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用户名
 免费注册用户名
各版块官方QQ群号新手如何获得更多贡献值审核员注册挂靠推荐如何成为国家注册审核员新手入门必读-论坛版规
查看: 2172|回复: 0

实验室新员工入职培训要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8-21 21:4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用户名

×
实验室新员工入职培训要点' b; _4 b! R& n- b  C2 N8 j- Z8 Z
质量与认证" t1 ?$ n8 @  H+ H
质量与认证8 @* l: \; S9 \# C  U4 Q2 H/ R
实验室新员工入职培训有哪些基本内容呢,一起来看!

( d' m  m% M  b5 o6 E主要内容:第一部分:管理制度的基本介绍;第二部分:安全管理的基本介绍;第三部分:实验室人员的基本要求;第四部分:实验室的风险控制;第五部分:检测报告的出具流程。
* n2 O1 w1 R. G$ \+ Z+ [( b01管理制度的基本介绍
5 `5 N: M& e: _6 `: q) o目的:! A% Q  h+ n6 q( {; n1 M+ y- n
加强实验室规范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实验室安全,保障检测工作的规范。3 l5 W- B  x- j0 j
1、实验室人员的基本规范2 a  m5 C# v/ e
(1)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中的一切规章制度和管理规定,按时上下班,禁止迟到、早退、旷工等行为,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转;
7 a/ P8 R7 ?' Y(2)全室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对待工作严肃认真,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 p1 F8 O2 V8 B& ^7 R* @
(3)禁止在实验室从事与业务无关的活动,禁止存放与实验室无关的物品;
. U; ]. b3 u& M( U(4)爱护公共卫生,爱护实验设施,实验室钥匙持有者不得擅自配制或转借他人;. @" V: F) y  h( d! K5 Q' ^$ [$ |" o
(5)进入实验室前更换好工作服,穿戴好相关的劳动保护用品;/ k1 |/ u+ V; }  t6 J0 \
(6)实验时应集中注意力,在实验的全过程都应保持高度的谨慎与责任感。严禁在实验进行时不加看管,甚至擅自离开实验现场,违者,视为严重违反公司公章制度;" D- S! u' g1 W; U- w/ S
(7)实验室内的物品,未经批准,严禁携带出室外。7 N7 b3 i. }% i! e5 W* m
2.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规定0 }0 R; I  }' I) f6 p- Z
(1)所有仪器设备配备相应的设施和环境,并有相应的规定;) o1 O7 f/ T! }1 ?$ N
(2)所有仪器设备的使用人员应经过技术培训,获得相应技术资格后经批准方可操作。检测人员操作时,应依据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
! O- x8 l  P# E3 B  J(3)所有检测仪器应保证符合检定/校准/检验的规范要求,并在有效期内开展检测工作,若不符合规范要求或超出有效期,禁止出具检测报告;
0 K* E$ E: ]" p* v1 c; z5 A(4)无论由于什么原因而曾经脱离过本单位的直接控制的仪器设备(例如送外维修等),在重新投入使用前,必须对其功能和校准状态进行复查,确认合格后才允许投入使用;
* M9 S% v5 c0 g. u5 \4 I(6)仪器设备存在故障时,填写《仪器设备故障申报与维修记录表》经批准后,维修人员方可对故障仪器设备进行维修,维修后填写维修记录。必要时报请仪器公司派人维修;3 ~% A& E2 X& j% m; K+ R
(7)仪器设备维修后由该设备管理人员负责验收,并报总经理和实验室主任;经修复后的仪器,须先经过检定/校准检验并证明符合要求、报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才允许投入使用;. Q6 r3 ~1 D# Q* j2 B
(8)精密、贵重仪器和大型设备,必须选派业务能力较强的技术人员负责管理和指导使用。建立使用技术档案,从购置报告到报废处理过程中的管理、使用、维护、检修的记录和有关文件资料,应成为设备管理和使用的技术依据;$ S+ ]9 x* Q$ X& h9 ?
(9)因违反管理规定和使用说明,造成设备损坏或损毁的,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 r* S3 c: K$ t4 A( P% O5 E# C3.实验室样品管理规定
! G+ U! J0 k( L& {# t6 G(1)与样品检测过程相关的人员,严格执行“检测工作程序”,并保管好检测样品,以确保检测过程中的样品追溯性;
