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用户名
 免费注册用户名
各版块官方QQ群号新手如何获得更多贡献值审核员注册挂靠推荐如何成为国家注册审核员新手入门必读-论坛版规
查看: 2643|回复: 2

干货--企业运用SPC十大误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7-14 20: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用户名

×
干货--企业运用SPC十大误区
  V  }* }1 [. k; C1 j' g- L2 H大中国质量联盟 [url=]中质盟QAC[/url]- C" w5 I6 N4 v% J$ p, P
前言
统计过程控制SPC,作为一个非常经典的控制方法,在质量界享誉百年。但在中国的许多企业应用过程中,由于对SPC的理解不足,使用不当,根本没有发挥它的价值。本文总结了SPC使用十大误区,看看是否中招。

# I0 w* S; U4 D8 P5 c) p
1

% b$ {- q: ~: d8 B9 s$ |
. m9 o. E6 o% q1 O3 Q" m
SPC实施中的十大误区

0 |7 L; \6 Y. R' ^  }; ~
% u; W: ]- ^4 w2 t
没能找到正确的管制点
不知道哪些点要用管制图进行管制,花费大量的时间与人力在不必要的点上进行管制,殊不知SPC只应用于重点的尺寸(特性的)。那么重点尺寸/性能如何确定呢?通常应用FMEA的方法,开发重要管制点,严重度为8或以上的点都是考虑的对象(如果客户有指明,依客户要求即可)。
& v' @3 g+ W( q4 h- \! {
2 O# N1 T  I4 H4 L2 _* C9 v* S! N
" q2 Y8 f1 Z9 T' r  o
没有适宜的测量工具
计量值管制图需要用测量工具取得管制特性的数值,管制图对测量系统有很高的要求。通常我们要求GR&R不大于10%,而在进行测量系统分析之前,要事先确认测量仪器的分辨力,要求测量仪器具有能够分辨出过程变差的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精度方可用于制程的解析与管制,否则管制图不能识别过程的谈判。而很多工厂勿略了这一点,导致做出来的管制图没办法有效的应用,甚至造成误导。
) K6 _  L2 H3 w+ h9 G9 d
没有解析生产过程,直接进行管制
管制图的应用分为两个步骤:解析与管制。在进行制程管制之前一定要进行解析。解析是目的是确定制程是的稳定的,进而是可预测的,并且看过程能力是否符合要求,从而了解到过程是否存在特殊原因、普通原因的变差是否过大等致关重要的制程信息。制程只有在稳定,并且制程能力可以接受的情况下,方才进入管制状态
解析与管制脱节
在完成制程解析后,如果我们认为制程是稳定且制程能力可接受的,那么,就进入管制状态。制程控制时,是先将管制线画在管制图中,然后依抽样的结果在管制图上进行描点。那么,管制时管制图的管制线是怎么来的呢?管制图中的管制线是解析得来的,也就是说,过程解析成功后,管制线要延用下去,用于管制。很多工厂没能延用解析得来的管制线,管制图不能表明过程是稳定与受控的
& u/ ?* `. c5 z. v
管制图没有记录重大事项
要知道,管制图所反应的是“过程”的变化。生产的过程输入的要项为5M1E(人、机、料、法、环、量),5M1E的任何变化都可能对生产出来的产品造成影响。换句话说,如果产品的变差过大,那是由5M1E其中的一项或多项变动所引起的。如果这些变动会引起产品平均值或产品变差较大的变化,那么,这些变化就会在XBAR图或R图上反映出来,我们也就可以从管制图上了解制程的变动。发现有变异就是改善的契机,而改善的第一步就是分析原因,那么,5M1E中的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呢?我们可以查找管制图中记录的重大事项,就可以明了。所以,在使用控制图的时候,5M1E的任何变化,我们都要记录在管制图中相应的时段上
8 G0 G+ `! i4 f& G' `
不能正确理解XBAR图与R图的含义
当我们把XBAR-R管制图画出来之后,我们到底从图上得哪些有用的资讯呢?这要从XBAR及R图所代表的意义来进行探讨。首先,这两个图到底先看哪个图?为什么?R反应的是每个子组组内的变差,它反映了在收集数据的这个时间段,制程所发生的变差,所以他代表了组内固有的变差;XBAR图反映的是每个子组的平均值的变化趋势,所以其反映的是组间的变差。组内变差可以接受时,有明分组是合理的;组间变差没有特殊原因时,表明我们在一段时间内,对过程的管理是有效的、可接受的。所以,我们一般先看R图的趋势,再看XBAR图
) n" r2 `# T! e
管制线与规格线混为一谈
当产品设计出来之后,规格线就已经定下来了;当产品生产出来后,管制图的管制线也定出来了。规格线是由产品设计者决定的,而管制线是由过程的设计者决定的,管制线是由过程的变差决定的。管制图上点的变动只能用来判断过程是否稳定受控,与产品规格没有任何的联系,它只决定于生产过程的变差。当西格玛小时,管制线就变得比较窄,反之就变得比较宽,但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存在,管制图中的点跑出管制界线的机会只有千分之三。而有些公司在画管制图时,往往画蛇添足,在管制图上再加上上下规格线,并以此来判产品是否合格,这是很没有道理,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 I# G) F5 U+ y  t4 B. H8 i# m
不能正确理解管制图上点变动所代表的意思
我们常常以七点连线来判定制程的异常,也常用超过三分之二的点在C区等法则来判断制程是否出现异常。如果是作业员,只在了解判定准则就好了;但作为品管工程师,如果不理解其中的原委,就没有办法对这些情况作出应变处理。那么这么判定的理由是什么呢?其实,这些判定法则都是从概率原理作出推论的。比如,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产品特性值呈正态分布,那么点落在C区的概率约为4.5%,现在有三分之二的点出现在4.5%的概率区域里,那就与正态分布的原理不一致了,不一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异常。

