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用户名
 免费注册用户名
各版块官方QQ群号新手如何获得更多贡献值审核员注册挂靠推荐如何成为国家注册审核员新手入门必读-论坛版规
查看: 1816|回复: 0

为什么华为的变革总能成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11 19:5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用户名

×
为什么华为的变革总能成功?
3 V# Q6 A+ j" D4 ]# x8 F. e' G9 o2 U4 f; Y2 u

( S! O& {% G% X9 h+ L4 J6 d) E驻厂咨询  朗欧企管  今天
9 D/ w1 G6 g7 y3 `% F& T8 I. A6 f" t* s0 Z/ G" k  P
" ]' T% Y$ K( I' k3 V

3 U' b% p: V& k' w
9 r4 T8 n  \% \8 f
变革4 a  c; Z5 f3 w9 Q7 Y: J7 R
导读: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是我们中国人对人类组织史,包括国家、企业、各类社会组织,乃至于家庭组织的很经典、很形象的阐释。为什么我们在观察东西方各类组织的发展史时,总能够看到组织在艰难地兴起、繁盛之后,又缓慢地甚至迅速走向衰落,乃至于走向消亡?这中间无疑是有规律的。本文整理自 《熵减:华为活力之源》,内容有删减,版权归作者及本书所有。
( w$ R$ Q- Y2 D: H6 i$ s2 A6 [怪圈:富营养症表现种种( ]- f( F2 y& ~  m' Y5 c9 b

$ \! N2 k  Y; K* G( ?. {

% S7 Z- g0 L5 K2 C+ i- L; f4 c
) a) O7 @, U; s- m! C8 D/ k% G

6 d8 @+ Q/ C! x9 ?从一种绝对的非对称竞争态势,经过20年、30年的精神力量、文化力量、制度力量的比拼,华为终于在全球格局中与西方公司进入了对称竞争时代。对称竞争时代华为的优势是什么?可能的劣势是什么?) f9 D4 U6 o$ H9 M( n$ U
& l* [7 s" X" `4 y8 j& R

/ a3 j& O$ J4 m3 P; F从资源的角度讲 , 华为今天基本可以称作强技术和强产品、强人才和强管理,与自己的过去相比也拥有强资本(与全球性高科技企业横向比较,仍是一家“穷公司”),当然这个强管理主要是向西方公司、向竞争对手学习的。但我们看这种强,似乎有一点眼熟,因为西方公司也曾经是强资本、强技术、强人才、强管理,那么它们曾经患上的一些病症,今天的华为是否也会患上,甚至已经患上?比如说富营养症、技术路径的依赖症,还有管控过度症?管理的表面优良并不代表着企业的强竞争力,许多西方公司曾经都是管理优良的公司,但它们为什么衰落了?华为是否已有官僚体系的过度“理性化”症状?% `2 l0 ^8 a4 B4 j6 ?/ q5 p5 d  T

) I+ j( ?+ k- b$ j
# n' c! Q, @- c' o2 y/ K
科学管理把西方的商业组织从混沌和无序带向了秩序化、理性化,带向了高度科学化的管理轨道。但管理毕竟管的是人,人之复杂,尤其是人的集合体的复杂,很显然靠简单的量化、数据化,靠简单的科学化是有巨大局限性的。我们在前边讲了活力是组织之魂,但今天的很多所谓科学管理、理性管理,走向极端的结果就是条条框框过多,大量的规则尤其是规则的烦琐化,扼杀了组织中个体的活力、群体的活力。
% L2 a% t' K/ `$ {% a# o3 ~$ `, v5 U5 j* J# D! a
9 M! I& n# w" r/ C1 v5 b
有三种“组织黑洞”值得企业领袖们警惕,这也是任何组织都无法避免的三种负性现象。
& p  F' M7 {& E. b$ x+ Z, _8 ]3 h" K; Q9 F' Z( {! `6 b

