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天津北方网消息:2018年4月26日20时40分,中石化工建设有限公司(原中国化学工程第十二建设公司)5名工人,在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维修作业时,发生氮气中毒事故。其中1人死亡,2人入院救治,2人入院观察。
$ `/ y0 @+ y$ S( Q2 w事故发生后,相关部门第一时间赶赴事故现场,全力组织救援工作。事故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R1 f6 Z$ Q- ^$ O1 h a! }3 Q4 }8 f: W4 [' ?- Z& m( K
3 _8 B3 G; O, }2 j8 r0 }" o/ ?1 \. D4 Z4 M
氮气,被人忽视的危险!!
! L4 x: M: O }5 L- _/ A' N2 X: i2 h
氮气无色无味,并且空气中含有氮气为78%,这会导致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氮气的危险。氮气到底有多危险?
/ l5 N$ ]' m4 Y
根据全世界化工行业的统计,在化工行业内,每年死于氮气窒息的人数远远超过其他有毒气体中毒死亡以及火灾爆炸死亡的人数,氮气已经成为化工行业第1杀手。
! i4 B) @# v6 q5 x
. Q4 ]$ z5 G r/ i$ K2 Y, E为啥氮气致人死亡?
0 e' [% q) [# j7 r' d2 E$ w窒息机理:氮气与二氧化碳、甲烷、乙炔、氖等都是直接窒息性气体。其特点是自身浓度增大导致空气中含氧量降低而发生窒息。一般当空气中氧含量低于18%时,就会发生窒息事故。
2 E! l) [" [" b1 B
氮本身对人体无甚危害。
% I% i, ]6 b: z1 u6 n" b! {) C: u
* H! @9 n* v \; d: _
人体需要氧气才能生存,下图展示了不同氧浓度对人体的影响。
( L5 A* f1 F' ]/ I: t; e" W
5 H7 A p2 d, k, o5 L8 _危险来临,毫无预兆!
% o0 e$ B+ P1 O+ k# \+ ~
氮气为无色、无味、无嗅的惰性气体,是不能仅凭感官判断相对封闭空间中氮气是否超标的。
9 z, A; b, f) `* _/ d$ u当空气中氧浓度降低时,窒息性事故的发生往往没有明显的预兆。
6 [0 q! j* ^3 E
2分钟,便难以自救!
' g+ D5 Z0 g; [2 l/ G5 f% |1 I, }据资料记载,氮气窒息事故发生时,受害者只要在相对浓度较高的氮气空间中停留2分钟就很难有逃出或自救能力;当工作空间中氧浓度<10%可立即使人窒息死亡。
0 x( I0 t) `( d( g: R: F: `1 ?6 n1 e _9 d: F
窒息性气体有哪些?
3 p8 e+ Q) h: K: y \4 [窒息性气体过量吸入可造成机体以缺氧为主要环节的疾病状态,称之为窒息性气体中毒。窒息性气体有哪些?
; H, A# S9 I- H; P; f单纯窒息性气体:氮气、甲烷、乙烷、丙烷、乙烯等。
血液窒息性气体: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
细胞窒息性气体:氰化氢和硫化氢。
1 U3 i z5 s& i8 @; ?- {/ w
8 ^( U9 X4 J# P$ U9 U- B& {
* `1 u( H; P1 ` u窒息事故的高发地点有哪些?
. R$ m" ~4 Y/ M* c
多数单位存在可导致窒息性气体中毒的场所,常见的密闭空间有:
' F% y9 M4 U P/ B6 V! r/ o3 W; r. A' ~
& ^; |( p0 D8 i5 S o t各类储罐、容器、反应釜、铁路罐车、舰艇船舱、密闭运输通道、地下管道(如电缆沟)、烟道、隧道、坑槽、竖井、污水池、地窖、污水井、污水渠等。
; {. l3 Q+ B( `2 g/ d
这些作业场所往往是单位非常规、非连续作业的场所,很多单位对这些作业场所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往往十分薄弱。
: L t, m& R1 P7 h3 O
/ Q' R: D& J" X& Z7 H' R6 ~如何预防?
