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1-11-19 05:2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正”乃为文臣谥号中的最高褒奖。有清一代,共八人得谥文正,分别是:
4 h# D8 P. s P! `汤斌(1627~1687) ,别号荆岘,晚号潜庵,河南睢州人。雍正中,入贤良祠。乾隆元年(1736),谥文正。道光三年,从祀孔子庙。汤斌,中国清代初年理学名臣。从学于明清之际的著名理学家孙奇逢,成为当时程朱学派思想的代表人物,是把朱学理论见诸于实践的倡导者。康熙二十三年,江苏巡抚出缺,康熙帝因汤斌有操守 ,派他就任 。汤斌上任后 ,整顿吏治,打击豪强,蠲免苛赋,建立义仓社学,宣传儒家经典,毁弃五通神淫祠等 ,从而受到康熙帝的宠任而被尊为“理学名臣”。康熙二十五年十月病死。他在朝以敢于争议出名。雍正中,入贤良祠。乾隆元年(1736),谥文正。汤斌为官一生,除著书立说,发展理学学说外,几乎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河务和漕运的治理上,并注意为百姓减轻负担、赈灾救施、兴利除害,从而始终躬身实践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民本”思想,为变“满目榛荒,人丁稀少”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做出了一定贡献,其为官清廉,至死仅遗俸银八两,连买棺材的钱都不够,真正可谓是一代清官。
/ O. r1 z5 u7 ^% Q" [
, G3 V$ N# R# r* l- ~! H
2 E. h+ q/ M, ~3 w% L刘统勋(1698-1773)字延清,另字尔钝,清内阁学士,刑部尚书,高密县逄戈庄(原属诸城)人。卒于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年75岁,谥文正,乾隆帝临其丧,见其“室无长物,寒气袭人”,为之大恸。回至乾清门,对诸臣流涕道:“朕失一股肱!”不久又道:“统勋乃不愧为真宰相!”可见对其倚重与尊宠。
- j' ^3 A+ G" O; O& R4 ?6 f1 I4 }* Y0 }$ }$ Y* z- H
朱珪(1731-1806)字石君,号南厓,直隶大兴人。乾隆年进士,授仁宗学,官至体仁阁大学士。逝世,嘉庆帝亲往府上吊唁,由于朱家大门低矮,御车不能入,嘉庆帝便步入,并哭之深哀,给帑银二千五百两治丧,晋赠太傅,入祀贤良祠,予谥“文正”。上亲临奠三爵。
+ I! s( U; K E% H Z$ P4 y3 @5 L. J: x) y2 Z, n
曹振镛(1755—1835),字俪生,号怿嘉,尚书文埴子。道光十五年卒,道光帝亲临吊丧,下诏褒恤,赐谥文正,入祀贤良祠。 说曹振镛之前先小小的八卦一下,在很久以前的一部经典港剧《戏说乾隆》中有这样一个人物,曹大人。这个曹大人应该就是乾隆的宠臣户部尚书曹文埴,乾隆为了褒奖这位宠臣
6 m V+ j# g' c/ X祖孙四代为国尽忠而特意敕建一座三间三楼,四柱冲天式功名牌坊——四世一品坊。而这个曹文埴就是曹振镛的老爹。
# O! l8 p' D: I7 F4 w6 @: ]/ l曹振镛的仕途经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如一马平川,一江春水,步步高升,无灾无难,年届80岁才退休,当官长达52年,当军机大臣长达13年。清代官宦岁月之长几乎无人能超过曹振镛。曹振镛作为首席军机大臣,从政52年的京官,政绩颇多,他没有贪污受贿的记录,能做到这一条就很难得;他一生小心谨慎、言行得体,“克勤克慎”,52年没有大的过失,可见官宦文化修炼之深。嘉庆皇帝出巡,曹振镛以宰相身份留守京城处理政务,代君三月,歙县民间至今能听到“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这句俗谚。道光七年,清廷平定新疆张格尔叛乱并活捉张格尔回北京,这是道光朝平定叛乱势力的一次重大胜利,曹振镛作为决策人员赞襄有功,支持有力,是功臣之一。道光帝为他写下这样一段赞语:“亲政之始,先进正人。密勿之地,心腹之臣。问学渊博,献替精醇。克勤克慎,首掌丝纶。”评价实在不低。
: V9 x6 ~: d0 P1 H9 i曹振镛三次当学政,主持乡试、会试各四次,都能尽心尽力;阅评考卷能守法遵纪,不淹没博学有才之士;对到金殿面试的考生,必预先一一校阅考卷,工作一丝不苟,不出差错。曹振镛是盐商子弟,祖上以盐业起家,有一批亲属是扬州盐商,世代享有特权,是曹氏家族的命根子。两江总督陶澍提出盐政改革,取消商盐垄断权,实行凡纳税皆可贩盐的盐票法。这一改革严重损害盐商利益,也损害曹振镛亲属的利益,亲属叫苦不迭,纷纷投诉到曹振镛,曹振镛说:“焉有饿死之宰相家?”一笑了之。他能把祖传利益、家族利益撇在一边,支持盐政改革,是识大度开明的。
