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 V" x5 x$ D/ w& A/ E* ]& d
有文献报道,化工行业中约超过40%的工艺安全事故与操作过程出现偏差有关。企业分析安全事故原因时,更多的把原因定位于员工是否遵守操作规程,掩盖了操作规程本身的问题而导致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我们分析了许多事故的原因,归纳了操作规程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5 k7 Y( ~2 p/ D9 d
一
操作规程体系不完善的问题8 c9 ? b5 p. k2 `' @6 C( c' `* |
企业没有操作规程的情况,基本上不存在,但有操作规程并不代表操作规程体系完善。大量事故案例看出,管理不规范的企业如救火队员,今天这里出事,编制一个操作规程,明天那里有问题,制定一个管理规定,后天出现紧急情况,再制定一个应急预案。所以,完善的操作规程体系,能确保生产受控过程处于稳定状态。
8 k& c6 S2 o2 ^( m$ L" L0 ^
以碱回收炉膛爆炸事故举例,2015年3月28日,某公司1000T/D碱回收炉膛爆炸,造成水冷壁多处撕裂、严重变型、固定支架位移脱落,依据事故等级划分:属重大锅炉设备事故,事故直接与间接经济损失约500余万元。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是入炉超浓黑液折光仪人为旁通,擅自变动、停用连锁保护,投入不符合燃烧工艺技术条件的黑液。
5 s+ e5 q2 l R! Z' G上述案例中,我们追问五个为什么?
8 O/ A+ H. K0 Y- n H1、有没有安全联锁的管理规定?
2、安全联锁管理规定培训了吗?
3、员工是否掌握了安全联锁管理规定?
4、员工为什么不执行安全联锁规定?
5、员工不按规定执行,管理人员知道吗?
% k! R/ A0 A/ r5 s6 W7 ~
先找找管理中的原因,如果你都没有这些规定,谈何员工违反操作规程,安全意识淡薄呢?我们常常讲用五个为什么分析问题,大多数情况下问到三个就不错了。
0 B9 c ?- m4 A# d8 j
所以,管理部门应定期审核操作规程体系,识别其充分性。因操作规程体系漏项而发生安全事故,管理缺陷往往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如下图我公司的操作规程体系图,根据操作规程体系,查操作规程台账,结合工作任务清单,分析生产过程中各项工作是否可控。
$ [. c4 e. z b2 w- c2 A" O
4 b3 R" K7 Y* y9 ]' _) u' v t7 S二
操作规程编写质量的问题
9 {& O# c8 X5 f' C4 i0 j' m什么样的操作规程是有效的?每个工厂、每套工艺系统各不相同,因此没有一个统一的、唯一正确的编写操作规程的标准。现实的情况是,大部分操作规程编写质量差,可操作性不强。
6 @2 U8 ^& a3 B8 d6 R
根据化工行业操作的特点,结合双氧水生产的操作经验,双氧水生产操作规程的内容应包括三部分:操作提示、操作步骤、作业安全分析。
' F4 W" Y# \ W
2.1操作提示
! z* M* t: d4 H! x: h8 n Y# X
这部分主要是为员工提出需要特别注意的内容,其目的是为了增强员工安全意识,防止人员误操作带来的风险。
! t D- b$ C& c7 s& W* ?5 [2.2操作步骤
' g' i: a, D. F) P2 L0 T0 @7 {+ g
这部分主要对操作内容进行细化,分成若干项小的任务进行分解。
6 x# G% @, j8 W
2.2.1操作步骤内容又分为操作前的检查和准备、操作过程和操作后的工作三部分。
, A, \) h5 p4 T( D& D5 C4 ]
2.2.2操作步骤编写的要求
0 _5 j8 m/ v0 P( Z3 o⑴、职责分工明确,配合密切
& U4 ]- e5 Q4 n7 v
操作步骤应明确每项操作任务的责任人,避免因分工不明确,沟通不畅而造成安全生产事故。
& x e3 i# I3 ~⑵、操作步骤完整细致
; W4 M A+ R1 d' p" Z) X$ P⑶、控制尽可能量化
- H' D* S% b% _! j操作规程注重操作“量”的概念,如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尽可能的量化,阀门的开度,要准确到“几丝”,而不是“打开”或“关闭”。现行的操作规程中常见这样的字句:“注意安全”、“严禁超压、超温、超负荷”、“检查各处无异常后开机”等等。这些口号作为具体的操作要要求不够严密,往往使操作者难以正确掌握。
% i+ y$ E o" g# a+ t8 C2.3操作步骤安全分析
. B5 }, s! t% t |现有的生产操作规程往往与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分开,员工在执行起来不能形成系统化的操作理想,这也提高了非意向行为发生的机率。操作规程中增加作业安全分析,能较好的将二者结合起来,提高员工操作时的安全意识。
/ k& I2 o: b" L& E6 R- O
目前国内外危险与可操作(HAZOP)分析方法主要用于工艺过程风险分析,而很多伤害事故是由于人员操作过程出现偏差引起的。操作人员在执行一个操作规程的过程中是否会出现危险,如何分析,如何避免,这就是面向规程的操作危险评价所期望解决的问题。
+ S+ p- s* i; d该评价一方面修正操作规程的漏洞,另一方面有助于操作人员对操作规程的每一步做到不但知其然,而且知道其所以然,从而保证了这种与操作人员相关的安全措施作用的充分发挥。
* c2 y8 O6 |& h2 x* e经过大量的实践统计表明,操作人员执行操作步骤的偏离,是两大类问题:
⑴、如果操作步骤出现跳越(也可以称为遗漏)会发生什么?
