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用户名
×
漫漫航天路 拳拳质量心 ——访中国科学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
# w5 I; M$ |! [/ @0 R' z4 ^孙家栋——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的总工程师,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同时他也获得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央视年度经济人物终身成就奖、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和本刊检验检测认证风云榜2016年度人物。他亲历、见证、参加、领导了中国航天从起步到目前为止的全部过程,是中国航天的一面旗帜。
5 D; r0 t' _; B( S+ F* G% `孙家栋院士的一生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孙家栋院士开始致力于推动北斗产品的研发应用,并积极关注我国质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事业的发展。2016年,他被评为本刊“检验检测认证风云榜2016年度人物”。" D+ d* R3 I1 i
近日,我们拜访了这位德高望重、年近米寿的老者,聆听他不凡的“漫漫航天路、拳拳质量心”。/ y$ f3 d X4 W- ?5 r; ~' z
漫漫航天路
/ A. @( \8 K7 T1929年4月,孙家栋院士出生于辽宁省瓦房店市。上世纪50年代,国家正在建设新空军部队,当时需要大批俄语翻译。1948年,孙家栋院士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学习俄语。1951年,包括孙家栋院士在内的30个人被派到苏联茹科夫斯基工程学院——这所当时的“世界空军最高学府”,开始了长达7年的飞机发动机专业系统学习。
% c6 ?5 g1 k! v# q t孙家栋院士在谈到这段经历时记忆犹新,还讲了一段小插曲。那时他们刚到苏联,第一次看到地铁,同学们站在列车门口互相谦让,直到地铁关门呼啸而过,大家才意识到,原来地铁是定时发车的,这让他们哭笑不得。这段“地铁互让”事件虽然有趣却也难忘。“这件事让我们对国外先进技术有了更真切的体验和感触,从而更激发了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决心。”孙家栋院士感慨道。弹指一挥间,7年的努力终有回报,1958年,孙家栋院士带着最高毕业荣誉“斯大林金质奖章”,踏上了报效祖国的归途。上世纪50年代,世界航空发展迅猛,苏美国家空间设施竞争激烈。1958年,孙家栋院士怀着满腔热诚回到祖国,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从事导弹原创工作。面对新的工作任务,孙家栋院士说,“这是国家的需要,我无条件服从”。他从导弹的基本知识开始学起,用了整整9年的时间,与团队进行导弹的仿制并最终实现自行设计。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3个月后,也就是1958年的1月,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一号”也发射成功。世界的眼光都聚焦到人造卫星上。1966年,在钱学森的大力推荐下,孙家栋院士结束了9年的导弹生涯,又进入全新的人造卫星领域,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负责人。正值年富力强、壮志凌云之际,他从顶层设计入手,为第一颗人造卫星提出了“十二字方针”——“上得去、抓得住、听得见、看得见”,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正是在这样的指导思路下,1970年4月24日,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东方红”的声音响彻全球。从此,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第五个能将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的国家。这一年,他41岁。此后多年,孙家栋院士一直致力于导弹和卫星的设计与研制工作,为我国人造卫星、深空探测技术的提升做出了系统性、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人称“北斗之父”。2007年,作为中国月球探测的倡导者之一,孙家栋院士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同年,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方面,他介绍道,按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预计到2020年,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卫星数量将达到30颗以上,导航定位范围也将由区域拓展到全球,其设计性能将与美国第三代GPS导航定位系统相当。回忆过往,孙家栋院士非常谦虚地说,“我工作过的各个领域理论和技术都不同,我都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重新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我很感谢党和国家给我这样的机会。我每次都尽全力圆满完成任务,这是我应该做的事情。”
- n! X: E; h# G a; a$ q拳拳质量心 ! S# |% E& ~3 W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卫星定位系统工程。孙家栋院士担任北斗卫星导航工程、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继续奋战在中国航天技术的前沿领域。北斗导航定位系统是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并在2012年年底正式提供区域运行服务。$ e/ H8 z0 g9 y( z
