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高标准,严要求
( U3 I+ k5 Y1 c& D8 N, ~“高标准”还要“严要求”,这难道不够崇高吗?但事实上,“高标准”的结果通常只能是“不要求”或“低要求”。1984年,张瑞敏刚到海尔上任时,立即规定“不准随地大小便”。这个标准真够低的,这也是当时管理混乱的现实。但正是从“低标准,严要求”做起,海尔才达到了现在的“高标准,严要求”。
" e6 h L! \2 _1 \: S# H/ \管理水平的提高,不在于标准有多高,而在于要求有多严。“低标准,严要求”做到了,自然会进化到“中标准,严要求”乃至“高标准,严要求”。
4 z5 A7 ^! _/ n. t) b* M" Q二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1 s1 F! S: p, a1 Z) N* C; G6 G很多老板一讲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句话,一定很自豪,等着众人的赞誉。然而,这句农业社会的用人观是不适合现代商业社会的。现代人活动半径很大,人口流动频繁,社会身份变换速度快。真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结果可能是无人可用,或只有亲信可用。
1 G1 \8 a1 z5 s2 s
什么是人才?就是做得事,吃得了亏,负得了责的人!“用人要疑,疑人可用”才是现代社会的用人观。通过制度、制衡、监督、控制,避免“好人”经不住诱惑而犯错误,让“坏人”找不到犯错的机会而成为“好人”。
1 g% M# j3 |. v1 x; M6 f“用人要疑”,主要是约束和监督机制,用了的人不等于不需要监督,疑问在先,就能把产生的风险降到最低。“疑人要用”,就是在其人格、能力不确定的情况下,观察、选拔和使用他,避免埋没人才和浪费人才。敢用疑人,会用疑人,才能保证企业的人才用之不竭。
# ?0 o. x3 `# k# }
“用人不疑”的往往是小老板——他身边只有几个人是“不疑”的,最终无人可用;奉行“疑人可用”的往往是大老板,因为“疑人可用”,所以人才很多。& n( C# ^/ P5 j3 o' o$ W8 C" E
- f: X6 E$ D5 H p: k6 Z三
左膀右臂、不可缺少的人
: Y2 @+ G% g5 S) I! }$ l; R二战时期美军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只要听到谁是“少不了的人”,一定会及时将其调离。站在个人角度看,“少不了的人”确实是荣誉;而站在组织角度看,“少不了的人”恰恰反映了组织上存在问题。
! P0 f' K. J* U$ I6 O调离“少不了的人”,就是为了避免个人弥补组织的缺陷,从而强化组织功能。
- v* w) w* v1 \8 r; O/ }
若你被称为上司的“左膀右臂”或“少不了的人”,通常意味着由于你过分杰出而掩盖了上司的无能和组织的缺陷。
- o: ^# D, z; j; |' b, f% F# _+ a四
21世纪什么最重要?是人才吗?
9 F- ]# H7 c: o. I. f' A
人才真的很重要,为什么那么多从优秀企业挖来的人才最后一事无成,变成了“废才”?
1 E" ]/ H) } L' M% ]' Y人才固然重要,但人才表演的舞台更重要。没有舞台,人才就不能成为人才。微软在中国招聘的员工是人才,难道进入微软之前就不是人才吗?微软的舞台成就了所谓的人才,而不是相反。
# l9 ]: m; y- }8 n' c- ?
常见到业绩不断下滑的企业人才济济,快速成长的企业反而人才捉襟见肘。优秀企业之所以有人才,是因为他们有人才培养体制,有化腐朽为神奇的管理力量。
; x# _6 {+ I1 g& M6 ]五
招人首先要招贤
( K1 E* F0 {& e# `
现在很多企业招聘有一个通病:招聘一个普通的岗位都会设定了很多限定条件。为什么?因为他们是按某个最优秀的人才的模板设计的。于是,这个岗位成为“不可能岗位”、“坑人的岗位”。
$ |$ W4 b+ X; _) p a& P4 x [德鲁克提出过一个非常重要的岗位设计原则,“一个职位,如果先后由两人或三人担任都失败了,就能肯定这是个常人无法胜任的职位,必须重新设计。”员工不胜任岗位工作,多数企业的做法是培训员工,但这是很困难的。比较简单的办法是重新设计岗位,让普通人也能胜任。
% Q8 L4 m6 G' S3 `8 L" [
比执行力更重要的是企业的管理力、控制力。执行力的初衷是让管理变得简单。执行变得复杂,这不符合现代管理的趋势。
3 _- D4 }( ^- q; f' C6 i7 j
, W' l' K% G! n3 |2 H1 n/ m5 }
六
执行力为王
4 p6 f. j$ h) ?' j/ K" ~& {
执行力的流行,隐含的基本逻辑是:员工没有执行力,所以业绩上不去。可是道德上像雷锋一样、能力上像上尉“罗文”一样的下属,到哪里去找?
' I) [9 X0 B( t% r; I; |# x& `管理的前提应该是:在道德上把员工想象为“自私自利”的普通人——这是人的本性;在能力上把员工想象为平凡的人——普通岗位留不住高水平的人。
' F! S ^, \ `5 u8 r% D9 |/ W4 S在此前提之下,企业要通过有效的管理,让员工的“自私自利”不损害企业和他人的利益,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 o) [' G' M5 T$ B0 W七
创新就是超越
/ J1 F5 I: F% Q
央视曾经举办过一个以“创新前沿”为主题的栏目,主持人提出了与创新有关的30个词汇,其中包括背叛、摒弃、超越、改良、颠覆、发现、妥协、模仿、实践、学习、整合、执行、不破不立、成功破坏、与众不同等。
( ^8 e+ A8 \3 d% s- O0 i- p与会的100多位企业家、经济学家、职业经理人对他们心仪的词汇进行点击。结果,超越、与众不同、打破框框,分别以60%、40%、40%的点击率成为最受欢迎的词汇。
+ w f) g9 Z9 M* s这又是一个光荣的错误。如果这就是创新,那么,创新就只能是少数技术人员、经理人和“聪明人”的“专利”,普通人从此绝缘。他们说的其实是创造,而不是创新。
- |- m6 K/ H( H
八
最高科技的产品才是最伟大的产品
; E0 V2 r( H8 @) g创新为何不可以是模仿(创新性模仿)、整合、改良、妥协、尝试?德鲁克提出创造性模仿以及创新的源泉和流程,认为创新不是“缪斯的宠儿”,而是从概念、制度和流程角度把创新变成普通人的工作,这样的创新才是最有价值的创新。
2 Q5 ^4 o+ @! @4 o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