耐劳。5 X, W( l' Z1 K/ u7 q
现在质量管理国内大多数侧重在产品本身,至于体系,预防,还处在应付客户的阶段真正能把体系,预防与生产结合起来的不多。
" M7 o- ~( m7 t$ L那家美资企业看中我的是系统规划能力和精益,德资企业看中的是spc应用能力和客户需求把握与平衡能力。内资企业不说了,直接明说如果他们侧重行业经验,我不适合,也不想做经验分享。( ]0 H& u1 E; [" l/ O+ I7 I1 S1 f
两家外资企业的共同点是高度自动化,自动化实现的前提是高度的标准化,对于零件的精度要求更高,对于设计冗余,公差设计要求更精确,不一定是更高,但更合理。
7 \! }& t+ G! u, _0 c8 ]控制的重点都在于变差的控制,那家德国企业可以做到varation承诺客户2%,内部控制0.5%。比行业平均水平高了4倍。同样对于原材料也要求高度标准化。
% k& @: V3 U. M# F' \" {' C# i* `标准化和高一致性的产品会让现在正忙于检查产品,纠正生产线错误的质量人员存在的价值在哪里?高度一致的产品,过程, 让现在的Iqc Ipqc, oqc,做什么?现在忙于应付客户抱怨的qe,忙于纠正产线错误的pqe,忙于审核被审核的sqe干什么?
8 p, r' A. Y" g# s, E提到标准化,不得不说到一个先烈张晓冬,他20多年前指出中国标准化的错误成了现在的致命问题,标准化不是为了标准化而标准化,应该是基于量化的基础上实施标准化。国内反过来了,为了标准化,把一些精确的适用于特定产品的产品参数,过程参数公差放大,适用与所有产品,这种标准化让人无语。
! O' S# S2 n0 y# I3 v& Q- [: u现在质量人需要做转型的准备,转型,我认为有两条路:
N: M+ q4 m# Q
一条是专,专门技术化。这主要是为实现数据精度而进行的,方向是测量,实验,仪器,测试方法和测试设备,基本上是实验室化的路线。或者重回数据分析,尤其自动化数据采集和大数据系统提供的数据价值深度挖掘。
5 H4 X: k! D. Q' k L另一条路是博,走管理型复合人才。主要是实现资源组织的路,如和销售复合的客户质量管理,和供应链复合的供应商管理,和人事复合的stuff function,和技术复合的technical quality officer,和管理复合的IMS。
- w5 X2 Z1 Y& }3 f, w$ M
不管如何,这行职位都逐渐丧失现在的直接下属,将变成虚拟性组织,合作,组织,平衡,决策,风险评估取舍将成为核心能力,这完全不同于现在的质量警察角色。6 g$ D% V1 H0 V* k% _
- X, o. [( r3 F! H$ I面对这种变化,质量人,你准备好了吗?
( o2 }5 y: \5 C4 P. h5 Q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