2 \+ v$ n( g6 x( g: t+ v第一个黑洞是腐败,腐败不只是行为上的腐败,还包括思想。其实, 整个人类史也是一个不断滋生腐败、不断反腐败的动态循环史,腐败永远像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东西方历史皆如此。
5 ?; \) q1 o  `) r* q( G" x6 w  h) {) n6 }0 u5 S! L+ ^
4 k; }5 x) I; {
第二个黑洞是山头现象。人类本性中的不安全感,使人本能地要抱团,这种抱团在组织中利用得当,它可能就是凝聚力,但出现主流之外的亚文化抱团现象,并且警惕和防范不力,任其发展,组织中则会滋生大大小小的山头,大大小小的利益集团。贪婪是基于人性的,不安全感是基于人性的,惰怠也是基于人性的,正因为人性的缺陷,才带来了任何制度先天的缺陷,所以我们才要进行制度变革。
  M2 y  X2 `/ M5 u$ p  J4 i" S! O) C+ ^2 S; d5 h5 t6 F! K

+ f/ U" |/ G/ C组织的第三个黑洞是组织疲劳症。曾经充满活力、充满激情的一群人,聚合在一起创办企业,比如创办华为,有好的激励制度,比如,劳动者普遍持股制、好的薪酬制、好的中短期激励等等,但这些激励措施能够让这一群人或者更多的人持久充满激情吗?当然不能。追求舒适是绝大多数人的天性,只有少数人是那种与生俱来拥有使命感、永远自我警醒、自我鞭策和奋斗的人。  N: i  a/ \) o+ K) ^% }4 T* Z) f

+ c3 J3 K! I0 H5 _9 s( h- w9 }

( J* o& }3 C& K/ X9 E, G  A2 b/ P8 {一个好的组织,基业长青之道的根本是什么?就是要和组织中的惰怠现象持续进行斗争。总之,我们说腐败、山头和惰怠现象,它源自人性的贪婪,人性的不安全感,人性中追求舒适、追求安逸的本能,那么对于任何组织领袖来说,可能他掌舵的每一天都要像永动机一般去自我革命,进而引领整个组织去进行变革,折腾自我,同时折腾组织。
8 V3 s& d' t0 a) F# s' C8 a6 _5 B: t4 i! U2 n! T" {" p% \
6 k/ a& r2 H( b# d) e6 C( t; x
我们还要注意到,这三大组织黑洞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有关联性,甚至存在链式反应。资源短缺,创始人通过精神的力量牵引,激发组织中的每个个体,激励整个组织去奋斗,其目的就是要形成更好的技术积累、产品积累,更多的资本积累,但激励有可以量化的物质激励,有显性的权力激励,有无法量化的非物质激励,比如荣耀感的激励。这些激励资源怎么去组合,其实也是无解的话题。, Z9 f! B" R; b) K% g
忘记完美,以最开放的举措实现组织熵减
8 y9 j% E3 L) D+ C. W& i; x
/ {/ F( i. H3 k- u; ^' S
5 E6 u# l- A& `% A
4 r& r, v. ^- Q! g# n
2 z) \4 R/ s' g+ y5 N6 |& H
任何组织都有与生俱来的阴面和阳面,这就像人的身体一样,有致癌基因,也有抑制癌症的基因。为什么今天得癌症的人越来越多?主要是人的寿命大幅延长。对于组织来说,同样如此。一个组织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滋生各种各样的问题。组织永远面临着正能量和负能量的较量和赛跑。同样,组织衰变就像人的衰老和死亡一样是永恒的主题。; C9 }' `& D- a7 b
7 j  P) X) W9 B* |4 y0 u

1 C& p! \7 y2 K3 ~) D; f人类有强大的自我挑战意识和自我修正能力,并拥有与宿命抗争的遗传积淀和本能力量,这是人类进化历史最了不起的成就。人类数千年来发明的自我批判机制、创新机制、变革机制,是人类一切优秀组织,包括优秀个人所拥有的独特生存秘籍。所以,虽然我们认识到组织的衰变是永恒主题,但同样要充满信心,通过批判与变革,把组织带出迅速衰老的轨道,让组织活得更长久一点,同时更健康一点。所以从这个视角讲,要忘记完美主义,不断地、持续地进行组织的自我变革和自我批判。# y1 Z7 s! q* b  q: ?4 J
  \0 p% [3 \9 k) ]. j6 ^( o% j3 q  ~

