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用户名
 免费注册用户名
各版块官方QQ群号新手如何获得更多贡献值审核员注册挂靠推荐如何成为国家注册审核员新手入门必读-论坛版规
查看: 1401|回复: 1

曾国藩:真正聪明的人都是下笨功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28 19:5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用户名

×
曾国藩:真正聪明的人都是下笨功夫                     2015-04-27                                                张宏杰                                                [url=]直观学机械[/url]1 G% U( f" |" e3 X

6 j6 }8 \6 ^8 J  C% h$ [5 q
导读: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击打能力特别强;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不留死角。正是这与众不同的“笨拙”,成就了曾国藩非同一般的精明和高明。

! X2 S3 C, v! H  湘乡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说是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短短的文章,朗读了多少篇还背不下来。一小偷本想等他入睡之后偷窃。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睡。小偷忍无可忍,跳出来大叫:“这种笨脑袋,读什么书?!”
% V( D+ y$ E& F9 o/ k4 P* p1 w. q8 G/ i7 K( W% M. h

8 |( ^- B) ]3 E$ X( j  这个笑话并非空穴来凤。曾氏一族的天资并不出色。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笨得出名,一生考了十七次秀才,一直到四十三岁,才勉强过关。
  e& N' {, b& E4 Q# X8 j( w6 u* V6 G5 _: E. d/ o8 U6 G. n
  但另一方面,曾国藩又是个极为“精明”的人。. Z" |3 a& w6 g3 w0 [+ F

5 A, `* k* Z  U  他是一个高明的军事家、战略家。太平军起,举国束手无策。只有他独僻蹊径,以超人之胆识创立湘军。在从皇帝到大臣或急于求成,或悲观绝望,满朝如无头苍蝇,纷无定计之际,曾国藩提出了“以上制下、取建瓴之势”的平定太平军战略,即“争夺武昌,控制长江中游,再指向九江、安庆,进而攻陷天京”。事后证明,这是一个极为高明的战略,清王朝正是在这个战略指导下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n7 ^/ Y8 X: H$ `: i

( K. y  q, b2 t2 z" m  他非常善于审时度势。自古功臣,像他这样善于把握进退者不多。剿灭太平军之后,他的功名事业如日中天,此时他却极度冷静,在大盛之中察觉大衰的先机,毅然上疏请求辞去节制四省的大权,并采取果断手段,裁撤自己的权力之本——湘军。他一生出将入相,没有大的蹉跌,在传统官场上像他这样的成功者并不多见。
0 N7 t& D) @$ S) ?$ u
( A% ]; T, ^+ q* ~" U  仅举此数端就可看出,曾氏的“精明”已臻最高层次,实非常人可比。正是与众不同的“笨拙”,成就了曾国藩非同一般的精明和高明。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很独特,那就是尚“拙”。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z* |8 Z0 Q$ \- j$ |
5 c# y# J3 D* U8 s& H
  曾国藩能够打通科举这条路,靠的完全是“笨劲”。父亲要求他,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他不懂什么“技巧”,什么“捷径”,只知道一条路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这种“笨拙”的学习方式,在他身上培养起超乎常人的勤奋、吃苦、踏实精神。" `" Y7 }" A5 J
+ Y0 I( h0 T5 w* H9 h. L- N
  积苦力学的经历给了曾国藩独特的启示,他发现笨拙有笨拙的好处。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击打能力特别强。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不留死角。相反,那些有小聪明的人不愿下“困勉之功”,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打得松松垮垮。所以,“拙”看起来慢,其实却是最快,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成功,不留遗弊。2 W- |, {' N" U) P

