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用户名
×
荐读 | 一位质量总监的空降经历!/ u0 C' v: H5 Z
2017-07-06 3 G( Y7 b3 D; \# u- v+ {
3 x- x' `) V( _! Z; D8 }2 W
- G0 _1 {0 T. N( F- U) w
不良品和客诉太多,每天忙于救火,还要被老板不停地指责,长此以往,品质人员首先失去了信心,这可能是目前许多质量人的现状。如何解决此问题呢? - Y, Y, F1 l- z7 ~5 L/ X6 l0 r6 N
* I/ T6 y8 o3 j; t2 J, S; j# q% j/ E5 O1 V2 F& l- y9 Z/ N( @! e4 G
几年前,我空降到某公司任品质总监,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客诉问题极多,几乎每天都有客诉要处理, 这家企业的主要特点有: 1、 创新能力强,技术是它的核心竞争力。 2、 公司管理层从上到下都很勤快,行动力还不错,交期能满足客户要求,服务意识较好。 3、 没有过程管理和标准化作业的概念,ISO9000纯粹造假,体系文件是抄来的,从来不按文件执行。客诉问题时有发生,偶尔还会出现重大批次性电性能问题,同一问题反反复复发生,品质人员对于解决问题的信心严重不足,客户对我们是又爱又恨。 4、 老板口头上很重视品质,开会时大谈特谈“品质很重要!”云云,但是品质与成本、交期相冲突时,品质往往被放在第三。 5、 老板的品质管理诀窍只有两字:勤快,品质管理策略就是:管理靠嘴、品质靠盯,这套策略以公司规模小时还凑合,但是公司规模大了明确不行,但是老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认为品质状况不佳的原因就是品质部工作不力、中下层员工执行力差等。 我在此公司中干了两年,取得了一定成绩,客诉问题的数量减少了80%以上,前面第一年主要在摸索规律,尝试了多种方法仍不凑效,包括调整品质部组织结构,增加品质工程师,加强员工的培训等等,个人感到极为困惑,不知道如何将这个民企的品质做上去?第二年终于破釜沉舟,找到了新办法,开始取得成效,主要的行动如下: 1、 对IQC这个业务过程推行过程管理的方法,取得了明显成绩,无论是作业质量、效率还是检验周期,都有显著改善,为工厂树立了一个榜样。 2、 将老板和高层管理者当众批评了一番,让大家认识到:“没有品质问题,只有管理问题,所有的品质问题都是管理不到位产生的。“ 3、 分析汇总客诉、内部返工、报废等问题,定位出产生问题的过程,用过程方法快速解决,最初从一个过程全力推进,争取打歼灭战,一个点一个点地突破,最后形成了星星之火燎原之势,经过半年的整顿,工厂作业不良和来料质量问题导致的客诉基本解决。 比如,我在对所有客诉产生的源头进行分析后,发现排名第一的就是客户的特殊要求未得到满足,进而调查后发现: 0 ~5 h. @0 A! O. a
对于这些客户的特殊要求,以往的处理方式就是市场人员或研发人员在与客户沟通后,直接发个邮件给工程、品质、生产、计划等一堆人,这些要求有些可以做,有些不能做,但是没有组织评审,也没有人将这些要求归档,导致发出去的产品总是不能满足这些特殊要求,于是折腾开始了,首先是退货,接着是返工和客户的8D报告,再接着是客户的索赔和内部的追责,品质部疲于奔命。0 a1 z2 G& C6 ?% ]* l4 U; F
3 |; E$ g/ ]6 H
于是,我得出了一个结论: 8 R9 P9 I$ n9 O0 c) Q
对于“客户特殊要求的评审和归档”这个业务过程我们没有识别出来并管理到位,才是导致客诉频发的真正原因。 $ N6 _3 H1 b+ T6 o9 V
接下来,我组织工程部、市场部、研发部对此业务过程进行了规范,确保每次客户的特殊要求都能得到评审、反馈、归档和出厂前验证,于是问题很快解决。
3 h* h1 ?! B6 Z2 [2 \
希望我的经验能为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 m% d; k: u7 ]% v4 K
1 T( M( ]+ w1 {! p; F[size=1.2em]MORE [size=1.2em]延伸阅读
" u, F, V, @9 R, G5 G这才是质量管理的最高境界!