% w  K5 X7 v2 K2 Q* p自我批判只能是消减熵增的有效工具,而不能根本消除熵增。华为的民主生活会、自律宣誓活动,在华为内部大家非议不多,但外面个别学者却不以为然。我的观点是:一切人类组织关于组织建设和组织批判的一些有效措施,为什么不能拿来主义为我所用呢?而且它到底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比如说民主生活会,我想华为能够健康地,或者相对健康地走到今天,跟公司诞生之初,任总在公司所坚持的民主生活会有很大关系。为什么呢?一个组织问题越堆积越多,大家你好我好,这是相当危险的。当问题全面爆发时,再用很激进的手段处理,组织可能就崩溃了。所以,定期地开展中高层干部的民主生活会是很重要的组织自洁机制,就像我们经常要打扫卫生一样。
9 ~1 M( M+ g0 _: C& G3 _- ~' y7 X3 ]! _

7 p3 E: D( m$ P, s4 b8 q一个组织如果无视舆论,公司的高层领导集团如果无视广大员工的声音,就有可能走向封闭, 走向自我禁锢。这就是民众广泛参与的力量。心声社区是盘旋在华为 18 万人头顶,尤其是各级管理者头顶的猫头鹰,是一种普遍的大众参与和大众监督的平台。今天的华为已经成为全球行业领导者之一,恰恰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向衰落乃至于走向垮台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华为曾经的竞争对手们就是在鼎盛期走了下坡路。+ [' Q) U' K9 ?

7 n! u# ~, {9 o2 E/ T- X, G
3 f, a' y" {: \- }& B
所以,华为必须要有更开放的姿态,在开放体系下,才可能有效消减熵增。在心声社区你会发现,既有巨大的正能量,也有很多尖锐的批评、批判的声音,而且这些批判、批评的声音,恰恰反映出 18 万人中的多数对公司的生死存亡是有使命感、有责任意识的。1 x4 M3 [6 p: p! ^0 |! z% M
+ K  Q  I1 @/ Z- p: `

' h) S8 ]4 ]" `& M) W因此,能够打败华为的只能是华为自己,能够拯救华为未来的也只能是华为自身,是华为的18万员工。不讳言问题,同时也要看到阳光向上的一面;暴露和剔除问题,同时树正气扬正风,两者都要强才行。
7 w' L, ]! H/ ~5 m9 r/ ?1 }& D& E; K“换血”与“输血”:组织年轻的唯一选择
2 P1 F% t9 [: I: G1 K$ _: a& ^8 J4 U' E! |

' [0 g; J1 L. o) g
: \0 L2 z( e  o4 {) Y5 R5 v
, k: e5 ]( |4 y% |% t) r7 L& }
变革是让组织延缓衰老、保持青春的唯一选择。组织的衰变、疲劳、最终的消亡跟人一样,长期看具有不可逆性。时间之矢,会把任何的事物都带向无序和混乱,包括最终的消亡。华为也会死掉的,但是华为今天所有的努力,一切有识之士在任何组织中,包括国家组织中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要让组织能够活得久一点,能够更健康一点,少一些病态现象。相当重要的举措就是保持整个组织的开放,持续进行组织变革,说得直白些就是永续折腾,以延缓组织衰老,本质上是组织的“换血”与“输血”。5 ^- _0 ~+ F6 z: m/ b% K

  k. |2 B8 H4 ]' A% o
# |0 d/ ^3 V% n. M
组织没有新鲜血液、新鲜的力量输入,就会走向血管硬化,走向组织僵化。尤其在充满变化和残酷竞争的时代,组织的“换血”与“输血”是必然选择。' i2 d" X1 E1 V
  k6 F8 s2 N/ A5 j

5 E) t% |7 z/ D! g5 A# H& U/ G我们看华为过去的一些做法,市场部大辞职,包括7000人的“辞职门”,很大程度上就是组织内部的换血与输血的变革。每年总有一些人因为各种因素退休或离开,但同时公司还在不断招人,任何公司都如此,任何组织都必须如此。我们前面讲了资源跟活力之间的关系,在资源短缺时,组织中的个体跟群体有强大的饥饿感,正是饥饿感带来个体的持续奋斗精神。但是能持续到什么时候?其实,这对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是挑战,总有人甚至整个组织患上富营养症。
" N  h/ E! N8 Y9 b1 i: b! d+ v) f8 C+ M7 H- V" o  I
# A2 M& t, I; J  `% d% O
小公司难,大公司也不易。穷而难,穷则思变;富亦难,富而懈怠。我非常理解任总关于华为在新阶段要大力倡导精神文明的观点,物质激励是基础,是激励的原动力,但它并不能在个体、群体活力的激励方面持续有效,它会因人因时产生饱和效应,而精神的“饥饿感”则具有无限的延展性,在激励手段和方式上也拥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二者一定要并行使用,并重实施。
5 R* E: h- |, B) C活力指数与活力指向:组织兴衰存亡8 b6 J% K2 F, D  T& Y4 r! I) j

