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用户名
 免费注册用户名
各版块官方QQ群号新手如何获得更多贡献值审核员注册挂靠推荐如何成为国家注册审核员新手入门必读-论坛版规
查看: 2062|回复: 1

锐见|转型之路:产品认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28 20: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用户名

×
锐见|转型之路:产品认证
* g5 V7 `9 V+ {& T5 ?5 T, T原创 2016-07-27 董德山
. E3 E$ B. n9 u9 g: K

20多年来,认证行业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发展势头一直强劲,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社会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认证机构利润率也明显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现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趋缓,认证行业高速增长的步伐也在放缓。同时,认证机构审批放开,新的力量快速进入认证行业,认证机构数量迅速攀升,认证行业竞争加剧,大家都在普遍关心、思考认证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

实际上,即使在强劲的高速增长期,也常常有人疑虑“红旗能打多久”,认证还能干多久,多年来这些声音不绝于耳。起初觉得纯属杞人忧天,但仔细想想也不无道理,疑虑背后确有实际隐忧。

疑虑和隐忧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在经济发展的全局中,认证行业行不行;二是在认证市场的竞争中,自己行不行。

这两个问题显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认证行业面临的实际挑战,甚至是带有根本性的挑战;经济进入新常态,这两个挑战非但没有消失,实际更加明显。问题的后面既有常年积累的矛盾问题,也有经济转型的现实需要。认识和回答这些问题,开出有针对性的药方并非易事,但也是必需的功课。从某种意义上讲,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也许是认证行业的转机所在;疑虑和担忧来自哪里,解决问题的出路就在哪里。


) o7 J3 y7 T! o: z* ]

一、认证需求与认证供给


, \- c9 P7 p) C% Y

在经济发展的全局中,认证到底行不行,拷问的实际是两个问题,一是认证结果是否符合社会需求,二是认证结果是否可信可靠。认证结果是否符合社会需求,说透了就是认证供给与认证需求之间的关系;认证结果是否可信可靠,说透了就是认证公信力。这两个问题加起来就是认证供给侧的品种和质量。

认证供给符合认证需求,通俗地说,就是提供社会和百姓需要的认证结果。认证结果的最终需求者和使用者是产品的最终使用者、消费者,而不是生产企业;如果错把生产企业的需求当做认证的最终需求,就必然要出偏差。社会和百姓最需要的认证结果是什么?自然是关于产品的认证结果,这是认证需求的主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改变。从这个最大的认证需求反观最大的认证供给,目前认证行业提供的最多的认证结果,并不完全对路。

从我国目前的认证供给看,2015年底,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约44万张,管理体系认证证书68.3万张,自愿性产品认证证书约32.6万张,食品农产品认证证书约10万张。服务认证刚刚起步,仅1000余张证书。先看强制性产品认证,这是由国家供给的安全底线保障,由一小部分认证机构执行,只覆盖部分产品,对于进入同一市场的产品而言,实际上是“你有我有大家有”,不能提供产品孰优孰劣的信息和担保,引导消费、引导采购的作用并不明显。食品农产品认证领域,存在绿色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产品等多个概念,其中的差异内行也难以说清,更遑论让老百姓接受了。认证市场的主要供给实际是以管理体系认证为主,绝大部分认证机构都在从事管理体系认证业务。

社会公众和消费者最关心的是产品,而认证行业给出的却是管理体系的认证结果。社会和百姓什么时候说过关心管理体系了!这样的认证供给与认证需求存在极大的落差。

试想,百姓问,这产品靠谱吗?你说,这企业管理体系很好;百姓说,这企业通过认证了,产品怎么不靠谱?你说,这企业管理体系好,产品我们不知道。这还是百姓需要的认证结果吗?这样的认证供给还想长生不老吗?如果要讲政治,认证行业最大的政治就是满足老百姓对认证结果的需求,这也是认证工作真正的群众路线;如果讲供给侧改革,这就是认证行业的供给侧现状,这样的供给侧不改能行吗?如果认证行业的专家们还是习惯于用复杂的说辞解释简单的问题,也许到了某一天,不会有人再听你的解释了。

认证供给对路了,自然要看认证质量,看认证公信力。质量和公信力是同一个范畴,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每一个认证结果都经得起实践检验,就有了认证质量;好的质量累计多了,认证自然就有了公信力。认证行不行,全在认证结果可信不可信。认证结果可信,认证就行;认证结果不可信,认证就不行。


