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用户名
×
荐读 | 距离遥远的质量4.0,我们还有多远?1 o2 U A; e! R
2015-08-19 旷野 [url=]质量与认证[/url]
5 {' ?# b1 |; E3 y" ]3 X工业4.0出自德国,却在中国成为时尚。当我们被大量工业4.0的信息所淹没的时候,一位行业同仁关注质量4.0的论述,让人眼前一亮。这位同仁认为,如果质量1.0是针对产品,质量2.0 就是针对过程,质量3.0 是针对有价值需求,质量4.0则是针对合作规则。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面对遥远的质量4.0,我们还有多远? 0 T8 y3 o( d& K g7 Q# b1 x* {
$ p0 a4 o0 E2 ^* N, F2 o
. L6 Q- @* }5 q, p$ M+ j 工业4.0因为是德国国家战略而在中国成了时尚,到处都是中国版的工业4.0。我对德国的工业4.0一直不是很理解,也把握不住关键。我相信是因为我不了解德国工业的目标市场和他们对未来竞争的假设。
3 R B+ {9 w S- m& x. r# E7 U. u+ {# r2 \+ W2 q# L
0 ]9 H; Q4 u2 d7 _9 h e+ m8 i& n. h 近日去了一家行业老大的瑞典企业,这家企业进入了以资本运营为核心手段的公司,主要就是并购,在中国原来很多国内行业知名品牌都是通过并购变成了他们旗下的一个分支。不到百亿美金的营业额肯定进不了500强,后来又去了一家德国私企,细分市场的行业寡头之一。营业额应该比那家瑞典企业还高。" r q- V" G2 `: [0 m B4 u
, H% c5 _9 c5 `6 m/ A 两家企业的工厂我都简单参观过了,那家德国企业大概在质量2.0的阶段,而瑞典那家基本在质量1.0的阶段。这还是国外知名企业,更不要提国内企业了。1 K1 ^) I- O8 a& v! M1 T4 g
7 @9 [2 q- a$ i9 [/ W7 Q6 A4 u
上面提到的质量1.0, 2.0, 3.0, 4.0,我也是从一个半师半友的同龄人那听来的,说实话我相当佩服和认同,尽管质量4.0我基本上不了解。但任何一个行业和职业都是有发展路径可循的。质量的基本功能就是支持与控制,在不同发展阶段,质量的主要矛盾和解决途径的差异是划分的基础。质量的主要矛盾其实更准确的说是营运的主要矛盾。质量在解决主要矛盾方面的支持与控制手段与工具的不同产生了质量管理断代式的发展。 z( a. d5 ], h3 V& t
% _. i2 W( X3 @# P( E7 F% I
朋友的划分方式是这样的。. T3 T6 n0 g2 P) ]) n
, B1 u4 {* t+ _& v H1 T* l质量1.0时代——解决批量造出产品的问题,出现了工差,配合,独立检验。 Y! Z' W1 K6 f, R+ m, p3 A
6 q9 |. [$ L: ?: y+ B6 `质量2.0时代——解决了大批量造产品的问题,产生了统计过程控制,抽样检验,从满足规格的要求变成满足配合的要求,从最终控制产品特性到控制过程关键因子的变化。
" e- j* ]5 ~1 b) ~( b) ^7 Y, G! X4 J& D2 i8 i
质量3.0时代——是对需求的管理,引入配置管理,需求管理,QFD, FMEA等等,也就是更早地提出满足需求的方案。5 J( {# U+ f4 x' ~- J6 {
" z6 F- @7 i1 u
质量4.0 时代——是针对于国际合作的柔性组织和气泡式组织这种建立在能力,竞合伙伴关系,共同用户和全球同步工程这种模式下提出的transition quality。这是我根据他的解释归纳的,可能不准确。
0 v$ F E" }, @( Z: Y6 j1 h9 A
) @& l; a0 q. c' Z% m 朋友举的例子很简单,但很深刻,我相当认同。2 `/ k/ c2 |% X) u3 l
# L# c- j% r: C" }0 Q$ v 质量1.0时代是有订单赶不过来,要预约;2.0的时代是生产出来放在库房;3.0的时代是JIT,是零库存,准时生产。
1 u" _# g$ K' `% H( O9 X/ K" {6 P( b, z. E( d, D3 E
假设当需求分解达到了3.4PPM的水平,过程管理是3.4 PPM的水平,产品的关键特性也是3.4PPM的水平 ,生产达到高效率的时候,最大的问题会产生在哪里?在需求的输入,在于需求在过渡和转换过程中的失真。你一个错误的需求输入,等你发现了错误,已经是大批大量的错误,再修改已经来不及了。
2 r6 A+ ?4 Q* c
& ^( [) U/ E$ \; o0 {
