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P2 O& Y4 g7 \- `" ]! C
11月18日,北京大兴区西红门镇新建村新康东路8号发生火灾,致19死8伤。
7 y1 ~1 _# Y; F& T( D9 v
12月13日,北京市朝阳区十八里店乡白墙子村一村民自建房发生火灾,致5死8伤。
! G1 L1 D( U- R1 o一起是由于电气线路故障所致,另一起则是电动自行车起火所致。
7 |4 I$ q4 h; Z* p4 m6 _# \+ ?, C+ T连续两起严重火灾事故,又双叒叕挑战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底线。
# U& @8 K) n0 G; h# C
大首都忍无可忍,迅速启动问责程序,力度绝对不同凡响!
' t+ S7 Z) p% g; T) g! A* V: @事故相关的安全条线几乎全军覆没。
0 d F# _5 t# L! z7 F' y* \
3 O, c- o, {$ Y) v9 G8 Y
不论直线责任人、属地责任人、监管责任人统统被立案调查。
- x; h0 E& p/ r# E安全人恐怕做梦也不曾想到,自己的前途会栽在一条电气线路和一辆电动自行车上......
1 B" x% O& U K: d& w; J/ u* \+ U
2
2 V' \, J5 i- Y, N1 I
事故一出,调查未动,问责先行。
6 H4 ^ D& Y( Z# ~( I6 _- `! y
这种霸道异常的追责方式给广大群众和媒体释放了一个的错误讯号:
j" x$ G: N3 e
所有的事故都一定有相应的责任人。
$ |+ p/ ^$ a: E3 }9 ^
责任文化无形中衍变成安全管理的核心文化。
! c2 k8 n: }$ r6 H& h
于是,安全界人人自危。
- q/ X* k! P; s/ A& ]. e
有的继续麻木不仁、有的选择仓惶出逃、更多的还是困兽犹斗......
' J1 L% G4 [! n: S" j4 ]' t/ N' \政府则出台各种避责式制度,通过行政强制干预市场,进一步加剧了政企的紧张关系。
* S3 z7 _6 W ^( K" Z' h而有的地区和部门甚至脑洞大开:提出“尽职照单免责、失职照单问责”的机制。
2 l; f; N" z( s
要知道,每一起事故背后原因的复杂程度,远超乎你的想象。
* K* M! h& _$ C4 g尽职清单表面上能免责,但极易过度消耗安全人的注意力,这对事故风险的控制是极其不利的。
; L7 M& H& E. Z2 D# D因为清单是静态的,而风险是动态的。
- ?8 S8 a L( z6 o7 [- @& \
时间在变、环境在变、技术在变、世界在变、一切都在变......风险也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 @# {% o3 `2 P3 E7 c* y, x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永远具有局限性和滞后性,随着新风险的出现,新类型的事故也将不可避免地发生。
% @6 D b \2 V6 [- L# z6 ]
我们安全人岂能因为避责而舍本逐末,这反而可能酿成更大的安全隐患。
8 J0 |/ L3 ?5 J# o
3 Q* [3 d9 R- e& |3 T3 j对于构建本质安全型社会,是极其不利的。
5 q, ~- f3 @1 n, g) h- b5 a
3
y0 u, }9 D) r
想要构建本质型安全社会,我们就要建立科学的安全认知。
2 B0 ?: {+ a8 j2 q
责任追究绝不是事故处理的首要目的。
1 d% ~* K4 K1 D P2 S3 R
深入调查原因,广泛吸取事故教训,极力改进安全工作,远比追究事故责任重要得多。
8 M# D; o$ {( ~# r/ e7 R5 q- F! z可我们的政府总是乐此不疲,媒体也是司空见惯,专家更是沉默不语。
8 I2 f8 o' ?# _1 p& k; W& Y* U2 z这背后的逻辑是:政府明明对安全工作三令五申,不能发生任何事故。企业却总是执行不到位,主管部门也总监督不到位。
: T2 p" y9 G' n: w当事故在不经意间给大家致命一击的时候。
0 u( F( c0 j$ w$ M政府自觉威权受到严重挑战,这是绝对难以容忍的。
. Q1 o: i2 I, j+ E @1 M
于是,事故追责成为常态化!
% }; k$ @5 T' C) p7 }1 S7 B/ [
4
; J' u( H2 }4 Q6 Q: m可事故真的能完全避免吗?
4 c/ K' b; A, d4 [+ Y% ^答案是:只有理论上存在的可能。
; l* J. T% d7 i5 s
众所周知,“一切事故都可预防”是杜邦的核心理念。
0 {( V: @: q# g& u/ l几乎所有安全从业者都对此趋之若骛、奉若圭皋。
: V- d: L1 |8 m$ s
但它所呈现出来的安全承诺和信仰,是一种极致的理想主义。
7 R6 B/ T1 i. Z% c层出不穷的事故,分分钟能把人们拉回现实。
! j8 n0 k2 \( i4 M: Q1 V9 X
“事故都可预防”的理念已被无数次挑落马下。
6 P- L2 a0 x8 Y* s& k( S* d要知道,理想终究只是理想,它就跟“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是一样一样的道理。
: a$ s; a8 G# C! ^* {; s; a
理想的实现需要漫长的进化、艰难的改变、无尽的等待,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 G2 H+ w. j9 d. n1 }6 ~
“事故都可预防”是一种哲学,但并不是科学。
& N) X" m7 J2 z7 a
5 ?% ^8 @5 W' f4 e真正科学的安全管理,是要敢于直面现实、正视不足,不断吸取事故教训,努力改善安全规则、优化安全流程、引导安全行业繁荣、启发民众安全意识......
* D# G L- k, C! @5
- C5 g" S1 W8 x' L k5 B) g
当然,我绝不是要误导大家心存侥幸:认为“事故是不可避免的”。
7 z9 M8 N' ~* `$ u
而是要告诫所有人,事故预防是一个和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历史学等等关联的高级学科。
& i6 j9 ^( A& |% x2 a: t- O) t
它需要我们全社会、全人类占在经济发展、历史发展的角度,尊重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安全认知的提升、持续不懈的努力、高度的协作、科学的研判、科技的变革,来最大限度预防和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