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用户名
 免费注册用户名
各版块官方QQ群号新手如何获得更多贡献值审核员注册挂靠推荐如何成为国家注册审核员新手入门必读-论坛版规
查看: 1224|回复: 0

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企业死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3 09:2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用户名

×
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企业死去2016-08-01 亨利·明茨伯格
: f/ @6 o0 O2 r  O/ I3 k7 v导言管理学大师亨利·明茨伯格这些年一直在批判美国企业的管理模式。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他撰文指出这次危机从根本上来说是管理的危机,而不是金融危机或者经济危机。这并非事后诸葛式的断言,早在危机爆发的大约六年前,他已经把自己所持有的美国上市公司股票悉数抛掉,转而买入黄金和欧元,同时开始预言美国经济危机即将到来。“有时候我能够做出预测,只是无法说出准确的时间。”明茨伯格之所以预言美国经济必将爆发危机,是因为他发现以大型上市公司为代表的美国社会已经普遍陷入一种毁灭性的病态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问题在于:企业的命运完全系于一个高高在上的、与基层失去联系的英雄式领导;CEO们为了拿到巨额奖金一味地追求短期业绩指标,企业因而变得短视,唯利是图和视野狭隘。明茨伯格认为,美国式的管理教育是造成这个问题的一大原因。过去几十年来,美国的商学院一直在推崇一种过分偏重分析、脱离实际的管理风格,这种管理风格正在削弱受其影响的组织。本文是2009年明茨伯格访华时接受中国媒体的采访,全面阐述了自己对美国企业管理模式、中国企业转型升级和全球化、管理教育、管理研究等问题的观点,这些观点与今天的现实依然高度相关,特转发于此,希望引发大家的思考和讨论。, E7 C& J8 \! \3 c1 D' ^5 U
公司上市往往是一个错误

记者:您在一篇文章中将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归结为美国管理模式的失败,主要的理由是什么?这场危机对于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能够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明茨伯格:我认为这次危机根本上是管理危机,而不是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从此次危机中可以发现两个严重的管理问题。一是管理者为了拿到高额奖金一味追求短期目标,很少有人虑及长期后果。他们关心的是自己,而不是他们所在的组织机构以及他们所服务的顾客。二是很多大公司的高管与业务失去了联系,对于基层及前沿的事情所知甚少。这是美国盛行的英雄式管理风格的体现——整个组织依赖于CEO一人,这是非常糟糕的领导方式。好的领导在意组织的其他部分,也清楚地知道组织各个部分的情况。美国的管理曾经在世界上赫赫有名,但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现在美国的经济非常糟糕,危机结束之后它也将很难恢复昔日盛况,因为美国问题的根源是它的病态管理,已经遍布各处。

对于中国及其他国家来说,我认为一个主要的教训就是要坚持独立思考,不要盲目跟从和复制他人的做法。我不会向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何人推荐学习美国式管理,因为它已经是一种非常坏的管理模式,在世界上并不是领先的,也不是有效的,尽管美国还有很多很好的管理者,但是它的管理模式实在是糟糕透顶了。

当然,这些管理问题主要是大型上市公司的问题,而不是那些小企业和成长企业的问题。小企业和成长企业一般都是充满活力的。中国有大量小企业和成长企业,这也是中国经济具有强劲增长动力的原因之一。


0 q8 ?# q/ c1 a7 |- B4 \: I1 j: Y' C6 d

记者:不过中国现在很多中小企业热衷于上市融资,尽快把企业做大。您怎么看上市对企业发展的利弊?

明茨伯格:企业上市一般是为了融资,我认为这到最后往往会是一个错误。对于企业来说,市场力量并不总是最好的推动力量,就像近年在华尔街上演的一幕幕戏剧所展示的,分析师的言论几乎主宰了公司的命运,这只会让上市公司变得短视,唯利是图和视野狭隘。

所以,企业会因为上市丧失很多东西,包括那种洋溢在企业里的企业家的个性。我经常举到的一个例子是英国美体小铺公司及其创始人安妮塔·罗迪克,她曾经因为对壳牌公司在非洲的反人权作为不满而举着标语牌到壳牌加油站前抗议。后来她把自己的公司卖给了欧莱雅,她说欧莱雅会继续采用她的管理风格来经营美体小铺,但是我想,让欧莱雅的总裁举着标语牌到壳牌加油站前面抗议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相信“企业死亡”

