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用户名
 免费注册用户名
  • ISO爱好者祝广大坛友蛇年大吉!!!
    各版块官方QQ群号新手如何获得更多贡献值审核员注册挂靠推荐如何成为国家注册审核员新手入门必读-论坛版规
    查看: 1568|回复: 0

    荐读 | 大师的轨迹:今天,我们一起纪念德鲁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1-14 10:0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用户名

    ×
    荐读 | 大师的轨迹:今天,我们一起纪念德鲁克
    : {+ e( d2 K3 l. j' Y# R2015-11-11
    4 N4 [1 `  q" W9 z' `5 ?, ?7 O- {# y# p  d( n* q) R

    5 @$ h3 s2 _1 u+ v' i
    2005年11月11日,这个95岁的老人在睡梦中安然辞世,离自己的96岁生日只有8天。今天,除了大家熟知的光棍节,现在变成了购物节,作为质量人,我们更应该记住这位老人,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我们一起纪念这位“大师中的大师”。

    ' b  b1 g8 _/ T+ W& P# t- P: U8 t: d$ y& ^6 R

    / t; C9 i: c! Z! R
    1981年的一天,全球最大的企业GE公司新任CEO杰克韦尔奇乘私人商务专机来到了加州一个美丽安静的小城克莱蒙特。在一间简朴的木屋里,他向一位72岁的老人咨询了有关GE未来发展战略的问题。在后来的自传中韦尔奇透露,整个咨询的过程主要围绕着老人提出两个问题进行,而正是基于对这两个问题的深入思考,韦尔奇提出了著名的“数一数二”战略,由此拉开了GE长达20年的两位数增长的序幕。

    . p/ N  h  _4 o' P
    那位老人就是被世人称作管理学“大师中的大师”的彼得德鲁克,而为GE所做的咨询只是他一生中所做的众多咨询中的一次普通经历。事实上,向德鲁克寻求咨询意见的机构并不止于GE、P&.G、HP等世界500强企业,还包括各类政府机构、NGO组织,甚至交响乐团、警察局等。德鲁克吸引他们的并不是其管理大师的头衔,也不仅是因为他提出了许多开创性和启发性的理论、概念,更不只是他印数达四五百万册总页数超过万页的41本著作,而是因为他思想的前瞻性、预言的准确性、建议的实用性,因为他贯穿始终的对于“责任”与“贡献”的关注,因为他将建立一个“自由而功能齐备的社会”作为自己一生矢志不渝的使命。
    ( f( I) m: J: ]! ]
    1[size=1em]“旁观者”的童年
    9 I* H1 M! ?7 h% D. ~) N3 s
    德鲁克一生所取得的成就与其童年的经历密不可分,事实上,其后来许多影响深远的思想都可以在他的童年里找到源流。
    ; n& t' ?% p) s! Z, i
    1909年德鲁克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受过高等教育、与当代文化、政治、经济事务有密切联系的家庭。在这样的家庭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因此“即使当年德鲁克没有上过一天学,仍然可算是受过最良好的教育”。这样的早期教育背景使德鲁克从小就培养了对新事物探究的好奇心和兴趣,而在他生命的最后60年里,每隔三四年,他都会挑选一个新的知识领域下苦功学习,以满足他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 l& t7 {) {6 d* V; A$ p
    德鲁克对于童年的记忆始于1914年他还不到5岁的时候。那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对社会生活带来的重大创伤给童年的德鲁克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而在其成年后又爆发了破坏性更为严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正是在亲眼目睹了两次大战对于人类文明的巨大破坏作用之后,德鲁克明确了自己终身研究和实践的目标:实现一个“自由而功能齐备的”的社会。

    " T/ k/ U  y- }/ C0 E# Y
    同样在一战时期,来自美国的 “食物赈济组织”在救济战争难民行动中的表现,使德鲁克对“组织”和“管理”产生了最早的感性认识,成为其后来把组织看作是“一种人类创造性工具”观点的形成根源,也是后来他进入通用汽车公司进行深入研究的肇端。

    , N5 s, x+ {" j; ~
    虽然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但是德鲁克在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功或许还需要一些机遇,这其中就包括人生道路上的良师。
    ! u0 m0 b) e1 N7 R
    德鲁克遇到的第一位良师是在他小学4年级的时候。在艾尔沙小姐的教导下,德鲁克学会了制定每周学习计划并与实际学习成果进行对比从而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负责,而正是这种学习方式孕育出了德鲁克未来的招牌管理思想——“目标管理”的雏形。也正是在那时,德鲁克的写作天分已充分显露,艾尔沙小姐发现并鼓励了这一优点。这种亲身经历启发了德鲁克后来对于“经理人应该着重于员工能做的事,而不是他们无法做的事”的观点。