6 j( M4 y0 i0 u% z& a6 p

; J- G7 D% K6 j+ ~  p+ Y2 b( F
; s3 H7 B' A. U
2 F( x& {# ?) R3 K+ l8 ]& t- M: B
活力是组织之魂,惰怠是组织之癌;资源驱动活力,然而随着时空条件的演化,两者之间并不总是正相关,甚至呈现出负相关,即组织个体或整体患上“富营养症”,带来资源对活力激发的弱效、无效现象。组织活力指数的高低、强弱关乎组织的兴衰存亡。6 L. y1 b% r0 l& t% \" H. d4 ~6 O1 U
0 o& d% e6 T& o; f& r3 M# s
" _  a' a# m8 x* o' j# Z
但是,我们还必须格外关注一个根本:活力指向。在资源与活力的动态转换过程中,资源持续的累积来自哪里?无疑是客户。那么,组织中个体与群体的活力指向—唯一的活力指向,也就只能是客户。任总20年前讲“客户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华为核心价值观的首条是“以客户为中心”,我个人理解,其本质内涵就是为组织中的奋斗行为确定了清晰、坚定的方向,也即“活力 指向”——管理者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手段激励员工持续充满活力,但活力必须直接或者间接地面向客户去释放;而对员工、对部门的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也当然只能是基于价值创造,价值创造的源泉来自哪里?客户,只能是客户。
, B8 H4 M' \, w6 r6 C% }9 S& I6 N9 n% ~
( ?& A4 m6 B  D+ v- o, U5 L
我访谈过一些前华为员工,有多个人对我说,在华为时觉得人际关系复杂,离开后才觉得华为比外面单纯多了,关键是,在华为薪水多少和提拔主要是看直接或间接对客户的贡献,不需要花太多心思去琢磨别的,华为的“上甘岭上出将军”还真是说到做到的。1 E4 U. E# p+ r9 s6 @* \" K

4 n: H6 w8 E6 Q. ^% j& Z

! N6 X5 l$ H; Y/ o8 ]2 D华为的“奋斗者”是有明确定义的,核心价值观的三句话有严密的内在联系和内在逻辑,离开了任何一句都是残缺的、不完整的:艰苦奋斗讲的是活力,以奋斗者为本讲的是活力激发,以客户为中心讲的是活力指向。然而,“以客户为中心”才是价值观之纲、之本,怎么反复强调都不过分!我读《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价值为纲》三本书,最深的体会是,任总实在是位“捣糨糊大师”!将近30年任总讲话数百上千次,花样、用词来回变,但从没离开这三句话和“坚持自我批判”,尤其“以客户为中心”这句话,大概是讲的频次最多、频率最高的。今天回头看,华为30年的成功无疑与此有绝大关系。
) K- |" o$ y6 d8 U, U. U9 p
. m8 t2 Z! ~- \. g7 y2 y0 i7 |( W. b
1 B# D8 p8 I8 S; z
正由于此,自我批判与组织变革 , 也一定要有明确指向:要围绕维护和坚守核心价值观而展开,不然的话,自我批判也会异化,变革也会走形。当然还要看到的是,组织必须不断扩张和发展,不能守成。
) H8 I7 F! C6 x( i# n9 m* V变革无力症,为什么是古今中外组织的普遍现象?
) S& r3 l7 J3 _( u2 S. y3 e/ A
* c6 N  s; ~1 \5 K5 Y/ u
! l! S) I7 c) K* t' k! k

0 x% i6 t  U# x" r0 I0 S, j

2 g0 {+ ^4 [) e人类历史上的大多数变革,很多以失败而告终,其重要原因就是变革无力症。华为会不会有变革无力症的现象发生?对于华为的变革我相对乐观。我在公司访谈了几十位参与和主导变革的人,当然跟任总也有很多交流,整体的感受是华为历来是在公司发展好的时候开始变革,这是第一个特点,也是极其重要的特点。
4 \3 k* l) q9 A5 H" l
1 M3 s! C' N, T

