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用户名
×
分享 |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中常见的不合格项,收好! 2015-09-06 [url=]质量与认证[/url] ' A: |! B5 ^2 a+ K
2 }- S* t* G- r& {- C' z+ K% K8 A! c% a$ q. e! v8 i8 l c
% e# a4 ?( P6 H" l; Y h+ l
- u* M& |7 L3 X. q( w记得认证君第一次接触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时甚是紧张,当时特别担心外审专家开“不合格”项,给部门扣分。虽然后来顺利通过,但重新去看当时的体系运行,还是存在较多的问题。今天整理了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最常见的不合格项,供大家参考。
- x2 x2 q( b! S/ b$ V6 j* t
5 p4 e% S! K2 A" h% c. g8 g* ]+ L
# x; T: f2 e3 [一、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条款:4)
9 Q7 d. V( h% S* g
% i" Q3 l. R6 n' T1、质量手册(标准条款4.2.2)
6 H$ I) P$ P% R! W) F(1)各部门执行的文件与手册的规定不一致。
! @ T5 a1 h5 h# x, A, ]2 F) n, X8 d& J(2)质量手册未包括或引用形成文件的程序。
. L9 x2 l9 j, m& E$ w5 t7 W+ B(3)对标准的剪裁不合理。
5 {' E% e0 g. c1 M+ ?(4)质量手册不是最高管理者签发。( _( I' @9 r/ T5 a9 ?3 p0 x
(5)质量手册不能完整反映该组织的性质特点。" K9 F9 K; R" b) C/ V
(6)程序文件中规定的控制和操作方法与现行的运用不一致。8 L: E$ V& F- f- n" ^
(7)程序文件与质量手册不协调一致。* @2 A2 q# Y$ Q& R" O
(8)质量手册的发布、修改、管理比较混乱不能保证最新有效版本在现场使用0 q' ~" V* H& b/ J* c0 n
( Y' h/ Y" n, C( q2 Q g% F2、文件控制(标准条款4.2.3)7 O& S, D* {+ N- {8 z& J
(1)程序没涉及失效文件的控制。
7 Y1 I, u3 V6 k$ E6 |(2)外来文件、发外文件未列人控制范围。
: {% ^$ J% N$ O+ ^% W4 N(3)电子媒体和其他形式的文件未受控。
% ~8 J( T( H/ Z# @; ]8 U/ H: Q(4)发布的文件无批准人。" v: J/ A0 D( W* Y5 M
(5)不能识别文件的修订状态。
% U6 R/ n! P' q/ D4 m(6)未标识保存的作废文件。4 V! c: T% [0 u3 i# v0 u1 V
(7)外来文件没有办理识别性的手续。
$ c: h2 g& P) ] M: F; H8 K6 B(8)未对文件进行定期评审。
; v B' V7 @. @/ {. r- _: l5 c" {5 X(9)文件的发放没有控制,随便复制。
& S, N7 _7 u$ p! W) q(10)保管不善,不能迅速出示文件。
: [5 U6 }8 @" Q(11)文件更改记录没有或不适当。
9 Y! L" T% f# n(12)文件被非授权人复制或更改。
7 N( Y' T1 r! T1 g% P" z/ v(13)现场使用的文件不是有效版本,或有效版本与作废版本并存。
# e! `$ H7 \9 g s* _8 b2 l* V, Q1 ~; {# }8 D
3、记录控制(标准条款4.2.4)
% L6 q( ?+ o7 x( {9 u7 A(1)供方的质量记录未纳人控制范围。
. l! Z7 `6 A+ c; F, j& t/ {(2)未规定电子媒体形式的质量记录控制方法。& |- t2 O8 v* i3 m5 v5 U, ~
(3)质量记录保存环境不符合要求。
) e. {6 Z8 x6 H* D4 s8 P(4)质量记录未规定标识、贮存、保护、保存期、处置的方法。$ M q$ T* s: ^. R0 K2 }
(5)质量记录填写不全,质量记录上无记录者签名。% W6 I! H$ N% |6 X
) c( V( I4 E) P# }. T6 ]7 W二、管理职责(标准条款:5)
7 |0 c) ^* P5 G: Q
* q' F1 {9 |7 `! C( W6 }1、管理承诺(标准条款5.1)
