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用户名
 免费注册用户名
  • ISO爱好者祝广大坛友蛇年大吉!!!
    各版块官方QQ群号新手如何获得更多贡献值审核员注册挂靠推荐如何成为国家注册审核员新手入门必读-论坛版规
    查看: 1192|回复: 1

    人民日报调查53家企业 | 企业认为最应该降低的成本是税,评估、检测也存在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6-7 13:5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用户名

    ×
    人民日报调查53家企业 | 企业认为最应该降低的成本是税,评估、检测也存在问题
    - t+ i. a# L9 y0 d* o& n2016-06-06
    ! f+ N1 U& v3 k5 k$ g+ F! ~( Z6 Y0 a; X; M) C+ Z4 ?# J# Y

    / ]2 j. o* I- u/ Y/ l9 k7 j: r# w% q$ F2 I" k
    “税收指标”、回溯性收税、过头税,让企业深感无奈;只要开门营业,至少有15个评估评价要做;一些质检机构收费不含糊,真需要服务时反倒令人失望......这是“人民日报经济社会”记者近期对浙江省的杭州市、嘉兴市和河南省的郑州市、洛阳市的53家企业展开调查后的报道。该系列报道在人民日报刊登,调查结果显示,企业认为最应该降低的成本是税,评估、检测方面也存在问题。
    ! N0 ], N3 M6 K1 W6 ^

    2 }! Q8 X4 x5 Q2 P, w& M; {# a9 B* b2 h# V: G- f2 [
    今天,人民日报第19版产经广场版刊登《创新过程中仍有不合理成本——对两省四市53家企业创新成本的调查》,这是“人民日报经济社会”记者近期对浙江省的杭州市、嘉兴市和河南省的郑州市、洛阳市的53家企业成本状况展开调查。
    ! }: [7 p; F1 ^' m' ~0 e6 i& }
    调查结果以种类繁多暗藏“灰色地带”、垄断性成本加重企业负担、企业融资、人工成本、创新过程中的不合理成本等系列报道,在人民日报刊登,今天是最后一篇。

    + k2 E3 U6 v8 |3 [6 S9 R5 E. ]  S
    这组系列调查报道刊发后,引起了多方关注。

      j2 V: R  ]# x+ J+ @# {
    1
    3 ]; M" d0 M& E6 }9 C
    “税收指标”、回溯性收税、过头税,让企业深感无奈。, M5 x/ B2 h+ ^
    800-600.652f977644d6bf90116d708cb0f49917b81f0c19_zzzc_42_zzzc1_t.c3cb29.jpg

    3 {+ n( V7 K. q9 {# W  |调查中,多家企业反映,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措施降低企业税负,特别是“营改增”试点范围扩大,实实在在减轻了企业负担。但在一些地方,税收并非按企业实际经营状况收缴,而是由税务部门年初定指标,分配到各个企业,这就使减负变了味儿。+ x9 f7 d1 T  Z" w3 C" \
    “中央和地方都说要给企业降成本,可一些税务部门的任务指标一点不见减少,你说这企业的税收负担有可能降下来吗?”河南一家服装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要交多少税,一些地方税务部门年初就定好了,基本上是根据“背的”收税指标确定的,说是年末多退少补,但从没退过钱。3 P# `* @5 G# n+ R" }
    “我们一直照章纳税,怎么还要补税?”去年初,浙江闻泰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忽然接到税务部门通知,要补缴三年印花税。这让公司总经理肖学兵很吃惊。原来,去年起嘉兴地区国内贸易购销合同印花税改为购销双方都要交。“新闻里不是说国家在给企业减税吗?怎么反倒取消了税收优惠,还得把往年优惠补上?”
    9 [3 t+ m9 t+ F) x
    浙江一家钢铁企业负责人对此也很不理解:“印花税税率虽然不高,但眼下企业日子不好过,一次性补缴三年费用,也要大约600万元,现金流压力很大。”
    ! K' F, ~  }+ S
    河南一些企业也反映,耕地占用费、租赁费等原来已不收的税费,现在又开始收缴。“地方上专门成立了非税收入管理局,到实体门店来收钱。前年就要求预交两年的税费。”
    * [% T# O+ o* g: _6 ]
    ; O5 _" r9 v. q! Y+ s5 e/ `5 @& p
    2
    只要开门营业,至少有15个评估评价要做。8 B) ]/ H2 h1 h" L# P. }
    " ]  G0 Z$ r2 m; J' G( b
      r. D. [" g2 e+ Z/ {
    “只要开门营业,至少有15个评估评价要做。”河南安耐克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裴国营说。安全、质检、土地、规划、环境、消防、能耗、职业卫生……哪个评估都不能少。过去,评估评价往往由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直接操刀,这两年随着简政放权步伐加快,多数交给了第三方机构。“一开始以为改革后评估检测的负担会减轻。现在看来,不管是政府做还是第三方机构做,成本上差别不大。反正都是前置性许可,不做不行。”
    3 T) O: D6 H$ W“几乎每个月都要做各种评估。”郑州通达光缆总经理助理谢育龙以环境评价为例,企业每新上一台设备,就要新做一次环评,生产线改造也要重新做环评,“甚至一台设备从一个车间搬到紧挨着的另一个车间,也要重新做一次环评。做一次就得几万元,企业真的受不了。”' ^. [) g1 L9 k% n. {' ~
    有的评价必须分几步进行,拉长了评价时间,也导致企业重复花钱。一个项目开工前,按照国家关于建设投资项目安全、环保、职业卫生评价“三同时”的规定,仅这三项评价,就要做9次评估。企业必须安排专人跟踪,即使都合格,前后也要有一年时间才能完成。
    / ?1 {# ^( v& ?- O. S中航光电财务部部长王亚歌算了笔账,2015年企业用于“三同时”的支出达到56.8万元,再算上买设备的评估、生产线改造所做的评价、各种质量检测收费等,一年花了好几百万元。“有些投资项目只是购买计算机软件,不涉及建筑施工,也要交钱做安全、职业卫生专篇设计,实在让企业很无奈。”$ ^1 T& C- e5 X3 X