& n" p$ J* I5 B+ {( j, c第二个特点,华为历来在萌芽阶段发现问题,开始着手变革。所以公司早期的一些变革,经常有许多人不理解,就是因为大家觉得没到那个程度。比如,2009 年任总就开始讲,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指挥炮火,你们要眼睛盯着客户、屁股对着老板。那个时候华为是什么状态?车轮滚滚,表面上形势一派大好。但用任总的说法是,如果不从2009年开始简化管理,进行组织变革,华为今天早就出问题了。5 v% f3 X  _- O! I
5 ?+ F+ l, F, ^1 `( E9 m
6 S  b  n) N/ V) V
第三个特点,华为的变革大多呈现出先试验再普遍推开的特点,坚持渐进式变革。你会发现,华为历史上若干次的重大变革都至少没有失败,相对比较成功,从而使得公司在每一个阶段都能上一层台阶。华为成为全球化公司的根本,是全面向IBM 等西方公司的“削足适履”的学习,这才是华为跟其他中国公司的重大区别,也是华为国际化和全球化成功的本质所在。但它又是构建在《华为基本法》这样的清洗思想盐碱地的基础上。同时期的市场部大辞职,是从组织层面进行清洗盐碱地的变革动作。% K2 V6 R! ]: p

, l% ^) r1 ~9 M7 `

9 D6 i1 [! D7 x: \复盘看华为的 30 年变革史,它无疑在宏观框架上有相对成熟的顶层设计,变革领袖群体很清楚作为一家中国企业我们到底缺什么,走向世界我们需要向谁学习,需要改什么、补什么、建构什么,也包括节奏的把握、先改什么后改什么,都体现出变革领导们的智慧与思想艺术。
3 ~' B. F- l4 ?
2 e% l! d& I0 i
. e$ t7 o" k+ {2 A
有人问我,为什么华为的变革总能成功?IBM 同样在中国做了很多咨询,几乎没有一个是真正成功的,为什么?我说相当重要的一点,是华为把中式的变革跟西式的变革有效结合起来了。还有一个因素是,创始人创业时年龄偏大,任总44岁创业时,对这个世界,包括对人、对人性的认知已经进入到成熟阶段,因此在拿捏变革的分寸、掌握火候方面显得老到和从容。! {' `: v( B" G) e& F; ^+ V" C! K
" {) ?7 i$ B* p  ?9 {

# ?/ s( U4 \( O6 H组织变革最关键的两点,一是做次优选择,问题到处都是,但在诸多问题的解决方案中做相对最优选择。第二是妥协,进与退的妥协。任何四面出击和四面树敌的变革,最终都是灾难性的。所以我对今天华为以简化管理为中心的变革是持乐观态度的。因为过去华为经过多次的中式变革和西式变革,积累了一整套的方法论。
. R8 z5 K$ j9 e* w- r- w- _0 w7 i结语
' S$ m4 H& Y) r
0 {7 u7 Z0 d% K5 B# }3 V

$ x; c1 n) F" m) u最后,讲一个发人深省的细节:主持过IPD变革的华为某前高管讲道,西方一家大公司的高管在参访华为研发办公室时,指着员工桌下五颜六色的垫子对同行的几位主管以很冷峻的口吻说:总有一天,我们会败于华为的IPD和“垫子文化”……其内涵很直白:流程、规则的有序性和强大的组织活力的结合,是华为让竞争对手敬畏之所在。(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产品集成开发,是一种跨部门合作的体系,是一种产品开发的理念以及模式。IPD的思想来源于美国PRTM公司出版的《产品及生命周期优化法》,最先将IPD付诸实践的是IBM公司,IBM公司IPD最显著的改进是产品的研发周期缩短、成本降低、质量明显提高。)
$ \1 ?: h7 y+ l8 n0 {
6 P3 i, s7 j; t& d) ]- E  c' k

% X4 }, Q  x1 {  Z今天的华为还是曾经的那个华为吗?1 ~0 D+ q4 i' d# c

, C! z7 N1 X8 a1 V* w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ISO爱好者 ( 鲁ICP备09041441号-1 )

GMT+8, 2024-11-23 15:0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