; B+ A6 t& Q4 e4 p1 u$ B(2)客服人员负责客户送检样品的接收,按照统一的编号进行登记、标识,同时检查样品外观是否与样品物性一致,是否有特殊保存条件及其它要求,并在《样品检测委托单》中予以记录;
% A4 W3 ?3 X/ k(3)对于样品不稳定、样品量有限或客户不愿意留样的,应向客户声明本单位只对本次检测的结果负责,不再接受对该样品的复查检测;
* F% Z/ l8 ]" j, S$ _(4)客服人员应填写《样品传递单》,并将其和《样品检测委托单》、样品一起送达相关检测室或机加工室。如果检测样品量足够,每份样品都要在样品保管室;
- R# E+ ?" k2 ~: W# J- O(5)每一次交、接样品的经手人,必须在《样品传递单》上签名和填写交接日期;
6 l& @2 T+ \9 g3 }) p: q4 ~(6)样品在各仪器室时,未检测样品应放于标有“未检样品”标志的区域,已检测样品应放于标有“已检样品”标志的区域。对于保存条件特殊的样品,检测人员必须按照传递单上注明的保存条件保存;
+ R  g( V) R; @& Q(7)对于已完成检测项目的样品,业务室人员在实验室交回时应标记其状态为“已检”;
8 ~0 L% R, k, i( Y% X(8)检测任务完成并出具检测报告后,对稳定的样品一般保管1个月。特殊样品保存期限由公司接洽人与委托单位送样人协商确定。/ j0 N. Z# m  y) t$ y& o3 P
4.实验室试剂药品管理规定
" ^2 O% l' l- V% `0 Z; [(1)依据实验室检测任务,试剂药品管理员制定各种药品、试剂采购计划,写清品名、单位、数量、纯度、包装规格等,上报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后,再依据公司采购流程进行;  r& S* Z2 x) [2 {3 @
(2)试剂药品由指定专人保管,并有账目,定期做出消耗表,并清点剩余药品;$ {, ?' Z, _) r3 \
(3)在固体试剂和液体试剂及化学性质不同或灭火方法相抵触的化学试剂应分柜存放;
! k$ }( Z2 G) c(4)药品试剂应分类陈列整齐,放置有序、避光、防潮、通风干燥,标签完整,剧毒药品加锁存放,易燃、易挥发、腐蚀品种单独贮存;
% F) \# p: i# k4 g(5)剧毒药品应锁至保险柜,配置的钥匙由两人同时管理,两个人同时开柜才能取出药品;
$ b# `6 W; [1 G% R0 z(6)称取药品试剂应按操作规程进行,用后盖好,必要时可封口或黑纸包裹,不得使用过期或变质药品、试剂;
1 O9 h2 N8 y3 V3 s  S4 y(7)所有药品、试剂都应有标签,绝对不要在容器内装入与标签不相符的药品;# H5 q/ l# G" b: r3 s" H  [
(8)定期检查试剂是否安全、过期;
/ \3 x' P/ z" g4 |  O(9)标准物质应按实验室程序文件规定存放,定期检查是否完好,每次使用必须有相应的记录。标准物质的证书统一存放在资料柜。! \; n5 _% C) O0 j# B- \
5.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
5 [. {+ o7 U; K* K2 M9 |6 m(1)本管理规定所称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 z/ I( |) W' A% e% K( U
(2)使用危险化学品,要认真贯彻国家《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的有关规定,严格遵守的危险化学品登记、交接、检查、出入库、领取清退等管理制度;
0 o+ d" g) y1 E% n5 I0 z(3)使用危险化学品、剧毒物品要制定安全使用操作规程,明确安全使用注意事项。实验人员必须配备防护装备方可参与有关实验;
0 x% k# |/ z5 l" m) L(4)须经常对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并组织人员参加专门的安全教育培训,学习危险化学品规范化存储和使用知识,取得安监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方可上岗;* a/ s5 N9 q# e& l, R" `" P+ K( \
(5)对危险化学品要指定工作责任心强、具备专业保管知识的专人负责管理。管理使用过程中严格安全措施,坚持“五双制度”——双人收发、双人记账、双人双锁、双人运输、双人使用;, ^' a$ l* D- a- v; p" p/ E. G% P2 |
(6)危险化学品应根据物质不同特性分类、分项存放,性质或防火与灭火方法相互抵触的危险化学品,不得在同一仓库或同一储存室存放,对存放中的危险化学品要经常检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存放地点要安装防火、防水(潮)、防泄漏、防盗设施,无关人员禁止进入;
# q& ~# M- j0 h+ i3 R(7)转移和运输危险化学品,必须妥善包装,使用专用运输工具,运输过程须派专人随行监管。
8 Z5 I6 ~4 u" w3 r4 L7 }3 k; o9 R& U
3 [' I2 M! Q- ?$ a! L3 ]02安全管理的基本介绍
5 y; j; m5 X3 v7 ~4 X: Q* {目的:维护实验室人员安全,保护实验仪器设备,防止一切安全事故的发生。
6 k" u( e3 J$ b实验室事故种类:
# v# Z0 ~" e2 I" d* Z