. T! h e3 D6 x+ A3 ]- N) k. D: Q
1 t* H n- e3 n# G杜受田(1788~1852),字芝农(杜愕子),清山东滨州人(今滨城镇南街杜家),道光进士。1852年(清咸丰二年)七月九日,在实施赈务途中触染暑疫,卒于淮安清江浦,时年64岁。咸丰帝甚痛,赠太师、大学士,谥“文正”。 ; {& N5 f$ `) \' e$ u) a
' Y% m! j* m$ A- q- p! k2 ~曾国藩( 1811 ~ 1872 )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湖南湘乡人。1872年3月在南京病卒。赠太傅,谥文正。
2 }, z+ M C6 @! x5 c) U8 N& v& R2 Q; |9 n+ m1 Z- j1 N2 Z4 X
李鸿藻(1820—1897),字兰孙,直隶高阳人。光绪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年)以病乞假,旋卒,年七十八岁。予谥文正,赠太子太傅。
( b& K1 z3 f* Y P: p U# [% K" N
孙家鼐(1827~1909),字燮臣,号容卿、蛰生,别号澹静老人,谥文正,寿州(今寿县)人,1827年4月7日(清道光七年三月十二日)生。咸丰九年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卒年八十有二,赠太傅,谥文正。 孙家鼐曾与尚书翁同龢同任帝师。“京师大学堂”第一任管学大臣,总教习。先后创办了安阳广义纱厂,阜丰面粉厂,北京自来水厂等企业,为发展民族工业作出了贡献。1909年11月,孙家鼐病逝,观其一生,他不失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开朗的政治家,是皖西和中国一位极有影响的历史文化名人。
1 `* E7 ? f3 h8 q& g朱珪、杜受田、李鸿藻皆以帝师身份受谥“文正”。9 j r9 I# e2 ~8 D" `6 E6 }
纵观清代“八文正”,主要的“成分”无外乎“帝师”、“能臣”。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朝统治力量的代表倾向。
. M0 K& k2 Q3 Y' A6 p" p: u汤斌,以理学闻名,以博学鸿词科为康熙所重,其一生都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忠实实践者,可以说在康熙一朝,正是清王朝笼络汉族地主阶级,巩固自身统治之时,因此,汤斌的出现必然将被视为楷模,因此,汤斌得谥“文正”。
; ^7 j1 k8 w; S3 [) C刘统勋历雍乾两朝,正是清王朝走向国运昌隆之时,然刘统勋居高位而不结党,掌大权而不谋私,清廉如水,备受乾隆帝恩宠。
+ M5 U8 c; l( U$ ]: `- K& I曹振镛是“五世一品”的新安曹氏新安曹氏的杰出代表,得谥文正应该算是清廷对这一门重臣的褒奖了。
- C t8 L% ^/ s: ?. w朱珪、杜受田、李鸿藻三人分别是嘉庆、咸丰、同治三朝帝师,共同点是皆是博学鸿儒,且多有拥立之功。" [! _% v6 y3 g5 D) P( j8 f
曾国藩为中兴名臣,文治武功当谥文正。' S, g- S# }# ?! h
孙家鼐是晚清中国政治由封建向资本主义过渡阶段的一位名臣,虽然他的认识很具有局限性,但是毕竟也为历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谥文正也代表了晚清清廷的政治倾向。
2 q) e6 \1 b/ u* T! R 而清初重要谋臣范文程谥号文肃;张廷玉的谥号则是文和。但是却是清朝得配太庙的唯一汉臣。
. V! D6 [% C)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