( C4 J/ v: [9 ?* R! h7 V3 [(1)最高管理者不知道对管理承诺应提供哪些证据。
# J1 q1 J+ ^# E2 ?+ V$ m! L(2)组织成员对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各有各的理解。4 e) v7 e6 t1 M _( k. _( z& t9 K
(3)资源配置不足,检验人员素质差,内审人员未经培训。
; n' ?" D" W6 d. Y$ e
7 Q5 M* M" Z4 N, p5 H' E ^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标准条款5.2)
! w; }; P" }" `; T(1)拿不出文件证实顾客的要求已得到确定。
8 N# {. N6 v8 |1 q7 q/ f
, e7 |! L. o: i/ L0 C5 I4 `3、质量方针(标准条款5.3)
% q+ u M1 A" j) L5 E* N- a(1)质量方针空洞,体现不出企业特色,与质量目标的关系不明确。, \3 t% o: j" @ j3 F; P
(2)下级人员不清楚质量方针。# Y5 J4 E' m/ r; f! g' u
(3)拿不出对质量方针的评审证据。) Z% n$ ]7 K8 l; D0 S M# A- b% F
(4)有的部门也制订了质量方针。
# Q V' { W! o6 ?0 B+ c- n: t9 P: [" J2 f# V
4、质量目标(标准条款5.4.1)( H" e8 i; I# v
(1)质量目标的内容不完全,没有包括产品要求所需的内容。) u5 j$ r+ Z7 h7 T% H# J, X4 Z
(2)质量目标与质量方针给定的框架不一致。# _) p L) e% V" R$ u9 w! V
(3)质量目标无可测量性。0 C. t% Q/ L; k3 b* I0 t3 f4 g7 x/ f' P
(4)质量目标的实现不能提供证据。
+ c3 ]' I8 ^, L# K- ?$ r4 s7 e! M' W2 ]0 M# K
5、质量管理体系策划(标准条款5.4.2)
7 v% i; b: U3 v2 A" v(1)对质量管理体系中允许的剪裁没有详细说明。 C- x8 t& h, M
(2)更改期间,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得不到保持。 ?0 P& @3 J1 P9 j6 F2 B8 f$ L7 q$ k
- L \1 j3 Z+ R3 e" M+ m+ z6、职责和权限(标准条款5.5.1)' Z! p* F6 m4 v1 ?+ ]% V& ]
(1)人员间的接口关系不明确,遇到具体问题常有扯皮现象。
, H- w: L5 i& Q0 }' d9 s% G" \(2)不清楚由准决定或处理某些事情(如:如何处置不合格品等)( Y2 v4 c: h9 |) o j* ^
(3)组织图不能清晰地反映相互关系、职级关系等。
* b' k$ }: W7 I
/ y L: y n% v9 `7、管理者代表(标准条款5.5.2)1 ~; v2 y; k( \
(1)没有以文件的形式对管理者代表的职责进行明确。4 C2 V& C6 f# C" o
(2)管理者代表的职责不完整。9 Q0 A, F! `7 A
+ |/ V! D" q. K$ T# f9 b* f
8、内部沟通(标准条款5.5.3)
. T) [9 {1 @8 O. \9 r% U(1)不明确沟通的目的3 q: Z) z! {( ]5 o8 U
(2)沟通的工具不明确。
- P0 o, \4 d$ {% f ?
" ]9 _1 w; h4 X0 s9 j6 c1 F9 @9、管理评审(标准条款5.6)4 z8 e# r$ x" U( }
(1)管理评审未保存记录。
; i7 [3 K9 d. |6 |1 E! F(2)管理评审内容不符合要求。
& Z0 d p. _) }+ v" t6 ?(3)管理评审不是由最高管理者执行。
' }% ?/ ], t5 C4 T& `
- a+ G# C+ x% M. g9 ]; t. ^7 m三、资源管理(标准条款6) 7 ?- Y) C, F& u( t9 t
+ R) X1 m) d$ @% m6 i# M8 W. Q4 K8 @1、资源提供(标准条款6.1)
; y5 K* Q. s/ @- a4 B1 |(1)资源提供的途径不明确。2 T" Z" v- I& R; F5 C
(2)资源配置不充分。* E4 G. \4 ]) f/ V4 Q, o6 K
2 k3 o+ _5 D9 o2 h& g& n2、人力资源(标准条款6.2)
8 M2 X" I: M2 J% L; K* R(1)能力需求未确定。 n7 [5 F1 E1 j2 X
(2)未保存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的记录。/ M+ d( b5 U$ \* {! U [