1. 机械伤害:人员摔伤、砸伤、机械伤害等;

2. 火灾伤害:高温伤害、着火伤害、火灾伤害等;

3. 爆炸伤害:高温爆炸、易燃易爆气体爆炸、高压爆炸等;

4. 中毒伤害:有毒液体伤害、有毒气体伤害、空气有毒介质伤害等;

5. 触电伤害;

6. 化学伤害:腐蚀。

4 c2 [6 H7 s/ Y/ a1 y, S" `; @! h
1.机械伤害的预防
) z9 Q7 L/ Z4 D  X4 B  x(1)保持实验室设备、设施及环境清洁卫生。设备器材摆放整齐,排列有序,保持走道畅通;8 A% \& q9 [2 a
(2)高处物品摆放要整齐、牢固,试验台物品摆放要整齐、牢固,防止物品掉落;
$ K  y+ Z7 A7 a: ^7 g" z7 H(3)实验室设备操作前应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操作设备,实验过程中严格按照设备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严禁违规操作;# M/ m6 o: b/ u/ U5 m
(4)操作设备前,需配置个人防护用品,穿戴整齐,盘好头发;
3 }% p7 M. a& }% B! w- Z% c(5)设备管理员仪器设备应定期维护保养,对有故障的仪器设备要及时检修,仪器设备的维护和检修要有记录,使用强电的仪器设备要安装接地装置,对出现老化现象的设备以及具有潜在安全隐患的设备应及时维修或报废;1 ~% F: o0 y, L% k, c; a
(6)除本实验室人员及公司有关工作人员外,其他人员不得擅自进入实验室,特殊需要进入检测区域的人员需经总经理批准,并由专人陪同同时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定;
7 k$ I1 y1 c8 j2 @4 q0 q(7)与检测无关的用品一律不得带入检测室,也不准随意将检测室用品带出室外。
' ]/ ]: k5 `1 ]7 l' G* Y% I2 b2.火灾伤害的预防
& O, ~1 @$ m, P(1)实验室必须配备适用足量的消防器材,置于位置明显、取用方便之处,并由安全员负责,妥善保管。在非应急状况下,各种安全设施不准借用或挪用,安全员要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H2 @+ W; W+ m/ m
(2)实验室工作人员应熟悉消防器材的放置地点,学习消防知识,熟悉安全措施,熟练掌握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如遇火灾事故,应及时切断电源,冷静处理。+ q  F# i4 i- e4 r3 m" C6 K0 U
(3)严禁超负荷用电。实验电气设备处于工作状态时,必须有人在场监管,确实需要长时间连续工作的实验,电气设备须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和监管措施,防止意外事故发生。1 [( F7 r; q2 V
(4)严禁用电炉、烘箱等辅助设备热饭、取暖等。
& f' e1 Y6 ?) p: I' r8 G: X(5)实验中必须使用明火时,须加强防范措施,做到用火不离人,危险范围内要清除可燃物品。
9 O4 S4 t1 ~( I* n(6)不得在实验室堆放与实验需要无关的杂物、可燃物、易爆物。( y4 @) f  }: [# b$ O, Q' o: [( ?
(7)电、水、气等设施必须按有关规定规范安装,禁止乱拉、乱接临时线路,不得私自增设和移动供电系统。实验室安全员应定期对电源、水源、火源等进行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发现隐患应及时处理。
7 W6 j( _0 I+ A- ]3.爆炸伤害的预防7 }1 \: E' B+ X+ M1 \8 l9 b
(1)实验室高温设备在加热的过程中下部需要垫隔热垫,防止由于温度过高使试验台台面发生爆裂,加热过程中实验人员不可离开,全程监控温度的变化,以防容器或者器皿因超过温度限制产生爆炸。9 b* t( M) b2 J# Z
(2)易燃易爆物品存放环境必须适宜,温湿度处于监控状态。. Z  ]9 s& \0 H/ ?
(3)易燃易爆物品应进行有效的隔离,避免火源等引发爆炸的条件。* R/ B9 F" L. s/ R3 B
(4)实验室加热、用火之前,必须核实实验中的物品,以防易燃易爆物品存在于实验室中,遇到火源产生爆炸。
/ e2 ?, F) F) ?! r9 r(5)气瓶等高压容器,使用时应远离火源,搬运时应轻拿轻放,使用完毕后应关闭阀门,挂上警告标志。7 F, s9 j$ \3 M" v0 N7 e" n# E; O
