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用户名
×
员工总是想“给多少钱做多少事”,老板总是想“做多少事,给多少钱”,怎么破?
3 T' U; u. ], y原创: 张应春 朗欧企管 3天前 如何跳出“给多少钱做多少事” & j" k& j3 A) z; W' @- L
5 k2 D* Y" |; ?6 P. j, O思维 导读:我们根据组织结构的原则构建了企业的组织架构、部门设置,根据责任归属原则划定了各个具体岗位。然而,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有一个矛盾始终在绝大部分企业存在着——老板想给员工灌输“老板思维”,企图员工站在老板角度思考问题,用行业和市场的高标准要求自己、改变自我,甚至有的企业打出“没有老板思维就不是一个好员工”的口号。而在现实中,很多老板依然觉得员工不够负责,缺少应有的担当,还是以“打工思维”在做事。
! W$ ~' W8 C1 J0 }于是出现了一个怪圈,老板心里想“你做多少事,我给多少钱”;职员工心里想:“你给多少钱,我做多少事”。老板的想法和员工的想法是一个双螺旋,这个双螺旋一直在我们企业里面转,从来没有脱离过,这是企业里面普遍的矛盾。这个矛盾怎么破呢?
! q+ U" n8 t9 {/ [& i' G) G. r本文分别从老板和员工两个不同的角色、不同的立场来说明。
5 b8 O, y c% N F; p) S01 对老板而言
1 f/ ]2 h, m* Y- K* h$ o( y& P% a% i! \
- V% b: s# I2 }- J2 P; y
. ^! n' s9 Z: G" e) l8 V! G1、不要迷惑“老板思维” # i: d5 Q3 [4 a; t% K
前几天,我在企业调研,一位企业家跟我说:“张老师,我总在给大家讲,总在给他们灌输要从打工思维转向老板思维,要有大的格局,要站在老板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但是我都讲了一两年了,该做的承诺也做了,该做的思想工作也做了,但为什么这些人还是用打工思维在对待当下的工作?”
6 F/ s/ U2 a; |) t5 d他说完后,我思考了一下,然后我跟这位工厂的老板讲:我们都被“从打工思维到老板思维”这句话给“骗”了。俗话说位置决定脑袋,你坐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就决定着你的格局,你的思维方式。作为一名下属,作为一名员工,首先他的位置就决定着他很难站在老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更别谈具备老板思维。 % i5 b# @; {5 M4 n$ W' o
由于位置不同,他所获取资源的渠道会有局限;由于位置不同,他所感受到的压力会有所不同;由于位置不同,他所接触到的信息也是不同的。资源、压力、信息等都是因为位置的不同而受到了局限,位置决定脑袋,这就是从打工思维转向老板思维最大的障碍。就像你跟一个没有成为父母的人讲如何做一个优秀的父母一样,事倍功半,而当Ta为人父、为人母以后,你再去教导Ta如何做一个优秀的父母,才会事半功倍。
( u2 ^* L+ w% p. m# t! B所以,作为老板,你首先不要想着让员工、管理者从打工思维直接到老板思维,这中间还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性思维,这个阶段性思维我总结为“精英思维”。 9 P" u/ J, {4 X
2、在“分钱”机制上用力 , ~; `0 ^, _" J0 w, e6 Q8 X" i
我们朗欧老师在企业里面做咨询辅导,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老板一般会跟老师讲,“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帮我把这个利益科学地进行分配,员工做多少事,我给多少钱”。一到车间,员工一般会跟老师讲,“老师,我们的绩效分配有问题,我多做也是一个样,少做也是一个样,所以我的想法是公司给多少钱,我干多少活。” ) Q; K% L- J; H8 e7 S
老板应该在如何建立“分钱”的机制上用力,而不是在“把钱分出去的动作上”下功夫。比如,企业要有系统的人才测评体系,对员工的岗位胜任力进行测评,其中就包括了员工的学历、技能等方面的测评;再如,企业要有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让员工的收益与其行为挂钩,而且绩效分配体现的是“以奋斗者为本”。 02 对员工而言
