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用户名
 免费注册用户名
各版块官方QQ群号新手如何获得更多贡献值审核员注册挂靠推荐如何成为国家注册审核员新手入门必读-论坛版规
查看: 1735|回复: 1

领导员工的最佳风格是学会放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19 11:5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用户名

×
领导员工的最佳风格是学会放手1 h6 M$ U. a/ v) U
黄珊 [url=]华章管理[/url] 昨天
7 D0 a1 i- X6 k7 U- J/ b* i9 ?9 I# d; ]( e' z
导读:相信许多HR同行现在和笔者一样,刚刚结束了年中忙碌的绩效考核。

  F+ N: f, u+ |) {* B. Z# L
老板要求数据、报表尽量详实地反映企业上半年的经营管理状况,员工希望能通过公平的绩效考核拿到自己应有的酬劳。
1 v+ J# `3 O' }/ |
这其中,最紧张的应该是企业的中层管理者,也就是各部门负责人。绩效评估的好坏能直观地反映出平时的管理情况,是否能对上对下都有一个满意的交待。
) q: u, w5 D2 R, J6 ]
当然,笔者今天不是要讨论如何去做绩效评估,而是反思,要做一个怎样的管理者,才能在最后的考核中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以下,Enjoy:

: X8 X4 c+ Q7 T& i# {! H% @6 k( }5 t( l
有观点认为,在理想的职场中,管理者应不断向直接下属提供指导。这之所以必要,是因为组织和职能总在快速变化,要求员工持续升级技能。

( z6 W* Z8 @7 `% T" y- @: f; `5 ]
然而在现实中,不间断的指导很少见。管理者任务繁重、时间压力很大,因此“帮助下属提升技能”经常排到待办清单的最下面。
  E- T# K# }8 A. l5 ^$ [
一项调查显示,HR领导者希望管理者拿出36%的时间培养下属。但另一项针对管理者的调查显示,这个比例平均只有9%,而在很多员工看来,这也很难达到。
. @" x& n& n- x! g& G. N, A
不过根据一项研究,9%的比例或许并不算低。对于辅导员工,并不是投入的时间越多越好。

- ^6 c  Z5 X) D- n( s9 y* x0 z7 l8 f4 Z) Z2 Z# |1 ^: [
01 选出最佳类型

$ p) X: j  e) `+ \6 S
为了解管理者如何更好地提供指导、帮助员工成长,有研究人员调查了来自多个行业的7300名员工和管理者,并采访了100多名HR高管,调查了225名HR高管。

' e% ?8 x: x) l4 R, Y
研究者的关注重点是,在当下繁忙的工作环境中,最佳管理者如何培养员工。总结出了九十项要素,并归纳了4种指导员工的风格:
+ @& S$ i& p, v! G- D
1. “教师型”管理者

0 c# }& f  G" `8 b/ G8 \8 `% b
管理者依据自身的知识和经验指导下属,提供的反馈以建议为主,并亲自指导员工的学习和发展。

) ]# ]$ `- B6 P$ C1 X) Q
很多这类管理者具备技术专长,在成为管理者之前进行了多年的独立工作。
3 f2 i; I/ _% i* o- d
这种类型在制造型企业尤为常见,典型的模式是“师徒制”。但是随着技术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这种类型的管理者越来越少见。
1 z: p5 `2 u% O$ w/ R
2. “全天候型”管理者
% G3 v$ F- M% Q) i/ i) s
管理者持续提供指导,积极帮助员工成长,并对员工的各项能力给予反馈。
( A7 R6 [/ f. _6 b, y& S- e
这类管理者的表现很接近HR人士的期待,他们把培养员工视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是所有类型的管理者中最投入的。

, z" N5 l3 U' h0 c; r
这种类型的管理者像保姆一样扶植着员工,伴随着员工从职场菜鸟成长为一名业务担当。

$ t4 Q( T5 b1 f* }( g0 }
9 X) M- I9 m' ^$ W1 m
2 q7 ]( r. u( F) f: M5 ]0 V% @  B
3. “支持型”管理者

! `. C7 s% @. r( v; w" H- P9 F8 H
支持型采取放手态度,常给员工正面反馈,并让他们负责自己的成长。
. c& @) L# B, e1 R# {- ?
这类管理者会在员工需要时出现并提供支持,但不像其他类型的管理者那样主动。
) d  I$ d" [; j7 @
放手是好,但是许多管理者把握不好“放手”和“放任”的度,以致最后组织成为一盘散沙。

3 }/ J+ P3 ^5 h* ?( {8 z# p1 A
4. “牵线型”管理者
7 M/ b( K1 e; n. {6 H8 G
这个类型的管理者会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提供指导,或把下属介绍给本部门或其他部门中更懂行的人。
/ ]' r( ^) E: `$ S- m- W: z  J
相比其他三类管理者,这类管理者用更多时间来评估员工的能力、需求和兴趣。他们认识到,很多技能更适合由其他人来指导。

