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用户名
 免费注册用户名
各版块官方QQ群号新手如何获得更多贡献值审核员注册挂靠推荐如何成为国家注册审核员新手入门必读-论坛版规
查看: 1764|回复: 0

工厂管理,快速突破生产瓶颈五部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9-20 22:4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用户名

×
工厂管理,快速突破生产瓶颈五部曲
- U0 p7 B# V4 ?. }& {- j2 N  L5 D$ W原创: 张应春  朗欧企管 + I9 v' w9 Z8 q* U( z

# S1 I0 d0 a+ [$ s0 K9 W0 S% K瓶颈
: V% J' s* X% _导语:生产瓶颈指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阻碍生产顺利进行的因素,通常分为“动态的瓶颈”和“静态的瓶颈”。“动态的瓶颈”是指每天在生产过程中,随机发生的人员、设备、物料等影响生产正常进行的瓶颈。比如,因为原材料供产不及时,造成间歇性的停工待料;“静态的瓶颈”是指长期由某一个瓶颈因素导致最终形成诸如产量不足、效率不高、品质不良的现象。
- \7 U" l8 P7 ]- d5 l" W) Y* t3 S' C' ]7 T) c- e
无论是“动态瓶颈”还是“静态瓶颈”,都需要管理者在生产管理的过程当中快速地去解决。然而,很多企业处理生产瓶颈的方式像搞“运动会”一样。比如,企业遇到产能的瓶颈,屡屡无法按客户交期交货,于是,通过“下死命令”,加班加点的方式赶工出货;还有的企业采用“人海战术”,50个人做不出来再加20个人,加了20个人后还做不出来,就再加10个人……  \$ `- g8 }; S4 Z7 g) u  `& z! P
3 {) m: Q, K8 C6 X2 {' }
“人海战术”、“加班”,我把这些方式称之为“救火”,其结果往往低效。快速突破生产瓶颈,除了这些方式之外,有没有更加有效、“高能”的方式呢?今天我将带你了解,朗欧老师在企业里面开展管理咨询的过程当中,快速突破生产瓶颈的具体方法。我总结为“快速突破生产瓶颈的五部曲”:' l) Z2 ?) ?# P; O7 w
1、数据统计。 ! o4 b0 k+ Y. I% @& W
2 R7 k: E) V! R' a& M2 r7 f$ Q* j
一谈到数据统计,很多管理者就会讲:“我有统计不良率,我有统计工序的产量……”这只是浅层的数据统计,我们要做的是更深层次的数据统计。& f& }- L! j$ M

' a; e+ ]% T; }4 H/ q8 f- \8 I数据统计的背后意味着问题的呈现,所以,管理者在做数据统计的时候,不要只统计一个结果数据,而忽略过程数据的统计,因为,这样就会导致制定突破瓶颈的改善动作的时候,没有针对性,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1 i( x2 V' H  p
# o# q. O4 Y; \% }. f数据统计的正确方式是怎么样的呢?数据统计分为结果的数据统计和过程原因的数据统计。比如,某一个工序产量不高,需要做好如下几个数据的统计:(1)产能负荷数据的统计,即产能负荷分析;(2)是什么原因导致产能不高:品质问题?工艺问题?技术资料问题?要通过数据统计出的每个问题所占的比重;(3)如果是品质问题占比最大,还要进一步细分统计造成这个品质问题的各种原因的占比。 通过层层分解,层层细化的方式统计出每个问题的占比,这就是过程原因的数据统计。
1 F! e3 }, V3 z+ \4 N, b/ W$ v/ a1 F
问题的背后是效率。只有把问题占的比重一个一个统计出来,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措施。所以,首先要做的是数据的统计,而且这个数据统计不是浅层次的、结果性的数据统计,而是背后有很多原因的、过程的数据统计。
$ v% M4 e  d- }7 ~, Z0 V6 h
1 G- R) ^- c6 p# ?2 V- H2 C5 P+ c“用数据做管理”是每个管理者自我革新、自我突破的一个点。生产管理者要摒弃靠经验、靠感觉做管理的习惯,要用数据统计的方式,要用量化管理的思维去解决、去突破工厂的生产瓶颈。
8 r! Q* S& }6 W2、问题分析。* D' m3 f8 d: a7 o# G2 M