& Y0 L/ A# C: G! V
* w8 z* v0 L5 E/ S) f" j; x
: k: z' ?& u ]7 W# r3 D: ` u2 d. U3 y& ]( j4 V6 C( R
1、“打工思维”百害无一利 1 x1 d0 a$ K' |: R: X+ F$ b$ \
作为一名员工,你习惯跳槽,你一进公司就谈利益,你认为“给多少钱干多少活”,你一天到晚都想着几点下班,什么时候放假……这些都是典型的打工思维。为什么不能有“打工思维”呢?打工思维模式下会让你产生如下几个问题: ) o, w; C3 A, u# N
(1)落在“你给多少钱,我做多少事”的怪圈之中
1 |. d- b) W* B6 N6 z; H你想着,我是打工的,你给多少钱我就做多少事,但是你的老板,你的上司也会想着你做多少事我给多少钱,这就落入到了一个怪圈当中。
# q: {% M! D: E q; v由于人的本性使然,每一个人都会高估自己的能力,都会过高地评价自己所做的业绩,如果你是以“打工思维”在工作,长此以往,你就会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付出跟回报不成正比,好像公司有意针对自己。这样,你就会逐步的被动、消极,这对个人职业生涯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2 G( \! j' w, h/ C6 ~4 A3 B% s(2)短期投入,不长远
# s$ N( b" }8 L5 F4 S“我在这里上一天班就拿一天的工资,我做一件事就拿一件事的钱”,这是短期投入的心态,是在用资本商业的思维去看待工作,当然这从劳资的角度来讲,并没有错。 . C8 `7 A% d2 \4 k$ b6 B- e* x
但站在精英思维的标准去思考,你就会发现,仅仅短期投入是不够的,打工思维最后导致的结果会让自己成为一名急功近利的人,这也是很多人在工作当中不停地跳槽,最后跳来跳去,却又不尽人意的原因。当然如果你真的有能力,有更好的机会才选择跳槽,我是支持的。如果你选择跳槽不能够让你实现自己的职业抱负,体现自己的工作价值的话,仅仅是频繁、平级地跳槽,那恰恰就说明了你的思想还是打工思维。 * m ?+ z d" \) |- Y" U5 U* m/ ~7 @1 J
(3)格局太小
2 ^3 v5 G i$ ~4 [2 u! q打工思维的员工就会觉得自己与跟公司之间是一种对立的关系,一个雇方,一个佣方;一个资方,一个劳方。一旦把工作理解成一个简单的劳资关系,雇佣关系,实则是格局小的体现,而格局的大小从宏观上就决定了你的发展高度。 ! q; D4 B( ]8 B. a6 V) C
在打工思维模式下,还会产生很多的问题。新时代的企业,更多是做平台型的企业,需要的是合心、合力、合智与公司共同发展的员工,个人的发展和公司的发展应该是成为一体的,我们要有这种一体思维,而这种一体化思维的前提就是站在每个职场人自身的角度来讲,你得具备“精英思维”。
! C/ e+ X6 W5 D4 O2、打造“精英思维”
) T# A! C. o) w, g* a) Q作为老板,不要指望员工从打工思维一下就跳跃到老板思维;作为员工也不要希望一下就能够从打工思维跳到具备老板思维这个层面上。从打工思维到老板思维,首先要让自己从打工思维转向精英思维,要用职场精英、行业精英、企业精英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怎样从打工思维转向精英思维,我总结了如下几个建议: 3 G+ k, x( d6 h: Z+ a
(1)学会自律,时常观心 ! z" u- N4 D# X$ C C* a+ {* }
一个职场精英毫无疑问就是体现在他的职业化素养上面,一个有职业化素养的人肯定是一个能够自律的人。自律不仅仅是说不违反公司的规章制度或不触犯国家的法律,一个企业的规定,一个国家的法律,其实都是最低标准。精英思维要求的是要有自律的心态、自律的能力,自己能够管理好自己,而不是通过外部的力量。
* S( d3 `/ c; p' X. z! Z有了自律的心态以后,要时常“观心”,观自己的内心世界,你的心是宁静的还是浮躁的?“观心无常”是佛家的说法,通俗讲是指人的心、念头是无常的、变化的,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念头,就像很多人离开公司以后又会后悔,又想回到原来的公司,因为起心动念的那一刹那让自己动摇了,做出了冲动的选择,这就是对心的把握不够。
