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L0 ~% s+ S2 r
马上就要到6月了,一年一度的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即将开始,各地都在紧锣密鼓地组织大量具体的活动,“痛并快乐着”的一个月即将拉开大幕。“安全生产月”活动始于2002年,笔者从2003年开始,连续参与了15届“安全生产月”活动,历年筹划、准备、实施活动的点点滴滴仍然历历在目。“安全生产月”活动是我国结合国内安全生产实际的一项创新举措,在提高全民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生产水平方面发挥了历史作用。
* {0 Y6 z1 J, p/ V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安全生产月”活动在形式、内容、效果等诸多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安全生产月”活动逐渐成为不少地方政府和安全监管部门的鸡肋,“弃之不能,食之无味”。
- e& o- T9 d; q
1 j( m. l2 ?' |4 s% k, }“安全生产月”活动经常是政府的“一头热”。可以看到,各级“安全生产月”活动的主导者、实施者都是以地方政府,或者说就是安全监管部门单打独斗为主。地方安全监管部门自己搞不少活动,比如轰轰烈烈搞个咨询日,炎炎烈日下,没有几个市民会去咨询,现场的工作人员却比群众多得多。
- L6 v( `# z' j# i* B( }
最常见的镜头是领导满头大汗地去现场各个展位巡视一下,看望一下工作人员。或者,集安全系统之力搞个统一执法行动,现场气势浩大、万箭齐发,画面很好看,甚至累到了一批执法人员,但是在企业、群众那里却始终无法获得共鸣,教育效果也低得可怕。
" z0 B- n! P( k- ]1 |
7 H/ t3 e" s5 B
3 R7 B, W; e/ E) C p, o* G- i再就是活动的形式单一、僵化。我记得当年写原东山区2003年“安全生产月”活动总结时,我还做了个统计,共发出各类宣传单张、印制海报、挂横幅多少多少,在那个非智能手机时代,这是一个主要的安全知识传播渠道。但是,你再看看14年后的今天,在智能手机时代,在新媒体发展的时代,我们多少个“安全生产月”活动总结里面还在讲传单、海报、横幅的数量。
- `# F( T2 i3 ?! U. t7 ?
这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活动形式十余年不变,至少没有大变。我们可以看看各地的活动方案,大同小异,无非就是宣讲、执法、应急活动等等。在这个五彩斑斓、精彩缤纷的世界,僵化的形式、单一的填鸭已经引起不了群众的任何兴趣。
" n: `3 V9 i* t
宣传内容没有创新。“安全生产月”活动中,年年组织各类安全生产宣讲,但是,反反复复宣讲的内容却差不多,总是在炒剩饭,营养价值不高甚至没有。我曾经见过“某专家”的一个万能PPT,十年前和十年后的内容没有什么差别,唯一的差别就是个别图片是新的。
2 Q! a0 ~' b" ]# s4 A$ p
我们身处“内容为王”的时代,宣传教育如果没有“痛点思维”,不能抓住受教育者“心灵中最柔软”的那块地方,不换位思考,那么出来的东西很容易都成了“豆腐渣”,没人愿意动筷子尝试一下。
: Q( k+ d1 ~2 q; t/ G3 ?3 D6 W
% g Y N4 q" I/ I; d7 D! |9 I9 z9 P' s) a
“安全生产月”活动要做好,就要想办法把企业、员工调动起来,让他们来发起活动、组织活动、参与活动。所以,要把“安全生产月”活动做好、做活、做出效果,关键就是要做好“三个台”,那就是政府打造平台、企业走向前台、员工走下看台。
, s X$ |* @6 v* [8 `) r
政府打造平台。就是政府及其安全监管部门要打造各类安全生产比赛、评比、活动,打造各式各样的平台,做“裁判”。比如,举办一个安全文艺作品大赛。首先就是要海选各类文艺作品,我记得有一年我们举办的一个比赛报名参加海选的作品有70至80个,分布在50至60个企业。
2 H& c1 u! U: M- c5 ]' D
我们就以50个企业参与为例,那么这50个企业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参与节目的编排、内容的制作、选手的排练,在准备的过程中就有上千人参与其中,准备节目的过程就是一个安全教育的过程。
: O/ z5 O/ s8 S: d
这其实就是一个从“点”到“面”的过程,覆盖面大、宣传效果好。一旦作品入选,企业的投入更大,参与的人力更多,效果也更好。这些年来,笔者所在的广州开发区安全监管局曾经组织过安全促进项目大赛、安全“舞林大赛”、安全挑战赛、安全DV作品大赛等等,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评奖、企业的评比,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到各类安全比赛、交流中来。
( I3 a6 u2 B, r( A$ V5 F% V: K
/ K2 H: u0 E0 \, p) Q' v
1 l% e! W, C: @
企业走向前台。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也是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的主体。要引导、鼓励、支持企业结合自身特点组织“安全生产月”活动。笔者曾经多次参观企业的“安全生产月”活动,发现很多企业的活动接地气,和厂区的安全生产情况结合的非常好,宣传活动能够和员工产生强烈的共鸣,现场效果非常好。
% q; R% v0 i& T) q/ L0 [7 }
因此,政府要把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鼓励企业上面,可以通过活动先进评比、观摩等形式推广和鼓励企业去组织自己的活动,甚至是组织区的层面的活动。比如“安利杯”全国安全促进项目大赛,就是由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组织的一项全区性活动,今年是第五届,已经突破区的层面,向全国征集项目参赛了,实现网上视频直播,效果估计不是一般的好。
1 h M3 A9 m6 q! L$ A& Q( v: k
( _; C. ]! s; i( N* \# H0 p7 g4 x
9 _* `0 t/ O: e8 E4 r) ~( k/ `1 U1 x+ k. y* D$ |
员工走下看台。以前,我们的“安全生产月”活动都是政府、企业拼了老命组织,然后组织员工去看,员工可能还老大不乐意。“安全生产月”活动如果缺乏了企业员工参与,那就是独角戏,注定是失败的。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员工的智慧是无穷的,如果把他们引导到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上来,一定会有奇效。
4 n! i& t% Q; {. u
这些年来,我们很多安全文艺作品的创意都来自一线员工,比如安全文艺作品《安全到家》、《安全是朵幸福花》、《刀随我梦》等等,宣传效果杠杠的。我们也发现在安全促进项目大赛中,很多的巧妙创意都是来自一线员工。所以,政府、企业一定要引导员工主动参与到“安全生产月”活动中来,让活动能够互动起来,效果自然会好起来。
; L1 Z `* Y# I f, d( G
所以,把“三个台”打造好,让政府打造平台、企业走向前台、员工走下看台,才能让“安全生产月”活动不成为鸡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