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P
导读:质量人都知道,标准化作业是质量保证的基础。可近期发现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不按SOP作业。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9 X3 Q0 ]# Q$ _( k为什么不按SOP作业呢?为什么发生频率如此之高呢?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 q, G9 _& g) |, T) ^& S# O究其原因,可能有如下几个方面:
& U8 x/ z' I* P9 h
SOP过于简单
SOP过于简单,步骤和要求描述不清楚,导致员工看不懂。
3 z2 u" W, z, }% E: P还记得某日本客户曾经说过:“SOP是写给作业员看的,一份好的SOP是任何识字的人都可以看懂的,即使是打扫卫生的清洁工,也能够看懂”。
3 g: D; `' C w; P& z: ~
SOP应该是从动作的开始到动作的结束,中间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规格都要有详细的说明,每一种不良现象都要有良品和不良品的图片。
$ h* v8 s. M! q" X9 L
之前生产三菱的BOSA时,其中有一个动作是员工将BOSA夹取到料盘中,就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当时客户提出了很多问题。
7 C6 P* c. W$ ?: M$ z; H% i: b比如:从何处夹取BOSA?夹取BOSA使用的镊子是金属的还是塑料的?尖头的还是圆头的?镊子夹取BOSA的哪个位置?
y) W7 P3 x6 C7 ?1 D. @3 A7 _$ p# X
是Receptacle Body还是TO holder?BOSA的哪个位置是不能夹的?放到料盘中BOSA应该如何摆放?所有的问题都应该在SOP中得到定义。
) V. ]; l" R0 p只有详细的定义,才能让所有的员工看得懂,不会有任何的疑问,才能按照SOP作业。
% [6 y/ {$ E* a' G3 D
SOP内容不合理
SOP中的每一个流程、步骤、定义的时候应该要有依据,不是写SOP的人想随便定义就可以的,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考虑员工作业的舒适度。
$ `* H- V# k3 D3 c前段时间在制造某部的13线看到生产N客户M机种时,组装上下盖的员工需要用很大力去压合,现场的员工直接展示出了他手上的水泡,这个压合的动作看似简单,压合几台觉得并不困难,但是员工每天要压合几千台产品,真的很困难。
. t% \* ]0 F( a0 p! o% X X, b7 ]每天下班前的一两个小时,应该是员工觉得最累的时候,这时候产品可能会没有压合到位,品质风险也随之提高。
9 I: m2 S0 P7 [
我们的IE、ME更应该多去产线观察,听听员工的心声,多为员工考虑一点。员工作业舒适度的提高,有助于减少产生不良的风险。
6 `7 \' ]. q7 M; h当员工发现按SOP作业很不顺畅时,
会怎么办?
是克服困难按SOP作业?还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作业?员工会将这个讯息反馈给拉长吗?
5 v0 N& s5 v$ S/ |
大多数情况下,员工是不会主动反馈的,因为他们在流水线上埋头苦干,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更何况去主动反应问题呢。
. L. v+ ^" V7 u4 r( p5 q+ P, {
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的IPQC和拉长主动站出来,不仅要有发现问题的眼睛,还要有主动分析和改善的行动。
' ?" D- v0 ^$ f: M/ Y$ g/ g调查员工为什么觉得操作困难,为什么不按SOP作业?
% a3 m+ v) D \* u真的是SOP要求的不合理,还是员工自创的新方法会比较合理顺畅?是否所有员工都觉得此新方法比较好?是否应该通知IE来评估新方法的可行性及品质风险?
' F% F0 y* b! X, `- |* Q结语
" k: K8 G0 P6 G8 u9 N* _* Y6 A1 W# ]8 z
按照SOP作业,对于员工来说是一件最普通最简单的小事,但是背后会引申出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与一线的制造部门相关,和辅助部门(品质、IE、PE、TE等)也是息息相关的。当然,我们要跳出问题看问题,在员工正式上岗作业之前,我们就要做好充分的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才上岗作业;在岗过程中,还要发挥管理者的职能,定点定向进行帮扶。
( e- i5 |; F+ I
只有各部门通力合作,才能把小事做对做好,这样才能提升产品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