多年来,孙家栋院士一直关心质量、标准化和认证认可工作,特别是近年来,他支持呼吁利用标准、检测认证手段,积极推动北斗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应用,为促进跨部门跨行业的汽车联网服务检测认证体系建设,推动汽车联网服务、智能交通、应急救援、养老服务等领域的认证应用,做出了卓越贡献。作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非常重视北斗导航检测认证体系建设,身体力行地推动这项工程。2012年,解放军总参谋部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共同开展北斗导航检测认证体系建设,以推动北斗导航的应用与国际接轨。按照军地双方签署的协议,我国在2015年前完成北斗导航产品标准、民用服务资质等法规体系建设,形成权威、统一的标准体系。他说,国家正在加快推动北斗导航检测认证进入国家认证认可体系,相关检测标准进入国家标准系列。孙家栋院士介绍道,北斗导航应用将迎来“规模化、社会化、产业化、国际化”的机遇,这就对北斗产品的检测认证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安排将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支持技术标准制订,探索建立授权监测制度,规划相关产品的国家质检中心,推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要平台的北斗导航产品检测认证建设和检测认证结果的采信。孙家栋院士不遗余力地推进北斗导航检测认证体系的建设,他认为,这将有利于北斗导航应用普及,有利于提升北斗导航产品质量,推动北斗导航的应用与国际接轨。孙家栋院士说,“航天就是一项精益求精的质量追求。现在,对我来说,这一生可能是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个工程就是北斗工程。它是一项全球系统工程,不是一颗卫星而是20~30颗卫星同时在工作。它提供的信息经过地面庞大复杂的信号系统处理后才能使用。如果精度达不到要求,地面还需采取方法继续分析提高。”在孙家栋院士的眼中,航天事业是一项庞大而精密的工程,每一件产品、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层层把关、杜绝风险。它是20世纪世界先进技术的综合,包括材料、热力学等多种工程等。“火箭、导弹、卫星都需千百万技术人员层层把关质量。任何环节如果出一点小毛病,都有可能造成最后的失败。即便如此,没有到最后,谁都不敢说百分之百成功。”孙家栋院士顿了顿补充道,“质量是航天事业的生命。”( W+ S9 s' ~$ ~( r
深深中国情 * B+ ~4 m$ E% B6 k3 c, z
孙家栋院士不仅是一名航天领域的技术专家,更是一位胸怀赤诚爱国之心的科学家。孙家栋院士人生中的一个小插曲生动地体现了这一点。1980年,中国政府授权的经营商业发射、提供卫星及开展国际空间技术合作业务的唯一商业机构——中国长城公司(现为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孙家栋院士回忆,“也就从这时开始(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对外改革开放让中国航天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 `( |' k' ?' O$ m' J% g* ^( u1989年,长征系列火箭第一次走向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这是前所未有的。中央提出要组织外交部、军方、航天三部门中“懂技术、懂外交、懂经济”的代表团,与美国进行运载火箭的谈判工作。孙家栋院士被指派为团长。当时,美方既想摸中国的航天家底,也想趁机打入中国航天市场,因此开始设置各种难题。这时,孙家栋院士一方面带领外交部、科研人员和部队等,从政治、经济、外交、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商量对策;另一方面,他率领团队破解了美方的“拖延”计划。孙家栋院士回想那段日子时说,“那段时间,我们白天谈判,晚上就住在中国驻纽约大使馆,大使馆的同事也一起帮忙出点子。航天精神很重要的一句话‘大力协同’说的就是这个。大家都怀有一颗爱国之心。”经过共同努力,最终,美国代表团同意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中国境内发射亚洲一号通讯卫星。这次谈判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它意味着中国航天进军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多年后,很多人都谈到孙家栋院士在谈判中从一个科学家到一个商务谈判专家,钦佩他的技术和经验,更欣赏他的赤诚爱国之心。而孙家栋院士却谦逊地说,“这是中国的胜利,是集体的智慧,也是航天精神的体现。”孙家栋院士为航天事业无私地奉献了全部,同时也获得了荣誉无数,但在他眼中,这都是为国家应做的事情。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中国航天走过了60年,取得的成就是世界公认的。航天事业从上世纪50年代的困难时期起步,一步步实现了中国人自己的‘航天梦’。”说到感谢,他说必须要感谢三点。“一是感谢中央的决策和关怀。上世纪50年代,我们的技术、财力、生产能力都很匮乏,这时研发两弹,中央是下了非常大的决心。周总理授命聂荣臻元帅、张爱萍将军亲临一线指挥。二是感谢全国人民。航天事业离不开全国人民的支持。现在,我们的航天事业随着国力增强,发展得越来越好,但前提条件是靠中央和人民的支持。三是感谢航天工作者。他们才是真正的航天事业的基石。而我只是这支队伍中的普通一员,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说到梦想,孙家栋院士动情地说,“我的梦想就是将航天事业接力棒传给年轻人,飞到宇宙深处,探索更多的秘密。中国航天大有可为、大有希望。”当问及面对需要守得寂寞、耐得孤独的航天事业工作,是什么支撑着他不断前行时,孙家栋院士微微一笑,“很简单,我就是热爱这个事业,为国家和人民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就在刚刚落幕的“2016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上,评委会对获得“年度人物”的孙家栋院士这样评价:“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这正是他一生的写照。诗人艾青曾经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同样,作为见证了国家航天事业许多“第一”的先行者和见证者,孙家栋院士对国家、对人民、对航天的热爱也是那样的真挚与深沉。" {% u: ^3 q9 j) K' |! x4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