3 n/ n1 U( U1 M9 j质量是设计出来的! 质量是生产出来的! 质量不是QC检验出来的! 质量更不是质量管理人员现场监督出来的! 质量从来不是“质量管理”出来的! ( J1 J; o s" b5 G4 \( D1 K% v
1 抛开“质量”讲“成本”是“飞蛾扑火”
! q1 p7 A0 U8 Y3 _6 ?我在讲《项目管理》的课程中有一个计算公式: 3 ~$ x6 B# h0 F& _
) ]& I0 H7 t+ z& m1 u+ C5 J; o/ z一个项目的收益,要看项目交付物的质量是否高、成本是否低、工期是否短、风险是否可接受!同等条件下,质量要求越高,意味着花费的成本也越高,反之,高成本却并不一定都会带来高的质量。. u3 t$ [0 R R" i
, h% K$ F5 G2 X
很多企业做项目,既强调高大上,同时又强调低成本、低投入,还要压缩时间、赶进度,最后把一个好端端的项目做成了四不像,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 c- z% Q4 k* W9 t" p" J
低成本项目的结果是,项目“交付物”质量低劣,既影响了生产的产品质量,又保证不了运行成本的合理性。
Q- h( N# N' D) `- O) t3 `; s5 `对于正常运行的工厂来说,大家都希望有效益、有利润,效益和利润从哪里来?当然是控制成本,但是控制成本不是一味地降低原辅料消耗甚至是降低原辅料质量,不是一味地降低备品备件库存和设备维修费用,更不是一味地减少劳动者数量、增加劳动者工时、甚至降低劳动者工资。9 C7 y: B6 m( u) f
在制药行业,大家都知道药企数量众多,产品品种低水平重复严重,市场竞争异常惨烈,不用政府和你谈判价格,你自己早已经把出厂价压得只够喝冷水了。 2 K9 k; ^$ v ]! U4 L8 p5 Q
有些企业做项目舍得初期投资,完全是形象工程,很多名企,外表看似光鲜亮丽,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其实内部管理也是一塌糊涂,为了维持光辉形象,也只能处处粉饰太平,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把软件文件记录做的天衣无缝,把质量体系搞得轰轰烈烈,实际上对于产品质量的提高,对于生产工艺的改进,效果微乎其微,GMP的实施,可是说是穿新鞋走老路,仅仅是提高了大家的文字能力和语言能力。 4 {7 D4 X2 I1 X9 g9 Q4 X# V
最后,管理比较好的企业,天天是文山会海,一个偏差接着一个偏差,一个文件接着一个文件升级、培训,庞大的质量体系整天忙得天昏地暗,与生产车间却毫不相干,生产车间仍然是在为提高产量、降低成本而起早贪黑、当牛做马、累死累活! $ v+ x5 F. e f; D- J+ y
效益不好的企业,干脆把买来的文件束之高阁,把过认证时候的质量人员减了又减,工程人员和维护人员也走光了,GMP证书到手,GMP水平恢复到认证之前!
