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用户名
 免费注册用户名
各版块官方QQ群号新手如何获得更多贡献值审核员注册挂靠推荐如何成为国家注册审核员新手入门必读-论坛版规
查看: 2106|回复: 1

一个安环人眼中的泉港碳九事故:安评,环评都不该背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1-17 19:5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用户名

×
一个安环人眼中的泉港碳九事故:安评,环评都不该背锅!* \: c' {  j( q% O$ g9 `3 d5 W
[url=]安全永无止境[/url]
$ i5 I' g, ]) T' w; y
今天,距福建泉港石化6.97吨碳九泄漏事件发生已过去一周多了,网上相关的消息也有很多了,事情基本上也盖棺定论了。

1 A6 \* Z7 O6 k) T* [. l
本来也不想写了,但是看到网上很多人还在那嚷着要追责“安评”和”环评”,颇感无奈和心寒,也不得不写点东西以正视听。

7 o0 E, W9 `: Q6 M  F
这起事件的经过到底是怎样的?涉事企业的安全制度有何纰漏?凭什么有人叫嚣让安评、环评背锅?

7 @! K1 ^( U1 }4 l9 l' C
今天,我们根据近日官方通报以及相关权威媒体的报道,以“安环人”的视角再对这个事件进行一次全方位解读。

) r3 l, \2 a3 i$ i  u- @
4 x( d+ k( f. k9 y. u6 @* n
1
" _) \1 n5 x  @' H1 M

( P$ Y# O  l; w' [" D
首先,我们整理一下整个事件发生的经过。
& X5 h6 U8 I! i6 }+ v
11月4日凌晨,福建泉州码头的一艘石化产品运输船发生泄漏:6.97吨碳九产品漏入近海,造成水体污染。事件初始,有泉港区渔民称空气中弥漫着呛鼻气味,渔排泡沫被泄漏物腐食,养殖鱼跑了很多,受污染后也不敢贩卖。
) ?* p' F) d2 |/ n) ]
这些消息经不胫而走,引起了不少人关注,有不少当地居民开始在社交平台上求助。此时事件初现端倪,但在当时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 `; f& A: S/ c# a& a( D

: T5 F- D$ y) b( z' _$ S! ?* Y  c
这起事件发生疯狂裂变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是:11月7日微信公众号“北风刘先生”发表的一篇文章。
3 S5 h; @( I5 {+ O; C* p$ z" y# ]
这篇文章裹挟着汹涌的民意,迅速在一天时间内达到了惊人的718万阅读,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刷爆了各路网络平台。同时,这篇文章在网上也引起了巨大争议,叫好叫骂声不绝于耳,有拍手称快为其点赞的,但也有不少人怒斥其标题党或是造谣,最终也导致了文章被删。
, i- k4 _* M$ `1 k% C4 d8 S

' K9 q( A" x! y& e* l
' y3 o' V/ D9 ?* N+ G4 P$ c
这里且不说文章的标题和内容是否有夸大虚假的成分,至少该文章对于这起事件本身起到了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在这篇文章后,新华社、凤凰网、果壳网、中国环境报等权威媒体都相继报道了此事,一众网友疯狂的疯狂转发,专家学者竞相科普分析,终于能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真相。
$ R; k: S) M" V! ]! R
从这点说,这起事件本身也是一个“照妖镜”,我不否认某些媒体人道德沦丧,有一撮人别有用心的歪曲事实达到不为人知的目的。但在“调查记者”极度稀缺的当今中国社会,一些有良知的媒体人,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守夜人,他们敢于凭借一腔孤勇为我们抱薪取暖,他们也配得上我们的尊敬!

7 c) Z4 b. g, o' S# c
所以,对于环境的保护,不论身在何地,我们都不应做一个旁观者,因为我们都是活在同一片蓝天下,遥望一个共同的远方。诚如鲁迅先生所言:

/ \9 P  h0 H0 h1 N2 y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你我有关!”
' [: M+ w1 N0 P( u; q
8 Z6 v3 T8 F1 C
2
0 Y: o! ?( ?' t7 \& l: s) O0 {  a

, b8 d5 B3 I7 W0 R9 k' l' }
下面,再让我们从“安全生产责任”的角度分析一下这次事件的原因。
: H1 A. T+ i. y8 w  {) a
毋庸置疑,涉事的企业就是这起事件的罪魁祸首!

