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用户名
×
观察项的迷惑 好多审核机构都有开具观察项的要求,并使用专用的观察项表格。但在具体执行中,审核员一般都不愿意开观察项。主要原因一是概念模糊,二是多数情况下无法判定应开 不符合项还是观察项。限于迷惑之中
1 ~7 }. c4 p; O; C; ~- l4 { 关于观察项的定义,ISO9000及ISO9011标准都没提到,比较为大家接受解释可能是“审核员所发现的问题未构成不符合,但有变成不符合的趋势,或凭审核员的判断和经验未使用最佳方法。” 大抵上可以理解为“潜在不合格”及 “改进机会”GB/T19011-2002“6.5.5” , 对审核发现归纳为三种:合格、不合格及改进机会。没有提到“变成不符合的趋势”。。 估计观察项是从“改进机会”演变过来的。GB/T19011审核发现没有提到 “变成不符合的趋势”即 潜在不合格。在实际现场审核识别“潜在不合格”是很难操作的。
; z0 Q* g7 y7 F( _9 o 审核是针对过程的,即该做的事按要求做了没有,如果没做或没按要求做,就产生了不合格。这个不合格往往是另一个过程或过程结果的不合格原因。如:文件规定新工人进厂要培训,审核发现这方面做的不好,产生的不合格为“6.2.2b)适用时,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以获得所需的能力;”,这个结论也同时可作为“6.2.1 基于适当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从事影响产品要求符合性工作的人员应是能够胜任的。”的潜在不合格。如果一个过程可能导致产生不合格,对于过程来说本身就是不合格。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见到的很多观察项本身就是不合格项。
6 z0 Z6 E# y$ j 在审核中,如果发现了潜在不合格,则应查被审核方是否采取了预防措施,如果采取了预防措施则判合格,如果没采取预防措施则判不符合“8.5.3”条款,审核发现就是“不合格”,这是十分明确的。" N; m( a- m+ M0 w( e4 j4 V
在判标时,应严格按“合格”或“不合格”定义操作,满足要求就是 “合格”,未满足要求就是 “不合格”。(改进机会属合格判定)没有其他的选择,否则就违背了“排中率”,产生逻辑混乱。也符合GB/T19011-2002“6.5.5”对审核发现的规定。% Y; |8 U2 i; z8 ~+ p( y" U e
对于 “改进机会”的处理,是提出“改进建议”。其意义是希望被审核方做的更好。
) P; I( L5 V# o/ g6 C 对于改进建议,按GB/T19011-2002 “6.5.7”是这样规定的“如果审核目的有规定,应当提出改进建议,并强调该建议没有约束性。”
, ^: j j8 L& V6 v; p 这里有两个前提。一是审核目的要有向审核方提出改进建议的内容。 审核机构大多没有明确这个目的,也即失去了开具改进建议 的资格。二是要说明改进建议是没约束的。这个可在改进建议项(或称观察项也不妨)上注明“该建议仅作被审核方参考,可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措施”等内容或在末次会议上说明。目前还没发现那家机构这样规定,而多有 “观察项不改下次就上升为不合格”的警告。建议项比较适合二方审核,利于保持与供方互利的关系。三方审核也可开建议项,但要满足上列2个条件。若机构审核目的中没有提出改进建议的内容,审核员可在审核过程中与受审核方沟通,以非正式的方式,口头提出改进建议。综上:目前流行的观察项是个伪命题,怪不得有些机构都取消了,有经验的审核员都不去理他) q$ \9 U3 R- D
& K. R8 q5 R8 K5 q8 a- D! \7 _6 |' g1 G
+ Y: a) T6 w% R! m, |! X$ ~
/ R$ M4 T: ^; P! S7 C7 ]7 B |
|