+ x4 L- o' e0 c8 G& U
在组织中,四种类型的管理者大体平均分布,最常见的支持型占29%,最少见的教师型也占到22%。

+ x1 R: d3 L5 u* I; a
不过,本项研究的关注点并不在于各类指导风格的普遍程度,而是每种风格对员工绩效的影响。

6 M" [( i6 `5 u
管理者拿出36%还是9%的时间指导下属,对员工绩效的影响并不大。人力资源专家哈伊梅·罗卡认为,“管理者的指导时长与员工绩效之间相关度极低,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 O- z! d( l5 o. l0 m; y, p: R
极其敏感的全天候型管理者弊大于利。在所有类型中,全天候型管理者指导的员工绩效最差,而全天候型指导也是唯一产生负面影响的指导方式。
& S# j/ k' B; G% c2 u# I9 B& L+ R
研究者发现,全天候型管理者妨碍员工表现,主要有3个原因。
, N, a* ]4 Z4 `/ \$ t' r7 M" w) a
第一,这些管理者认为指导越多越好,但不间断的反馈可能带来压力和伤害。这有点像“直升机父母”——他们的密切监控不利于孩子的独立。

5 u- p* y% a% h+ z
第二,全天候型管理者未能充分了解下属需要提升的技能,因此提供的指导偏离员工的实际需求。
! O2 K$ P5 J% n" l7 q. {
第三,这些管理者一心想亲自指导下属,常常认识不到自身专业上的局限,结果自己还没学好就去教别人。
% d0 N$ K' f) T3 m" r4 z$ V3 ]0 |8 Z
最后一点最致命。管理者没弄清楚问题的答案,有时只能靠蒙,结果提供错误信息。

$ \" _5 }( \  v! ^' g; u: D* u; v& t; g6 C& w2 _0 ]; ], K/ s
( q0 R5 v. B, D. ?3 c5 E3 @
通过深入分析指导风格和员工绩效的相关性,研究人员找到了最有效的类型:牵线型管理者。

" |# ?9 u/ A1 d8 c- q4 m
这类管理者的下属成为高绩效员工的几率,是其他人的三倍。形象地说,牵线型管理者有点像职业网球手的教练。

1 q! U" w9 e3 Q! ?0 J% r
教练的指导对球手的进步最重要,但他不会事事亲自传授,而会引入力量、营养、具体技术(如发球、吊球、反拍击球)等方面的其他专家。
, i2 X8 {# a( f, d
尽管将部分工作外包,教练仍保持深度参与,负责寻找和聘用专业人士并监督整体训练情况。
- X1 d- B; g; b3 S9 f4 p2 Z
  s. T0 I# [% h' O% F7 c( G6 P
02 理念回归实践
5 ^" w2 o& y5 v2 K: K8 t3 b% p' [
管理者不可能知道所有答案。这是管理者必须要承认的一点。
) }+ L0 O3 \) B$ |
身处快速变化的行业,IBM在其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多次面临技术革新。当下,随着客户需求转向基于云端的SAAS(软件即服务)解决方案,IBM正处于新一轮变革中。

! ?7 L/ c$ `1 c- Y1 o; k1 ?5 ]
IBM现在近一半收入来自六年前未涉足的业务,业务转型必然要求文化转型。

  r2 q* R5 F4 N7 Z
IBM全面引入了设计思维和敏捷方法,这改变了员工的工作方式,让管理者更合理地组织团队为客户创造价值。这要求全体IBM人增加“牵线式”行为。

6 }/ _9 b( ]; K0 x% ?
IBM领导力发展负责人杰森·特鲁希洛介绍,他们正有组织地提供同僚互助式的学习机会。它让管理者能更好地响应员工实际需求。
8 i' e% F% B/ z7 P0 _5 Z
太多时候,负责学习和培训的部门只想推出新项目,进行所谓“创新”。但按照新思路,管理者会从员工的需求中寻找价值。新方法也有助于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 T1 N, i0 E8 D2 ]4 `6 O
如果为37万名员工提供培训,需要大量资源和时间。同僚互助显然效率更高,而且逐渐创造出网络效益。

" J; s6 y- s" L. q8 `4 G: k
这种方式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上,许多企业的员工都苦于找不到有相关技能的同事互相学习。IBM却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 j+ Z4 g* o9 K  ]8 s- F* D
% Q# H- q) o. W' c2 O$ r% Z) b
+ t. x9 T+ a4 F! }
他们创建了一个叫Coach.me的平台,用于发布技能需求和解决方案信息。无论是写代码等“硬”技能,还是给予反馈等“软”技能,平台都可以把能提供帮助的同事推荐给有需求的员工。

& M; F, y4 l& g/ Q- K
这样,员工就能主动满足自身技能需求。另外,这个平台也和公司的数字学习论坛Your Learning互联。
3 O5 K5 O/ y) w6 @
但是问题又来了,员工如何为不认识的同事提供指导呢?要知道,每个人都很忙,许多员工或许会问:“我帮助你有什么好处呢?”

