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和科技领域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后发优势”,该理论是美国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Alexander Gerchenkron,1904-1978)在总结德国、意大利等国经济追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于1962年所创立。所谓的“后发优势”,是指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直接模仿发达国家的经验做法,取得发展成就,甚至在很短时间内获得巨大的成功。而美国经济学家列维(Levy)在对“后发优势”理论进行大量的研究和调研后,于1966年提出了“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的并存论。该理论在2002年由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在国内著名智囊机构——天则所的一次演讲中提出,并引发了杨小凯与林毅夫两位著名经济学家关于“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的争论,“后发劣势”的理论因此而为更多人所关注和研究。
按照杨小凯先生的分析,相对落后的国家由于发展比较迟,所以有很多东西可以模仿发达国家。模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模仿制度,另一种是模仿技术和工业化的模式。落后国家由于模仿的空间很大,所以可以在没有好的制度的条件下,通过对发达国家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模仿,取得发达国家必须在一定制度下才能取得的成就。特别是落后国家模仿技术比较容易,模仿制度比较困难,因为要改革制度就会触犯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因此落后国家通常会倾向于模仿技术。但是,这样做的落后国家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取得非常好的发展,但是会给长期的发展留下许多隐患,甚至长期发展可能失败。
可以说,在经济、社会和科技领域的“后发优势”理论早已人所熟知和深入人心了,并且成为这些年来我们经济社会科技领域高速发展的信心和思路所在;而在改革开放取得世所瞩目成就的同时,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改革进入了深水区”,需要在各个领域全面和深入改革。在这种大背景下,“后发劣势”的概念和理论也逐渐开始引起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重视,从而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政策。
# n# { f: Z1 E- U! D1 A
以上大概介绍了一下关于“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的概念,但作为一个安全从业人员,这些年在从事安全工作的同时,也在经常考虑安全生产领域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深层次的原因。作为在经济社会科技领域经典的理论之一,“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既然已经人所共知,那么他在和经济社会发展所密不可分的安全生产领域是否也有关联、也在发挥作用呢?
, N) L+ A5 N" q8 O0 j
其实想想我们安全生产领域这些年来的发展,在坚持我们“传帮带”为基础的传统安全管理的同时,我们也在改革开放和出口贸易的推动下,一直坚持“拿来主义”,将我们了解到的国际通用的一些概念和标准引入国内。从早期的“系统”、“系统安全”等概念和理论,到后来的“安全文化”、“安全评价”、“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和“安全社区”等管理模式,再到近些年来的“风险管理”、“化工过程安全管理”和“责任保险”等管理方法陆续引入了国内。其实我们安全生产领域的相关专家和研究机构一直在密切关注国外同行的动态,并将其取得好的效果的一些安全管理理论、模式和方法快速引入国内进行推广和应用。可以说,我们在安全生产领域确实将“后发优势”发挥的非常充分了。
但不同于经济社会科技领域在“后发优势”的影响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我们安全生产领域的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这正如在一些安全生产的国际会议上,国外一些专家经常对我们进行质疑:自改革开放以来,为什么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绩和飞跃,但安全生产方面却重特大事故频发,并且同类事故屡禁不止、难以遏制呢?为什么我们引进的那些国外的安全管理理论、模式和方法在国外运行的很好,到了我们国内就失效,甚至造成了我们的困扰呢?
如果反思一下我们的“拿来主义”在这些年来的过程、发展和遭遇,也许问题会清楚一些。就以“拿来主义”成果中知名度最高、普及范围也最广的OHSAS18001,即“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为例来看吧。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以PDCA(即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的模式为核心,是国际广泛认可的职业健康安全领域的管理模式,也是绝大多数企业从事进出口业务所必备的三大体系认证之一。也是看到了该体系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后来国内的很多领域,比如招投标方面也开始将其作为必备或优先条件之一予以认可,所以该体系在国内得到了快速的推广,认证行业自然也是风起云涌、一片红火。7 }7 O6 i# o$ w: S, z
但在认证行业表面红火繁荣的背后,不客气的说,可以说是一地鸡毛!对认证企业而言,他们所看重的只是那一张体系认证的证书,至于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PDCA的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运行模式,一切都是浮云,对他们来说都是无所谓的!而对认证机构来说,认证业务只是他们盈利的工具和赚钱的手段而已,只要钱赚到手了,什么体系文件、什么程序文件、什么作业指导书、什么现场和专业,一切都是可以套用和格式化出来的!至于认证监管部门,只要认证企业和认证机构之间和和气气、没有纠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即便出点问题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和稀泥”了事!在这种现状下,所谓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对于基层和一线员工来说,基本上就是“一无所知”或“劳民伤财”:企业的认证证书该咋拿咋拿,而他们的活该咋干咋干(当然,以上现象和问题是针对普遍的现状,但并不否认确实也有部分优秀的企业,他们确实是在严格践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思路和要求,并产生了很好的良性循环,保障和推动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对于安全生产管理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很多人把它归结为企业对安全发展认识不够、公司决策者的安全意识不到位、管理层的安全责任心不强,基层员工遵章守纪的意识薄弱、工作随意性强等原因。但其实仔细琢磨一下,这些问题都是现实存在的状况,是目前安全生产领域存在问题的表现,而不是问题的根源。佛经有云: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我们需要关注的不应仅仅是问题,还应该关注问题背后的问题。我们认识到了企业、政府和中介的安全发展认识不够、安全意识不强,但他们为什么这样呢?我们也看到了企业及其员工对安全工作不重视,应付的心态和做法严重,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我们往往容易错把过程当成了结果,误将现象视为了原因。于是,便局限于现象而不再继续深究根源;于是,问题便一直存在而得不到根治;于是,类似的事故便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于是,我们便以为原来的做法有问题而另寻新的思路和模式;于是,我们便成了国内外安全管理模式的“阅兵场”;于是,在左右频繁挥舞的“指挥棒”下,无数的企业和人员便陷入了疲于奔命和被动应对的状态!