(6)不得在实验室堆放与实验需要无关的杂物、可燃物、易爆物。
# c% \+ `4 x, R7 n6 b(7)面对易燃易爆物品,使用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做好必须的记录,保持实验室内通风良好,操作人员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品。5 a# i) g  e/ R# l
4.中毒伤害的预防0 W/ v1 P- ~# w  {
(1)实验室中的有毒介质的存放、管理、使用严格按照本公司的规程,做到专人负责、专人监督,每个过程都有记录,每个过程都有责任人。& M2 z" M; E' P% N% `0 O
(2)禁止在实验室内吃食物、饮水等。8 \& Y/ u& S, P& ~. b
(3)有毒介质的实验室需进行有效的隔离,防止有毒介质的扩散。$ [" i7 w% }* }; w! n
(4)有毒介质的实验室操作人员和监督人员需穿戴防护用品,按有关规程进行操作,防止人员中毒现象的发生。
1 Z  R! M. D* @(5)各实验室必须指定专人负责收集、存放废液、固体废弃物的管理工作。处理工作实施“分类收集、定点存放、专人管理、集中处理”的工作原则。
( `# d1 u0 v1 U0 v+ p(6)各相关实验室应对无机液体、有机液体和固体废物三类废弃物先进行分类存放,暂储于专业的废液缸(瓶)中,容器应有标签,到一定量时进行密封(如瓶装,贴标签),然后置于化学废弃物箱。3 X- v' x# h* m
(7)严禁将实验废弃物倒入自来水下水道或普通垃圾箱等处。/ j& w0 C: X9 }$ x
(8)对于产生有害废气(如挥发性的溶剂、分解产物、反应物等)的实验室必须按规定安装通风、排风设施,必要时需安装废气吸收系统。  q9 `" N5 l- @; c1 ~, I
5.触电伤害的预防. m( r: o, D+ T
(1)实验室中所有的仪器设备均应有可靠的接地,防止因漏电引起触电伤害。
# V$ T' t* F! e4 L) C' ~& Y# g8 I! J(2)用电设施必须按有关规定规范安装,禁止乱拉、乱接临时线路,不得私自增设和移动供电系统。实验室安全员应定期对电源进行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发现隐患应及时处理。: Y  T- ]* D4 e( r9 u, {% u
(3)定期检查设备的电线、电缆,如发现老旧现象,应立即报告设备管理人员进行更换,防止触电伤害的发生。8 z# f3 l4 g+ Q( e, e0 o
(4)仪器维修时必须切断电源,方可拆机修理。
8 ?4 G0 d( `8 r
2 B' l0 p% T9 n: {# x03实验室人员的基本要求+ @4 {( r, X" V8 `" l
目的:保证检验检测活动的客观独立、公正公开、诚实守信,保证检测结果及数据的客观性与公正性,保守国际机密,保护客户的技术秘密、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保证实验室活动的快速、准确。
" Y% ], s7 f8 |, |7 ^# Q2 b1公正性, |1 U% ^- V/ F# p5 O
(1)所有员工参加进行公正性教育,并评价其效果。各部门负责人定期对本部门工作人员进行公正性教育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培训。
7 }$ @1 L! n$ W" u5 P$ R# M(2)所有的检测仪器,按规定经国家授权的机构检定或校准,或经本公司自校验合格后才投入使用,并保证按检定/校准周期进行检定或校准,确保检测数据的有效性。
4 A7 y4 E6 Z6 `% A& S$ k(3)所有的检测工作,都由经培训并考核合格人员持证上岗、按仪器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程序完成,保证为所有客户提供准确、及时、高效的服务。
( P% V8 V- b: ~(4)本公司工作人员对检测活动及检测结果承担法律责任。, j" x/ ^7 D# Q
(5)本公司工作人员在进行检测活动过程中做到以下“七不”:2 S0 F  e7 C/ e7 Z2 \, |( K* _
——不阻拦客户对相关检测的质疑,热情接待,认真处理客户的质疑。
6 b, u  r- C1 o, S& [——不接受客户检测费以外任何形式的馈赠,不参与客户的商业活动。
/ a  X6 B( n% o( a1 ]# f——不得将客户送检的产品和技术资料作为技术和产品开发对象。" u* Y' |% I$ a8 B. Q: T/ F