& ^/ ?( Z, {( n' k. n% B/ h 很多企业GMP认证上千万的投入,盲目扩容扩产,造成市场竞争更激烈,为了生存,低于成本价销售,当然不会低于生产成本,只是尽可能使用廉价原辅料、劣质备品备件和劣质耗材,使用廉价劳动力,根本没有办法提取折旧,这完全是一种“杀鸡取卵”的做法。 1 ~( H* e7 i, [6 u* f3 Y9 X) `# _
很多药企,年初都会制定“产量、销量、成本、利润”指标,甚至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环节下达“节能降耗、减低成本”的指标。
) {6 ^- C8 S0 z1 M& b- Z' {5 Y 长此下去,产品质量必然无法保证,而离开了“质量”去追求所谓的低“成本”,无异于“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 q& `* O! x; B* t
2 不计成本,追求质量也是“走火入魔”
1 _% Z8 r' T. N( m& k' L也有一部分实力雄厚、财大气粗的企业,在产品质量上狠下功夫,采用最先进的生产工艺、采用价格最昂贵的设备、采用最自动化的控制系统、采用全世界质量最好的原辅料,这当然无可厚非,有钱任性!' r* k4 u* S( N! R/ w2 a
但是,任何事情都是适可而止,凡事都有一个最优的性价比。
- D O& d" J( ?( n" w 药品质量,取决于药品对患者的安全性、有效性,取决于患者可接受的质量风险,同时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整体行业水平的提高。
3 g' C: ~0 H/ A8 C# ` 比如说药品的纯度,世界上永远也没有100%的纯物质,那么也就永远没有杂质为0,但是在当前有限的科学技术条件下,杂质研究改进工艺,差不多达到极限以后,可能每降低0.01个百分点,都会带来难以想象的成本升高。 5 s2 x. P3 n" y; V. v5 D( \( Q, j
再比如水分,现有条件下药典标准为2%,你非要制定0.5%的内控标准,你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更换设备、改进工艺,投入大量成本,本来想以最高的质量赢得市场,结果有一多半批次的产品不符合内控标准,又不舍得报废,只能“偏差处理”以“风险评估”的形式放行,给质量体系带来了额外的工作量,大家都做了无用功,还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0 T; W5 u+ Z; j' |& c 大家可以想一下,你们日常的“偏差”,有多少是因为控制策略不适当,制定的内控质量标准过高,制定的工艺参数控制范围过窄,拿一道又一道的绳索,把自己捆绑的紧紧的,动一动浑身都疼,看似严苛的管理,实际到头来不是损失巨大,就是明紧暗松,最后不了了之。 , O0 @1 ~. C; W
所以,研发阶段,我们就要充分研究药品的质量属性,基于药品的患者风险和安全有效性,认真制定质量标准,工艺开发阶段就要考虑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成熟的工艺设备,规划合理的设计空间,制定合理的验证策略和控制策略,为将来产品的质量控制和生产的高效运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2 ?% R1 F! n/ Y3 ~
任何质量的控制,都是基于质量风险和现有的技术手段,我们当然鼓励创新,但是决不是盲目的无谓的提高标准。
/ C. @7 P& A0 v6 T “口服车间按无菌车间建设,无菌车间按口服车间管理”,质量能有保证吗? ! w/ Q/ T+ F" G
“几十年如一日进行一个产品的杂质研究”,药品质量就能提高吗?