所以,我们是否应该客观反思一下呢:也许,问题并不在于我们采用的安全管理模式本身是否有效,而是这种模式和我们的现状是否匹配呢?“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AS18001)在国外一直享有盛誉,被各国广泛接受和认可,所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才在其基础上于去年正式推出了自己的体系——ISO45001!国际社会对其效果的认可,对其模式的肯定,就是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最好的说明,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但为什么这么好的一套体系和模式到了我们国家就不灵了呢?这是为什么呢?
记得以前中国的某一位足球俱乐部的主教练,在回应媒体对他一直热衷于541的防守反击战术的质疑时,曾说过一句经典的话:要是给我一个巴萨,给我一个罗纳尔多,我也会大打全攻全守的攻势足球!简单一句话,让记者无语,让媒体反思!一个好的主教练制订的打法要根据俱乐部现有队员的水平和特长,而不是盲目效仿国际上流行的趋势和打法。在想到这位国内知名主教练的无奈之后,我也难免感慨:我们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不也同样如此吗!
西方发达国家自十九世纪的全面工业化以来,历经两百多年的发展,经历了无数的事故和教训,也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经验。按照被国际广泛认可的杜邦的安全文化“四阶段论”,欧美发达国家的安全管理历程,先后经历了自然本能阶段的茫然和困惑,经历了严格监督阶段的摸索和总结,方才到达了目前自主管理阶段的严谨和主动(终将走向团队文化阶段的自如和文明)。而我们仅凭“拿来主义”,只是借助了“后发优势”的机遇和主动,借助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借助于全球化的便利,便轻松拿到了国外历经上百年方才达到的阶段和总结的经验。这些经验看上去很好,理论上也很严谨,但在经历了初期的新鲜和兴奋之后,我们的问题便逐渐显现,我们的困惑便逐渐产生:老外的这些经验和模式纷纷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症状,我们感觉其实并——不——好——用!
面对这些陷入泥潭的曾经的“天之骄子”,我们不能轻易就去否定,而是应该仔细观察和分析去失效的根源和“不好用”的原因。我们看的的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企业必须树立“安全第一”的价值观,但我们的企业还是处于“效益为天”的认识阶段;体系要求企业的主要负责人要承诺并确保“对安全的重视和无条件的支持”,但我们还处于对安全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阶段;体系要求企业的员工时时事事都要做到“我要安全”,但我们目前还处于连“要我安全”都做不到的阶段;体系要求企业把合法合规作为日常经营的基本前提,但我们目前的现状是违法违规现象极其普遍,法规标准得不到起码的尊重;体系要求我们要做到事前“千方百计防事故”,但我们能做到的却仅是在事后“不惜代价降损失”,其目的也是避免或尽量轻的被追责;体系要求我们整个安全监管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但我们目前的现状却是“有法可依但漏洞百出、有法必依却口是心非、执法必严很难做到、违法必究自认倒霉”!
这些现象的出现和长期存在,并非是我们的企业不想搞好安全,而是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仅限于凭侥幸;也并非我们的政府部门和官员不想管好安全,而是很多人出于专业能力和安全意识所限,不清楚该如何去管安全;更并非是我们的一线员工不想做好安全(毕竟他们是事故的第一受害者),而是他们过往没有好的经验、入职后没有接受系统的培训、现在也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而这些认识和理念的拥有,这些模式和方法的掌握,这些行为和习惯的养成,都要靠长期的经历和积累,都要靠系统的总结和提升,都要靠严格的执行和监督!而我们中国自清朝末期的洋务运动开始,尽管已经历了上百年的工业化生产,但其间的风风雨雨、起起伏伏和断断续续,真正的严格的工业化经验大打折扣!而要是按照国际上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以及伴随着的农业人口的城镇化转移,进城务工风潮的兴起,我们的这一经历应该从改革开放后算起,才更为客观和合理,而这不过才四十年的时间!有了这些必须的经历的积累,伴随着的才可能是安全意识和理念的提高,才会是安全习惯和文化的养成。而这些都是“后发劣势”理论所一直研究的对象和担心的问题。
平心而论,我们在“后发优势”的理论引导下,大力引进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系统安全理论和风险管理模式,却高估了我们的行业管理部门和企业的安全意识和理念水平;我们大力推广国际认可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却高估了行业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和企业的自主化程度;我们大力宣传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做法,却高估了社会公众和一线员工的安全习惯和行为!所以,再好的模式都有其适应的环境和对象,再好的方法也都应该基于其操作者的水平和技能,再好的理念也都需要与其匹配的行为和习惯。我认为,这就是“后发劣势”理论给我们安全生产领域的解释和提醒!
在经济社会科技领域,“后发劣势”理论的建议是,我们在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给我们带来的快速发展和竞争力的同时,要认识到我们的不足和欠缺,把制度建设等环节尽快予以弥补,从而使其与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保持一致和匹配,进而得到持续的发展和稳定的收益,后来居上也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而从我们安全生产领域的角度,“后发优势”已经让我们看到了安全生产管理的前景、方向和路径,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现有的好的成果和方法,“拿来主义”为我所用;而“后发劣势”又让我们可以认清现实,立足目前的现状和问题,把基础打牢打好,再选用适合现阶段的理论、模式和方法,不见得一定是“高大上”,也不一定非得是“白富美”,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有效的就是适用的,从而尽快走上合法合规合理的安全之道!
8 o1 X) ]5 Z$ t" Y" s2 _
8 v& e1 h# F6 O( h9 ]- Y" M/ c' c)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