. |) e% M" r1 |, x
1、对从事有毒作业 、有窒息危险作业人员,必须进行防毒急救安全知识教育,其内容应包括所从事作业的安全知识、有毒有害气体的危害性、紧急情况下的处理和救护方法等。0 N3 H9 x- }4 M
0 v1 x1 D" Q! b2、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必须对作业环境的氧含量、可燃气体含量、有毒气体含量进行分析。取样分析应有代表性、全面性。
6 m; {! p2 T! J+ @" E3 E+ Z
受限空间容积较大时,应对上、中、下各部位取样分析,保证受限空间内部任何部位的可燃气体浓度和氧含量合格(当可燃气体爆炸下限大于4%时,其被测浓度不大于0.5%为合格;爆炸下限小于4%时,其被测浓度不大于0.2%为合格;氧含量19.5%~23.5%为合格),有毒有害物质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车间空气中有毒物质最高容许浓度”指标(硫化氢最高容许浓度不得大于10 mg/m3)。
$ D% {! S: M+ t4 [$ _) ~* h
分析结果报出后,样品至少保留4小时。受限空间内温度宜在常温左右,作业期间至少每隔4小时复测1次,如有1项不合格,应立即停止作业。
6 Z# c5 U D7 e% Q* T& `' L& P
3、限制进入人员数量,尽可能少的人员进入,假如进入人员多,需要在进入者名单上签字。
# ^8 d7 M' K* n在有人进入时,监护人一直在入口监护,且要能目视看到进入者,假如空间阻碍不能看到进入者,则需要通过语言经常保持沟通;
8 Z8 Q$ j8 i% w l* j; Q5 J. [4 g
4、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建议按照如下优先顺序进行救援:
' b2 O7 m( L* m% w
, A; i2 B6 V( I% f1 @
- g% k$ m _" e# N& z& s& m5 [
窒息中毒发生后,如何应急救援?
4 Y9 i6 h$ n2 Z
应急救援准备:
3 Y2 V0 W( @( j6 _ w窒息性气体中毒多发生在密闭空间,一般可按照密闭空间的应急救援预案进行救援。
0 @* z6 Q( n" R0 Y. d. B# g* M. b
6 p, ]0 Q# |4 A: ?- J* s8 M
1、救援机构应具备有效实施救援服务的装备;具有将作业者从特定密闭空间或已知窒息性气体危害的密闭空间中救出的能力。
# M6 a, B& K- H }& H
2、救援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基本的窒息性气体中毒急救和心肺复苏术,每个救援机构至少确保有1名人员掌握基本急救和心肺复苏术技能。还要接受作为密闭空间作业者窒息性气体中毒所要求的培训。
" @7 k( i w2 K: f* k3、救援人员应具有在规定时间内在密闭空间窒息性气体危害已被识别的情况下,对受害者实施救援的能力。
8 L6 e! L2 E! }2 b, c/ W
4、进行密闭空间救援和应急服务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 J1 J5 `" W9 R0 P) X' R
告知每个救援人员所面临的危害;
为救援人员提供安全可靠的个人防护设施,并通过培训使其能熟练使用;
无论许可作业者何时进入密闭空间,密闭空间外的救援均应使用吊救系统;
应将化学物质安全数据清单(MSDS)或所需要的类似书面信息放在工作地点,如果作业者受到有毒物质的伤害,应当将这些信息告知处理暴露者的医疗机构。
7 ?' \; W* ], E
% F. h& g2 t; w1 _救援设施:
& T* C. v( Y( T$ j$ u; z/ J
救援吊救系统应符合以下条件:每个作业者均应使用胸部或全身套具,绳索应从头部往下系在后背中部靠近肩部水平的位置,或能有效证明从身体侧面也能将工作人员移出密闭空间的其他部位。
! p# Z6 a7 u$ W! d' I在不能使用胸部或全身套具,或使用胸部或全身套具可能造成更大危害的情况下,可使用腕套,但须确认腕套是最安全和最有效的选择。
( s* N4 A4 t$ T' j9 c" N% r在密闭空间外使用吊救系统救援时,应将吊救系统的另一端系在机械设施或固定点上,保证救援者能及时进行救援。
$ E# F6 t: Q: S$ p5 _. p" |# y
救援方法:
: J) `/ r. m# X7 Z# U, V. M2 {
5 \% y. O$ t! H' b) ?4 O3 [
. a* x; J6 N. g! {( g9 {4 g
1、迅速将患者移离中毒现场至空气新鲜处,立即吸氧并保持呼吸道通畅。
: b' e8 G: ^! i3 t& L
2、呼吸抑制时给予呼吸兴奋剂,心跳及呼吸停止者,应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和体外心脏按压术,直至送达医院。
. V& d) x( }7 N* O4 v8 F* K; _
3、凡硫化氢、一氧化碳、氰化氢等有毒气体中毒者,切忌对其口对口人工呼吸(二氧化碳等窒息性气体除外),以防施救者中毒;宜采用胸廓按压式人工呼吸。
: I. T! O. r3 J( b/ L% G
; t3 h& K& J& Z' \ _/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