    - J5 W" a* v- ?
    3
    委托国家认证的实验室做检测,时间和费用成本都不低。
    , r! W4 x% Y+ ^4 T8 h
    800-600.978c007804888a9d54a80f7aab7e16f6bf0c697c_zzzc_42_zzzc1_t.620d2d.jpg

    $ [6 ^7 n) i/ r1 b9 i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但由于历史沿革,我国不少创新资源,例如高端仪器设备、重点实验室都集中在高等院校内。尽管国家几次重申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但实际操作中并不顺畅,使这些关系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资源与关键环节成了不少企业的心头之痛。

    + G0 L/ G% a! B; t4 q( Y$ X
    企业委托国家认证的实验室做检测,时间和费用成本都不低。洛阳嘉盛电源负责人举例,电池电容和传导辐射的检测试验设备一套就几百万元到上千万元,小企业很难自己购买检测试验设备,只有花钱去国家认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做实验。企业急着看结果,检测机构可不急,反正企业没什么选择,一项并不复杂的检测,周期有时要一个月,如果发现问题,企业改进技术后还要再去做实验,前前后后拖好久。

    ) Y  ^4 b" V3 s2 y
    除了正常的检测费用,检测过程还会有其他的成本。欧斯曼公司研发了一个全智能生产车间,只要将原材料送上生产线,产品就会自动制造出来。为了试验这个生产线的稳定性并取得认证,企业与某大学成立了一个工业物联网研发中心,每天支付200元给实验人员,还负责实验人员的餐食。“对实验方基本没什么约束。实验做得不好,没人管,把企业送检的设备弄坏了,也不负责,企业只能自认倒霉。”
    / g3 [3 R5 i' U/ G! b7 i% @
    4
    一些质检机构收费不含糊,真需要服务时反倒令人失望
    ) v. U9 x* I* x- V6 t

    ) ~1 ^2 e! B6 O. G3 f调研中记者了解到,工业企业的仪器设备设计检测、化验、计量等需要不定期年检,有的项目每半年就要检一次。不少中小企业反映,由于检验费太高、弹性太大,不得不与“红顶机构”如质检研究院等类似的机构签订年度服务合同。" X3 D( I& G$ Y
    “一项标价20万元的检测,如果企业同意每年购买‘红顶机构’的打包服务,可能这项检测只要10万元;该抽检20种样品,抽一种就行了。如果‘不合作’,任何一级质检部门都可以随时随地去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检查,来一次企业就得花10万元左右。”河南一家企业负责人反映,有时质检机构到企业检查,连检测设备都没带,但只要说是检查,就得交费。企业真的需要质检服务时,却失望了。“去年底我们感觉一台大型计量衡器不太准,主动邀请质检机构来做检测。可是5个月过去了,也不见人影。打电话去问,一会儿说机构要合并没有人手,一会儿又说检测设备不行。”

    " w. K8 U# v) F/ X8 l' V4 H9 }1 R) C2 w2 E0 F* u  Y! F8 x
    悉,这组调查报道刊发后,引起了多方关注。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税务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办公室等部门纷纷与报道组联系,表示将结合报道反映的情况,纠正实践中一些不规范的做法,并考虑对有关政策措施加以调整完善,以回应企业关切。一些部门还开展了督查和检查。我们希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使营商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让企业轻装上阵,让实体经济释放更多活力。

    ( }8 b, ?9 \( ^: G' G+ H
    - End -

    ' g/ v) f$ k  A0 ]& h* y) x8 q9 x3 n& Z6 o1 m# }  U+ p6 Y

    15

    主题

    201

    回帖

    1万

    积分

    博士

    积分
    10143
    发表于 6-7 16: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企业经营不下去的主要因素就是政府的不作为,不但不为企业服务,反而多方为难企业,今天这个检查,明天那个监督,你说企业怎能经营下去,不被政府搞垮才怪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用户名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ISO爱好者 ( 鲁ICP备09041441号-1 )

    GMT+8, 2-5 12:0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