⑵、如果操作步骤执行得不正确(虽然没有跳越)会发生什么?
+ _7 M. x, B8 x M4 h# p' q: g5 n操作步骤偏离的背后其实是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编制操作规程时,重点考虑了生产和产品的条件,忽视了人的能力和水平,有促使人发生失误的可能。所以操作规程中的安全分析如何从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出发,尽量避免这种行为的发生。
$ d1 r; `( j. `( g/ s1 E1 ^+ m1 Y
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Reason在他所著的《人的失误》(1990)一书中详细阐明了他的思想。Reason认为,大多数人的失误是非意向性,即漫不经心的疏忽动作造成的;有些失误是意向性,即操作者以一套不正确的计划、方案去解决问题,但他相信这是正确的或更好的方法。人的故意破坏行为不在考虑之内。Reason关于人的安全行为的分类框架如下图,这种分类分法有助于找出失误行为的不同机理。
* R0 T. h( v5 q! U5 ~) e
- C4 }% `1 }6 ?. C# _ \
三
操作规程编制模板问题
: ?* n* `- ~. u- S6 J7 a1 R现在的操作规程基本采用纯文字陈述的形式,存在不直观、不利于记忆、不易自学等问题。图片和图形已证明是一种通报信息的有效方法,特别是确定某个阀门、仪表等位置时,通过图片和图形的显示位置,常常比用语言文字说明更加有效。所以图文化的操作规程更加直观,使人一看就懂,更利于记忆和现场操作时的回忆,新员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并融会贯通。特别是增加图片式的风险控制措施,识别每一步操作中的潜在危害,使操作规程更具指导性,有利于操作人员增加安全意识,提高风险识别的能力。
1 G* A/ Y8 q: g j
但编制图文并茂的操作规程是个难度较大的工作,它的编制工作量大,需要编制人员经验丰富,涉及工艺、设备等变更时,操作规程跟进的完善和改进往往又不能及时修改。
6 }7 Q S8 p+ l; l+ Q# Y* J% Y+ J
四
操作规程的培训问题
7 W. Q8 U7 c; ~1 _: p. A操作规程的内容本身比较枯燥,在培训方法上,企业大多运用传统的模式授课,“老师讲,学员听,考试测”,从而产生枯燥、效果不好的弊病,使员工失去对培训的兴趣。国外探索出的讨论式、学习式、讲演式、游戏式、案例分析、模块培训等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 a. D& `$ z+ B; J- Y操作规程评估中所应用的方法单一,绝大多数企业只是在培训中以考试的形式来进行,考完后就不再做跟踪分析。考试的形式是一种有效的考核方式,但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适用性,不是所有的培训内容都适合用考试的形式;另外,员工对考试有针对性,这样使考试后的结果不能反映实际的情况。有时考试只是流于形式,甚至出现了不懂操作会背题就能定岗的情况。也有员工是考试性的能手,但实际操作就离谱。
% V* @ K# M) k- N' f* b4 O
五
结束语* z. L5 O+ U, t
操作规程是预防安全事故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重要性还未被重视。操作规程的编制和培训等亟需完善,希望能引起我们的重视,夯实基础管理,确保安全生产稳定进行。% m( I2 p9 L3 s, T& c4 {* N o3 k X
4 I- \6 T) W5 _% h0 T, ]& P,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