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用户名
 免费注册用户名
  • ISO爱好者祝广大坛友蛇年大吉!!!
    各版块官方QQ群号新手如何获得更多贡献值审核员注册挂靠推荐如何成为国家注册审核员新手入门必读-论坛版规
    查看: 1197|回复: 0

    分享|日本制造“神话”加速崩塌,对于中国来说是机遇还是警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2-4 20:0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用户名

    ×
    分享|日本制造“神话”加速崩塌,对于中国来说是机遇还是警醒?4 n* V0 F8 p) p7 E! f% A
    2017-12-03
    # t8 K+ b/ N  J

    自从日本神户钢铁公司曝出篡改产品质检数据丑闻之后,日本大型制造业企业仿佛集体患上丑闻“大流感”,一个接一个中招……11月28日,日本最大纤维化学生产厂家东丽公司社长日觉昭广在东京召开记者会,公开承认其子公司存在篡改产品强度质检数据问题。


    * L  v7 Z# G7 o+ @3 K/ q" f+ q/ R

    据官网介绍,东丽株式会社成立于1926年,在26个国家和地区254出分支机构,员工4.5万余人,年营业收入超过1545 亿日元(约合91亿元人民币)0 z3 c& v6 N% P" E

    6 ?( W% h: O3 \

    东丽数据造假丑闻与之前的三菱综合材料、神户钢铁公司的造假性质如出一辙,而且都存在着造假时间长、涉及面广和公司选择性视而不见的共性。  

    ; Q0 ^5 u+ P' s- V: o9 v# O

    曾经的日本制造,小到一只马桶盖、电动牙刷、吹风机,大到汽车、机床、新干线,都被冠以“完美工艺”、“精益求精”这样的美誉。


    % P' }* ~% d. r9 A' X0 P

    然而,2017年的日本制造,却成了“造假”的代名词。从日本第一大安全气囊制造商高田公司生产“杀人气囊”,到日本第三大钢铁企业神户制钢所对检验数据造假,到汽车制造商斯巴鲁“质检造假丑闻”,再到日本有色金属巨头三菱材料下属的三个子公司被曝存在出厂产品技术参数造假问题,如今,日本最强的纤维制造商东丽也陷入了泥潭。


    $ Z+ [: W- F, ^' f8 @

    然而,东丽并不是终止符,日本制造企业环环相扣,“多骨诺效应”正在显现,正如东丽株式会社的社长日觉昭广称,“若没有发生神户制钢所数据造假事件的话,我不打算公布。”可以说,这些事件,在不断刷新人们对日本质量的认知,而“日本没有假货”的神话已经加速崩塌!


    ' p( {1 r7 s+ N# r% `* l3 }

    和日本制造业的整体衰退不同的是,中国制造业却在冉冉升起:在《财富》500强的名单中,中国上榜公司数量连续第十四年增长,2017年达到了115家,美的、鸿海、上汽、联想、吉利等大家熟知的企业也都悉数在列,而日本企业仅有51家上榜,对比20年前减少近一半。风云万变!市场是如此的残酷,却又是如此的公平,“日本制造”名誉受损所留下的市场空间,无疑给了那些踏踏实实、埋头苦干的中国企业赶超的好时机。

    $ ]5 g2 b0 M2 i% a

    可以说,过去一年差不多是日本制造遭受质量门最严重的一年,日本制造的人设已经开始塌陷了。如果大家注意会发现,日本造假已经很有年头了,大规模的开始时间大概就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中国的制造将日本制造逼得。因为,日本制造不能价格太贵,上边有诸如德国制造的压力;向下又有中国不断升级的廉价产品,为了保持市场竞争力,于是就选择了造假。现在,日本制造造假积累了太多问题,随着中国制造不断产业升级,崩塌就成了必然了。


    3 j, W* W$ U# U  E1 {! F
    不过,日本制造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中国在两个方面应继续向日本学习

    4 w/ f( j& W: S/ g1 }. J
    一、产品的科技水平。
    ; o) M7 }/ @( ~  }0 c8 Q5 N

    日本制造有个特点,那就是一般科技水平比较高,同样档次的商品,日本制造往往科技感更强、价格更便宜,而且使用成本也往往更低。中国的消费市场非常之大,对应用科技的需求就非常庞大,中国企业应该在科技应用方面向日本企业学习。


    0 a- w( i/ W6 g. q7 `0 U
    二、在制造管理方面的水平。
    $ _9 h& b* A" p* ?2 m* f$ l$ w4 U

    我们可以批判日根造假,但日本造假一二十年竟然都不被发现,可见其虽然偷工减料,但产品的质量在中短期使用上并不能看得出来,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和日本的管理水平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哪怕偷工减料都偷得那么精确,这一点和我们国家那些低劣的小厂制造完全不一个概念。因此,我们应该在制造业的管理方面向日本学习,做到更加精细和精密。

    * h3 R0 i2 u9 \: p$ E' ~3 S

    对中国制造来说,产品品质要瞄准德国制造,因为只有这样中国制造未来才能凭借成本制胜德国制造。与此同时,我们应该向日本制造中的一些优势学习,这样我们可以结合德国和日本制造的优势,形成中国制造的特点,打出中国品牌。中国制造应该是品质+科技+使用友好的代名词,如此中国制造才能在中高端领域享誉世界。


    6 m/ f' f+ w, g1 j% w, y- ~来源:网络

    ! Y/ W, C, ~$ z! Z* E& g- }$ b) E) q, q# P3 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用户名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ISO爱好者 ( 鲁ICP备09041441号-1 )

    GMT+8, 2-4 18:0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