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
导读:降低成本是企业经营的永恒主题,但这个问题现在却显得非常重要而紧迫,尤其是对于进入微利时代的中国制造业而言。
# {( W/ b2 I7 W
1、
& V- B' n4 b7 U7 W4 } @3 h
根据相关报道,若以美国制造成本设为1的话,我国制造成本达到0.96,与美国相当接近,个别行业,如轻纺业,制造成本甚至高过美国。在实际运作中,把向管理要效益一味理解成砍掉费用、压缩成本很可能会误伤企业。3 P" v- O5 ?/ ]5 }2 ?0 e
$ C; Z t& B) ]
企业衡量成本优势的原则是:在保证与竞争对手提供同等的产品价值的前提下,降低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成本,即尽量削减不增加产品或服务差异性的成本。5 M8 s! ?; ~$ \
* k+ |6 f6 y3 s5 y0 G
不考虑产品或服务价值盲目降低成本的行为,绝不可能造就企业的成本优势,有时甚至会得不偿失,适得其反。
4 t1 \& k% r& j0 e在成本降低管理中,企业常常存在着顾此失彼、秋后算账、过于依赖财务、没有品质坚持、忽视供方利益、追求表面时髦等现象,它会削弱成本降低的效果,甚至将成本降低带入误区。
3 J8 ]9 j' z, R: H& u8 u. p8 v+ y9 L& m9 h2 b6 d
在我国制造业,由于整体经济环境进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人工、原材料、能源等生产要素的增幅大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使企业经营越来越困难,因此,不断探讨成本降低的途径无疑是企业自救的一个可控方式。
: X4 u: f9 r* A+ t* ^$ S5 }' y7 @+ @7 p& _9 W
但在实际成本降低过程中,企业有时会产生急功近利、杀鸡取卵的现象,这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企业成本降低的误区主要有以下7个方面。
! T6 ^; s. m9 y5 S7 o9 W& l 2、
- n9 h1 U& B7 ^3 r% X: p& z误区一:利用买方市场的强势地位,对采购成本盲目压价,导致原材料品质下降- [3 O k- a9 m( f' m+ A, W2 R
" o# e; r: O3 b/ b; Z为了降低原材料成本,他们往往将众多的供应商召集在一起,向其提出降价要求,如果供应商不答应企业方的要求,则立即中止合作关系。其实,这是企业在降低成本方面极易陷入的误区。1 m$ r6 s) a: v3 q" C
, K! ~2 B1 l, v+ v. v% q& k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供应商不得不勉强接受下来,但他们下一步却将这种无理的要求向自己的上游供应商提出,最后,整个行业链中出现了铺天盖地的降价声。
0 U1 }! i6 {3 g% N) B6 f" n2 }
9 N7 X4 H: l. {- I( a8 K在企业整个价值链中,各个环节之间都存在着依存性,下一环节的成本管理必须建立在上一环节成本管理的基础之上,上一环节的成本最小化并不意味着下一环节的成本也会达到最小化,更不意味着整个价值链的成本也随之最小化。
# w# ~3 p& K2 f3 c一些企业片面地追求在采购环节上成本支出最低,继而所购进的原材料价廉质次。如果单单就采购环节而言,确实做到了成本最优化,但因为质量较差的原材料致使生产环节的成本上升、销售部门的费用的增加、客户满意度降低,将这些问题汇总,就会发现整个价值链的成本在增大。
$ G9 R h9 G/ Y% r
更有甚者,由于采购价格下降,导致原材料出现以次充好现象,引发品质事故,从而导致公司品牌受损,更是得不偿失,即所谓的“没有错卖,只有错买。”
* l7 O9 n0 e) J误区二:将成本优势片面认为是单纯地降低生产成本
( C. t7 P1 t- ]4 v3 J
大多数管理人员都会把成本自然而然地理解为生产成本,把降成本局限于生产活动过程,别无他顾。
& A& s; e0 L) K& R5 L4 y4 K其实,在传统制造业,生产成本只是总成本的一部分,约占50-70%,另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成本产生于技术研发、市场行销、消费者服务等领域,而它们在成本分析中却常常很少受到重视。
3 c9 X9 M0 M) ?- K: O M因此,在重视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要从整个供应链角度去寻找成本降低的途径。否则,过于局限生产成本,不但效果不够彰显,有时会物极必反。
4 s7 w5 o* }: h1 r5 g
误区三:将成本降低视为整个供应链各环节的成本均最低
6 y. ^% K O# |9 p! Y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一些管理者认为企业应追求所有环节支出成本的最小化。