9 o/ z" H1 G+ T9 E. l) Z0 v
没有将管制图用于改善
大部分公司的管制图都是应客户的要求而建立,所以,最多也只是用于侦测与预防过程特殊原因变异的发生,很少有用于过程改善的。其实,当管制图的点显示有特殊原因出现时,正是过程改善的契机。如果这个时候我们从异常点切入,能回溯到造成异常发生的5M1E的变化,问题的症结也就找到了。用就管制图进行改善时,往往与分组法、层别法相结全使用,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 ?& ~. I1 B# A
管制图是品管的事情
SPC 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全员培训。每一个人员,都要了解变差、普通原因、特殊原因的观念,与变关有差的人员,都要能看懂管制图,技术人员一定要了解过度调整的概念等。如果缺乏必要的培训,管制图最终只会被认为是品管人员的事,而其实我们知道,过程的变差及产品的平均值并不由品管决定,变差与平均值更多的是由生产过程设计人员及调机的技术人员所决定的。如果不了解变差这些观念,大部分人员都会认为:产品只要合符规格就行了!显然,这并不是SPC的意图。所以,只有品管在关注管制图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需要全员对管制图的关注
# ~4 g6 G+ U) K& C2 }
2
- G! l: w9 c5 ?. d5 O# U
/ A9 g7 m7 T% H2 l7 _
SPC实施参与人员

7 n+ b8 q  w6 L9 G
0 `! }" |$ s7 s1 g
SPC实施需要哪些岗位的人员参与呢?其实简单的说就是与生产相关的人员都要参与,建议参与SPC实施的人员至少包含:
  • 工艺员
    ! E9 {+ \( M6 z1 H. X$ n+ |
  • 工艺管理人员
  • 质检员
  • 质量管理人员
  • 生产操作人员
  • 生产管理人员
  • 设备管理人员
  • 信息部门技术人员
  • 信息部门管理人员
  • 企业高层领导

    - f8 n; j9 A! G( [* N5 k4 y2 J

2 H6 K; E2 e9 U; {9 Y1 O
3

" U  w- S7 W( d3 O! s. o
实施SPC的步骤
* Y3 f6 l8 O; E1 n# y0 M0 q+ ]3 V* X
实施SPC的步骤建议如下:
  • 选择关键工序、关键参数
    / Z+ I( t2 F( k# a4 F4 k: b
  • 确定参数的控制图类型、子组、判异规则及预警
  • 确定参数采集频率,进行数据采集,并进行数据清洗
  • 实时监控分析
  • 确定异常处理流程
  • 确定质量改进流程

    1 \0 `( m* Q. ]0 E
/ k" P8 o5 w6 s: e& X
后话  I! d0 \+ R9 v, E
通过实施SPC工具,将质量管理节点前移,实现质量管理由结果控制向过程控制转变、由控制指标向控制参数转变、由人工控制经验决策向自动控制科学决策转变的三个转变,通过SPC工具的实施,关注于质量的生产过程,提升质量合格率,并保持质量的稳定。
- m/ K( b) `! u
3 W: D% U  ]% ?1 O; }
发表于 7-14 20: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简练有用,干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6

回帖

6625

积分

博士

积分
6625
发表于 7-14 21:02:11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用户名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ISO爱好者 ( 鲁ICP备09041441号-1 )

GMT+8, 4-21 05:0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