" o6 `* m0 r, B( }) l7 E 过去生产是集中在一个企业内,后来是围绕着某企业建立卫星园,在企业内,发现问题可以面对面沟通,在同一个区域内的卫星园,打电话,打车,跑步也可以纠正错误的信息。但当全球化后,你在北京上午给巴黎下了需求,巴黎把需求分解后,再给印度发出了指令,沟通即便及时,成本也会增加。
x0 L4 j9 x3 W3 R3 _* P# K
$ m. k+ G! r7 s Y5 O
) F* C5 _+ Y. ~ 在这时人们通过总结发现,原来造成质量问题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这种在handover或transition过程中的信息或需求分解变异造成的,因为设计、过程、产品的制造过程都是可确信的。
3 s2 Y$ o) ~& |1 u6 p* E( a" F: ?" w& N$ L9 b5 Q
质量4.0我完全没接触过,甚至3.0时代的部分工具我都没听说过,比如ibm的工具软件door,一切都是那么的遥远。
, R2 r. X: ~- ?& P4 J2 L3 V9 m9 u% s2 m# G( J; t) g; @
回到现实吧,质量是落后于运营需要的,当运营的前一个主要问题没有基本解决,后一个阶段的主要问题不会成为重点。质量是服务于运营的,所以不可能超越运营的发展阶段,不论从支持角度还是从控制角度都是这样,支持是为了帮助运营解决主要问题,控制是为了让管理层可以评估风险与收益并限制风险程度。运营处于什么阶段质量就处于什么阶段。" v/ Y5 I' A5 a, C A
3 ~4 K( N. m3 B" E) ~& y. M6 t
如果1.0是针对产品,2.0 就是针对过程,3.0 是针对有价值需求, 4.0我猜测是针对合作规则。
6 h1 v. ~% R; |5 f/ U! p/ `7 p( r: V) n9 B+ g6 \0 V
针对3.0以前,方法工具模式的框架已经建立了,只不过是一个适应性的客户定制组合质量工具来支持战略的过程。对应的要求背景能力从技术能力到概念分析能力,然后再到逻辑推理能力。4.0 需要的核心能力是什么我并不知道。( O* }0 ]% h( ?# Y3 d$ |
: `% S1 B" M0 k2 I# z1 h
5 w, b4 `9 {9 E- ~! ?( v 还有,现在的大Q总体上来讲是质量3.0的内容。# W* E; [! i( i3 r' Z/ I. R' {
# _# _ C0 ^- W1 X* \
( T- B4 \4 N; n/ ^$ [+ Z 质量1.0运营的主要矛盾是有效产出的浪费,2.0的主要矛盾是大批量过程稳定性问题,3.0是网格化市场多变需求与生产柔性化的准确度和效率问题,4.0是全球同步中信息失真的问题。
+ W% t9 n0 Z0 k3 T" O1 S; ^4 ?5 u6 ^/ C9 v+ \9 P9 U
我们的企业还在争论质量人员要不要专精技术,如何从同行挖角,如何找到能人这种可笑的方向性错误的问题,我看不到中国制造质量的前景。我们真的要补课。
z6 G G3 l: v! Z$ q4 s) |" P. Z- m/ }
" `6 Y, V; d2 m5 G! p) l
船大难掉头这句话我们都认可了,但为何大船要掉头?方向错了。一个错误的方向也许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来弥补。因为消除错误的观念需要的时间远大于建立这种错误观念所需的时间。& h3 {& k$ D# |
' p# ^( M# D: Z
一切问题最后都可以归结为人的问题,人的问题最底层的就是价值观的问题。但价值观远不是短时间和质量能解决的问题,我遇到过的主要是这些问题:差不多先生,家丑不外扬,帮亲不帮理的向亲文化乡土意识,自扫门前雪,抱大腿,站队,到时候再说,告所我我该怎么干,山头主义,没有优先排序的一方面另一方面的圆滑滴水不漏。这些不是我们能解决的问题,但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n0 j3 c, F% H+ V `5 i, S" q
% v2 T/ m: [) p9 u* F/ u) U 我觉得我们质量人要有容纳几种不同观念共存和阶段性妥协与达成一致的能力,有封建观念里的等级,人身归属,独善,适度;有工业文明的精益求精,持续改进,创新,有商业文明的独立,谋利,竞争,伙伴。也要不断地评估和选择新的共存对象和新的妥协协议,淘汰旧的无价值伙伴。这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却越来越高。质量是一个锻炼思维高度的职业。
+ U. p$ ^! A/ u$ R% F: c% Z( a$ T& `2 y; B* g
, k/ [% U2 h% K$ |8 G5 H1 S9 c
V) J- j$ V4 h1 X6 H' k& A2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