——不参加受检样品的研发、生产、监制和销售。( l$ A' ?$ Z1 l5 b, H4 Y) F
——不允许参与送检产品的技术咨询。6 Q) M4 d7 \& O/ v0 W4 y2 K& J
——不暗示客户接受任何不合理的附加要求。
) W' J; }5 N" M——未经客户的同意,不对其送检样品(产品)进行公开评价。严格执行对样品接收、检测和结果处理、检测报告等项业务的管理。严禁私下承接检测业务。; F! X( N# F3 z6 h5 Y# g
2信息和数据安全
9 G& \( r5 E$ }# M$ k* ~(1)公司所有员工均签订保密协议,保护客户、委托方和公司内部的机密信息。
  l. A* b' ]  s4 a- N(2)不得将客户送检的样品和技术资料用于本公司的技术和产品开发,不从事、参与和受检样品相关的咨询活动。
- q8 y7 Q( t  Q9 |) X(3)不得向实验室以外人员传真、复印、借阅保密性技术资料和文件资料;不得以电话或其它方式向委托方告知检测结果;当委托方同意检测报告用电话、电子等形式传达时,应有书面委托书;在承担上报下达检测任务的同时,未经上级主管部门的同意不得予以公布。# Z0 X; q0 f; C
(4)所有工作人员在与客户进行业务交流时,不得泄露任何其他客户的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
) G9 h! m( \3 y" q1 G$ Q5 v(5)严格控制进入各检测区域的外来人员。外来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进入检测区域;外来人员如参观须向业务室预约登记,由工作人员带领进入检测区域;客户要求观察为其所做的检测,需经公司批准同意后,指定人员陪同参观,只能参观为其所做的检测工作。
4 v2 z/ q3 d; x  E(6)检测过程中,检测人员应对检验数据进行保密,检测过程应对来往人员进行控制,严禁不相关人员靠近和接触检测数据记录。/ U- A, e4 [8 t, U+ g( v7 h; x7 N
(7)计算机和自动检测仪器中的检测数据属于实验室的保密资料,任何人不允许对外拷贝。! Q* f( ?3 m4 O
3职业基本操守/ a! L0 F  _- h0 g: V
(1)公司所有员工的所有行为必须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管理体系的规定,依据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D) O; n6 Y- S
(2)公司所有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单位和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分配,坚守岗位。
& ^" U5 D6 j1 @! T- \5 C. \, X(3)检验检测人员严格按照检测技术标准、规范及检验细则进行各项检测工作,对各自检验各自的质量负责,遵守职业道德。
: o; r% o/ d  e(4)熟悉检测项目的检测规程、规范标准和要求,按规定检查样品、仪器设备、环境条件,各项合格后方可进行检测。如仪器出现故障或对其性能产生怀疑时,应立即停止检测,查找原因,待其恢复正常后再进行检测。0 v% c9 ^2 p# i. T5 ^
(5)检测人员严格按照检测规程、规范标准和有关规定进行检测。检验时要集中精力,一丝不苟,准确读数,认真填写各项记录、项目齐全、字迹清晰并对试验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出具检测报告。检测资料应认真整理、及时归档。
# N" w( l( C3 F1 ^5 f) t$ }5 o(6)严格按操作规程和规范要求使用仪器设备,精心使用、注意保养、保证仪器设备正常运行。发生故障或异常情况时,及时报告负责人,并提出解决的建议和措施。会同有关人员及时排除故障,恢复正常。( I' f+ e% g. M' A( n( j
(7)负责本化验室的环境卫生打扫,维护检测环境条件,确保实验室的干净整洁。) z- T# _- ~8 v- m. I
04实验室的风险控制: R( h/ j: p- h; I! P
目的:确定实验室的防护等级,建立安全防护机制,配备适应的防护用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3 G/ T0 D# m+ S1 n% Y% w) X
>>>>
1. 风险的分类