(3)培训后未进行考核。, e5 S. c- z# y4 Y1 X2 R# L) E
(4)未进行质量意识方面的培训。+ a8 _ g D; x
(5)检验人员、内审人员、计量人员未取得培训资格。8 K; e. T/ d2 R
(6)以学历代替上岗证。+ r* K e5 f+ [ w, b
(7)以培训代替上岗资格认可
0 w, P7 }8 U" R! a$ n2 d
8 x9 J' ?# [9 u3、基础设施(标准条款6.3)5 W8 }! s$ e# J, @" X+ i3 O) E2 M
(1)设施和设备不充分。
& h) |$ H- i, u9 h0 q" E(2)未按规定保存设备维护记录。4 M6 g( w% ~5 W
' H5 m3 ?! U7 S [; S8 k$ |
4、工作环境(标准条款6.4)/ c" H- z; I1 y4 Y- n
(1)工作环境不符合规定。8 }) K0 @* a% L/ |3 w& Z {$ x
, }* S& Y2 @$ R! ]5 L- W1 k% C四、产品实现(标准条款:7): t4 m0 c' h0 A
( b: b2 \9 w; i8 `7 \* {
1、产品实现的策划(标准条款7.1)
, \$ V7 @% u. B q) z9 W" p(1)未针对特定的新产品、项目、过程和合同编制质量计划。5 ?. b7 U0 k1 A1 \# Z3 W
(2)建立和实施质量计划时,忽视了对必要的人员和资源的配备。
' y" R* ^ f' W) D/ ?3 i Y: d* f! R. Z3 {6 l7 L& Y& N, \( v8 w
2、与顾客有关的过程(标准条款7.2)
7 Q7 C, N( b/ c(1)产品要求不明确,没有形成文件。
- e; P( _: d7 u: a' ` }& [6 O! y(2)没有规定产品要求,对产品要求评审的内容理解有偏离。
* \' n+ R4 ^0 s$ ]% }(3)没有依据标书检查合同。6 r6 b+ O$ w, o* ]5 ]5 r
(4)评审的结果与跟踪措施未记录或记录含糊。
# I* x( |& @5 p7 W" p$ a(5)未对零星、口头的顾客要求(以口头订单、合同形式体现)进行评审。+ D6 K8 M, u# _1 t
(6)交货时发现组织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
& ?9 d8 {6 \9 N! F" {(7)产品要求发生变更时,未及时通知相关人员。
# i# g* y) V) G$ F! ~(8)合同、订单处理过程中,与顾客沟通不够。! d( c, o0 h% Y
(9)对顾客的投诉没有处理记录。& k( v# [+ ]5 @! G1 k& n& E
; G% O6 G4 r! F7 {/ n% q1 S
3、设计和开发(标准条款7.3)
& P* C4 D7 {+ A# i2 ~$ Q u1 W0 Q(1)参与设计的不同组别(设计部门之间,设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接口没有规定
5 a9 _3 E C. l" l$ }- l(2)设计输人没有形成文件,未作评审。设计输人中未包括适用的法令和法律。
5 w6 K- R! x, O1 a(3)未编制设计开发计划(策划的结果),计划未随设计的进展而适时修改。
# {, _, G) A) ^! _! u) U(4)每次设计的人员职责、阶段划分不明确。
. _. ` I3 B& R1 l% e6 t& Q(5)设计输出资料不完整,没有满足输人的要求,输出中未包含或引用产品验收准则,重要的产品特性未作出规定。 \" c) S% T7 W8 ^4 L
(6)设计输出文件发放前未批准。$ ^) V9 i9 F6 h8 q2 I, M
(7)设计未评审/验证/确认,或评审不合格仍投产。8 z3 ?' b' y, @7 k# y- J. U2 a
(8)评审、验证、确认后的跟踪措施未记录。, F2 z1 S) ?9 M& v
(9)设计更改未标识,没有形成文件。* }& q5 w/ }! c- B. }5 B
(10)更改审批人员没有授权依据。
" ~$ l. i* K" O1 `, k3 |/ [3 y m7 y5 Q
4、采购(标准条款7.4)* s& ]. o+ N1 g9 ]0 ?: v; s5 b0 f
(1)对供应商的评价结果,尤其是跟踪措施没有记录。采购单上的供应商为未经批准的供应商$ r7 T) M: }" u4 v% u
(2)采购文件、采购单发出前未经审批。) L) M, S: l& P3 R: e) D5 x4 O
(3)顾客指定的供应商,组织对其不评审也不验证其产品。1 T! I) ?' K* N+ e$ G+ g
(4)无选择和评价供应商的准则。
