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 }( J: P" M9 E7 C
去年12月份,朋友入职了一家融完A轮的公司。制度也比较健全,文化理念先进,好多同事都是海归,但年后回来就倒闭了。为什么?周末荐读,与你分享。
. `1 q1 [8 X! W' A% j$ ^$ n) e
' W4 c( w- _1 u* f其实,我并不吃惊,举个细节:在他们公司,公款报销吃喝成了公开的秘密,领导也知道,但解决方法就是无休止的开会提醒。所以,很多公司并非死在产品业务不行,而是掉进了管理的大坑。
. M: f M6 W6 R- C& N- K请认真思考一下,你的公司是不是存在着这样的普遍现象——
; }9 z/ L& D4 q6 v8 f0 }# w, Y9 m
8 \2 E: B7 a. E3 t有5%——10%的公司员工,一上班就是来挑毛病、和你对着干的,所有的制度他都看不惯,所有的决策他都有不同想法,而他不会去想自己做得如何;
4 L9 Y: |. |* V- r有15%——20%的员工,他做出的东西就是不合格;
" U2 q7 e1 T+ Q) s2 K$ D4 j
有20%的员工是蒙着做事,做得对与错,他都不知道为什么;
; f5 l/ t1 o, @只有20%的员工的工作,是高绩效的。
2 i$ n8 ~# K* ?& l
也就是说,公司中有60%的员工的工作没有正常产生绩效,这是多么大的浪费?尽管管理者做出了很多努力,我们也学习过不少管理知识,尝试了很多管理制度,但是总是看不到理想的效果。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8 Q( ^. L- u8 y; A1 v/ Z+ N6 k这是我10年间对200家企业跟踪研究的发现。十数年来,正是这些问题深深地吸引住我持续迷恋、关注管理——
/ V1 D; K9 g. d! L% f为什么同样的资源和人,交给不同的管理者进行管理,结果却相去甚远?
9 j. c+ y# [" H: F
为什么这样多的人陷入了无效的、甚至毫无意义的工作中?
& d0 R8 x% x3 |: M: e" c4 l
影响人们工作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 v& i& `: `) b2 p$ R人员为什么会流动?
* \3 U; A0 X) m" X) i( O9 I4 e为什么很多人觉得组织并没有让他们发挥作用?
4 Q2 J4 U: g1 O* P$ R/ G7 G
这些问题的出现,其实都是源于管理观。
% N, I: F7 U ^4 Q `' O◆ ◆ ◆
用绩效说话:管理只对绩效负责
# ]8 [( T& s1 s现象一:功劳与苦劳
' N2 ?: ^: p% M" ?6 {
* d( \7 G* I6 l9 K1 f: S& i
现在大家普遍知道,“苦劳”是对绩效没有帮助的。但是在现实中,很多人有了“苦劳”之后,就会觉得已经很对得起公司了。
! ]+ c: }4 {$ D其实我们也会接受这些看法,很多公司还是以苦劳为考量标准。这说明对管理的观念还是没有认识清楚。讲苦劳是对管理上的第一浪费。
4 u% p! v' K* `+ h现象二:能力和态度
+ {% k& A/ Y- f$ k管理只对绩效负责,直接产生绩效的是能力,而不是态度。谁产生绩效,谁就最重要。当态度转化为能力,才有用。
' B$ N4 @# V s% a \0 P" _# W
你不妨反思一下自己的企业,你公司活得好的员工是谁?是不是能干的人累死,不干活的人活得很好?而通常是能干的人总是态度不那么好,不能干的人总是很讨好。那么你的管理就一定出问题了,你考核的是态度多,还是能力多?
* ~9 ^; X; T$ t: D9 t5 L7 Z
如果你50%的内容都是在考核态度,那你的公司能干的人就自然活得很累了——而这意味着如果有机会,他就会流走。这是对管理的第二大浪费。
7 U& v! h( S# S3 g" d现象三:才干和品德
, ~5 B4 h5 c: p5 A2 W. ^. ^品德只有在遇到重大挑战时才能评价,通常情况下,我们很难去评价一个人的品德是好还是坏,管理不能把赌注押在这里,而恰恰应该去设法解决它:
$ M |" F9 ], F6 H4 q" k: C) k$ N
管理要承担的责任就是没有机会让人去犯错误,让品德转化为才干,创造绩效。所以学管理,要看经济学和组织行为学。
- E }, j# ~4 x+ a- P8 L t
何时“德”比“才”重要?