记者:有一种观点认为,企业要做到基业长青,就需要改变完全依赖于它的创始人的局面,转向一种更加职业化的管理模式。

明茨伯格:我们要承认和接受这一点:人和企业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我在这个问题上有一点失败主义者的味道。在古代印度有一种“萨蒂”仪式,丈夫去世后,妻子会跳入火堆自焚殉葬。我不是说这是个美妙的制度,这是个残忍的制度。但是或许企业应该在创始人离开后跳入火堆。有时候创始人离开企业便会随之倒下。没有了乔布斯的苹果公司会怎样?谁知道呢?在有些行业里,是很难把企业和创始人分开的,或许苹果应该在乔布斯离开之后关门大吉。

我是相信企业死亡的。应该有更多的企业死去,因为它们已经走过了自己的周期。当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去世的时候,大家想,英国人怎么会让他离开呢?他是如此的英明智慧,不世出的天才人物,英国人应该想办法让他长生不老才对。我现在也要针对企业说类似的话:我们怎么可以让通用汽车倒下呢?应该让它基业长青啊。而事实上通用汽车已经在倒闭的路上挣扎了三四十年了。三十年前它就应该死去了,而不是现在。有人说通用汽车“太大而不会倒闭”,我认为通用汽车是“太大而不会成功”。想一想,通用汽车为了解决那些它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而从美国经济当中攫取了多少能量!它应该早一点倒闭,好让能量循环到其他企业那里去。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企业死去,企业相互毁灭而创造力长存,这正是熊彼特“创造性破坏”概念的要义所在。

管理应当返璞归真

记者:您心目中好的管理方式是什么样子的?

明茨伯格:这个问题的答案要到8月才能够揭晓,因为那时候我的新书《管理进行时》(Managing)就正式出版了。(笑)我这里先简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我认为管理需要回归到基本的常识。好的管理者不会视自己为神或者上帝,而是把自己视为为组织内部联系及活力的激发提供便利的人。同时我认为卓有成效的高管通常是心态健康的正常的人,而糟糕的高管是那种顾影自怜的心态不够健康的人,遗憾的是组织却倾向于聘用这样的人来担任CEO。

管理者有时候在人们意识到之前就已经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可是你知道是哪些人首先意识到这一点吗?是他们手下的人,但是选聘CEO的时候却很少询问这些人的意见。CEO一般都是从公司外部选聘,而且是由组织外部的人来选聘,那些董事会的成员们往往对CEO候选人所知甚少。

另外,CEO薪酬与公司短期业绩指标及公司股价关联的机制也需要改变。目前上市公司的CEO还在领取巨额奖金,甚至当他们把企业搞得一塌糊涂的时候还可以拿到巨额奖金。这是一个荒唐的做法。任何一位真正的领导人都会认为自己的工资是组织的体现和象征,工资制度体现的应该是“人”而绝对不是“领导”;任何一个接受那种巨额奖金的CEO都没有资格称自己为领导。而且,CEO的长期业绩是根本无法衡量的,奖金的发放只能根据他们的短期业绩,而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我们已经看到美国一些银行的CEO把当期业绩做得很高,领取了巨额的奖金,但是两年之后银行却破产了。这种奖金制度是破坏性的,应该取消。


3 d) C7 E+ E# P8 i

记者:您认为CEO的薪酬应该怎么来确定呢?

明茨伯格:每个人都是做一份工作,拿一份报酬,CEO也是一样。有的工作(例如销售)比较容易进行直接衡量,这时奖金是没有问题的;但是CEO的业绩是无法直接加以衡量的。我认为唯一可行的办法——一个很成功的英国企业的做法是,公司全体380人全部拿一样的奖金。当然,我觉得这种做法有些过分了。我认为奖金应该与工资成比例,工资是两倍,奖金也是两倍。

对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记者:让我们把话题回到危机上来。目前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也极大地影响到中国企业。很多企业在订单锐减、人力成本上升、环保要求提高等压力下希望转型和升级:开始注重持续创新,管理提升,提高人力绩效。对此,您能否给出自己的建议?