E- N# k. H6 [. @; P; K. J(5)采购文件的内容未清楚地在表明订购产品的要求(如产品的质量要求验收要求等)
9 }$ F1 l; d0 E3 s: R(6)对质量差的供应商,没有采取纠正措施并跟踪验证。
0 h. K7 s5 u5 X; s(7)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复审经批准的供应商。2 m/ s. |: p) b7 o
(8)采购单的修改没有管理规定。( V% U4 p; `" a% Y" J# T
(9)采购产品的验证方法不明确,或虽明确但不执行。
( J: ?3 o. b. d$ j" w: G: W(10)组织或顾客在供方现场实施验证时,未在采购文件中对验证的安排和产品放行的办法作出规定。+ {1 U, |7 ^3 ?' Q1 R/ ~
(11)对服务供应商(如计量器具检定供应商、委托的检验机关、运输公司等)等未进行评审等控制活动。5 y3 h) U% f4 }
1 {1 m- I; y$ I V2 f5 {5、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标准条款7.5.1)8 N+ v J( k y# t- w# @1 l( p/ q
(1)控制生产和服务过程的信息不全,缺乏作业指导书或作业指导书不够详细正确而影响产品质量。
1 s+ O* E$ V. v6 b' C* S# t, i(2)作业人员的作业不符合作业指示。9 o& _0 _+ `; B- S
(3)设备没有进行正常的维护。
2 v! H% t, o' ]+ F3 S(4)工作环境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 E9 q# u# @# V: |(5)对特殊过程、关键过程、质量控制点没有监控措施。
1 T9 c( C& i# C4 x+ _! R(6)操作者没有经过培训或培训无记录。! k- j3 y, x! N3 O2 ]) o" n" B
(7)生产过程无计划管制(如投入、在制、产出的日常控制)。
) k& x% ?, [! D/ p% F(8)失效的图纸、规范等还在使用。
# \8 k; y& H1 U( C) M' ](9)领用的原材料没有规定的标识或检验状态。) o# h& q; a# R
(10)未规定产品放行的条件。0 h. O" H' z) {0 K4 R% V
(11)发运了型号不正确的产品。
x7 Y" \( u7 t x(12)货车运输公司或船舶运输公司未经评审。0 f/ z( g8 m5 v# x7 e
(13)对运输中的货物损失没有采取纠正措施。
+ F# I8 \9 _" i' k U% \( I: |2 z(14)货物没有正确地进行标识,随货文件不完整。& l! _( _1 V% v! C9 t1 D) f( q
(15)没有规定交付后(售后服务)的管理措施,或规定了但未执行,或没有效果。
$ v5 m' ^! V* p* M(16)合同规定的售后服务未执行或执行后没有记录。/ x0 F) w# c; k1 e+ B; J
0 P! A2 r6 j# _* v6、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标准条款7.5.2)
& C" u( d" j& ~2 Z+ q9 x. k) _(1)未对特殊过程进行确认。# U9 c2 D M. r$ }
(2)未对确认的过程和方法进行规定。
2 W7 h/ X$ a# I(3)过程更改后来进行必要的再确认。' f, R' G3 N) a7 E7 j/ X! q" r
6 |) W" i( L" ^# X7、标识和可追溯性(标准条款7.5.3)
6 L/ ^! h1 \* D& Y" C9 w0 {(1)生产中产品无证明其身份的适当标识(过程卡、随工单、路线卡等)。相似的物品不易区分。
) l5 V6 ?# p" d, y9 i(2)在有可追溯性的场合,产品标识不具有惟一性,无法追溯。
- t: v, [- n4 ?! f(3)可追溯性实施中出现“断裂”现象而无法实现可追溯性。
+ Z+ r9 ~+ W& z: X( y(4)产品标识系统过于简单,或过于繁杂,无法做到„使用适宜的方式‟标识产品,不具有可操作性。2 O0 F' W* [, J4 Y$ t' K
(5)产品标识在使用中消失而未按规定补加标识。
* s% [( A6 k) p" ~; g# J8 F& Z* l(6)产品分割、分装时,未按规定将标志转移至每一部分。( b# j1 J+ t: O/ s+ x# `
(7)当产品有有效期限限制时未对产品作出有效期标识。
9 p7 k6 N1 R p" U0 r(8)包装标识不符合要求。# c1 U7 m1 U2 W
(9)不合格品未加标识。% g! d3 E& \3 K3 j6 z6 H( ]: X* {