4 x3 O( v8 N, Q
必须要说明的是:在两个时间点上,德比才重要。一是在招聘时;一是在提拔时。
( E; F$ ~# ]; K" F$ w
◆ ◆ ◆
等边分配法则:管理是一种分配
% t; h' r9 y; c. o" p
管理者一定要懂得把三样东西分成等边三角形:即权力、责任、利益三角对等。- Q: t. l; N1 K0 Z# [
+ f3 U8 W2 o I/ [1 o几乎所有管理出问题,都是因为三者的不对等。
1 j! m" T0 o9 U管理实际上是一种分配,需要特别提请注意的是,这里分配的是一种责任,而不是权力。我们在管理中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分配权力。必须明确,权力分配的依据不是岗位,而是责任。
: T- G6 L$ g T+ j: K, S
比如:如果完成绩效的责任,分公司的责任最大,那么权力最大的就应该是分公司经理。但是现实中常常不是这样。我建议大家做两个重要观察:
: o, ?+ A! o5 x8 |: _2 A9 ^! z3 [
① 公司的总经理经常给谁开会?参加会议的人就是权力最大的人。
" A' g$ ?# J; ` X* p: y1 |* o他是经常给总部职能部门的人,如人力资源经理、财务经理开会?还是经常和分公司经理、一线经理开会?和总经理经常开会的人最有权做决定,只不过这个决定是通过总经理部署下去。
2 D" y3 U' w! @3 q- d② 公司头衔的设计,是一线人员的称谓高,还是公司职能部门的称谓高?
1 ^( I b; G+ l2 {9 {( A; e称谓具有象征意义,权力常常在岗位的称谓中就分配了。
8 U0 @' v6 J0 Q8 Y) V2 s你会发现,总经理的会议室里多是职能部门的人,而二线职能部门负责人的称谓都比分公司、一线岗位的称谓高。你又如何让一个人力资源总监去为一个小小的一线经理服务?彼此见面一打招呼,上下心态就立刻拉开了。
7 g; B% v: _& h4 j
这样的分配就不是基于责任的分配,管理效力自然大打折扣。
- {2 X" b8 g% _8 q4 ?1 Y F◆ ◆ ◆
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
K) g. T0 i$ c- R' v0 f- Q* `
这是我一直坚持的观点,也是谈得最多的话题。其中含有两个重要的认识:
. X' K+ @- [ x* |1管理做什么,必须由经营决定;2管理水平不能超越经营水平。
! E/ j" ~2 Q2 K8 p' j" u: [& y2 g8 b
认识一 :为什么管理做什么要由经营确定?
4 ]& L# i; c1 {4 C$ b% U在一个公司中,“经营”是选择对的事情做;管理是要把事情做对。逻辑关系非常明显。
* ^5 p x% U! U比如通常情况下,薄利多销经营,对应规模化和成本管理;一分价钱一分货经营,对应品质和品牌管理;服务化经营对应流程管理;定制化经营对应柔性化管理等。
) h2 U) r* Y ~: _认识二:为什么管理不能大于经营?
, h( H$ f+ w! s- S% z
因为一个公司的管理能力大于经营能力的话,那常常意味着亏损。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公司制度很健全、文化理念很先进、人才很优秀,但就是经营不景气的原因。虽然你很懂管理,但是你的管理观有问题。
, h4 ]4 Y4 p) h- G0 D1 N0 K! C你不妨看看,你公司最优秀的人是在做经营,还是在做管理?你开内部会议多,还是开外部会议多?
3 }- z4 m+ e ^9 K2 d# c如果你的高管团队每一次都是开内部会议,每天看到的都是他的下属,那么你的管理就大过了经营。
3 l$ U# c9 W' A" N
6 k/ ^/ H0 {; O- o: ?* x q# Z3 x, f8 T0 y
这就是杰克·韦尔奇为什么说:不好的管理者,上午最重要的时间都在开内部会议,下午不重要的时间见客户;好的管理者,上午最重要的时间都在见客户;下午尽量少的时间开内部会议。
* N. X; j5 L' N9 b4 t" ^$ s. p
从时间的分配上就可以知道,你是经营大,还是管理大。
c/ U: d$ B( L# s4 k- d
+ A' O4 [9 K6 [( Q; Y) E3 _$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