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日常的质量管理中,经常会有人以“员工质量意识不强”为借口解释工作中出现的质量问题。那么事实又是怎样呢?质量意识是质量理念在员工思想中的表现形式,包括对质量的认知、质量态度和相关质量知识。质量意识具有对质量行为的控制作用,是一种超我意识。
" G+ ]/ D$ A$ A7 ?
6 n. B0 y2 K! L C$ _2 M- s
: H# X* x3 @: M1 }质量意识从内容上来说,主要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
3 s% ~& P; `- G3 K
1
7 d0 Z2 ]" \# ^* d9 ?% w+ E- _% X
3 | E( U$ T1 f6 |/ c对质量的认知需加强质量教育. \& `% Q; X B6 [3 j) S
所谓对质量的认知,就是对事物质量属性的认识和了解。任何事物都有质量属性,这种属性只有通过接触事物的实践活动才能把握。
( j2 a8 M* E, A" Z3 S
一般来说,人们总是先接触事物的数量属性,例如事物的大小、多少,然后才可能接触事物的质量属性。质量相对于数量,可能更难把握。通常情况下,数量可能是事物的现象,而质量可能涉及到事物的本质。要认知事物的本质,没有一番艰苦的过程,往往是不行的。
) j" o x) G4 ^/ e, D/ K- N" D* [ }, `因此,对质量的认知过程可能比对数量的认知过程更长,也更难一些。从这个角度看,对质量的认知更需要通过教育培训来强化。对员工来说,他们认知产品质量特性、认知质量的重要性,仅仅通过他们自发的、盲目的、放任自流的实践过程是不够的。因此,对员工进行质量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 L7 j; ]6 d- g! D) F6 c' }. z
2
4 `* ^- f6 R+ {& w: J1 L' |/ ` L! g- ?+ f; X# h$ X
对质量的态度质量认知是形成质量态度的基础
8 x- l* | A# K+ b8 U这也是质量意识中最关键的。质量认知是形成质量态度的基础,但仅仅有质量认知往往并不一定就能形成较高的质量意志,也不一定能产生对质量的情感。也就是说,质量认知还不能起到控制人的质量行为的作用。
* `' M& E& d o5 T事实证明:制约产品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往往不是技术,而是落后的质量观念和对待质量的态度。
9 w$ ^+ d q+ S% `! _
在美国有一家汽车配件供应商使用同一条生产线,同时为美国一家汽车公司和一家日本在美企业供应零部件,这家企业采用了控制图进行过程质量控制,结果发现,为日本企业生产的时候,产品的质量波动范围明显小于为美国企业生产时的质量波动范围。由此可见,日美企业在质量观念上的差别。态度不同则效果不同。
; y3 \% }, T2 D, ?5 P类似的例子经常在我们身边发生:
凡是给国外客户或者重点客户生产产品时,精益求精、质量稳定,大家都在努力杜绝质量问题的出现。但在对待国内客户产品时,由于质量控制没有那么严格,在生产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的比例较高!态度决定一切,对于生产,我们理应一视同仁,不分客户、不分国界,将产品质量放于首位。
3
; x! s Y y2 S J
* w- L6 g# L' _, w9 I Z3 J质量知识知多少?知识多,易认知,质量信念更坚定& ?7 C" i* \) N& D$ Z* u* U4 b
所谓质量知识,包括产品质量知识、质量管理知识、质量法制知识等。一般来说,质量知识越丰富,对质量的认知也就越容易,对质量也越容易产生坚定的信念。可以说,质量知识是员工质量意识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 k' H$ B$ b! ?9 G8 l7 |8 S( S0 |
为什么出现质量问题时,我们总要强调员工的质量意识问题呢?
7 K" l4 G& ^. U$ W0 N! S这是因为如果员工对产品质量的重要性(特别是与自己利益相关的)有深刻的认识:对质量工作抱有肯定态度,就会乐意参加质量管理,重视工作质量;相反,质量意识淡薄,态度不端正,就会反感质量管理活动,忽视工作质量,工作中容易出现差错。
7 S) Y, M6 ^4 f1 \2 N综上所述,员工品质意识是一切质量问题的根本,也是我们质量提高的瓶颈。, [& b1 |3 C2 T* _& U1 C) H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