    : x0 u7 m+ N- f1 u
    中学时期德鲁克曾就读于一所拉丁语学校,遇到了一位“颇能启发学生的宗教学老师”。这位老师曾要求自己的学生说出,希望将来过世后,最令后代人怀念的是哪一点。从那一刻起,德鲁克一直没有忘记这个关乎到人一生生存意义的严肃课题,并穷其毕生寻找答案。

    ( [' v0 M" W* i( K' N
    17岁那年,德鲁克离开维也纳去了汉堡学习,在那里一个从未谋面的人带给了他又一次影响一生的启示。那时德鲁克每周都会去汉堡歌剧院欣赏歌剧。一次在观看了一场威尔蒂的《福斯塔》演出后,德鲁克惊讶地了解到,这部伟大的作品竟然是威尔第在80岁时所做。这种永不停止追求完美的精神极大地震动了少年德鲁克,使他在随后的生命中不断地以实际行动体现着自己对于完美的追求。

    4 E% a, U+ m! L/ U9 P; m
    19岁时,在法兰克福工作的德鲁克又遇到了自己人生的又一位导师,也是他当时的老板东布罗夫斯基。后者对于定期检讨工作绩效并及时制定未来工作重点的严格要求可以看做是艾尔沙小姐方法的工作版,对德鲁克后来所提出的“目标管理”及“反馈分析法”等理论工具具有直接的启发意义。

    ; D2 Z% C3 z  q# e$ S4 {/ N
    德鲁克青少年时期的经历还远不止于这些。1979年,德鲁克以优美的文字细腻的笔触将这些影响他一生的人与事写入了自传《旁观者》一书,该书也成为后人了解大师轨迹的最好导读。

    ) g9 n$ b* @* R6 x: x' Q2[size=1em]发明“管理学”的人! t0 ~6 J1 u4 x# [4 Q1 S
    1937年,新婚不久的德鲁克来到了“一个勇于面对未来的国家”美国,开始了人生的新旅程。那时的德鲁克已经告别了自己对于经济学的兴趣(因为“他们只对商品的行为有兴趣”),以一个作家的身份开始了对于政治理论的研究,并很快转而研究组织理论。

    6 X2 S% t6 Y/ w+ x
    在人类的历史中,很长的时期里只存在“社会”和“社区”,而没有“组织”。“社区”是一种“先天的存在”,而“组织”是人们“自由的选择”。人们结成组织的目的在于“追求仅靠个人力量所不能实现的更大和更好的目标”。

    6 ]; m% A% _0 Q8 ?0 B& P
    通过对组织的研究,德鲁克意识到实现一个“自由而功能齐备的社会”的目标必须有赖于在这个社会中的各类组织有效地实现各自的功能。在德鲁克看来,组织必须使一群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个人通过组织来实现和丰富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价值;与此同时,组织是社会的一个“器官”,组织是一种“工具”,组织必须执行某种社会功能才有存在的意义。

    4 k. j7 p+ ]/ f3 H9 r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既是偶然也是必然。1943年,通用公司因为德鲁克在其著作《工业人的未来》中所展示的真知灼见,邀请他对该公司的组织结构和高层管理结构进行研究,于是德鲁克第一次有机会进入一个大型工业组织的内部进行深入的组织行为研究。

    : J  q' m* ^' ?  a
    一年半以后,一本伟大的著作《公司的概念》诞生了。这是第一本把“管理”视为承担特定工作与责任、履行组织特定功能的著作;也首次提出了“组织”的概念,奠定了今天组织学的基础。书中提出的作为组织原则的“分权制”和“目标管理”的概念至今仍是21世纪企业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

    " J4 M; _1 L/ S. P6 F5 X
    1954年,德鲁克将其对于管理的全方位思考写进了另一部划时代的著作《管理的实践》之中。德鲁克意图通过对管理原则,责任和实践的研究,探索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制度。本书对于管理的目的性和管理对象的清晰界定以及一系列重要概念的提出正式宣告了“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从此,管理不再是“只有少数天才”才能懂的事情,而成为可以学习可以传承的知识和技能。
    4 C6 a, h0 ^3 X2 s
    如果说《管理的实践》是类似“宪政教育”的范畴,意在阐释一个有效的组织所需要的制度保证,那么1966年德鲁克所著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则体现了“君主教育”的精髓。再好的制度最终都是需要人来执行的。本书的开创性贡献之一在于对“管理者”的重新定义:从一种作为权力象征的“头衔”归位于每一个承担“责任”并做出“贡献”的知识工作者。
    ) S1 O) d) a2 W. I' g. \2 j9 q9 j
    此时,德鲁克已清楚地向世人展示了实现一个“自由而功能齐备的社会”这一终极目标的可能路径:通过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实施的卓有成效的管理来实现组织对于社会的功能,而不是通过暴力革命或者战争。