: _7 w2 I8 ~3 s  虽然曾国藩考秀才考了九年,但是一旦开窍之后,后面的路就越来越顺。中了秀才的第二年,他就中了举人,又四年,又高中进士。而那些早早进了学的同学,后来却连举人也没出来一个。他总结自身经验,多次说这得益于自己基础打得好,所以“读书立志,须以困勉之功”
- |$ S. t5 q& m6 p" k  @4 _/ p
6 R+ @* N( m) J7 Z* ?* m" I. \  曾国藩打仗靠的也是笨拙精神。曾国藩一生善打愚战、笨战,不善打巧战。/ I& o3 \: h: y* h% D: C
. C3 H+ _1 V+ K6 h  u
  他打仗不贪小利,不求奇谋,踏踏实实,稳扎稳打。他说:“打仗要打个稳字。”他一生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他花极大心血去研究敌我双方情况、战斗的部署、后勤供应、出现不利情况如何救援等等,指导每个环节都算到了,算透了,才下定打仗的决心。
1 W1 E7 E, a, e5 q' O/ m6 C3 b6 a" E6 }# G# `2 N" z
  曾国藩一生待人接物更是以诚为本,以拙为用。他一生要求自己“不说大话,不求虚名”,做事“情愿人占我的便益(宜)断不肯我占人的便益(宜)”。别人以巧似伪欺骗他,他却仍然以诚以拙相待。
) @* A. s9 ]! c0 p9 p
3 c/ J: U" \: v2 ~6 N, l2 c  曾国藩说到做到。左宗棠在“瑜亮情绪”的促使下,一生不服曾国藩,始则挖苦打击,终则以怨报德,曾国藩却终生未还一手。李鸿章作为他的弟子,也时常和他耍心眼、逞私心。曾国藩却因为爱李之才,始终不改对李鸿章的关心、爱护、包容、提携。李鸿章因此终生感激涕零,到晚年更开口不离“我老师”三个字。这个事因为这种质朴的为人处世方式,曾国藩一生朋友极多,麾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指挥如意,得道多助,成就了“洪杨一役”的最终胜利。+ C7 G! P" n  e
4 X, _- k! Q  [1 c; U
  当然,曾国藩最有意义的“笨拙”,还是他的思维方式,正是“扎实彻底”的思维方式,使曾国藩避免了几千年来“中国式思维”的局限和弱点。
" M# H- v$ T' V& e/ ~0 g" w( J( j: N' P( c, t% O
  中国式思维尚直觉,重体悟,善类比,却轻逻辑。那些才子、文人的思绪常如天马行空,不循规矩,任意跳跃,因此很容易跳过真理与谬误之间那小小的一步距离。
$ O+ @# n7 O3 ^% v+ Y+ i6 I. ^0 s5 `% H; ]% E7 r
  而西方思维的最大特别是重视实证、重视逻辑、重视差别。西方人从量化分析事物间的不同之处入手,沿着“现象—差别—差别的扩大—精确量化—创新”的思维路径前进,因此能发展出卓越的理性思维,建立起严密的学术体系。
( W5 m5 @) q8 }
+ B( v, F5 d$ k: \+ i' X" r: e  曾国藩的思维方式与西方式思维不谋而合。曾国藩的思维方式因为其“笨拙踏实”,在中国人中达到了少有的严密程度。' U3 ^) [4 T" A* o9 d2 H( n

( n7 {; W, ~! t+ v# Y/ u' V  曾国藩式思维的秘诀。每遇到一件事,他都要从正反两方面去看。反复琢磨,细细分析。而“正”“反”这两个方面,他也要进行细分,把“正”面再分两面,分析它的正反。同理,“负”面也自有其正反。他把这件事中包含的每一个因素都研究到位,不使有一点含混不清之处。这样分析下去,对这件事物就会观察得分外透彻。
# ]: N/ B' o; F- [( \& U, T0 C' v3 a, M( j, v: S+ X0 z# G) b
  曾国藩说,自己“天分不甚高明,专赖学问以求精明”。曾国藩一生经历千难万险,处理过无数大事,大体都很得当。其过人之处就是不怕费心费力,对事物进行不留死角的深入分析。在对事物进行了精到分析的基础上,再找出要害,把握关键。每次处理完了之后,还要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次作参考。
6 o1 q7 a3 e2 h2 z
2 \7 A. {8 b1 L+ `1 M% r* N  曾国藩的精明,就是建立在这样的笨拙之上,这样的绞尽脑汁殚精竭虑之上的。确实,“笨”到极致就是“聪明”,“拙”到极点就成了“巧”。
0 j0 ?( |( @% x8 f" FEnd
4 {( E4 i& |9 v9 e
' U0 M- N+ u* f8 w. s" S0 \$ G
来源:世纪名堂,版权归原作者: k9 T& R4 S! T2 N$ O6 F0 H5 \

: N; w! O- j! I/ z' e2 C- K1 ^
感觉内容有用,转到朋友圈

( P" ^$ L. M6 Q" ]* \: k8 N$ n7 L7 Z

2

主题

31

回帖

1065

积分

硕士

积分
1065
发表于 2015-4-29 13:59: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故事太好了,太好了。与现在一些人急功近利的人生观形成鲜明的对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ISO爱好者 ( 鲁ICP备09041441号-1 )

GMT+8, 2024-11-24 03:1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