# l" R( ?4 r$ W$ P0 ?
供应链是企业相互依存的一系列价值增值活动所构成的一个系统,各环节之间成本相互影响,有时甚至此消彼长,因此,应通过各项供应链环节之间的相互协调和最优化带来成本削减的机会,追求总成本最优化。
" o1 [( `3 I f
误区四:将成本降低理解为大刀阔斧地削减机构、精简人力,减少福利,并以此作为改革魄力的标志
! V. F0 @6 |+ R9 |( l
中国企业管理通常比较粗放,资源使用效率较低,因此,加强成本管理对于企业盈利至关重要。
: T G. c: I# {2 f- V
但是,降低成本的真谛是提高以货币计量的投入产出率,而不是一味提高投入产出系数,也不是一味压缩成本。但让人遗憾的是,很多企业成本管理却步入误区,特别是在人力成本管理方面,又想马儿跑得快,又想马儿少吃草,这可能吗?其结果只能是逆向淘汰,劣币驱逐良币,成为同行的人才培养基地。
5 ]8 e D4 p7 p0 ~4 e" l什么是适宜的成本,稍微有点经济常识的人都应该懂得:付出一定的费用获得的回报越高则成本越低,付出的费用如果不能带来回报,就是浪费。用人成本,不是从企业给付工资的高低来判断成本大小的,而是以员工为企业贡献的价值大小来判断。
! w6 N1 X i- m- A, F! K4 d; j2 L g+ T, O: v
3、
4 r. Z2 G! ~; x; W1 p/ |- o误区五:忽略了产品开发、技术研发对产品成本的设计的重要影响
* u3 h2 N7 W6 S. M
产品设计往往兼顾市场竞争态势、消费者需求、工厂生产能力、原材料成本等方面的影响,一旦成品定型,它的60%的成本就被锁定,具体运作上只能通过提升效率和投入产出比来降低成本,效果相当有限。
% D7 k; X+ V, V+ ~$ j( {
因此,企业应将研发成本作为供应链成本降低的首要一环,从原材料的容易获得、生产工艺的成熟、生产效率的稳定、产品配送的便利等方面综合考虑设计成本,全面兼顾,使企业成本领先战略赢在起跑线。
/ z6 O% P. R4 u! D9 U. e; h误区六:缺乏动态、全面分析成本的视角与规划
' T/ c: R9 S' \8 U6 n
企业除在某一时点进行成本行为分析之外,还必须考虑价值活动的绝对成本和相对成本随时间变化的情形。有的改善措施在某个时间点对成本下降效果明显,但随着时间推移,效果呈现快速衰减的现象,如有的企业为了增加生产效率而让设备超过设计速度运转,结果造成设备提前劣化直至报废。
4 S: F D9 q2 Z% G& d, i: c% O/ ?企业可通过动态分析成本,预测价值活动的成本驱动因素可能发生的变化,并迅速采取相应的行动使自己处于成本优势的地位。保证成本优势的持久性,防止竞争者模仿,取决于降低成本的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产品规模、优势的系统性、专有技术成本比其他成本驱动因素更具有持久性。
7 V7 [. C: I) M& a& ~% G通过多个价值链环节的相互作用而取得的竞争优势,可以使竞争者难以模仿,使企业保持持久的成本优势,因此,判断成本降低的效果不能仅局限某个时间节点。
% Z! m) E; _. w5 ]3 {
误区七:成本降低因素的相互矛盾、交叉影响
" c* u6 C6 O1 v" g/ O: s2 b* S6 c
企业在降低成本时,因为缺乏整体规划、事前规划,往往导致以相互矛盾的方式来降低不同环节的成本。
* E% T+ U5 W- _6 w. J
他们试图增加市场占有率,从规模经济中获益,却生产了多种多样规格的产品,结果反而增加了管理成本,降低了规模效应。他们将工厂设在靠近消费者的地方以节省运输费用,却因产量分散而导致生产成本反而增加。
! x. j* a0 r7 y* a1 u1 i; F1 F同时,由于产品成本的差异性往往影响其在不同市场销售的竞争力,企业可能对某些产品或客户定价过高,而对其他产品或客户给予价格补贴,无意之中的价格交叉补贴往往使竞争厂商有机可乘。
/ `, e" Q# L' Y+ z- I5 A& x7 ^: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关于“中国制造”的话题自然经久不息。目前,高端制造业得到国家政策倾斜,依托自身工业基础,可以说后劲十足,增长迅速。/ u$ @* T9 g$ B5 m, S
4 \1 \$ d2 }# p6 y2 n而中低端制造业缺乏技术、品牌和市场地位,在竞争中随波逐流,艰难求生,且中低端制造业恰恰是我国制造业的主体,他们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尚无大的突破的前提下,如何立足自身优势,避开短板,通过高效资源整合,从竞争中突围,并透过成本良性下降,赢得竞争利润,从而为下一步发展创造机会,则是大家共同关注与解决的问题。
. w2 ~" n9 `5 u; N0 _企业应该调整采购供应商系统,多吸收引进先进的供应商管理理念,提倡一种双赢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