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ml 发表于 2020-3-8 14:43
& Q- T: J' u: Z5 i+ _* \! }如果愿意,麻烦你抄下相应条款要求的原文。搞成如下样式("XXX"请换成具体内容):
. |& s e, [+ f% j" L——(XXX未检验或验 ... ' I" s' a h$ r
好的我来举几个案例你看是否判断正确。
5 n. x T3 _4 P4 |1 y案例1:在某药厂仓库,审核员要求查阅7~10月份的进货检验记录。审核时发现,7、8两个月的药材含水量记录多是6.1%、7.5%、6.3%等不同的具体数字,检验员说这些都是实测的结果;而9月份以后的记录均为8%。审核员问:“为什么这些结果数字都一样?”检验员说:“用仪器检验太麻烦,对于粉状的原料还较容易,把含水量测定仪的探针插入麻袋就行了,但是对于大块的原料,我们还得烘干、用天平称量,很费事。我们检验员凭经验用手一捏就知道含水量是否合格,所以就都填写8%了。而且含水量对产品质量影响不太大。” 审核员看到《进货检验规程》中规定对于进货原材料应使用仪器进行含水量的检验。
( m, q' z- D, ]& j. ]0 @不符合事实:自九月份以来,检验员没有按照规定使用仪器检测药材的水分,而是凭手感检验水分含量就放行。
" `0 E0 W0 e/ q/ r4 _不符合标准8.6“组织应在适当阶段实施策划的安排,以验证产品和服务的要求已被满足。 ”的规定
7 Y& L( f c% O$ @- ~) X0 {% K0 M Y) Q1 U# A
案例2:工厂产品企业标准规定,每批产品出厂检测项目为十项,但是有两项参数工厂没有检测条件,因此隔一段时间就送到另一个大厂的检测站检测。检验科长说那个工厂是通过了计量认证的单位,出具的数据很可靠。审核员查看八月份的出厂检测记录,发现该月共生产了三十批产品,但只有三次提供了全部检测项目的报告。3 a4 R# W# @2 l3 h
不符合事实:企业标准规定了出厂产品应该检验10项内容,但企业只检验了8项,且30批只检验6 `" p0 h) `: Y$ d% n2 k& E a
本案违反了标准8.6“除非得到有关授权人员的批准,适用时得到顾客的批准,否则在策划的安排已圆满完成之前,不应向顾客放行产品和交付服务” T( W( |( G- B
O. h, u& v8 n1 G案例3:上午十点,审核员审核某涂装企业,生产正在批量正常运行,审核员发现现场作业指导书有规定每班每次机开机前要核对一些参数比如喷射角度、喷房的温度、烤箱的温度等,并且要膜厚测试合格才可以批量生产。审核员问要求这些参数及膜厚的记录,领班回答:最近这批产品量很大,而且参数没怎么变化,由于任务紧,所以还没来记得点检和测试膜厚,审核员问几点开机生产的,领班回答8:15.
, w8 Y1 f$ ]' l" y5 y5 J; g不符合事实:喷涂车间没有按规定在每班开机之前点检设备参数如喷射角度、喷房温度、烤箱温度,也没有测量膜厚就生产。
3 a& o" [3 o9 T* e- g" r$ _不符合8.5.1组织应在受控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服务提供的规定,C在适当阶段实施监视和测量活动,以验证是否符合过程或输出的控制准则以及产品和服务的接收准则
) M/ U, V, q. N7 [8 `9 X8 ?7 s案例4( x2 @4 y( [7 ]; A' o% g2 N
审核员审核某塑胶企业,问塑料粒子来料是如何控制的,检验科长回答,我们是小厂,没有检验设备,只能看看名称是否正确、包装是否破损等项目,其他的比如冲击强度、洛氏硬度我们不能检验,并且出示了《塑料粒子来料验收规定》。审核员问,这些项目是谁负责检查的,检验科长说,是仓库负责的。但是询问仓库的管理人员,说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份规定,而且也没有检查过。: w" V: M1 N; \. r
不符合事实:组织规定塑料应当检查其名称、包装等内容作为验收的准则,但是实际没有按照规定实施。
- @6 a9 Y: W2 C' ~( r$ F0 U; ]本案不符合:组织应确保外部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不会对组织稳定地向顾客交付合格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d确定必要的验证或其他活动,以确保外部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满足要求。
5 J0 ~1 p) j+ v麻烦你解读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