明茨伯格:首先,从国家的角度看,中国经济的增速虽然有所下降,出现一些就业问题,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仍然是一个很高的增长率。这次经济危机不是中国的经济危机,中国只是受到它的影响;而之所以受到影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过去过于依赖对美国的出口。现在美国消费低迷,中国被迫开始把目光转向其他市场,这是一个很好的迹象。我不是一名经济学家,但是我认为一种更加平衡的国际贸易结构对中国来说是有好处的。

同时,我认为这次危机对于美国来说并不是一个暂时的挫折,因为病态的管理已经遍布于整个美国经济,特别是那些大型企业,只要比较一下通用汽车和丰田,以及其他很多例子,就会明白美国的问题有多么严重。印度和中国接下来会成为强大的经济增长引擎。当然,中国今后要更加注重自己的创新和创造,印度在这方面做得相对要好一些,中国在制造、效率方面非常出色,在创新创造方面也可以同样出色。


0 Y3 _5 }) T* E4 |0 N

记者:您对日本企业素有研究,日本企业在转型升级和全球化方面的经历可以为中国企业提供什么启示?

明茨伯格:有意思的是,日本在开始的时候也是大量模仿和复制。二战后经济开始复苏的时候,日本没有多少创新,一度被称为copycat(复印机)。但是这种情况很快就改变了,日本企业,尤其是那些新创企业开始表现出强大的创新精神,特别是在制造、质量等方面,日本企业做得比美国企业还要好。日本很快就在电子产业方面赶超美国,例如佳能超越了柯达等等。日本经济后来陷入麻烦,问题不在企业,而主要在于政府和金融系统由于裙带关系导致的腐败。前些年的中国与早期阶段的日本有些类似,认为西方特别是美国的东西一定是对的,倾向于简单地模仿和复制。现在是中国开始独立思考和注重自己创新的时候了。

另外,与美国的英雄式管理不同,“日本式管理”强调参与,与员工并肩作战,丰田公司是一个出色的代表。

5 f5 [! h) G# b& b( d' Y

记者:您曾经在著作中用本田公司开拓美国摩托车市场的例子来阐述“自然生成的战略”。

明茨伯格:是的,那是个有意思的故事。上世纪60年代,本田公司的摩托车在美国市场迅速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当时西方人设想,本田肯定是预先构想了一个深思熟虑的战略。但是根据这个案例的作者理查德·帕斯卡尔对本田的深入调查访问,情况并非如此,他们成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他们非常谦虚,非常低调,贴近市场,理解顾客的需求。这个例子对中国企业是富有启发性的,那就是必须脚踏实地地去学习和了解当地市场的情况。与中国一样,日本的母语也不是英语,但是他们学习和掌握了英语,结果他们对美国市场的理解比主要竞争对手的英国企业还要好。

改变管理教育

记者:1996年的时候,您立志“改变管理教育”。如果这是一个百里征程,现在您走到哪里了?

明茨伯格:正处在一个即将得到大规模扩展的边缘上,我希望是这样。有人说一项新技术要达到“一夜成名”需要酝酿20年,我们已经努力了十几年,所以我们距离成功并不遥远了。

言归正传,目前的经济危机已经让很多人开始认识到我们倡导的方向是正确的。现在很多美国人开始质疑MBA,尤其是针对两个著名的MBA:前任总统小布什,哈佛商学院MBA毕业生;管理通用汽车多年的理查德·瓦格纳,同样是哈佛商学院MBA毕业生。他们的工作都做的不是很好。人们也开始寻求新的管理教育方式。所以,我们现在在哪里了呢?可能已经走到路途的三分之一,也可能已经走到三分之二,因为这类事业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曲折向上的线。加拿大统计学界有一种“冰球棒预测”,揭示一种突然爆发式增长的趋势。我想我们正在期待这样一种情况的到来,我相信它即将到来。


1 u, e7 |$ M* C, F' }9 [; ?

记者:具体到您创立的IMPM,现在可以说它已经取得了成功吗?是不是达到了“培养更好的管理者”的目标?