(10)标识消失、涂改时有发生。2 ~# d1 s0 y7 N( h3 q5 i! V3 l
(11)检验状态改变了,其标识没有变化。( M* K1 {- f. m* B# I! w
(12)检验状态规定的部位、印鉴、签署、记录不完善。. F$ \% \) j, B0 u0 ^7 C, U
(13)现场产品无检验状态标识或标识错误。
& l! G8 X7 S4 [) m, j3 X. I2 y: i; x" [; z, V; U; w
8、顾客财产(标准条款7.5.4)
* A1 f9 X3 W* e(1)未对顾客的产品进行验证。
6 C' ^$ q8 g. g x2 a+ P! P(2)未对顾客的产品进行明确标识,未作好适当隔离。, Y. D2 x$ t; n& L- Y
(3)顾客产品损坏、丢失或不适用时,未记录并向顾客报告。( O; P/ y3 \+ M: d% I* F: K
(4)未将顾客提供的检测设备、无形产品(软件等)纳入控制对象。
/ v. U Q0 U- R8 P! x# }" a
7 @1 r0 u6 u& \" Q9、产品防护(标准条款7.5.5)
% y/ D$ M2 x3 Z t& G! N [) }: u(1)未按规定做好包装运输标志、防护标志。
/ L7 p% Q3 Q7 _. R) k3 m7 p# i: o(2)搬运人员未进行技能和安全知识培训。
( i7 A9 j i# Q(3)未按规定(组织自行规定)定期对库存的进行检查。库存品出现变质损坏。
0 C: x/ T) A% L# f6 K" h. V' ~2 a6 R& S(4)未接包装作业指导书进行包装作业。+ j6 x! t' r- O' w a [
(5)仓库出人库管理混乱; U& A) X) ?( W( K
(6)仓库账物不符仓库混乱,不同产品不能清楚地界定。
; L g0 c. J4 q0 [0 ], V(7)未按仓库规定(如先进先出。隔离存放)进行。
x, z% ~6 S4 b8 q; G6 G(8)顾客的产品未隔离存放,不能实施追溯。
8 {3 [! q, c& z$ R3 A& N* _(9)合同的特殊包装要求未向作业人员详细解释。/ X) G7 i) k3 I e% {
(10)包装材料的供应商未经批准。包装材料未经检查。
' m2 B: e( |/ ?- J" F( B(11)随发文件不完整。6 E* Q, U$ p+ W4 G. i1 d
: L; p4 _: Y% V0 }9 ]
10、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标准条款7.6)
$ T X0 I- M& P; `( T' l0 H2 U(1)测量设备校准状态标识不是唯一的或没有校准状态标识。0 p* K$ X$ q4 \' k+ ~1 [
(2)对自制的测量设备.无校准程序。0 R9 r0 w4 p Q+ G
(3)测量设备超过校准期.; d, T1 ?7 Y, {3 e: c* p5 a
(4)校准结果未记录或记录不适当。+ r" B3 n0 f& K( m0 B# u
(5)使用中的设备未进行系统的管理(如维护等规定}。 J K P2 T' j) @; w% L4 q( M
(6)设备的测量能力与测量要求不一致。
1 L7 n; P' x, B# _; v q8 `# E(7)测量软件使用前未经确认。: _8 o8 [. D9 K2 [1 g7 _! q* o
(8)不对测量设备,而只对设备中的仪表进行校准。
, E2 ~+ E8 k9 A+ X k! y(9)测量人员不按规定调整。
; @6 p5 w8 Q1 f+ R) `8 {4 C6 X( y* N o* ]
五、测量、分析和改进(标准条款:8)+ T! J$ \- h* p- z% P- g6 \3 M9 ]9 c
$ J5 S% `2 R7 T7 I1、总则(标准条款8.1)
' Q( e2 v! B$ O- K7 p P l(1)监视和测量活动不能确保符合性利实施改进。! U1 R W1 T# j; n$ ]& E# {# ~, B
(2)未采用统计技术的需求。# ], h5 U. w- R/ V2 O( @$ D
(3)统计技术使用中有错误,可能是缺乏培训,也可能是无相应的作业指导书。
* P; j& k1 R) a: ^; y2 \6 q(4)数据收集不规范。
1 M2 A X# l1 [( u4 B1 \0 a- m. q8 I+ G3 ~
2、顾客满意(标准条款8.2.1)
, Q/ U9 e& s: w4 I0 u6 H, H& y(1)没有规定收集分析、利用顾客满意程度信息的方法。7 |! V2 G8 K, \5 [7 b0 V; I2 K
(2)顾客满意度下降时,未采取改进措施。
5 t) T6 E8 j1 y6 r. Z, u/ U# {+ o0 g
3、内部审核(标准条款8.2.2)& v5 G' P0 a8 G# P* }+ w