% H0 e8 L7 c3 I+ q4 H% s

二、客观认知管理体系认证

) l& m# x0 R  I" S, l& ]; Q7 c2 h

管理体系认证是目前认证行业的主打业务,但是否能成为长久的主打业务确实存在很多疑问。如前所述,管理体系的认证结果与社会需求之间是有落差的;管理体系认证是认证机构和生产企业之间的一个契约式评价,对产品的最终使用者和消费者没有实质的担保意义。国际标准化组织在1987版的ISO 9000系列标准出台时就曾经强调,管理体系标准出台的初衷既不是为了认证,也不是为了追求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一致性,但在后来管理体系认证风行一时后,这些提醒就被遗忘了。

管理体系实质是属于企业能力范畴的一个相对概念,管理体系优劣是企业能力差异的一个相对体现,不能直接表征产品的可信程度。对于一个仅有相对比较意义的能力优劣因素,使用统一的认证方式去表达,很难经得起推敲。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现在能力水平大相径庭的企业,却持有同样的管理体系认证证书;企业和社会对此疑惑已久,认证行业实际上无法回答。管理体系能力的优劣最终应当表现在产品优劣上,产品才是社会和公众最关心的;但现实中,管理体系认证无法说明产品优劣。认证如果不把对产品的担保作为直接目的,就偏离了认证的初衷;间接作用无论怎么自圆其说,也都有点牵强附会。

追求卓越产品是企业的目的,管理体系只是工具。过多地将精力集中于管理体系,相当于天天研究工具,而忽视了最终目的。国际上出台管理经验和管理体系标准最多的是英国,产品和产业竞争力实际上在下滑,可以从一个侧面佐证。现在,认证机构都放弃企业最重要的产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局部的企业管理问题上,本身就是舍本就末、自我边缘化的表现。

管理体系是比产品更加宽泛的对象。管理本身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很多事情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很多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也难以用文字准确表述;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实际上没有一致的答案和结论。给管理体系挑个这样那样的毛病,发表点似是而非的意见易如反掌,但对产品和企业绩效的作用有多大,那就难说了。

思考管理体系认证发展的前景,必须思考管理体系标准还有多少潜力可挖。每个企业的管理都受自身条件制约,只能在自身基础上或快或慢地进步。国际标准倡导的管理方法,有的适应,有的不那么适应;产品或产业不同,对管理的精细、精密、精准的要求自然也有差异。企业对管理体系认证的看法或褒或贬,从自身看都是合理的,这是通用标准面对形形色色企业需求必然碰到的无解难题。

也许,对认证机构而言,管理体系认证有明显的好处,一个标准天下通吃,责任最小,成本最小,市场空间最大。但长此以往,认证机构就丢掉了产品,丢掉了企业最重要的核心,丢掉了社会和公众的最大关注点,丢掉了认证机构的专业、特长、特色。削弱了这些根本的基础,认证本身的价值就不可避免地被弱化;在认证的实际价值持续下滑的情况下,有人疑虑认证的红旗能打多久就不足为怪了。

由于管理体系的认证结果不能直接验证和考验,没有直接的后果和责任,实际上给认证机构做出认证结论留下了极大的浮动空间。认证机构从不用对认证结果负责,走向不愿对认证结果负责,再走到不会对认证结果负责。长此以往,认证机构自然漠视了对认证结果的责任,也失去了对认证结果承担责任的意识和能力。责任缺失必然造成能力下降,也使认证机构慢慢失去红线意识,失去了应有的本来面目。

在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取得重视和成功后,越来越多的管理体系标准也出现了泛滥的趋势,相继产生了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信息安全服务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能源管理体系、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整合管理体系等等。这些迅速繁衍的标准,外行搞不懂,内行说不清。

认识管理体系认证的局限性和不足,不是要否定这件事物,而是需要思考,一个在很长时间内发挥了作用的事物,是否能够永远这样发挥作用。眼看着式微而不语,不是正确的态度。认证工作发展了20多年,认证需求发生变化,认证工作的重心进行调整,都是不足为怪的,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分析事物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不是要否定过去,也不是要否定未来还可能存在的价值,而是必须思考,认证工作怎样走一条更好的路。

认证工作要不要变,向何处变?