2 @, s1 F* Z# V我经常说,我们要成为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一切的烦恼,一切的问题都是都是“客人”,来了,走了,如此反复。
6 v, |6 }- d# X! v: a要成为心的主人,就要时常观心,能够清晰明了地了知内心当下的状态。所以,一个职场精英是一个懂得自律、时常观心的人。这就是从打工思维转向精英思维必须要做到的第一点。 % C2 ~1 q* E" y8 R# G7 O0 N
(2)学会经营自己
& d8 S4 S. C5 d$ N6 _ h听到经营两个字一般就会想到经营公司、赚钱。作为职场人,真正要经营的是自己,是内心。要学会经营自己的职场,要学会经营自己的人脉圈子。如果你在打工思维模式下,你就总会觉得自己只是在做一份工作,但如果你在精英思维模式下,你就会觉得当下的你,处在任何一份工作当中,任何一件事情当中,都是经营你自己职业生涯的一个很好的道场,一个很好的平台。 8 O4 q# G8 }# J& o" U( E1 e
无数个成功的人都起步于职场,在工作的过程当中能够一步一个脚印地去积累,去经营自己的岗位。无论你处在哪一个岗位,做基层员工也好,做中高层管理者也罢,你都要学会经营自己的岗位,而不是简简单单地做一份工作。
6 Y' C: u1 @7 J& s" y; s2 E(3)放大格局
' p& I* H7 g/ N0 S& c% @通常员工在想“你给多少钱,我做多少事”的时候,他思考的原点就在于他认为他当下所做的事对得起公司给的福利待遇,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的付出等于甚至大于回报,几乎没有人会认为自己的付出没有给公司创造价值,认为自己对不起公司。问题出在哪?出在我们人对自己的评价和对自己的认知是有局限的,甚至会高估自己,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认为自己讲的是对的,都认为自己就是企业里面的“雷锋”。
% V5 H3 o- z* c' ~$ _人为什么会高估自己?因为你考虑任何事情都是站在你的视角和你的立场,所以,很多人就会觉得公司总亏待我这个“雷锋”,慢慢演化成“你给多少钱,我做多少事”的行为作风。 ( q0 U& @ a! v! b8 ]
职场中,很多人把工作当成一种负担,这是格局小的表现,这会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而当你用精英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时候,放大格局,把你自己看成是跟企业统一的整体,能够与企业做到同体共振、同体共鸣,哪怕在平凡岗位也能打造出一个广阔的舞台。 ; \; ?; B; y4 r5 S' S+ c
所以,对于员工而言,你要放大自己的格局,突破自己认知的边界,在责权利上面,更重要的是得敢于承担责任,当你不断地承担责任的时候,根据责权利匹配原则,你的利益、权力也能够得到正反馈,当然这一切得建立在组织健康的基础之上。 $ F' {! c: F8 ]9 E$ |3 L7 Z2 V# s
放大你的格局,把工作当作一种需要,当作一种事业,而不能把工作当作一种负担。有了这种态度,有了这种格局之后,你不用别人去讲,不用别人去说,自己就会发自内心地热爱工作,工作起来自然就会用心,业绩提升、职业发展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我们也就能够从打工者思维变成精英思维。 结语 6 _ J. [ ^$ E; i( v, e
/ p% P \5 \" ^9 Q
“给多少钱,做多少事”的打工思维要不得,员工要突破自己的认知局限,提升自己的格局,在责权利关系上要勇于承担责任,学会自律,学会经营自己,让自己成为职场精英;老板也要跳出“做多少事,给多少钱”的双螺旋,多在“分钱”机制上用力,建立健全企业的绩效评估机制。
; h3 B7 ^; }: f* j2 q k“打工思维”不可取,“老板思维”不现实,“精英思维”是化解“给多少钱,做多少事;做多少事,给多少钱”矛盾的突破口。
: U6 U' d4 O/ M, z# T+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