    2 y3 _0 ]# a0 y8 X4 ]! _/ ?
    随着自己管理思想体系的日臻完善,德鲁克最终在1973年出版了《管理:使命、责任和实践》一书。在这本被称作“管理圣经”的皇皇巨著中,德鲁克全面总结了自己的管理思想,并开宗明义地指出了一切管理的真谛所在:管理使命、承担责任、勇于实践。

    ! |& m& t% O7 w( T% c4 e$ C$ |3[size=1em]“最年轻的头脑”
    5 I1 ]5 d! E6 X1 O/ K7 k8 `1 ^
    从1975年开始,已是66岁高龄的德鲁克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生产力最高的时期”,期间他除了为《华尔街日报》撰写专栏之外,还在《经济学家》、《哈佛商业评论》、《大西洋月刊》、《财经时代》、《外交事务》、《财富》、《公司》等专业杂志和期刊上发表了大量论文,为解决“不连续的时代”里的种种社会问题和管理问题贡献自己的智慧。

    & \4 W- D0 M( N4 d$ N
    与此同时,从这段高产期直至德鲁克去世前的30年间,德鲁克完成了超过20本著作,占其一生全部著作的一半。1985年,德鲁克将自己35年管理教学和企业咨询的结晶融入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该书中,德鲁克提出“创新是企业家特有的工具”,把创新发展成为大众可以学习和实践的工具。
    " b5 S0 o  `! f- u- n
    1990年,德鲁克出版《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一书,提出所有的非营利组织都有一个共同的使命:改善社会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并指出非营利组织同样需要管理,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非营利组织才能真正实现它在社会中应该发挥的功能。

    " p- a: m: C  P: @9 i$ H
    1999年,德鲁克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如何提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将成为21世纪最大的管理挑战,从而为人类在新千年到来之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 q2 R3 _; F2 J# O
    纵然著作等身,德鲁克却始终实践着少年时他在威尔第那里获得的启示,终身追求完美。每当别人问他最满意自己的哪一本著作时,他总是回答道:下一本。德鲁克始终如一的睿智和勤奋获得了世人的广泛认可。1997年,《福布斯》杂志在一篇封面文章中称其为“依然是最年轻的头脑”。此时,德鲁克已年界九旬。
    ' w& X4 Z2 R. s  t
    4[size=1em]斯人已逝,高山仰止  h* W2 |, I% ?/ R
    纵观德鲁克的一生,尽管著作浩繁,关注的主题却始终围绕着“自由、尊严和社会中人的位置,组织的作用和功能,人的成长和组织的成长,以及社会的健康发展。”

    - @6 y2 R! y" `! y9 Y! j4 K
    社会、组织、管理、管理者,这些原本孤立的研究对象在德鲁克的思想体系中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正因为如此,杰克韦尔奇才这样说道:“全世界的管理者都应该感谢这个人。因为他花了毕生的精力,来理清我们社会中人的角色和组织的角色。”

    # ~$ Z' }4 h- a, Y) D% y: {4 g& A
    93岁高龄之时,德鲁克接受了一次采访。当被问及“你最希望被后人记得什么”时,这位睿智的老人平静地回答道:“那就是我曾经帮助过一些人实现了他们的目标”。两年之后的2005年,德鲁克在家中辞世,安详地结束了他作为“旁观者”的一生。
    ; _5 g; T5 D! ]" @+ c% `2 H3 d
    5[size=1em]影响德鲁克的七项体验, T. ]0 q3 X/ g7 v
    常会有这样的问题:中国会不会诞生“德鲁克”?用德鲁克的话来回答,应该是会的,他曾经肯定地说:管理学家是不能进口的,中国要培养自己的管理学家。基于这样的提问,我们应该思考德鲁克之所以能成为“德鲁克”,原因何在?这里,影响德鲁克的七项体验及他的自我管理,是不得不说的故事。