3 E+ H2 f, v4 O有了前面非常细致的数据统计以后,问题分析就有了基础。围绕着物料问题、品质问题、工艺问题、计划问题,逐个进行原因分析。其实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瓶颈问题,很多人都心知肚明,因为天天在车间现场,几乎都是专家。貌似原因分析是多余的。但是,我这里讲的原因分析,是为后面制定改善动作而做的深层次的原因分析。
# l5 ]- I; s# V1 U7 E  V  W( b' Z8 v2 X8 B( B
还是产能瓶颈的例子,一个企业因为订单量的增加导致交期延误。通过负荷分析,表面上看起来是效率不高的问题,但通过深层次的原因分析会发现,往往是由于企业的产品结构没有调整,企业的工艺没有进行变更而导致的。原来经过这道工序的这个产品类型,它的操作量相对小一点,而现在换了一批产品呢?可能某一个工序,它的工作量有一些增加;再比如说品质问题,是不是上工序导致的,然后本工序又是哪些原因产生的呢?
6 q% q3 l  U$ m, T1 ~+ \
0 J4 l, D5 d$ r9 K* O所以,要进行深层次地挖掘,深层次地去分析问题背后的问题,分析到很多问题的产生原因不需要过多地去解释为止。! [3 E4 D! `. B! B8 ~
3、改善动作的确定。$ W% T1 w8 e2 y* v

' j; C, n. w# J! ]4 e# Y有了数据统计,有了原因分析,紧接着就是非常具体的改善动作了。
8 u2 q/ B) ^, S+ m) X
8 z6 s2 [1 v9 r0 k' M/ R" j. S“改善动作具体、责任明确、分工细化”这是确定改善动作的核心要素。即每一个问题,每一个改善动作背后都要有对应的责任人、对应的完成时间,对应的具体工作,一定要防止“假大空”。5 h4 f! k+ B; Y7 t  d
4、持续的动作固化。& l+ E  n; L  K0 m0 ~

) y. A% J4 b* Q- ]1 _5 x0 B) u很多企业的老板经常跟我讲:“张老师,工厂的很多问题我都知道,因为从建厂以来,很多工艺的设计,包括业务的开拓我都亲自参与,所以,各个部门的问题,各个瓶颈问题,我都知晓,我也都明白这里面的原因,但是每次我亲自去抓,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但,我一走或者过一段时间不去关注,问题就又复发了。”# d. N% Z0 G( [4 ]6 G
# k+ {, t1 D1 V; H/ w
其实,这个里面的问题是什么?我们在做一个改善项目的时候,我们在突破一个生产瓶颈的时候,没有将有效动作进行固化。
3 Y% p' B! W; u' i; k; s  y/ o2 Y4 y/ Q" q
如何固化?就是用管理的方式把有效的改善动作形成持续的改善机制。比如说,很多品质控制的动作,那我们从品质检验的各个流程把它规范起来;员工的操作动作,我们把它用作业指导书、用操作动作视频把它固化下来。通过管理的方式方法,通过稽查,通过管理者的频繁持续的检查,瓶颈的突破不仅仅是把效率提升了,把品质问题解决了,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这个瓶颈的突破,把企业的流程规范化,把企业的团队培养出来,我觉得这个是我们要注意的一个方面。! [2 ~1 u6 t  `+ Z% F4 o+ N
5、对效果落地的考核。
; W% m$ _# N5 u7 i3 F1 p) D. g3 B" C5 P1 D/ i: t0 n- `
我经常讲,衡量一个管理动作是否能够长期有效地被执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标准是:能够对这个管理动作、流程进行考核。1 Y& M0 j# E9 r5 m

# q; O4 [$ F$ H( l  H改善工作做好以后,并取得了效果,紧跟着就要用考核、绩效管理的方式,把整套改善方案形成一个闭环,这个闭环就避免了“做做而已、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改善效果反弹”的问题。
# l' D2 N; W, p& w" }% X& O) ^5 @- t
管理者要通过绩效管理的方式、考核的方式把业绩效果与员工的收入挂钩。就像很多以计件薪酬体系为主的企业,容易出现很多的品质问题,因为员工很多时候只管效率,那我们通过现场改善把瓶颈突破以后,通过把各种流程规范化以后,再做一个绩效收官的动作,就让品质、成本、效率情况跟员工的收入挂钩。如果没有“绩效管理、没有考核”最后这个闭环,过一段时间,这个改善动作也会慢慢变成假动作。这是企业突破现场瓶颈要注意的方面,也是最容易让很多管理者、老板忽略的方面。
+ C, q7 _: r# o% s  h, `结语
7 q" I/ e" q9 i: I2 @0 e+ x* M  J9 N8 m( z4 f+ N
快速地突破生产瓶颈,需要从这五个步骤入手:数据统计、问题分析、改善动作确定、动作的持续固化、绩效考核的机制的建立。
) A9 M3 q- V( y' }& d$ b
6 ]8 S$ ]0 N2 @6 j% 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用户名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ISO爱好者 ( 鲁ICP备09041441号-1 )

GMT+8, 4-20 14:4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