明茨伯格: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回答。从培养更好的管理者以及对参与者的影响来看,我相信IMPM是成功的。另一方面,我希望现在有很多人赞赏和采纳我们的模式,但是这需要时间,不过这种情况已经开始发生了。我很高兴地看到今天CMPM能够在中国落地,这标志着IMPM模式正在开始向更多的地方推广。此外,我们还在经营一个coachingourselves.com的自助式学习网站,可以超越教室,把IMPM的理念传播给更多的人。


+ V: m7 T. f2 i

记者:在中国开办CMPM,做了哪些调整?

明茨伯格:首先,CMPM是采用中文教学的。CMPM的预算较低,教学模块非常灵活。IMPM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参与课程的都是实践中的管理者,不脱产,他们围坐在一起来相互分享经验,教师会在每个模块上讲授一些概念和理论,帮助参与者对经验加以反思。此外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灵活安排。我们针对商业领域的版本是IMPM,针对医疗卫生领域的版本是IMHL,在加拿大还有一个针对非政府组织的课程。也就是说,课程设计可以针对不同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CMPM就是针对在中国培养管理人才的需求。而且课堂安排也会根据参与者的意见进行调整。

目前,IMPM的五个模块分别在英国、法国、加拿大、印度和日本/韩国(早些时候只在日本)进行,每个模块一个月。有人告诉我说,让印度或者日本的教授转向IMPM的课堂模式是很难的,因为他们习惯于按传统方式讲课,习惯于控制课堂。但是实际上我们很顺利地实现了这种转变。好的教师喜欢激发学生,喜欢与学生互动起来。而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授则很难实现这一点,因为他们希望把课堂完全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他们以为案例教学是互动的,但是实际上案例教学教师对课堂是完全控制的,程度甚至比讲课还要严重;讲课,学生可以选择听或者不听,但是案例研讨他们就只能跟着教师的安排走。现在也有人跟我说,恐怕中国的教师会不习惯IMPM的课堂模式,我想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印度和日本的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告别狭隘而乏味的研究

记者:请您谈一下对中国管理教育的总体评价,您是否认为中国的管理教育基本沿袭了美国管理教育的模式?一项调查发现,中国学生对商学院的教学最大的抱怨是缺乏针对中国本土的管理研究和教学案例,您对此有何评论?

明茨伯格:说到中国的管理教育,由于我没有做过充分的考察,所以无法给出全面的评价,我想重点从管理研究的角度谈一下你的问题。

刚才你说到中国的教师缺乏针对本土的研究,我想这是因为他们是在努力做“全球的”研究,他们是想让自己的研究给美国的同行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无论是管理教育还是管理研究,美国还是全世界的中心。但是在我看来美国的管理教育和管理实践已经不是世界的榜样,而且其中有很多负面的东西。我认为研究领域的情形也是类似的情况。

这听上去可能很令人震惊,因为美国在很多人心目中还是很多学科的绝对的研究中心,优秀学者云集。我无法对自然科学的情况发表很多意见,但是就我熟悉的社会科学的情况来看,以心理学为例,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研究路线完全是在浪费时间,但是却主宰了美国心理学达几十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美国的学者不是去研究人,而是去研究鸽子!弗里德曼在经济学领域走的是与斯金纳完全一致的路线。一战后维也纳学者的研究非常富有洞察力,也非常有趣,我认为也是当今的美国难以望其项背的。看一下当今美国管理学期刊上发表的文章,绝大多数都不知所云,难以理解,都是一些非常狭隘,非常乏味的研究。除非是为了在美国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中国或者其他任何国家的学者都已经没有什么理由再去遵循美国的模式了。


: Y% A! E! Z0 u  l: v

版权声明

作者:亨利·明茨伯格,麦吉尔大学达索特斯管理学院克莱格霍恩讲席教授,国际知名的管理大师

文章来源:领教工坊(ID:ClecChina)

& }! f6 K1 c) t5 E6 T
( ^* K5 r( \- x  [
4 H. T2 E2 |- L* s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ISO爱好者 ( 鲁ICP备09041441号-1 )

GMT+8, 2024-11-25 02:3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