! y) r# `* @0 ], t
IBM将其纳入了绩效管理流程,它包括五项要素:业务结果、客户满意度、创新、对他人负责以及技能。他们正创造一项广泛共识:通过互助,共同帮助IBM成长。

" }9 r1 `7 x8 |0 a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把指导工作分解给众多员工,并不是让管理者逃避培养下属的责任。

3 S( W9 y3 S. p5 A9 E
IBM的管理者必须对下属的成长负责,必须以身作则,通过不断学习来保持进步。想在IBM获得成功,必须按照市场的要求,以指数级速度学习。
) }1 ~8 Z/ _8 `8 A. F: L8 T

- o3 Q% f, [1 y# x" z& W* |
03 学会放下才能更好前行

4 h) U) h7 g! c- w! O2 Z
管理者采取牵线型指导方式,首先要改变心态。传统上,管理者就是要给员工下达指令,牵线人则更多意味着学会提问、提供个性化反馈,并把能提供帮助的人介绍给下属。
$ J& r6 Z8 `- p, X/ S
很多时候,自我认识和坦诚是最困难的:成为牵线人,管理者必须认识到自己没有资格传授特定技能,并且要向下属承认这点。这并不是自然而然能做到的事。

: G6 a. x! `5 Z  Y9 W
鬼谷子说:“用之于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箝可从,可箝可横,可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虽覆能复,不失其度。”

% W( e' `  f0 Z; Y
管理者要在清楚认识到自己下属的实力之后,在平时还要知道对方所说的话中隐藏的意思,从其中了解他们,然后再去根据员工的个性制定特定的指导。
/ o0 b; u5 j- Q+ y: G. K7 S
$ @) _3 E1 U) e8 k  W

- C/ ^+ y" c! E# l) C: Z; y
研究者认为,管理者首先应减少对指导频率的关注,而更加关心深度和质量。你是否真正了解下属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所需的技能?
. M( l& C1 a; `. |$ `& V# z
其次,管理者不能只与下属一对一沟通,而要在团队中公开讨论,鼓励团队成员相互指导,并点出具备特定能力、值得他人学习的员工。

- X/ A8 T5 r) v* y: ]4 H# l, }
接下来,管理者可以进一步拓展,鼓励下属与其他部门的同事接触,学习无法在团队中获得的技能。

7 [4 Z! V8 A& C
对员工来说,相比其他类型管理者,跟随牵线型管理者工作显然更好。那么,如何在入职前判断管理者的风格?

: a; w: G* Z3 \0 @) S! \% k
研究者建议,应提前向未来老板直接询问,并私下与领导的下属交流,了解管理者在培养员工方面的表现。

, r) [/ B) D. m% k  {/ @2 x2 y
管理者和员工的注意力应从绩效谈话的频率转移到沟通质量,以及帮助员工获得技能的方式上,而指导员工的最佳方式是成为牵线者。
# l3 m- K7 R4 c; ]
但是笔者有必要强调一下,“牵线”不是左手倒右手,而是学会在管理中放手。

) _) X7 g& F% y4 f# y# H- N: H# H
有一些管理者在分配任务的时候总是说:“这个任务你自己干吧,不用什么都问我,到月底的时候给我看看就可以了。”

: A; R5 z& c% b2 t3 P
这个时候下属会觉得,领导不重视这项任务,还觉得领导把这么简单的任务交给自己是大材小用,最后会觉得自己的工作没什么意义。

2 R+ `8 P/ H' {" h' v5 |; a: l2 d
这就是不负责任地放权带来的后果,这样不仅不能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反而会引起员工不满。
4 q  _6 ~4 `: Y9 Y4 T
牵线应该是在充分掌握双方的信息后,再决定要不要将两者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而不是让他们自己去了解、沟通。
  @: w0 D' C' ~  M) j4 k
这是一个矛盾体,管得太紧就会让双方员工没有创造性,放得太过就会场面失控。管理者不仅要懂得放,还要懂得放到何种程度。

, U7 ^) N# k3 @8 ^: [1 n- j  w
此外,管理者还要注重培养员工之间的信任度,要明白牵线和信任之间存在着敏感地带。管理者要把握好这个度,保持头脑的清醒,维护企业向整体目标的方向发展。

  K% a; t1 u6 t- V* C0 K* |
来源:人力资源杂志 (ID: chinahrmo)

( o5 W' r+ W+ {  G5 H0 f* h5 G! x. ?* X/ \- W( \4 U
发表于 2018-8-19 16:5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员工按制度、规章、图纸干,领导只须引导及监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用户名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ISO爱好者 ( 鲁ICP备09041441号-1 )

GMT+8, 2025-10-20 20:1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