(1)未进行审核策划或策划的内容不完整。0 C0 \4 e8 ]$ n7 M' Y0 v3 I
(2)每次审核时未编制审核计划。
, P1 q3 x' p0 ^' `. R* n* g T8 ~(3)内审员未经培训或资格证实。. [7 h: Z Y$ @4 G5 A
(4)内审后纠正措施的跟踪验证缺乏记录,或验证记录未报告相关部门及人员,! G& P- S! C+ ]: f s: I4 V
(5)内审员与被审核部门有直接责任关系。
$ @1 z0 |! o/ x9 Y' w" L6 X4 t" [(6)审核的内容不充分,流于形式。
: u+ d x6 S4 V c6 {" g% T
2 z- @& b) ]6 g! L4、过程的监视和测量(标准条款8.2.3)
% H1 ~& l2 e9 ^) k(1)未确定需要进行监视和测量的实现过程。对特殊过程、关键过程未进行收视和测量。
* S4 [9 L0 y! j& H3 R2 D) `(2)过程监视和测量方法不恰当。. @8 g& X* ^+ b1 s3 X
8 u6 `( u; j+ Q" _) r$ b5、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标准条款8.2.4〕) ]0 i; |# y' v0 J& t
(1)没有产品的验收准则。
0 M( c5 i6 D# K. T1 p9 B( m(2)监视和测量的阶段不明确。
. u: C0 v6 h- K/ m! i6 h% k4 Y8 f(3)所有规定的检验未完成,且又未经授权人员批准就放行了! ~0 \6 j5 S, A. g6 |/ h
(4)检验记录不全或保存不妥。1 A% f7 D6 I) i5 B) `8 x
(5)抽样检验不规范。
2 q' _2 n+ x" n* I(6)检验人员不合格。3 Q' a& |* n. Z4 u+ x
! n0 C# n, W8 N& o0 I4 b0 u
6、不合格品控制(标准条款8.3)
1 X: v: U8 [3 Q2 I6 u& N7 Q(1)没有程序或程序不适用。" {2 B9 o! N; K( h; b5 B$ \( l) j4 ^1 f
(2)出了不合格品不标识。
2 e- {5 L6 N7 V9 F) e% S6 J0 P' U(3)出了不合格品不进行处理.或处理的权限不清
6 `( `4 Z9 F- C3 Q( q8 _' _(4)返工/返修的产品没有再次验证4 j: U# e( x: T/ h$ z
(5)返工或返修两者之间区分模糊不清,让步接收未经顾客或授权人员批准。
* @# b4 i: Z8 C, Y(6)组织没有对售后的产品出现不合格时的处理措施。% h) ^' f% P6 `* H; a- p
9 S, }6 o2 w( J' H9 Y. ^8 }; u8 a ?
7、数据分析(标准条款8.4)
7 k* r/ ~' L4 g$ t3 t% B(1)数据收集不规范。; G& W2 R" W+ h* r) l( R3 F
(2)数据分析没有提供以下的信息: 顾客满意;与产品要求的符合性;
7 {2 P2 }3 h* A& M过程、产品的特性及其趋势;供应商(供方)。
" P- i' Y7 O v q C% ?(3)数据分析发现问题时,未实施改进活动。
( g& y; c$ o; F( X
' ^1 d7 Y1 Z; @0 u0 ^1 h8、改进(标准条款8.5)
: p# ^8 t% i2 @$ V(1)未策划和管理持续改进的过现,对持续改进认识不清0 {1 j# S7 }' Y8 s9 d
(2)本编制纠正和预防措施程序
' t) @! f& |( T6 P2 A(3)对顾客投诉不分析、不处理。
$ d& N. Z s. e(4)改进、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了但未见记录。
" }( X# x/ [. N6 ?, w: S8 I9 E(5)采取预防措施的根据和原因不明。/ D [' Q, n9 U/ Y
(6)未对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进行评审。
. h( T" h- S9 o, b' ?" g- _" R T(7)未将纠正和预防措施的状况提交管理评审。
: x9 B k& j; Q% z* T, a' h2 M/ M( H, O9 ~ ]
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之用,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s1 O6 g; x$ K! [5 q
5 `2 ]6 ~& b1 j* ^7 b. v
1 A. Y y9 U"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