7 Q1 W; ^$ j/ d; _! s! @

三、转型与方向


; j4 N7 U, T3 |' t& O+ |/ y

变化和转型是时代的要求,认证行业不可能抱着一个自己都没有底气的产品一直走下去。转型是社会和时代的期望,也是重新寻找自身动力之源的必然选择。

(一)转型的方向

怎么办?最好的路径就是老老实实回归认证的本质,认证本身就是从产品认证起步的,最终还得要靠产品说话。认证没有很复杂的使命,只是凭自己的技术能力为产品做担保。认证机构只要大声地说出:这产品是我认证的,出了问题我负责,就有了安身立命之本。简单讲就是两句话:认证的产品靠谱,不靠谱就负责。做到了这两点,社会就需要你,百姓就相信你,就是想衰也衰不了的事业。

企业的核心就是顾客、产品、利润。认证帮助企业抓住产品和顾客,可以帮助企业改进提高产品,也可以帮助企业争取顾客,就是对企业最大的贡献;对社会公众、对产品的最终使用者和消费者而言,认证机构体现了自身的社会责任,这是双重的价值和贡献。与管理体系认证相比,管理体系认证仅是满足了直接付款的生产企业的要求;有时候为了迁就生产企业,也就漠视了最终使用产品的顾客要求;产品认证则是以最终顾客的期望为准绳,向最终的产品使用者传递真实的产品担保信息,倒逼生产企业满足最终顾客要求,这才是认证机构真正该干的活。

市场竞争对于所有认证机构都是压力。大家都感觉到认证市场的竞争激烈,而且竞争将更加加剧。缓解压力的惟一出路是走向认证业务多元化。目前绝大部分认证机构做的是同一件事情,认证机构都抢管理体系认证的饭碗,竞争自然激烈;如果认证机构做不同的事情,分别去做各自擅长的产品认证,竞争自然就会缓解。因此,从缓解竞争的走向看,发展产品认证也是必然选择,可能还有服务认证做补充。

(二)产品认证本身也需要转型

传统的产品认证,就是安全认证和合格认证,实际上就是底线认证。认识产品认证,最大的误区就是把标准当做所有产品认证的依据;在向社会传达的信息中,最大的误区就是达到标准的产品就是好产品。实际上,标准就是最低要求,达到标准就是达到底线。即使国际标准,也是很多国家投票产生的结果,是一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基本要求。达到标准要求的底线认证,是100多年前产品认证刚刚出现时的任务;在短缺经济下,这样的底线认证也还有市场,现在显然不能适应发展要求了。

标准也是利益协调的产物。就全世界范围看,制订标准仍然是生产企业主导的,自然也更加顾及生产方的利益。比起产品的使用者来说,生产方也掌握更多关于产品的技术成本细节,正如中国有句老话说的:买的没有卖的精。由生产者制订的标准离最终使用者的需求往往是存在差距的,但在短缺经济下顾客的选择余地很小,只得被动无奈地接受;但在产品相对过剩的环境条件下,最终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应当越来越多地在产品中得到体现,这会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按照产品质量概念的发展,产品的层次有三个阶段:达到标准的产品、达到顾客期望的产品、超越顾客期望的产品。显然,产品认证不能停在第一个阶段,而要走向第二、第三个阶段。目前的现状是,产品认证本来就不是主流,仅有的产品认证,也都停留在第一个阶段;产品认证走向第二、第三个阶段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但任重道远。认证机构的责任就是加速这个进程,换句话说,标准和顾客期望之间的差距就是认证机构挥洒的空间,这个空间非常大。实现这个过程,要把最终使用产品的顾客的期望转化成为技术语言、技术指标,准确地表达出来,再用恰当的技术方法进行验证,把验证的结果向社会宣示。站在产品的最终使用者和顾客的角度去研究产品,而不是站在标准规范和生产者的角度,这是产品认证的基本立场和基本功;唯其如此,才可能当好生产企业和产品最终使用者之间的桥梁纽带。

产品认证必须创新方法。传统认证的八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要,不能再将此视为金科玉律;产生这八种模式的时代已经久远,产品和生产技术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传统的八种模式主要是针对产品的合格认证、安全认证等底线认证,远远不能适应产品适用性认证、竞争性认证的要求。认证目的不同,需要的方法可能大相径庭,不能再简单地确定以第几种认证模式为准;要针对不同认证目的提出更多局部或整体的验证方案,在实践中组合使用。除了传统的工厂检查、型式试验等方法外,可能需要更多地引入产品使用者体验、关键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追溯、个别特性指标比较试验、用户调查等方法,尤其是要建立完整的产品信息追溯链。当然,产品认证方法绝不能追求烦琐复杂,而是要在满足认证目的前提下,尽量简化。