2 T( z( p, u1 O. L6 ]* H “强调数据完整性,生产过程、检验过程全部实行带审计追踪功能的计算机控制”药品质量就真的能够提高吗?
1 c9 ~; |% e/ }0 z! h& Y0 R3 质量体系与经济效益 8 e% u9 V8 c) Q. a- t7 U% k
质量与经济效益,大家应该都知道:
4 d! Y1 m$ }3 K 没有好的质量,就没有好的市场,没有好的质量,就没有好的价格,没有好的质量,只能陷入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的泥潭,最后也就彻底没了质量,彻底没了效益,最后只能关门大吉! 3 K$ b3 x! m+ ` V8 I; y
但是很少有人考虑质量体系的经济效益,大家都把销售部门当做金娃娃,把生产部门当做金矿来挖,质量部门并不能有效的参与到生产过程控制中,而是变成了救火队、清洁工,出了问题出来收拾残局,对内是写写画画、纸上谈兵,对外(监管部门)是遮遮掩掩、粉饰太平。3 R5 a# _- V6 S0 y3 E+ H
那么如何建立有效的质量体系,也一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6 x7 ]' }) | m- N' _5 u9 R 一个好的质量体系,一定是项目提出阶段就要有质量人员参与,项目设计阶段就要有完整的质量团队,质量人员要参与整个项目建设的GEP实施过程,才能够对整个硬件系统有足够的熟悉和认识。
8 M) c# G# \0 x _$ X- E0 ]- K 同时质量人员要参与研发向生产转移、参与工艺设计、参与产品投产、后续生产全过程。这样他们才能够了解产品本身,了解关键质量属性和关键工艺参数的控制,只有了解了产品质量形成的全过程,才能更好地做好质量管理。 4 a" R% z! h- h2 v1 W) z3 I) A
日常的制药质量管理体系,唯一的任务就是保证整个工厂体系维持在验证过的状态,做好日常的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监测,做好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回顾,做好变更控制,做好偏差处理和纠正与预防措施的落实! * J+ }3 G% L7 p! r
要做好这一切,首先要懂得科学知识管理和质量风险管理,基于当前的科学知识发展水平和质量风险的可接受程度,将“人机料法测环”的方方面面都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而不是“秀下限”打擦边球,也不是“秀恩爱”高调表演!
+ r8 N) b: y3 g. h1 K$ M; s+ K$ \ 合理的水平,并不是对于某“个体”企业而言,现在很多人讲国情,讲企业实际情况,讲困难,讲生存,讲GMP不能够一刀切,目的就是,“我穷,我可以不高标准严要求,你有钱,你就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 u: @% K8 S0 Z' m 我个人倒是觉得,GMP是制药行业的最低门槛,即使是将来取消了GMP认证,“优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还是要人人遵守的,他毕竟是经过practice的GOOD MANUFACTURING ,好的东西,为什么我们不学习、不遵守呢! 8 k& w: k/ G& n+ C/ c4 m
4 质量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不需要质量管理”
, {1 J0 T( b' L质量是设计出来的! 质量是生产出来的! 质量不是QC检验出来的! 质量更不是质量管理人员现场监督出来的! 质量从来不是“质量管理”出来的! 5 [2 U- }1 q5 j Z
: f( h" ]$ Q8 V! g/ Z/ w 质量应该是渗透到每一个企业员工灵魂里面的东西,每个部门、每个人,都应该首先想到“我生产的不仅仅是产品,我们生产的是质量属性”! : J" `$ b! y' C
什么时候不再需要人监督人,每个人都可以自觉地履行质量义务! 0 t- t; k' S% x( y
什么时候不需要QC的检验结果出来,每一个岗位的生产人员都可以自豪的说:“我生产的这一批肯定合格”!
2 i- i% l8 U1 ] 什么时候不需要专门的质量人员来处理质量问题,而是第一时间把质量问题消灭在生产现场!
# ^% z: c" W6 E 什么时候不再需要处理一大堆的偏差,所有可能的风险、可能发生的问题我们都可以提前预见、提前制定预防和纠正措施,尽可能的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即时发生了,也早有预案,没必要天天吵架,天天开会研究偏差该谁报告、偏差该不该记录在案、该不该对检查员公开了!
' f( i- ?) D$ R- s8 I9 O! J 说到底,什么时候“质量体系”还在,但是却不需要专门的质量人员,或者需要极少的质量人员,什么时候我们只要抓好“生产管理”,抓好服务于生产管理的方方面面,而不需要专门的强调“质量管理”,我们的产品质量才会更有保证!
& H0 {# X! N" k0 _6 W2 W! \ 就像共产主义一样,我们还是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吧!
' p0 J, U" A* R" }+ R3 U “有效、高效”的质量管理,任重道远,我们,一直都还在路上! 9 C8 \+ W W- m' t% f" T, h# p8 G
质量体系还在,质量人员已无! 这应该是质量管理的最高境界! 3 h- ~' V$ S; R0 `0 [
- End - . J2 M ?- c* U# B0 v9 L0 a
" S( e2 f0 N! a5 G8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