4 M) Z) m; s7 K
根据涉事石化公司的通报:这起事件是因为其邮轮软管垫片老化、破损,故而发生碳九泄漏。需要指出的是,炼油原料在输送时,泄露是高发事故。除了油品本身具有腐蚀性,容易将连接处的密封件溶解之外(即便是法兰片之间耐腐蚀的聚四氟乙烯垫,在烃类的长期浸泡下也会出现溶胀导致机械性能下降)。所以这种油轮对于防泄露一定是要常备不懈的,一时的疏忽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0 }" q+ f" |# f" W4 [3 s
根据泉州市政府的通报:这是一起由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引发的环境污染事件。说白了,这就是一场典型的“人祸”!用安全事故致因理论来说,就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企业对化工品的管理疏忽,共同构成了这起严重的泄露事故。这其中最大的问题还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比如对于安全制度的漠视,对于风险分级管控的懈怠,对于安全隐患的不作为,诸多恶果最终导致了这场严重的泄露事故。
5 d' `: B# n. ^3 ~/ E+ L
所以说,这起事件就是涉事企业对于“安全生产”长期置若罔闻造成的恶果。从“双体系建设”的角度上讲,涉事企业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和治理和应急管理等制度建设完全流于形式!从“海因里希法则”的角度来说,这起事件绝非一个孤立的事件,尽管伤害可能在某瞬间突然发生,却是一系列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看似突然,实属必然!

+ I1 Y0 O; P( z( |+ w* N
套用一句我们“安全人”常说的话:如果你不能发现问题或不会解决问题,那么你早晚都会出问题!
这起事件又一次告诫我们:只有警钟长鸣,才能警笛不响。
7 U. h  ~  b& S% W. M

: G( f. H0 ^0 l. G0 y6 Y  W* P* L
3
" X1 |6 s& z8 e! u" v% t

+ E' M7 F1 ~7 I4 j' u
最后,要为“安评”和“环评”说几句话。

/ l8 r% {7 c# U0 v
事件一出,一些无良媒体借机炒作,直将矛头指向“安评”和“环评”,甚至连涉事的企业都不提及,张口就说要“安评”和“环评”出来背锅!

0 t: V7 q% O# \
这莫不荒唐可笑!
! |5 d8 F" h) S& z4 \3 b% U
就想试问一句,你们这些所谓的“媒体人”懂“安评”和“环评”吗?你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吗?
) O$ Y8 x4 a) z! T) ^3 Q
其实,任何完整的“安全管理”过程都应囊括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管控和风险转移四个方面,安全、环境的评价机构所负责的只是“辨识”和“分析”,至于其他都是生产企业所要担负的责任,而不是一个小小的评价机构所应承受的!
% o! s' A. i2 T* f9 m' ]7 q+ g0 a" `2 r
  A- D* ~2 w, X
然而,就是这样一起明显的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真想不通为什么有人叫嚣要“安评”或“环评”来背锅?我们这些所谓的“第三方的评价机构”,只是负责对于安全或环境做影响评估的,并不具备安全生产过程监管的责任,也没有相关督导检查的权利和义务。既然没有权责,那为何要背负相关的事故追责呢?
+ `: s1 O6 [# o
饶是如此,我们还是看到了太多类似的悲剧,很多安全事故的追责中安评、环评这些第三方服务机构都成了标配的“替罪羊”,这似乎就是个任人拿捏的“软柿子”——所谓是“位卑言轻责任重,两头受气背黑锅”!

+ s; Q6 w) x: d8 n! F$ H' w) K
有人曾经对此做过形象讽喻:“安环人”干的其实和交警差不多,但是,出了交通事故为什么就没人抓交警呢?
. {: ^# I3 O9 N" g% C& w$ Q! c
这一次,历史又是惊人的相似,但愿悲剧不再重演!
5 X  x& N, E5 i( F5 o
——End——
# E- Q+ ]  O" `& [

7 K  m8 ]8 }1 W3 j4 u8 Z+ |& H
发表于 11-18 10:2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没有权责,那为何要背负相关的事故追责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用户名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ISO爱好者 ( 鲁ICP备09041441号-1 )

GMT+8, 4-20 14:1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