做产品认证,需要两个基本功,一是技术,二是良心。技术上能够准确地对产品做出判断,这是能力,是认证的基础;能否在执业过程中坚持职业操守和底线,这是良心。不能坚守操守和底线,就会明知故犯,对产品做出虚假的担保,无异于是劣质产品的共犯;眼前得利,长远必将毁掉自身的信誉。现在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的潜规则不是少了,而是太多了;潜规则的实质是为了迁就生产企业的不合理要求,出具不真实的认证和检测结论,向产品最终使用者传递虚假信息;潜规则短期内损害产品最终使用者的利益,长远损害认证检测机构自身的利益、信誉和公信力。信守职业操守,看似无形的软要求,实际是对认证检测机构最大的考验,也是目前认证检测机构最大的短板。

(三)困难和挑战

目前,很多认证机构对于产品认证一方面跃跃欲试,一方面畏难情绪很大。平心而论,产品认证的推动是存在难度的。难点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方面,二是市场推广方面。

技术难点,在于产品认证结果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程度。解决难点,就是专业;解决了难点,也就有了专长。专业、专长,不是坐在写字楼里看看书、看看标准就可以拍脑袋拍出来的;必须老老实实地走向顾客、走向市场、走向生产企业,老老实实地学习掌握产品的使用方法、制造方法、缺陷成因,真正地沉下身子钻进去。选择什么产品、选择哪些产品特性、验证的技术路径方法、最终使用者的关注程度等,都需要经过深入的分析研究和市场调研,才能找到比较准确的切入点。

如果没有对产品使用过程、生产制造、标准规范、市场竞争状况,甚至对主要原材料(元器件、零部件)的足够认识和了解,就不可能找到产品认证的恰当切入点。

这些知识不可能仅仅来自于书本知识,需要大量实践经验和知识积累,从理论和实践的碰撞结合中寻找出来。寻找恰当的产品认证切入点,必须依靠认证人员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依靠认证机构的特色、特点和特长;必须依靠认证机构在某个产品领域的长期耕耘与精深研究。最终,认证结果符合市场需要,取得认证后能够给生产企业带来好处,才可能得到市场认可、企业认可,得到自身发挥作用的空间。

市场推广难点也使许多认证机构对产品认证望而生畏。20多年来,认证机构都形成了一些有各自特色的市场推广方法,认证机构的背景、技术特长、服务、便捷都是获得竞争优势的手段,低价、让利、通过咨询代理机构普遍撒网也是竞争方法。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产品的同质化、方法多样化;不管用什么方法,卖的产品都差不多;企业的需求纷繁复杂,改进产品、提高经营绩效、应付市场需要都有,大家用同一种产品满足不同目的需求。产品认证的市场推广则有不同的特点,产品认证的市场覆盖面更小,只能针对特定的生产企业,针对特定的顾客群;生产企业和最终使用者的专业要求更加深入,一般泛泛的宣传推广很难奏效;认证机构、生产企业、产品最终使用者之间的利益链条要清晰,相关方均可接受才有前景。某个产品领域的生产企业,往往会比较认可与该产品领域有长期渊源关系的认证机构,否则难度会加大。

市场推广也可以借助于政府、行业协会、产业政策的力量,对认证机构的社会公共关系能力又是一个考验。由于前期投入比较大,存在一定风险,认证机构单打独斗存在较大风险;比较好的方法是有共同特长和共同意愿的认证机构组成认证联盟,既可以在投入期分散风险,也可以在收获期避免跟随者盲目竞争,同时也可以引入外部资本投入。

但就产品认证可能带给认证行业的前景和改变来看,即使存在这些困难,也是值得去努力尝试的。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提升能力的过程;走过这些困难,认证行业就一定会迎来持久的光明前景,认证行业值得为此去努力。

来源:《中国认证认可》杂志/作者  董德山


. X5 f( m: K: ?3 v+ E( |
- I; o. f- m; H. P

8

主题

68

回帖

5197

积分

网校学员

积分
5197
发表于 2016-7-29 08: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值得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ISO爱好者 ( 鲁ICP备09041441号-1 )

GMT+8, 2024-11-23 05:2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