      O8 r0 Q3 \- E# ?  G: x2 x
    第一项体验:追求完美。18岁的德鲁克听到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一出歌剧《福斯塔夫》。那晚,他完全为这出歌剧所震撼。当年威尔第已是80高龄的老人了,他的一段话:“在一辈子的音乐家生涯中,我努力追求完美,可惜一直失之交臂。我有责任要再试一次。”这在德鲁克脑海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 J! U" ^4 R, ^8 \& I( G
    第二项体验:上帝看得见。古希腊著名雕刻家菲狄亚斯被委任为雅典的帕德嫩神殿制作雕像,但当菲狄亚斯向雅典市府索取薪酬时,会计部不愿意付款,他的说辞是:“这些雕像站在神殿屋顶上,而且位在雅典山丘的制高点,除了雕像的正面,我们什么也看不到。可是你却要我们申请整个立体雕像的费用,就连没人看得到的背面也要算钱。”菲狄亚斯反驳说:“你错了,上帝看得见。”德鲁克又再度深受震撼。就算只有上帝才会注意到,我也必须追求完美。(德鲁克是位保守的基督徒)+ S- k  C% ]( I% _& R7 q6 c
      ^" H" K$ I' x; @$ d8 Y0 Z
    第三项体验:终生学习。德鲁克在德国法兰克福商报担任记者,必须写到许多主题,所以决定在更多的领域进行涉猎,以成为一位称职的记者。后来渐渐发展出一套系统来,每隔三四年,会挑选一项新主题加以研究,不论是统计史、中世纪史、日本艺术或经济史,或许花上三年时间还无法精通该项主题,但至少足够让他有基本的了解。这不但让他累积了相当可观的知识,也使他能督促自己保持开放的态度,来面对每一种新学科、新方法;对每个新的研究主题,都能做出不同的假设,并应用不同的方法等。

    & a# y8 u  e# x, e/ y& s" W* v
    第四项体验:定期检讨。这是来自总编辑的启示。当时那位总编辑年近五旬,不厌其烦地培训编辑,并树立纪律,他每周会跟每位编辑讨论一周来的工作表现。每年在春节后和6月暑假前,还会利用周六下午和周日全天,来谈前半年的工作状况。他的谈话逻辑总是:首先提到那些事做得不错。其次,指出表现未必很好,但已尽力去做的事。接着,检讨不够努力的事。再者,毫不留情地批判做得很糟,或是根本没做到的事。最后两小时内,规划未来6个月的工作:该专注做哪些事?该改善哪些事?该学些什么?会后编辑们需要一周写一份报告给他,说明了自己未来半年的工作与学习计划。德鲁克从那时候起,每年夏天都排两周时间,检讨前一年的工作,按照这五点去贯彻,就他自己的顾问、写作和教学等方面,排定未来一年的工作优先顺序,即优先与优后。
    : D7 ]) B, v- [
    第五项体验:资深合伙人的启发。德鲁克在英国的一家私人银行任职,起初,他只替两位年青的合伙人做事,但工作3个月后,创办人弗里德伯格把他叫进办公室说:“你刚进到公司时,我不太看重你,现在还是一样。不过,你比我想象中还要笨,而且比你职位所需的水准还要笨得多。”由于那两位合伙人每天都把他捧上了天,听到创办人如此说,简直让他愣在当场。后来这位老绅士说:“我晓得你在保险公司的证券分析做得很好,但如果我们请你来做证券分析,那么让你待在原公司就可以了。我们现在起希望你做合伙人的秘书”当时德鲁克有些生气,但也知道他讲得有道理,之后,德鲁克完全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和工作,现在他有了新职务,该怎样做才能让自己发挥效能?每次他所得到的答案都不太一样。
    0 _: V: J: a3 C& Z
    第六项体验:反馈比较法。德鲁克研究发现两大宗教组织:南方天主教的耶酥会以及北方基督教的喀尔文教派。两家成功都归因于善用反馈比较法,做任何事时,先把预期的成果写下来,9个月后,再把实际的结果跟当初的预期做个比较。德鲁克善用此法达50多年,由于自我检验,才看清自己的长处,从而得到发展,这是终生学习的关键。
    6 Z9 W8 l* ~) u4 k# Z* g3 E
    第七项体验:熊彼特的启示。1950年1月3日,德鲁克跟随他父亲去拜访知名的经济学家熊彼特,66岁的熊彼特誉满全球,当时仍在哈佛大学教书,同时在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的职位上表现活跃。杜老先生笑着问道:“你现在还会提到,希望后人怎样记得你?”熊彼特听了放声大笑,德鲁克也跟着笑了起来。(因年轻时的熊彼特希望有人记得起他曾是欧洲最伟大的情圣、最伟大的骑师,或许,也是全球最伟大的经济学家。)
    & R8 q& r% i8 M7 W9 e
    / D7 n5 g5 j) `  z) o8 k
    熊彼特回应:“是啊,对我来说,这个问题还是很重要,但我现在的回答可不一样。我希望人们会记得,我是将好几位聪明的学生调教成一流经济学家的老师。”接着又说:“你也知道,以我现在的年龄,已经能体会到,光让别人记得你的著作或理论还不够,除非你能让其他人的生命因你而有所不同,才算真的有所作为。”采访后的第5天,熊彼特与世长辞。
    - End -

    3 Q7 w6 a% ~6 l5 u8 W) w. x2 r$ ^- {; P# }) A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用户名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ISO爱好者 ( 鲁ICP备09041441号-1 )

    GMT+8, 2-5 10:3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