' P1 ?7 h7 e) R& s" K! O1 V(1)人的风险:组织结构不合理、人的思想、实验活动不遵守规范引发触电、火灾、中毒等;
5 k- j/ n6 O+ n: z+ C(2)设备设施的风险:设备设施固定不牢固、设备设施老旧、设备设施保养不到位等;
5 y" _0 j, @" q. t8 {" {- _. i% \' D(3)环境的风险:实验室交叉感染、实验室器皿未清洗干净等;
2 F; e- u9 k# _* p0 m(4)试样的风险:试样本身的缺陷、试样搬运、试样保管等;
* |( Y* r  d$ |6 B: t0 ](5)药品的风险:有毒药品的保管不当、使用不当、药品的毒性、腐蚀性等;' Q% ]1 b$ e& x+ v4 m4 k: ?7 F
(6)试验方法的风险:方法不当、违背标准规定的方法、方法偏离等;
* s; [" I( g; B6 S2 m' t1 q(7)自然灾害的风险:火灾、触电、地震等;- h, }0 Y) P  b* `' D
(8)报告的风险。1 B, B4 ~* B( s  @' P& O
>>>>
2. 风险的控制措施

2 x4 T) P. w- ^7 f( t% a" Q(1)消除来自实验室的危险源5 Z. X5 k5 o9 ^9 E3 H
实验室摆放整齐,设备进行良好的接地等。0 X, k  W7 T# k0 r: L
(2)使用替代物来降低风险
) w+ C1 f- {4 X3 d8 `比如选用无毒或者低毒的化学药品代替高毒的化学药品。- [5 [: }: h. F! `. K
(3)使用替代方法来降低风险) c+ W; r1 e& K# }- h
比如用其他方法产生有效成分去代替危险度较高的物品或者方法。6 p1 q* T% R8 c9 k. G7 Y
(4)隔离危险源来控制风险% u) Q# _5 a4 U3 Z
比如有毒物质必须放在药品室内,放射源放入专用的保存盒内。/ y1 z- v+ Q$ l$ _9 c* V$ c* n
(5)应用工程进行控制、抑制或者减少接触" k8 u" z. H+ C  l# ~  y( m
比如加强通风,减少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的浓度等。7 b7 N8 k, P; e/ A7 Y3 @/ j
(6)采用安全工作行为最小化接触,包括改变工作方法* i& Y% i. g+ E& o3 h) f
比如穿戴防护用品,减少人员与有毒有害物品直接接触等。; D0 t/ h) }6 P; C; T
(7)做好安全防护设施* Y4 }$ l9 h. {4 ]3 r
比如加强设备的牢固、更换老化的电线电缆等。/ A+ K$ X5 X: y! o! }9 F: S
05检测报告的出具流程检测报告是检测工作的“最终产品”,是所有工作的目的和核心。
' e: G9 {( A# @% [: ?

1原始数据的收集

1 ]8 R' @; [5 d# u0 D2 S* Y/ H
(1)检测委托单4 F- W8 z5 S# k  {! {3 u- }5 B
包含开具报告所需的公司名称、地址,试样状态、试样尺寸、检验项目、检测标准、试样数量及其他要求等;
3 L7 }, a% h3 G, S) D5 G+ P(2)检测原始记录表
2 G, a0 m, B5 J* J包含检验检测项目的所有原始数据记录;
4 T8 k4 j4 y# H8 ^2 F8 O(3)试验后剩余试样
# z6 @+ L0 f" {5 R) i( v  V- K$ Y: @查看取样位置或者直观的试验结果,试样检测后的状态等;9 [2 ^3 T; n! s
(4)设备使用记录表
' Z1 r' p& r4 Z+ H0 _$ h设备名称、设备状态等信息;& U# P0 b( |6 U  ]5 g, U5 g
(5)试验环境记录表
' K. i$ l, z* `1 o试验时的环境记录等信息;
) {( [$ d) Z$ }5 b(6)检测报告的统一格式
& Z. ]- r' E% B7 C: `7 \/ Z所有检测报告必须统一格式。8 d" v- D; t" H5 ]' @- N

2检测报告的基本流程


2 W' K, g, E3 ?: g# k( }) c(1)检测报告必须由参加检测的检测人员按照规定的格式,依据检测原始记录和检测内容编制和打印,除签名外不准用手写,其编号要与原始记录有关的同一样品的检测资料编号一致。编号规则与样品编号规则一致,但不涉及样品序列号。4 y- a2 q! q2 u8 ?2 ]) u" z! q
(2)为保证检测报告的科学性、公正性、准确性,并对检测报告的质量负责,报告编写人在写完报告后,应进行检查核对(包括报告格式和有关记录文件的完整性),确认无误后交其他有能力检测人员或技术负责人进行审核。, `' `7 v( `( R$ n" g  w
(3)技术负责人或其他检测人员要认真核对检测报告所依据的标准、检测方法,检测报告所附的数据、图表、曲线等与检测原始记录是否一致,数据的修约和不确定度的表达是否符合规定等。
2 }; [& E% ^, {! e, Q( D2 y(4)审核后的检测报告由公司授权签字人签发。
& z! G( C' F* _) b7 `7 e; ^# m; o0 T(5)业务室盖检测专用章、CMA章。
0 \1 N; q( Z- p3 h

3检测报告的发放和存档

9 }% A/ E& P" X! d, ]! q  V
(1)检测报告的发放5 P# \9 ]' y# k+ Q
①若需以电话、传真或其它电子方式传递检测结果时,经质量负责人批准后传送并做好登记,在传送时应向委托方声明:所发内容只做参考,以正式书面报告为准。
7 [) ^, i3 g1 B& j. u) n! f②若以邮寄方式发放证书/报告时,报告发放人员负责报告的保密性和完整性,并在发放登记表中备注。4 B1 s& k* L: q6 m' s. M7 y# N) y  J
③若客户到公司现场取检测报告/证书时,业务室以客户提供经双方签字的样品检测委托单为依据发放报告,并在发放登记表记录。
: y: B* f( ]1 z8 {, ]7 e& [2 ]* k(2)检测报告的存档' {( C( J- l6 u* @( ~% w% ~
. a: D; P/ Z) k) E; _. L
①报告一经发出要在半个工作日将需要保存的全部材料存档。" B2 ]3 ~: |1 r, \2 I3 S
②检测报告存档次序为:样品检测委托单、合同评审表(适用时)、报价单(适用时)、发出报告的全部复印件、原始记录。
% \4 ]1 d& C7 D0 Q$ K3 X# F4 d③检测报告相关资料保存六年。; z: k) }1 v% O
④检测报告属保密范围,不得随意查阅,如工作需要,需经技术负责人批准方可查阅。任何人不得在检测报告上做任何涂改。2 E0 `- a( R! l& X2 K! T; ^9 s: [( R
8 _4 R  \$ }! R& G$ T# ]% J' `5 o
2 h- U" U8 A# m7 l: F3 b'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用户名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ISO爱好者 ( 鲁ICP备09041441号-1 )

GMT+8, 8-2 04:3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